技术创新思路从何而来.ppt_第1页
技术创新思路从何而来.ppt_第2页
技术创新思路从何而来.ppt_第3页
技术创新思路从何而来.ppt_第4页
技术创新思路从何而来.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技术创新思路从何而来 李大东 二一一年十月 前 言 世界原油质量变化趋势 u含硫和高硫原油比例在增加 2010年世界产原油39.14亿吨,其中含硫和高硫原油 占 75%,含硫量在1%以上的占57%,在2%以上的 超 过30% 全球剩余可采储量中硫含量1.5%的高硫原油约占 70% u含酸和高酸原油产量有所增长 世界高酸原油产量1998年1.4亿吨,2004年2 .0亿吨 ,2009年达4亿吨,占全球原油产量近10% 我国高酸原油约5700万吨/年,占全国产量30% 3 2010年中国大陆的炼油能力已经达到57527万吨,是2000年 的1.77倍。 2010年中国加工原油4.23亿吨,进口原油2.36亿吨,原油 对外依存度55.8%。 2010年中国石化加工原油21297.2万吨,共计144个油种。 按照原油性质分类原则: u加工高硫、高酸劣质原油的比例达到了49.58%,同比 增加0.64个百分点 u加工含硫、含酸及以上原油的比例达到了80.66%,同 比增加0.68个百分点。 我国炼油工业面临原油劣质化压力 u进口主要原油总体评价: 总体趋势变重,硫含量、酸值上升 u2010年炼油企业进厂原油平均性质: 硫含量为1.24%,最高达2.4% 酸值为0.6mgKOH/g,最高达1.85mgKOH/g 盐含量53.8mgNaCl/L,最高达195mgNaCl/L 4 我国炼油工业面临原油劣质化压力 5 我国炼油企业面临的环保压力 世界各国的环保法规日趋严格,与之相适应的汽柴 油标准也不断升级。 u欧盟及日本、韩国等国家车用汽、柴油产品的硫含量已 经要求小于10ppm,北美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对其硫含量的 要求也控制在3050ppm。 u根据预测,全球硫含量低于10ppm的汽、柴油产品产量 今年将达到60%以上。从未来发展看,各国汽、柴油产品 质量主要向超低硫方向发展。 6 从2010年起,我国汽油硫含量控制在150ppm,与发达国家 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国内从2010年起控制汽油产品中的苯含量不大于1%,与欧 美、日本及韩国等国家对苯含量的要求相当。 2011年,我国开始实施新的车用柴油标准,硫含量有较大 幅度降低。 我国炼油企业面临的环保压力 最大量生产 清洁产品 日益劣质化 的原油资源 7 ? 用日益劣质的原油,尽可能多地生产优质 产品,别无选择,只有依靠技术创新! 中国炼油工业面临巨大挑战 什么是技术创新? u技术创新是研究开发新技术(全新的或改 进的),并将这些新技术成功商业化而创 造价值的全过程。 u技术创新的实质是创造技术差异,目的是 获得竞争优势,产生更大价值。 技术创新过程 u根据市场需求确定要开发的技术 u在对现有技术进行全面分析、梳理的基 础上,以缺点、不足为突破口,找准问 题,逐个解决,形成新技术,最终用于 市场、创造利润 u技术创新是一个过程,起点就是正确地 找到问题 u找对了问题,就找对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技术创新就成功了一半 本报告通过石科院实际开发加氢技术的5 个例子,说明找准问题的重要性以及技术 创新思路的形成过程 RN-1催化剂的开发 RS-2000催化剂的开发 RTS技术开发 RICP技术开发 IHCC技术开发 1. RN-1催化剂的研究与开发 u上世纪80年代,重油催化裂化生产的柴油安定性差 u国产原油氮含量高导致柴油中杂环氮化物含量偏高,是 柴油安定性差的根本原因。首先要准确表征氮化物的类 型 u 杂环氮化物与其加氢产物存在热力学平衡,影响加氢脱 氮深度,后者在高温和低压或中压下存在一个最大值 u如何脱除杂环氮的问题,转化为“低温下如何强化C-N键 氢解的问题” u围绕这一问题,对活性组分、催化剂载体、制备工艺、 成型技术反复探索 ,开发出当时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 RN-1催化剂,并出口意大利,是我国炼油催化剂首次走 向国际市场,具有里程碑意义 原油中典型含氮化合物(一) 原油中典型含氮化合物(二) 吡啶加氢脱氮的反应机理 u杂环氮化物与其加氢产物的热力学平衡能够限制和影响 总的加氢和脱氮反应速度 u热力学平衡问题关系到脱氮反应工艺条件及催化剂选择 u活性组分:Ni-W体系 u载体的选择:最佳孔分布60-100最大 几种载体和催化剂的孔分布数据 两种Al2O3载体每平方毫米上特大孔的孔数 (孔径为410412104) 无论用何种助挤剂,含磷Al2O3载体的特大孔数据都远超过SB- Al2O3。 如何使活性组组分最有效地发挥发挥 作用 抑制活性组组分与载载体的强相互作用 混捏法与浸渍渍法 焙烧烧温度与焙烧时间烧时间 抑制NiAl2O4生成 四配位的NiAl2O4无活性 B、Mg、Zn 两种催化剂的紫外漫反射光谱 NiAl2O4 运转初期催化剂活性和积炭量示意图 运转时间 积炭量 活 性 如何抑制? 运转初期催化剂迅速 结焦问题比较严重 1 式中: NB=碱性氮化物 Br=Bronsted酸中心 L=Lewis酸中心 -S=缺质子表面 原料油中的碱性氮化物与催化剂表面酸性中心的相互作用 2 3 解决积炭的办法 引入助剂, 未配对电子与L酸 中心结合 积炭量比较低是RN-1催化剂保持高稳定活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复合助挤剂与三叶形孔板 复合助挤剂多元羧酸+田菁粉 三叶形催化剂 压碎强度高 床层压降低 反应活性高 2. 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 的开发 背 景 n 柴油的超低硫化是清洁柴油的发展方向 2009年欧盟实行欧V排放标准,柴油硫360 Ni-intWS2NiS WS2NiS WS2NiS Ni-W-S WS2 Ni-W-S NiS 迁 移 吸附 载 体 载 体 载 体 金属高效利用的前提之二: 提高金属的硫化度和分散度,形成尽可能多的WS2(MoS2)晶粒 形成活性相的可能状态 金属高效利用的前提之三: 金属匹配合适,实现对WS2(MoS2)晶粒边角位的充分利用 活性相: Co-Mo-S,Ni-Mo-S,Ni-W-S Support 单独 Mo (W)中心 非理想状态 活性相: Co-Mo-S,Ni-Mo-S,Ni-W-S Support 非理想状态 利用络合技术促进活性相形成 (1)活性评价结果 u络合制备技术可以大幅提 高催化剂的脱硫、脱氮活 性 u络合剂的用量影响催化剂 的活性 产品硫含量 /(g/g) 产品氮含量 /(g/g) 相对脱硫活性 /% 相对脱氮活性 /% 常规制备技术135 24100100 络合制备技术67 12162139 利用络合技术促进活性相形成 (2)XPS表征结结果 络合剂可促进W的硫化 ,进而促进Ni-W-S的形 成 利用络合技术促进活性相形成 (3)TPR、IR和HRTEM证据 WS2片晶特征(HRTEM结果) 硫化温度/数量/ (1000nm2)-1平均长度/ nm平均堆叠层数 NiWNiW-CNiWNiW-CNiWNiW-C 3005.57.14.413.862.32.7 3609.913.45.144.702.02.0 络合技术促进生成小晶粒WS2,可提供更多棱边位置供Ni 吸附,形成更多Ni-W-S活性相 利用缓和活化技术充分发挥 络合剂的作用 避免因金属-载体间的强相互 作用而形成无活性物种 减少络合剂流失,充分发挥 络合剂的作用 缓和活化较常规活化更有利 于提高催化剂的活性 活化苛 刻度 络合剂 保留量 产品硫含量 /(g/g) 产品氮含量 /(g/g) 相对脱硫活 性/% 相对脱氮活 性/% 低基高基准0.6301296964 利用载体表面性质调控技术调节 金属-载体相互作用 W硫化度/% (XPS方法测定) 调变 前基准 调变 后基准+21 NiW催化剂 产品硫含量 /(g/g) 产品氮含量 /(g/g) 相对脱硫活性 /% 相对脱氮活性 /% 调变前11736100100 调变后8124129129 载体表面性质调控技术 减弱金属-载体相互组作用,促进金属硫化 利用金属精确匹配技术实现最佳 协同效果 进行助剂金属-主金属之间的精确匹配,可以获得最佳的活性 助剂金属-主金属 协同 利用金属精确匹配技术实现最佳 协同效果 产品杂质含量 / (g/g ) 相对活性 /% 催化剂钼钨原子比SNHDSHDN NiMoW-1非最佳值5417100100 NiMoW-2最佳值3712129116 进行主金属W-Mo之间的精确匹配,可以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 活性 主金属 Mo-W协同 Mo-W协同效应的本质 Ni-Mo-S、Ni-W-S的协同配合效应 物理分隔导致活性相更高的分散度 (更小的活性相晶粒) 金属更高的硫化度 更多的活性中心 Mo-W 协同硫化度/% MoW NiMo无78.3 NiW无66.1 NiMoW有9067.0 NiMoW最佳10072.9 钼钨原子比 金属分散度 Mo + W Mo W RS-2000催化剂的物化指标 项 目RS-2000 金属组成Ni-Mo-W 载体改性氧化铝 比表面积 / (m2/g)160 孔容 / (mL/g)0.27 径向压碎强度 /(N/mm)18 形状蝶形 RS-2000提供更高的比表面积和孔容 RS-2000与国外参比剂的超深度 脱硫活性比较 催化剂生产ULSD所需反应温度/ RS-2000基准 国外参比剂基准+ 17 生产小于10ppm硫柴油时,RS-2000反应温度比参比剂低 17 左右 RS-2000催化剂的工业试生产 项目实验室定型剂工业放大剂 金属组成/% WO3基准基准+1.6 NiO基准基准-0.3 MoO3基准基准 物化性质 比表面积/(m2/g)基准基准+4 孔容/(mL/g)基准基准+0.01 径向压碎强度/(N/mm)27.329.2 反应条件 氢分压/MPa6.4 温度/340355340355 产品硫含量/(g/g)72.04.11.4 产品氮含量/(g/g) C3 Time/min 8 10 12 14 16 18 20 硫含量为10g/g的加氢柴油中硫化物 4, 6-DMDBT 4,6-DMDBT的反应网络 原料氮含量对超深度脱硫的影响 原料油性质 性质 SRGO-ASRGO-BSRGO-CSRGO-D 密度(20)/ (g.cm-3) 0.86300.86260.86210.8609 硫含量/ (g.g-1)13000130001300013000 氮含量/ (g.g-1)235160148113 碱性氮/ (g.g-1)95686243 馏程(ASTM D86)/ 初馏点212212212212 50%317317317317 90%369369369369 烃类组 成/ % 链烷烃40.339.839.240.5 环烷烃25.426.026.126.5 单环芳烃19.119.019.218.6 双环芳烃13.313.113.412.4 三环芳烃1.92.12.12.0 影响超深度脱硫的主要因素 (氮化物) 原料SRGO-ASRGO-BSRGO-CSRGO-D 原料油氮含量/ (g.g-1) 235160148113 相对脱硫体积活性/ % 100134159239 原料氮含量对脱除4,6-DMDBT的影响 原料 SRGO-ASRGO-BSRGO-D 4-MDBT原料/g/g 969193 产物/g/g 6.56.14.5 4,6-DMDBT原料/g/g 188182183 产物/g/g 14.59.84.7 原料中氮化物对深度加氢脱硫的影响 脱除氮化物后的柴油馏分超深度脱硫结果 氢分压/MPa4.84.8 反应温度/280280 空速/(h-1)6.06.0 氢油比/(Nm3/m3)300300 油品性质:原料产品原料产品 密度(20)/(g/cm3)0.81760.81610.81700.8139 硫含量/(g/g)161121037 氮含量/(g/g)0.695% X70% 焦炭 焦炭 中型试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