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澄迈中学 冯声发 1.学情分析 2.教材分析 3.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1.我校是海南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一所普通高中,学生 的总体素质不高,虽然初中时曾学过本课相关的知识 ,但仍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欠缺理性理解。 2.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点,但对 历史概念的理解还比较模糊。 3.学生整合历史知识脉络的能力差,不能形成知识一 体化。 解决方法: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经验,精心设计一系列 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将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为理性 层面,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教材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材地位 本课的新课标要求是: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 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本节课主要从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谏 议体制的历史变化三个方面介绍了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情 况,从而总结汉唐以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贯穿本课的线索是:自秦以来,以皇权为核心的中枢权力体系不 断完备,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完善是其突出的表现;以此同时,以 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 人才;监察和谏议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和官僚队伍的廉 洁高效.这三者促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高度成熟,在中国古代 政治文明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地位。本课在本单元中具有承前 启后的地位,前一课是其大背景,后一课是其延续。本节教材 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2.教材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我国古代中枢决策体系和 主要官僚制度的发展变化概况:包括从三公九卿向 三省六部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及其加强皇权的作 用;三省制向一省制的演变; 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其 意义; 对官僚系统监督控制的措施和制度;君主专 制背景之下对君权进行约束的可能性. 通过对上述具体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现象的认识, 概括和提炼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总体格局、运行 特点以及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在学习 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从表象到本质,深刻认 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究欲望, 引出本课的主题; (2)借助多媒体提供相关历史资料,设置问题,引导学 生进行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后拓展学习,了解当前我国不断深化政治 改革的必要性; (2)通过课后拓展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 是中国古代对世界人才选拔制度的突出贡献,从 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科举制。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 实,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新发展 ,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 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对维持政 治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 难点:对监察谏议的评价、如何从中枢权力体系变化 反映皇权的加强。 依据:这需要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学生 基础较为薄弱,需要强化引导。 三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1.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紧扣中 国古代中央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选官制度的演 变以及监察谏议制度的发展等史实、,使历史与 现实紧密结合。本课内容围绕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选官制度的演变以及监察谏议制度的发展三者突 出表现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时间久远, 时空跨度大,学生缺乏关注,欠缺理性认识,本 课设计突重点,化难点。设计层层递进,适当穿 插师生的互动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 究的求知精神。 2.教法与学法 教法:以主线整合资源;以情境体验历史;以探究 认识规律;以交流升华情感。采用情景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讨论谈话法等。 学法: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乐 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 3.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启动思维 温故知新 问题导入 1.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大一统与秦朝中 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那么秦始皇创立的大一统中央集权政 治制度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学生回答:(略) (意图):让学生回顾旧课内容,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中央中枢权力体系的成熟-三省六部制的学习做铺垫。 2.那么这种体制建立后是否一成不变,一劳永逸了呢? 探讨结论:不是,韩非说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政治体 制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以稳固统治为目的, 才能维持长治久安。 3.那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如何发展,如何走向成熟的呢?它 的成熟又体现在哪里?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又有什么特点?学 完第3课后,我们将有清晰的认识。 第二部分:中央中枢权力体系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 演变 1、教师简单介绍汉、魏晋南北朝中枢权力体系的变 化,让学生大体了解这一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 ,为下面学习隋唐三省六部制做好铺垫。 2.创设问题,自主探究,分组解决,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1)创立于 ,完善于 。 (2)各自职责?关系?作用? 3、宋朝时期,三省六部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元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有什么影响? 皇帝皇帝 尚尚 书书 省省 吏吏户户礼礼兵兵刑刑工工 起 草 诏 令 负 责 执 行 封 驳 审 议 中 中 书书 省省 门门 下下 省省 隋唐:三省六部制 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合作, 相互牵制 【问题探究】 唐大明宫是唐长安城中最大的一处皇宫,是唐太 宗李世民为其父李渊营造的消暑“夏宫”。这项工程 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 是怎样的?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度度 支支 盐盐 铁铁 户户 部部 侍侍 卫卫 马马 军军 司司 殿殿 前前 司司 侍侍 卫卫 步步 军军 司司 皇帝皇帝 宋朝: 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行政行政军事军事 中中 书书 门门 下下 枢枢 密密 院院 (三衙三衙) 财政财政 宋朝时期,三省 六部制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 【问题探究】 隋唐、北宋时期,丞相制度的变 化体现出了怎样的共同特点?这 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以增设丞相的方式,分割丞相的 权力。(通过分权加强集权) 中书省中书省 吏吏户户礼礼兵兵刑刑工工 皇帝皇帝 元朝:一省制 原因:元朝统治面积空前扩大,事务繁杂,蒙古贵族 文化水平相对落后。为了更便捷、高效处理 全国事务,改三省为一省。 解决【问题探究】 3、元朝为什么实 行“一省制”? 【问题探究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如何理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 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制发生了深刻变化? 三省同为宰相,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三省同为宰相,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 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之互相牵制,在有效提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之互相牵制,在有效提 高行政效率的同时,又有效制约了相权,适应了高行政效率的同时,又有效制约了相权,适应了 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是我国古代中央行政体系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是我国古代中央行政体系 成熟的一个重要体现,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成熟的一个重要体现,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说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 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金榜题名时。” 请看图文 以上图文材料反映了历史上哪种制度? 学生回答:科举制度学生回答:科举制度 老师过渡:那么科举制度是如何产生的呢?在这之老师过渡:那么科举制度是如何产生的呢?在这之 前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又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前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又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选官制度选官制度补充官僚队伍,维护官僚制补充官僚队伍,维护官僚制 度的稳定度的稳定 创设问题创设问题 自主探究自主探究 1 1、统治者制定选官制度的目的是什么?概述中国、统治者制定选官制度的目的是什么?概述中国 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 2 2、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分别的选官标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分别的选官标准 是什么?分别评价一下这三个制度。是什么?分别评价一下这三个制度。 3 3、简述科举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简述科举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检查自主学习效果: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选官目的:选官目的: 概述中国古代选官制的演变过程 西周:贵族世袭的 制度 战国、秦、汉初: 制度 汉武帝时期: 制度和 制度 东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 隋唐以后: 制度 1. 1.察举制察举制: :汉代汉代人才举荐制(品行)人才举荐制(品行); ; 2. 2.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九品中正制(门第); ; 3. 3.科举制科举制: :隋唐以后考试选官成为隋唐以后考试选官成为 主要的选官制度(才学)主要的选官制度(才学) 评价: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得出评价: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得出 3 3、简述科举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简述科举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隋文帝:开始采用隋文帝:开始采用 的方式选拔官员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设隋炀帝:设 ,以,以 取士,科举制形成。取士,科举制形成。 唐代:日臻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唐代:日臻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 的考试选官制度。的考试选官制度。 检查自主学习效果: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问题探究问题探究】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 “ “天下英雄,入吾毂中。但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天下英雄,入吾毂中。但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 武则说:武则说:“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 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科举制的评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科举制的评价。 科举制的评价科举制的评价 积极:科举制作为一种考试选官制度,打积极:科举制作为一种考试选官制度,打 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它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它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 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 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 保障之一。保障之一。 消极: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制度日益僵化、固定消极: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制度日益僵化、固定 化,禁锢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使其致力于钻研四书五经化,禁锢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使其致力于钻研四书五经 ,脱离实际,尤其是压抑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脱离实际,尤其是压抑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师补充讲解:教师补充讲解: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君 主专制政体不断强化的趋势。封建官僚制度作为中主专制政体不断强化的趋势。封建官僚制度作为中 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是与封建专制相适应的,选官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是与封建专制相适应的,选官 制度的成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又一体现。制度的成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又一体现。 教师过渡:教师过渡: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论法的精神中中 写道:写道:“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 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 约权力约权力” ”。 古代中国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古代中国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第四部分:监察与谏议第四部分:监察与谏议官僚制度的维系官僚制度的维系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 1. 1.中国古代实行监察与谏议的目的是什么?中国古代实行监察与谏议的目的是什么? 2 2、在秦、汉、隋唐、宋、明清监察与谏议制度都有、在秦、汉、隋唐、宋、明清监察与谏议制度都有 哪些新的发展?监察有没有可能做到完全保持官僚哪些新的发展?监察有没有可能做到完全保持官僚 的廉洁高效?谏议有没有可能做到皇帝决策的正确的廉洁高效?谏议有没有可能做到皇帝决策的正确 ,为什么?,为什么? 监察的目的:监察的目的:使国家机器能正常运转,提高行政效率,防使国家机器能正常运转,提高行政效率,防 范官员胡作非为、贪赃枉法的劣行,是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范官员胡作非为、贪赃枉法的劣行,是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 。 谏议的目的是监督皇权能否作出正确的决策,防止决策失误谏议的目的是监督皇权能否作出正确的决策,防止决策失误 。 古代是君主专制政体,君主权力至高无上,并没有任古代是君主专制政体,君主权力至高无上,并没有任 何法律和制度可以有效地制约君主,谏议制度能够起作何法律和制度可以有效地制约君主,谏议制度能够起作 用的前提是君主自觉接受。用的前提是君主自觉接受。 【问题探究问题探究】 1. 1.监察机构的发达、完备,是我国古代官制的一监察机构的发达、完备,是我国古代官制的一 个重要特点。监察机构及职能愈来愈强化,而明清个重要特点。监察机构及职能愈来愈强化,而明清 时期专门的谏议制度却没有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时期专门的谏议制度却没有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 2.我们将如何评价这两种制度?我们将如何评价这两种制度? 中国古代的监察中国古代的监察 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权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权 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作为一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作为一 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 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的出现,与中央行政体制、选官制度一起维护了中央集它的出现,与中央行政体制、选官制度一起维护了中央集 权制度的稳定和发展,是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又一标志权制度的稳定和发展,是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又一标志。 第五部分:总结第五部分:总结 深化深化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及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及 其演变其演变 隋唐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隋唐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 宋元三省六部制度的演变宋元三省六部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度的历史影响三省六部制度的历史影响 选官制度选官制度 以举荐为主的选官制度以举荐为主的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阶段世卿世禄阶段 以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以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的形成和发展科举制的形成和发展 科举选官及其科举选官及其 历史影响历史影响 监察与谏议监察与谏议 结结 语语: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为代表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为代表 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这既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非此不足以这既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非此不足以 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又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又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这两个方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这两个方 面正是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