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的良风美俗杨宝霖.doc_第1页
东莞的良风美俗杨宝霖.doc_第2页
东莞的良风美俗杨宝霖.doc_第3页
东莞的良风美俗杨宝霖.doc_第4页
东莞的良风美俗杨宝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莞的良风美俗(讲座提纲)杨宝霖莞人务实务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事张扬,和善宽容,是东莞人的性格,也是东莞的风俗。自古至今,一贯如此。康熙时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引广州府志说:“(东莞)士尚淳厚,农力稼穑,工不求巧,商能致远。素称易治。”所以俗语说:“东莞无大乱”。年节风俗春节除夕守岁元日清晨,向亲友拜年,给孩童赏封,食素禁扫。初二为开年,必以生菜、活鲤鱼奉神,以祈“生利”,妇女携年具(春节时令食品)回娘家“探年”。初一始,莞城人登黄旗。初二始,择日入祠拜祖先,追仰先人美德,学习先人开拓创业精神。十五以前,为新生男孩开灯庆祝。正月十五日晨,家中主妇以“缘分”为主题拜神。在新年未撤的供桌上,必加两物,一是响丸,一是野果“不纳子”。主妇“请神”毕,必以一掬响丸与家人分食。是日,如有亲友到访,亦掬响丸分飨,谓之“结缘”。粤语“丸”、“缘”同音。响丸,近十年不见踪影了。其丸稍大于豌豆,空心,皮薄如纸,有的染作粉红色,红白相间,因中空皮薄,极轻,食一斗也不会饱。用手捧之,微有响声,故名响丸。制造之法:选纯净糯米,在冬至前浸水,每日换水,至正月上旬,舂米成粉,搓粉成条,切粒小如绿豆,入锅,以小扫来回轻扫,顷刻可成。不纳子,“不纳”,莞人用古官话读,读如“宝捺”,一种野生枣类,高大乔木。果圆如小苹果,可食,甜而微酸,如食粉苹果。元宵张灯,放烟火(今称“烟花”),家人出游。正月二十日正月二十日,莞人谓之门官土地神生日。是日,在家中所有门钩上悬挂连根之蒜二根,头根在下,绿叶在上,谓之挂“白须公”,说是可以祛除邪恶。午饭时,制一碟煎蛋煎鱼拜门官土地。清明节前,插柳枝于门以驱邪气。节日踏青,“挂纸”(扫墓),在墓前分食祭品,路远者亦回乡参与。四月八四月初八为浴佛节,莞城家家食芝麻糊,僧寺、尼庵施舍“佛汤”。端阳节节前裹粽,互赠亲友。粽,古代谓之“黍角”。东莞之粽,有三:一、外围糯米,中实绿豆,放一小块肥肉;二、外围糯米,中实红豆沙;三、灰粽,以碱水浸糯米,中放一小条苏木而裹之,蘸糖而食。碱水,以草木灰取汁熬成,故谓“灰粽”。是日,家中女人奉神三牲如其他节日者外,加粽、苦瓜。端午一名“蒲节”。“蒲”,有关端阳节植物,莞人用两种:一、菖蒲,二、苦瓜。苦瓜古名蒲突,用谐音也。中午,家家点黄蚊香。黄蚊香制法:以印有朱符黄纸卷如拇指大,中充以艾绵、香粉、硫磺,点燃悬于门背。门楣插五月艾数枝,俗说可祛邪辟疫。中午,家家大人以鲜菖蒲茎蘸朱砂印于小孩额门与肚脐,佩小香囊。小香囊之制,以布作囊,中实香粉,有心形,有葫芦形,有鱼形,有寿星形,有仙女形等,大者如鸭蛋,小者如梅子。此东莞端阳古俗,建国后逐渐销亡了。七夕七夕拜七姐是女孩的重大节日。乡村姑娘制作供案,以一年的准备,做出小巧玲珑的手工艺品,在七夕节期间展出。为虔诚拜七姐,女孩还斋戒,其规格有三,任人选择:一、当天不吃经烟火之物(“清斋一日”)。二、食素七日。三、七天不吃曾经烟火之物(“清斋七日),严格的,不喝开水,只能喝泉水。七夕,姑娘须用七种花、七种果当天(露天)拜七姐。盂兰节七月十四夜为盂兰节(鬼节),以冥具祭幽(纸人、纸马、纸衣服、金银等祭鬼)。莞城请和尚或尼姑大放“三宝”。所谓“三宝”,在城中大道中间搭一台,高约两米,宽约三米,长五米,分两级,三位道行高者坐上级,五、七名在下级旁列,皆着袈裟。台中安佛像,共同诵经,念咒,唱梵歌,至半夜而止。事毕,烧纸扎鬼王、纸人、纸马、纸衣、纸金银等,洒酒饭祭鬼。在莞城,是夜华灯高挂,在不同的大路旁,设歌台三五,瞽师唱木鱼歌,泪湿青衫、玉碎珠沉、禅院追鸾、长亭饯别等名曲陆续登场,三弦乐音,幽怨歌声,缭绕莞城。当晚,小孩子不能出街的,大人怕小孩遇着鬼。中秋八月初一,外婆一定提着灯笼,担着果饼到外孙家“送中秋”(外婆不在,有妗母代之。)年初二、端阳节、冬至节,都是女回娘家探节,只有中秋,娘到女家探节。约在八月十四到八月十六,小孩子三五成群,提灯夜游,谓之“游耍椂”,边游边唱“添油添蜡烛,唔添手指曲。”灯中的油、蜡烛尽了,可到任何一间售油或售蜡烛的商店索取,从来是不会被拒绝的。中秋赏月,家人团坐,除名茶美酒,月饼花生外,必有:柚子、芋头、田螺。柚子,莞人谓之“和椂”;“椂”与“碌”同音,“碌”,莞人称圆也,例如“圆碌碌”;用柚子,取人月共圆之意。“芋”,莞音与“富”同音,意取“富有”。田螺,一名“攀桂”;攀桂,中国古代比喻考试高中;喻金榜题名,为“蟾宫折桂”;“蟾宫”,月亮也;折桂,与攀桂同意;传说月中黑影为桂影;月与桂分不开,攀桂又有好意头,故中秋赏月,要食田螺。重阳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是日登高,并扫墓。冬至莞人谓之“做冬”。妇女提前蒸红团。莞城,蒸红团只有冬至节,要以红团祭先人。平时是蒸红团是不吉利的,因为长辈去世,“做七”,“做百日”,“做英雄”(死后周年),才蒸红团。冬至之日,在农历当月的时间,可预知此年冬季的寒暖。东莞谚语:“冬归头,卖休绑被置黄牛;冬归心,卖休绑被置黄金;冬归尾卖休黄牛置绑被。”“冬归头”,冬至之日在上旬;“冬归心”,冬至之日在中旬;“冬归尾”,冬至之日在下旬。“休”,唐宋时词语,即现代汉语的时态助词“了”。“绑被”,东莞明清以来直至解放初,东莞出产一种粗糙的麻织品叫“绑仔”(粗如麻包),因价钱便宜,穷困人家用为御寒衣料。用绑仔做被面被里的棉被,叫“绑被”。冬至过后,妇女忙碌制造年具,印炒米饼,炸糖环,煮“饣录 饣追 ”(莞音碌堆),蒸仪笼(年糕)。这些活动,往往多家合作,即使富有之家,年具多不购于商店,她们认为,这样够热闹,有年味,完成产品,又能团结,交流。直至“文革”,如果年晚之夜,穿行于街巷间,远近高低的捶饼之声,芳郁诱人的煮炸之香,轻飘缭绕,别有一番情趣。除夕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晚餐,是团年,莞人最为重视。有可能的,离家之人,远近皆回。尽管千山万水,跋涉长途,得一家的团聚,却咽苦如饴。团年饭,必有咸丸,取团圆之意;又留下一些,明年再吃,取年年有馀自之意。午饭毕,必做工作有二:一、“卖懒”;二、黏“挥春”。“卖懒”,小孩用有壳的熟鸡蛋一枚,上插线香一枝,从家门走出,到街口或巷口,剥壳而食之。据说可以卖掉懒惰。黏“挥春”,莞人谓春联为“挥春”。贴春联必在团年饭之前,而且要小心,面向门口,右是对头,末字仄声;左是对尾,末字平声。不能颠倒,要贴牢,不许脱,不能重贴。否则,人说是明年命运颠倒。除夕,在莞城和水乡有一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