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生长因素.doc_第1页
植物的生长因素.doc_第2页
植物的生长因素.doc_第3页
植物的生长因素.doc_第4页
植物的生长因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植物是地球上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不仅为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所必须的物质和能量,而且也为这些生物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一个良好植物的生长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一是气候有关,二是与植物固有的营养供应有关,它包括灌溉水、植物的残体、土壤、有机肥料。三是与无机肥料有关,象氮磷钾这些元素都会影响到植物的生长。简单的说,植物生长的五大条件是光、气、肥、水、土。2、下面我们讲一下土壤园林植物栽培所用的土壤对园林植物的主要作用为:固定植株,使园林植物有所依附;供给充足的水分,养分,位园艺植物得以营养;供给空气,使园林植物进行根呼吸。园林植物种类繁多,大多数园林植物需要疏松肥沃、排水良好、保水力强、透气性好的土壤。一、土壤的形成与组成(一)土壤的形成土壤就是地球陆地上和水下的具有肥力和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的土地。它是由岩石经过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而形成的。裸露在地表面的岩石,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如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生物等),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被破碎成大小不等的矿物颗粒,形成了风化产物,这种风化产物叫成土母质,其过程称作风化过程。成土母质在以生物为主导的外界环境条件综合作用下,继续进一步发展形成具有全部肥力因素的自然土壤。这过程称作成土过程。自然土壤再经过人为的耕作、灌溉、施肥、改良等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向人们所要求的方向发展,并具备了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条件,这才成为熟化的耕作土壤,即农业土壤。自然土壤的形成有五大因素,即母质、气候、地形、植被和时间。这五个因素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的,各因素的主导作用和次要作用也会有变化。因此,地球上的土壤就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类型。岩石经过风化过程变成母质,母质再经过复杂的成土过程才变成具有肥力特征的土壤。土壤形成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肥力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二)土壤的组成植物生长需要光、水、肥、气、热等条件。除光外,水、肥全部由土壤供给,气、热有一部分也是由土壤提供的。土壤的水、肥、气、热四个肥力因素的存在和发展,与土壤的物质组成有关。土壤的物质组成千差万别,深刻影响着肥力,因而,在自然界造成了具有各种不同肥力的土壤。土壤的组成是很复杂的,它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种物质组成的疏松多孔体。土壤固相包括有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分解程度不等的有机质和活的微生物;土壤液相包括土壤水分和溶液;土壤气相包括二氧化碳、氧气、氯气和水气。它们是土壤组成的最基本的物质,决定了土壤理化和生物特性(图l1)。1土壤的固相(1)土壤矿物质:土壤矿物质是指许多粗细不同的土粒,一般占土壤固体总重的80一90,它既是矿物质养分的主要来源,又是直接影响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基本条件。这些大小、粗细不同的土粒,组成了不同质地的土壤,如沙土、壤土、粘土等。质地不同,其土壤特性也不相同。沙土类。这类土壤的组成,沙粒多于粘粒,土质松散,不结块,结块,粒径小于0.01mm的土粒含量低于15,粒间孔隙少而孔隙孔径大,毛管作用弱,通气透水性强,不保水。土壤中水少气多,土壤温度变幅大,易冷易热,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也快,昼夜温差大。在有肥水保证的条件下适于栽果树和瓜类,也可栽植较耐旱、耐贫瘠的蔬菜和花卉。粘土类。这类土壤粘粒多,土粒间小孔隙多,大于孔隙少,吸水性强,透水性差,蓄水力强,通气性差,有机质分解慢,腐殖质容易积累,保肥力强;土壤湿度升降比沙土慢而稳定,昼夜温差小。在农业生产上的反映是水性偏冷,不耐早涝,保肥力强,肥劲长。一般粘土适于种植需要精耕细作的园艺作物。壤土类。这类土壤粘粒和沙粒的比例比较适中,性状介于粘土与沙土之间。土壤中大小子孔隙的比例较适当,既通气又透水,能保水保肥,养分含量多,肥效快,既发小苗,又发大苗。耕作爽犁,是菜园、花圃的优选土壤。(2)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源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残体。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不多,一般只占土壤固体总重的1-5,少数土壤含量高的可达5-10,它含有各种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对丰富土壤中的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协调土壤肥力因素,都起着头等重要作用。因此,衡量土壤肥力的高低,土壤有机质含量是一个重要标志。所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培肥土壤的一个重要措施。土壤有机质的成分很复杂,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不含氮的化合物,主要成分是碳、氢、氧,占土壤有机质的80-90,包括单糖类、淀粉、有机酸、木质素和脂肪等。第二类是含氮的化合物,其中以蛋白质最多,占土壤有机质的5-8,还含有硫、碳、氢、氧等元素。第三类是灰分,占有机干物质的2-5,主要有钙、镁、钾、钠、硅、磷等。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转化。通常有两个过程:一是分解过程,即在好气条件下,由好气微生物进行分解,释放养分(无机盐、水和二氧化碳),这个过程叫矿质化过程;二是分解合成过程,即先进行分解,成为某些中间产物,再在嫌气条件下,经嫌气微生物作用合成新的、更复杂的化合物,即土壤腐殖质,这个过程叫腐殖质化过程。这两个过程在土壤中同时进行,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故在生产上,应采取各种措施,控制和调节以上过程的进行,使土壤有机质既释放养分,又积累腐殖质贮藏养分,不断地提高土壤肥力(图l2)。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养分的“仓库”,是园艺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有机质经过腐殖质化过程,能够形成腐殖质,而腐殖质是一种很复杂的胶体,它能够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和缓冲能力等。有机质还是土壤微生物取得能量和养分的主要来源,能促进微生物的活动,加速有机质的分解,释放有效养分。同时,微生物还能分泌各种生物激素,如酶、生长素等,可以刺激园艺植物生长发育。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增施有机质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是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园艺植物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对土壤肥力和园艺植物营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生物,种类多。主要有细菌、真菌、放线菌、土壤藻类和微小动物等(图l3)。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岩石分化成母质,母质变成土壤,都有微生物的参与,特别是土壤中营养物质(有机质和矿物质)的转化和固定空气中的氮素(空气中约有4/5是氮气),微生物起着目前人类在通常情况下尚不能起到的作用。此外,微生物活动时对园艺植物产生的热能供应,能够促进园艺植物生长及其所分泌的酶的活动,对土壤肥力都产生深刻影响。土壤微生物在土壤中分布广,繁殖快,数量大,每克肥沃的土壤中约有几亿至几十亿个,一般土壤中也有几百万个,每亩耕地中微生物活体重量可达几百斤,是土壤中最为活跃的成员,堪称为分解养分和合成腐殖质的能手。2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构成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园艺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园艺植物光合作用离不开水,吸收养分需要水,体内一切物质的运输也需要水分参与。土壤水分主要来源于降水和灌溉。大气中水气凝结和地下水的上升,对土壤水分的补给也有一定的作用。土壤水分依其物理形态可分为固态、气态和液态三种形态存在。固态水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气态水当其饱和凝结为液态时,植物才能吸收利用,但数量很微,一般不超过土重的0.001;液态水是土壤水分的主要形态,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在生产上意义最大。水分进人士壤因受各种引力作用,可分为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四种基本类型(图l4)。(1)吸湿水(又称吸着水或紧束缚水):土粒表面吸附空气中的气态水分称为吸湿水。这种水牢固地吸附在土粒表面不能自由移动,园艺植物不能吸收利用。(2)膜状水(又称薄膜水、松吸着水、松束缚水):当吸湿水达到最大量后,在吸湿水的外层形成一层膜状的液态水,叫膜状水。膜状水常常从水膜较厚的土粒向水膜较薄的土粒移动。当园艺植物根毛接触到膜状水时,就能吸收利用。但膜状水移动非常缓慢,园艺植物常常不能及时吸收利用而凋萎。(3)毛管水:土壤中细小的土壤孔隙连贯成毛纫管,具有毛管引力。受毛管引力的作用保持在土壤细孔毛管水在土壤内按一定的规则运动,一般由湿处向干处移动,由大孔隙向小于孔隙移动。它常常溶解养分供园艺植物根系吸收,而且能运送养分供植物利用。由于毛管水最易被吸收利用,所以它是旱地植物生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水分类型,也是对植物最有效的土壤水分。(4)重力水:当土壤水分较多时,由于重力作用沿着大孔隙往下渗透,这种受重力作用而下渗的水分叫重力水。重力水虽能被园艺植物吸收利用,但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下渗,不易长期保持在土壤上层,故对园艺植物的好处不大,对旱地植物来说,若长期存在,还会影响土壤的通气,所以重力水不是园艺植物需要的理想水分。3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存在于土粒孔隙中,也有少量溶解在土壤水分中,土壤空气由进入土壤中的大气气体和土壤内部的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的气体组成。其成分与大气基本相同,但含量差异很大。土壤空气和大气气体问的交换性称土壤通气性。土壤通气性好,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好气微生物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通气不良,因氧气缺乏,又会产生有毒气体(如甲烷、硫化氢等),影响种子萌发和根部呼吸,不利于植物生长。生产上常用深耕、增施有机肥、中耕松土和合理排灌来调节土壤的通气性。二、土壤的主要理化性质不同的土壤,不仅具有不同的外部形态,也有其不同的内部性质,这些性质与园艺植物的生长息息相关。如土壤有良好的沙粘性和结构性时,土壤的耕作性能就好,水、肥、气、热容易协调;土壤有良好的保肥性和供肥性,则土壤的养分既能保蓄,又能适时供给园艺植物生长发育。土壤的主要理化性质主要表现在土壤结构、孔隙度、层次性、酸碱度、吸收性等方面。(一)土壤结构1土壤结构的概念及类型 自然界的土壤大多不是以单粒状态存在的,而是土壤颗粒相互胶结在一起,这种胶结在一起的土团,称为土壤结构体或团聚体。结构体的形状大小、排列状况、孔隙性及其稳定度称为土壤结构。2土壤结构可分五个类型(1)块状结构:土粒胶结成不规则的土块,大的直径大于10cm,小的直径为5-10cm。块状结构在缺乏有机质的粘重土壤中最易形成,一般在底土层和耕作不良的耕土层较多。块状结构的土壤,耕作质量差,土壤肥力低。(2)核状结构:比块状小,形似蒜瓣,粘重坚实,有明显的棱角,农民叫它“蒜瓣土”。一般在粘重、缺乏有机质的底土中出现较多,这种结构的土壤,漏水漏肥,耕作不便。(3)柱状结构:单粒胶结成柱状,农民称它为“立土”,无棱角棱面(有棱角棱面的称为棱柱状结构),它在我国北方土壤的底层较多。(4)片状结构:形态扁平,由于水的积沉作用或受机械压力所引起,农民称它为“卧土”,妨碍通气透水和植物根系生长。以上四种结构均为不良土壤结构(图l5)。(5)团粒结构:土团边角不明显,近似球形,含有腐殖质,土壤疏松,大小于孔隙比例适宜,可以协调土壤中的水、肥、气、热,满足园艺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此外,由于土壤疏松多孔,有利于种子发芽和根系伸展,还可以减少耕作阻力,提高耕用质量和效率。因此,团粒结构的土壤是一种良好的土壤(图16)。土壤团土壤团粒结构是由有机胶体和无机胶体胶结和外力推动作用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可分为两个阶段:先是由单粒通过凝聚、胶结等作用形成复粒,再由复粒进一步经过粘结、胶结和根毛固结等作用形成团粒。但这两个阶段是可逆的,在一定条件下,亦可互相转化。故任何一种土壤都可以通过合理耕作、施肥等农业措施来改善其结构,提高其肥力;相反,良好的土壤结构,在不良的耕作、施肥的情况下,也可以破坏其结构,降低其肥力。(二)土壤孔隙土壤于孔隙状况对土壤肥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土壤上下层的水、肥、气、热的动态变化。对耕作性能和根系生长都有密切关系。1土壤密度和容重(1)土壤密度:土壤密度是指单位体积中干燥的质量(不包括孔隙)(单位:g/cm3)。土壤密度的大小,取决于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有机质的含量。土壤密度一般在2.60-2.70范围内,应用时常取平均值2.65。(2)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是指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包括孔隙)的烘干土的重量(单位:g/cm3)。在单位体积的干土中包含有孔隙部分,所以,土壤容重比土壤密度小。土壤容重可以反映土壤的孔隙状况和松紧程度,是土壤松紧度的一个指标。土壤容重受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耕作等影响变化较大。土壤越板结,容重越大;疏松肥沃的土壤,容重较小。一般土壤容重大体在1.0-1.8之间。耕作层的容重为1.0-1.4,耕作层下可达1.4-1.6。2土壤孔隙度 土壤中土粒与土粒之间空隙,称为土壤孔隙。在一定体积的土壤内,孔隙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数称为土壤孔隙度。一般土壤孔隙度在30-60之间,肥沃土壤孔隙度一般高于50。土壤孔隙度过小,水气状况不良,对核物生长不利;孔隙过大,则园艺植物根系不能与土壤密切结合,吸收水分和养分都较困难。根据土壤孔隙的大小和作用,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无效孔隙:是土壤中最小的孔隙。直径小于0.00l mm,这种孔隙中水分受到很大的吸力,保水力很强,但不发生毛管作用,水分基本上不运动。这种孔隙也不能通气,根毛穿入也很困难,对园艺植物是无效的,故称为无效孔隙。(2)毛管孔隙:孔隙直径在0.001-0.1mm之间,具有强烈的毛管作用,水分被毛管作用吸持在孔欧中,并靠毛管力进行运动,对园艺植物是最有效的水分。这种孔隙称为毛管孔隙或小孔隙。(3)非毛管孔隙:孔欧直径大于0.1mm,没有毛管作用,水分不能保持,但为通气透水走廊,经常为空气所占据。这种孔隙称为非毛管孔隙或大孔隙,也称通气孔隙。从园艺生产需要出发,土壤孔隙要求指标大体是:无效孔隙尽量低些,非毛管孔隙即通气孔隙)保持在10以上,孔隙度应为55-60,耕层容重为1.1-1.3,非毛管孔晾与毛管孔隙之比应为1:2-4,这样水气之间可以配合,适于园艺作物生长发育。但应指出,各地的土壤种类不同,不同的园艺作物要求也不一样,很难提出统一的标准,应通过试验研究,提出适于本地区的要求。(三)土壤的层次性土壤由于受自然环境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从上到下土壤组成的物质都有很大差异,在质地、结构、松紧状况等方面也都不一致,使土壤产生层次性。旱地土壤从上到下,一般可分为三层,即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1表土层(耕作层) 表土层是土壤最上部的一层,土层厚度因土质、耕作而不同,一般约20cm,该层土壤颜色较深暗,腐殖质含量较高,植物根系在此层分布最多,约占全部根量的60以上。土温变化大,水分变化频繁,通气性良好,营养物质转化快,有效养分较多,是园艺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场所。2心土层 心土层是表土层下的土层,约20-40cm,该层土壤坚实,土色较浅而不匀,腐殖质含量低,温湿度变化小,通气性差,生物活动不如耕作层活跃,营养物质转化和移动都很缓慢,是园艺按物生长后期供应水、肥的土层。3底土层 底土层位于心土层以下,在地表下约40-60cm以下的深处,受地表生物气候影响更小,可供利用的营养物质极少,但能起保水保肥的作用。就园艺植物根系而言,为保证正常生长发育和达到一定产量,一般果树、观赏花木、深根性宿根花卉、多年生草本植物,应有8-120cm的土层厚度,果树最好有120cm土层厚度。耕作层土壤般深20-40cm(四)土壤酸碱度1土壤酸碱度的概念及分级 土壤酸碱性是土壤的基本性质之一,也是影响土壤肥力和园艺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土壤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即土壤溶液中存在H+和OH-的量,称作土壤酸碱度。通常用PH值表示。当PH7时,溶液中的H+和OH-数量相等,为中性;当PH7时,溶液H+多于OH-,为酸性反应;PH7时,溶液H+少于OH-为碱性反应。土壤酸碱度按其PH值的大小分为如下七级pH4.5强酸性PH 4.5-5.5酸性PH 5.5-6.5微酸性PH 6.5-7.5 中性或近于中性PH 7.5-8.5 微碱性PH 8.5-9.5 碱性PH9.5 强碱性2全国土壤酸碱度的分布趋势 土壤酸碱度是土壤形成过程的反映。由于气候、母质、自然植被等成土因素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是有地带性的(从北到南、从沿海到内陆),所以土壤酸碱度分布的规律表现特别明显。全国土壤酸碱度反应大体是以北纬33。为界,33。以北呈碱性反应,33。以南呈酸性反应。这种酸碱性不同的反应,主要是地带性土壤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如南方气候温暖湿润,矿物质风化和淋洗程度较重,所以土壤呈酸性反应。3土壤酸碱性与园艺植物生长 土壤酸碱性与园艺植物生长有密切关系,不同的园艺植物适应不同的酸碱反应。大多数植物都适宜在中性土壤中生长;有些植物如柑梧类果树、风梨科果树和杜鹃花、仙人掌类花卉、黄瓜等蔬菜喜酸性土壤;有些植物如豌豆类蔬菜、葡萄和枣等果树、紫罗兰与风信子、郁金香等花卉喜碱性土壤。必需元素的种类n 大量元素Macroelement (Major element)是指植物需要量较大,在植物体内含量较高(0.01%)的元素,C、H、O、N、P、K、Ca、Mg、Sn 微量元素Microelement (trace element)是指植物需要量较少, 在植物体中含量较低(0.01%)的元素, Fe、Mn、B、Zn、Cu、Mo、Cl三是植物生长需要的矿物质元素。在这我要说一个短板理论,可以充分说明矿物质元素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理论由美国的一个管理学家提出,说的是一个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如果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木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如果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所以说,当一个长短不匀的木板组成的木桶装水时,决定能装多少水的不是最长的或是较长的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木板,同理,我们说植物元素。决定一种植物长势良好的并不是完全取决于植物所需量大元素的多少,而是取决于最缺的那种。长版再长,装满水也要会留走,不要认为大量元素数量多就重要,微量元素占的比重小就无足轻重,别看它含量少,但它一样作用于土壤,作用于植物。所以,我们不要看长版有多长,要看短板,要补它最缺的那种,要缺什么补什么,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使植物茁壮成长。矿物质元素具有三个特征: 必要性:缺少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 专一性:无法替代,补充后恢复或预防; 直接性:直接效果,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例如温度、水分)。A 影响到全株或者局部老叶,特别表现在下部老叶:.影响到全株老叶,明显变黄和死亡 : 植株矮小茎细,易裂开,老叶浅绿色-黄色-褐色枯死; 生长慢,下部老叶叶脉(尤其叶柄)黄色且带紫色,落叶早; .经常影响局部较老的和下部的叶片: 下部叶片近顶端和边缘有斑点,通常坏死,边缘开始变黄向中间发展,最后凋落。B.局部影响新叶:.顶芽生长良好,叶 黄化,叶脉保持绿色: 叶片边缘和顶部坏死,逐步向内发展,较大叶脉保持绿色 整个叶面有坏死斑点,只有最小叶脉保持绿色 新发枝条节间缩短,枝条顶端常会出现小叶和簇生现象.顶芽通常死亡: 叶的顶端和边缘坏死,在嫩叶的末端有弯曲,出现上述症状之前根已坏死 茎和叶柄脆弱,花朵小并且少 一、土壤耕作改良: 1.深翻熟化:深翻就是对园林树木根区范围内的土壤进行深度翻垦。深翻的主要目的是,加快土壤的熟化,使“死土”变“活土”,“活土”变“细土”,“细土”变肥土。这是因为,通过深耕增加了土壤孔隙度,改善理化性状,促进微生物的活动,加速土壤熟化,使难溶性营养物质转化为可溶性养分,提高了土壤肥力。 (1)深翻时期:包括园林树木栽植前的深翻与栽植后的深翻。前者是在栽植树木前,配合园林地形改造,杂物清除等工作,对栽植场地进行全面或局部的深翻,并暴晒土壤,打碎土块,填施有机肥,为树木后期生长奠定基础;后者是在树木生长过程中的土壤深翻。深翻主要在以下两个时期:秋末:树木地上部分基本停止生长,养分开始回流,转入积累,同化产物的消耗减少,如结合施基肥,更有利于损伤根系的恢复生长,甚至还有可能刺激长出部分新根,对树木来年的生长十分有益 ;同时,秋耕可松土保墒,因为秋耕有利于雪水的下渗,一般秋耕比未秋耕的土壤含水量要高3%-7%;此外,秋耕后,经过大量灌水,使土壤下沉,根系与土壤进一步密接,有助根系生长。早春:应在土壤解冻后及时进行。此时,树木地上部分尚处于休眠状态,根系则刚开始活动,生长较为缓慢,伤根后容易愈合和再生。从土壤养分季节变化规律看,春季土壤解冻后,土壤水分开始向上移动,土质疏松,操作省工,但土壤蒸发量大,易导致树木干旱缺水,因此,在多春旱,多风地区,春季翻耕后需及时灌水,或采取措施覆盖根系,耕后耙平、镇压,春翻深度也较秋耕为浅。 (2)翻次数与深度 深翻次数:土壤深翻的效果能保持多年,因此,没有必要每年都进行深翻。但深翻作用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土壤特性有关。一般情况下,粘土、涝洼地深翻后容易恢复紧实,因而保持年限较短,可每12年深翻耕一次;而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疏松透气的沙壤土,保持时间较长,则可每3-4年深翻耕一次。深翻深度:以稍深于园林树木主要根系垂直分布层为度,这样有利于引导根系向下生长,但具体的深翻深度与土壤结构、土质状况以及树种特性等有关。如山地土层薄,下部为半风化岩石,或土质粘重,浅层有砾石层和粘土夹层,地下水位较低的土壤以及深根性树种,深翻深度较深,可达50-70厘米,相反,则可适当浅些。 (3)深翻方式:园林树木土壤深翻方式主要有树盘深翻与行间深翻两种。树盘深翻是在树木树冠边缘,于地面的垂直投影线附近挖取环状深翻沟,有利于树木根系向外扩展,适用于园林草坪中的孤植树和株间距大的树木;行间深翻则是在两排树木的行中间,沿列方向挖取长条形深翻沟,用一条深翻沟,达到了对两行树木同时深翻的目的。此外,还有全面深翻、隔行深翻等形式,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深翻均应结合进行施肥和灌溉。深翻后,最好将上层肥沃土壤与腐熟有机肥拌和,填入深翻沟的底部,以改良根层附近的土壤结构,为根系生长创造有利条件,而将心土放在上面,促使心土迅速熟化。 2.中耕通气:“地湿锄干,地干锄湿” 每年土壤的中耕次数要达到23次。土壤中耕大多在生长季节进行,如以消除杂草为主要目的的中耕,中耕时间在杂草出苗期和结实期效果较好,这样能消灭大量杂草,减少除草次数。具体时间应选择在土壤不过于干,又不过于湿时,如天气晴朗,或初晴之后进行,可以获得最大的保墒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