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古诗鉴赏.ppt_第1页
高三复习——古诗鉴赏.ppt_第2页
高三复习——古诗鉴赏.ppt_第3页
高三复习——古诗鉴赏.ppt_第4页
高三复习——古诗鉴赏.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1、强烈的抒情性:最集中、精炼、概括地 反映社会生活,充满作者浓烈的情感和丰富 的想象; 2、和谐的音乐美:节奏鲜明,音调铿锵, 讲究押韵。 3、语言:凝练,形象,含蓄。 考点精述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 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态度。 能力要求:D 古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人把当时新出现 的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 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 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依照它们的体式而写 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按照诗句的字数分为四言古体、五言古体 、七言古体、杂言古体。 古体诗语言接近口语,形式比较自由,不讲求平 仄、对仗,表现方法多样,多有名篇杰作,是一份珍 贵的诗歌遗产。 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律诗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每两句组成一联,每 联有专门名称: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叫颔联; 五、六句称颈联(一作腹联);七、八句叫尾联。每 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律诗有严格的平仄、押韵、对仗规定。 绝句,又称“绝诗”,每首四句,常见的有五言、七 言两种。绝句在平仄、押韵的规则上,完全按照律诗 的格式,但对仗比律诗灵活自由,甚至可通篇不对仗 。 语言鉴赏 炼字 理解诗句 品味词语 语言风格 内容意境鉴赏 意象、意境 主旨 诗眼 句意、情感 表达技巧鉴赏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 back 命题角度 错误诊疗 back 雨后池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扬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 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写出了雨后池塘 的静态美,三四句用“忽起、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 后池塘的动态美,诗歌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 ,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一副美丽的 雨后池塘春景图。 back Go 13 1、漏掉信息 对诗歌的信息不能全面把握,在回答问题时不 能把问题所涉及的信息如数表述出来。 2、无中生有 将题目的要求置之脑后,凭主观想象给诗歌添 加信息。 3、欠缺术语 因事先没有掌握一些鉴赏的常用术语,往往不 能准确表达,以致丢分。 4、答案概念化 答案只是照搬照抄概念,没有结合诗歌的具体 材料作分析。 back Go 12 鉴赏步骤 back 一、阅读准备 1、看题目。 2、看作者。 3、走近作者。 back Go 19 题目常常的切入点,它往往能提示诗歌写作的时 间、地点、对象、事件和主旨。 如: 陶渊明 归园田居 王昌龄 送柴御史 王 建 雨过山村 孟浩然 夏日南亭怀辛大 1、看题目 back Go 15 (1)通过作者来确定朝代,了解朝代背景。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处于社会动荡之际 ,诗风苍凉雄健,倡导建功立业! 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 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中晚唐国势式微,边塞诗中于是夹杂了几许悲 壮和凄怆,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靡,诗坛 和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 (2)看作者的创作风格。 一是主体风格: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豪放派婉约派 2、看作者 back Go 15 二是个体风格: 曹操诗豪放磅礴 渊明诗淡远闲静 昌龄诗雄壮豪迈 太白诗激越豪放 少陵诗沉郁顿挫 乐天诗平易浅近 摩诘诗恬淡优美 长吉诗奇诡谲幻 牧之诗旷达绰约 义山诗含蓄典雅 贾岛诗清寒峭瘦 李煜词颓蘼伤感 晏殊词明朗疏淡 永叔词清丽明媚 希文词苍凉悲壮 柳永词婉约缠绵 东坡词雄浑豪放 少游词小巧真切 易安词委婉清新 姜夔词清峭秀远 稼轩词雄奇奔放 3、走近作者 了解作者的生平遭遇、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等。 back Go 15 二、鉴赏准备 1、类型分析法 2、字词分析法 3、诗句分析法 4、意象分析法 5、情景关系分析法 6、整体赏析分析法 back 类型分析 送别诗 写景诗 咏史诗 咏物诗 边塞诗 思乡诗 闺怨诗 back Go 19 意象与意境 关山月关山月乐府曲调,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如:“琵琶琵琶 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之二)之二) 梅花落梅花落曲调名。如:曲调名。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 梅花。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由梅 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 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这样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这样 ,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 描绘出了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冷落的感受。 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 歌舞升平的景象歌舞升平的景象。如:。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 衣曲。衣曲。”(白居易长恨歌)(白居易长恨歌)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 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 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 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 北征) 【提问变体】 某些词语的内涵是什么?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 物?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 怎样的情怀? v【答题方法点拨】 意境,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个方面 缺一不可。诗中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 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1、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2、概括形象特点;3、 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 【答题步骤】 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 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 ,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 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 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 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 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 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 等等。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 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年全国卷)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 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 草有水,有山有树,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 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 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 景都显现出了山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步骤三)。 02全国卷: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题: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 什么?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 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很多考生不理解折杨柳词为唐代赠别、乡思名曲,就不 可能得分,不理解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也不可得分。在这里 ,实际上考的是考生的文化素养和底蕴。 【答题示例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提问: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本诗语言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 描绘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 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 子敲针作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不作雕 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 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 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对这首诗做一点分析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春已暮而未老,以春 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烟雨等暮春景象触动乡思, 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 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天衣无缝。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 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 超然”之义。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 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 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写 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首句以春柳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 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 水一城花”,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 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 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 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 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清明前二日,相 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 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 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 ,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 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 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 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即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 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 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 、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 ,融入由 “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 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炼字与诗眼 【提问变体】 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某一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谈谈你的理解。 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 中最传神的字,你认为该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 作简要分析。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 含义”的动词。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 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 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 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 以说“花光湿”,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 极富诗情。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子岗 裴 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提问:请谈谈“侵”“拂”两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 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拂”字运用拟 人的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一),也让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 ,柔和多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写出了云光山色对诗人的眷 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修饰语 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细,脉脉绵绵,写出自然造化发生之机。 例3: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 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 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 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 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 写得淋漓尽致。 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 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 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 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 色。 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苏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 ,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 ,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 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卷)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 请简述理由。 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 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 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 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 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 理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广东卷 )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 注:艭:小船。海幢,即海幢寺。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 【答案】: (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 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一句统领全诗 【提问方式】 某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提问变体】 前人认为某句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有什么看法? 【方法点拨】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抓住某一句(字或词)就成了把握 全诗的线索,进一步把握它的深刻含义、修辞意义和情 感意义对我们全面理解诗歌有导向作用。 【答题步骤】 第一步,该词(句)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第二步, 该词(句)在全诗所起用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南宋后期诗人。 提问: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 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 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 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骤一);该句一反常人 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 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 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步骤二)。 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 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辽宁卷) 东坡东坡苏轼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 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 明澈的精神境界。(3分)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 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 (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 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四川卷)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解析 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和事件是 “归”,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归”中意境。 【答案】(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 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 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 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 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 ”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 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解析 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 和事件是“归”,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归” 中意境。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 切自不必说;“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 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家 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答案】: (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 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 。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 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 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 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 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 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泛菊:饮菊花酒。 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 上起什么作用? (第一问)内容有两个方面:“聚”和“散”,“匆匆 ”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第二问)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宋词在写离别 相思的内容时,通常上下两阙分写聚、散。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什么手法?从全词内容具体 说明。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 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 ,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三、鉴赏表述 1、明确要求 2、自选角度型题目的解答思路 3、一题多问型题目的解答思路 4、对比型题目的解答思路 5、主观题型的表述技巧 back back A. 明确题干要求 审清题意,审准角度。 B. 明确答题要求 注意诗中“三意” 意念:诗人心中的念头、志向、情感、情调等 意象:诗人表意时借用的一个个形象(物体) 意境:由意象组成,表达诗人情感的整体画面或境界 1、明确要求 主观的情思 客观的景物 Go 21 1、这类题目常常要求写50100字的鉴赏文字 2、要选好鉴赏的角度和内容。 3、要掌握鉴赏形象、语言、技巧以及评价思想内容 的基本表述格式,一般采用总分式或分总式。 2、自选角度型题目的答题思路 注意答题中易出现的问题: 1、开头就具体阐述,没有观点句,让阅卷老师不知所云。 2、或翻译诗句,或复述内容,没有分析。 3、没有明确角度,明确重点,面面俱到。 4、脱离诗歌本身,想当然。 5、不熟悉常用术语。 back Go 21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 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 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 吟唱。你读出了什么?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表达梦 醒后其处境的无限凄凉。通过对繁华生活的梦境对当前的处 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猛醒后的悲哀越是 浓重,对昔日的繁华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是凄凉。 答案要包括三点: 1、读出了什么? 2、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 back Go 21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 西西安)人 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 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 ,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 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用对比的手法回顾六朝旧 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 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back Go 21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和艺术手法来描写 海棠什么样的特点? 运用拟人、借代(红妆代指女子)的修辞手法 ,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实写海棠的色和香,虚写 海棠的神态。作者笔下的海棠在东风夜色中泛着光 彩,吐着芬芳,像一个睡美人,娇慵而柔媚。抒发 了诗人的爱花惜花之情。 答题一定要按照题目的要求依次做答。 back Go 21 4、对比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