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高效性的研究.doc_第1页
实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高效性的研究.doc_第2页
实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高效性的研究.doc_第3页
实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高效性的研究.doc_第4页
实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高效性的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高效性的研究鹤山市纪元中学 黄海红摘要 本文通过提出目前很多学校地理学科比较薄弱,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低、困难大,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论证如何通过运用“110”和“101”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有效的地理视觉思维,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关键词 高效性,地理视觉思维,问题探究,有效知识,大地理观一、提出问题“有效教学”自2006年被重新赋予意义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各个学科评价课堂教学的主题词和关键词。有效的相反一面是“无效”,难道说以前的课堂教学都是无效吗?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仅仅有效,是不够的,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从近几年高考备考来看,有不少学校提出“得综合科者得天下,综合科中得地理者得天下”,可见地理学科是很多学校最薄弱的学科。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地理现状来看,普遍感到地理是难学习的学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效率也比较低。究其原因,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初级中学,每个学校地理教学开设情况及师资配备差异较大,加上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初中地理教学受到的冲击较大,使得进入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地理素养不仅比较低,而且参差不齐,给高中地理教学以及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带来困难。第一,从地理学科自身特点来看。高中地理教学与初中地理知识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很多地理事物、现象和原理的呈现都是以初中区域地理为背景的,学生对高中地理的有效学习必须建立在初中地理知识的基础上。第二,从高中地理教师现状来看。由于很多学校只有高中年级,使得这些学校的地理教师缺乏初中地理教学经历,对初中地理教学及教材缺少研究,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不足。尤其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对高中地理教学的把握,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整合有很大的盲目性。第三,从地理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实际上,很多学校陷于无效教学的泥坑,课堂容量少、效率低。教学计划要求新授课3节课完成的地球运动,高三却要12-15节课去复习。学生也陷于了茫茫的题海,重复做题,疲于应付,时间和精力被大量耗掉,更可悲的是学生的这些劳动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对于以上问题如何解决?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运用“110”和“101”,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110”中的“1”,可以是地理学科、地理课本某一章节内容、某一地理问题、地理现象、地理事物或地理图表等等。“10”是对“1”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设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等。例如:哪些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能表示北半球的夏季?这个问题就是“110”中的“1”,能够表述北半球夏季的各种地理现象就是“10”。对于“101”中的“10”, 是指各种地理问题、地理现象、地理事物或地理图表等,“1”是对“10”进行有效归纳找出其共同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等。例如:岩溶地貌、河谷地貌、雅丹地貌、黄土地貌等,代表“101”中的“10”,形成这些地貌的共同成因流水的侵蚀作用,就是“1”。“110”和“101”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明确了教与学的各自职能及其和谐关系,认识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也不是以学生为太阳的纯粹发现式,而是在教师导向性信息引导下的主动学习;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化繁为简、以简制繁,是带着问题走进学生同时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110”和“101”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把“高效教学”作为其研究的核心,注重学生思维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并把最终目标瞄准学生的高分、高能和高品德的形成,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二、案例论证(一)“110” 从教学理念上:培养学生睿智的地理视觉思维,善于将简单的问题深刻化,善于运用地理科学观念,观察和理解与人类发展有关的地理问题,创造性地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从教学方法上,教师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对该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认识、比较、分析、评价。其高效性主要表现在:1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出问题】简述植被破坏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于植被破坏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高中学生并不陌生,因此用这种形式提出问题,会使学生限于机械的去记忆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水质下降,水旱灾害增加,河流水量变化增大,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高效的开发,而且学习地理兴趣也回下降,课堂上学生也不可能激情饱满。如果将上述提问方式运用“110”教学方法进行问题探究设计,对学生思维的激发,其效果就不一样了。【问题探究】读江南丘陵某地开发前后景观变化示意图,请用各种图表将该变化及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表示出来。1979年1989年同样是关于植被破坏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但这样设置问题探究,其优点主要表现在:(1)用景观图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2)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审题能力,文图转化能力。该问题探究从审题上看,需要思考两方面问题,其一、用各种图表表示该变化,其二、用各种图表表示该变化可能造成的问题;从文图转化来看,仅仅表示开发前后景观变化图至少有如下四种(见下图),至于该变化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图表,更加多样,在此就不一一述说。100%裸地年19791989第2种植被100%01989年1979年第1种裸地植被年19891979100%植被裸地第3种1979年1989年植被裸地第4种40纬度甲海洋陆地(3)该问题探究,其答案具有开放性,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但又有一定思考性、创新性,需要学生跳一跳去摘到桃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激活学生的思维。2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提出问题】图中箭头表示暖流,读下图,判断“甲”地处在哪个半球?40纬度甲海洋陆地对于问题中“甲”地处在哪个半球,主要从图中暖流方向及所处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就可以判断 “甲”地处在北半球。但从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显得很单一。如果将上述问题,运用“110”教学方法进行如下探究性问题设置,其效果就大不一样了。【问题探究】根据下图所给的条件,请补充各种可能条件,说明甲地处在北半球。 与上述问题比较,该问题探究在培养学生综合地理思维和运用能力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1)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因为,说明甲地在北半球,可以通过画洋流、盛行风向、等温线等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或地理原理,这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技能;(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该问题探究的答案其基本原理几乎分布在高中地理教材各章节中,既可以是自然地理方面(如:甲地沿海有典型的峡湾海岸;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常年盛行西南风等),也可以是人文地理方面(如:甲地所在区发达国家最集中;是世界工业革命最早的地区;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地区等);(3)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因为该问题探究的答案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且在初、高中地理教材各章节中几乎都能体现,有利于学生将初、高地理知识及各章节相对独立的知识融合起来,做到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形成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全面性的认识。3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问题】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发生地震并引起强烈海啸。下列四组南亚、东南亚国家中,此次海啸不可能对其造成影响的一组是A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B.泰国、缅甸、孟加拉国C.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 D.越南、柬埔寨、菲律宾该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世界一些国家的空间分布情况,对学生“脑图”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但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作用不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具有开放式的问题探究,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问题探究】分析海啸对沿海各地造成危害程度不同的可能原因。对此问题探究,教师可以采取用示意图的形式,按如下步骤进行引导学生探讨:(1)在黑板上画出图1,并指出甲地发生地震并引起海啸。(2)画出与甲地距离相等的A、B两个岛,见图2。并提出问题: 如果A岛受海啸的危害比B岛大,请分析其可能原因(提示:从地形地势、岛周围的海水深浅、海岸形状、经济状况、人口稠密、建筑抗灾能力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分析)(3)画出D岛,见图3。并提出:D岛受海啸危害小的原因?(提示:海啸发生时,位于B岛的后面,受B岛的保护)(4)画出C岛,并提出:C岛受海啸危害小的原因?(提示:C岛震中距大)解决上述问题后,在黑板上画出图5,并提出:如果E、F两岛屿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相同,当与其等距离的乙地发生地震并引起海啸,哪个岛所受的危害大?(提示:从洋流和风向考虑,无论洋流和风向都是从东向西,对海啸起了助长作用) 图1图2图3图5图4 从该问题探究步骤来看,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避免了单一、枯燥、填鸭式的问题,所造成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率不高。(2)问题探究过程具有生成性,也有很强的创新性,对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很好的作用。(3)探究过程设计体现了将简单的问题深刻化,克服了单一的对话式、满堂问所造成的课堂上表面繁荣,挤占学生思考时间,限制学生思维等弊病。(二)“101” 从教学理念上:化繁为简、以简制繁,使学生形成了“化归”的地理思维品质,树立大地理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从教学方法上:将一些地理特征、规律或原理相同的各种地理问题、现象、事物或图表等,进行有效地归类,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其共同特征、规律或原理。其高效性主要体现在:1培养学生善于用有效知识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决各类问题所谓有效知识,是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知识,是学习课本中各个知识点的基础。中学地理课本中,有上千以上的知识点,学生仅记这些知识点,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认识这些知识点所呈现出的地理特征、成因、原理,就更加困难了。因此,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知识,并善于提取有效知识去分析、解决各类问题。 【问题探究】回答下列有关产业发展问题(1)怎样在国际贸易中提升内蒙古羊绒产业的竞争力?(2)如何进一步发展广东省佛山市陶瓷产业? 销售产业活动附加值生产设计 (3)珠江三角洲中小企业发展出路何在?这是属于同一类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关键是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去思考:第一,政府应该为企业发展创造哪些条件?第二,企业本身应该怎样做?其次,企业本身怎样做,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上面微笑曲线图来分析,产品设计上可以怎样做;在生产上可以怎样做;在销售上可以怎样做。(参考答案:政府,政府加强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健全法制,保护生态环境等。企业,从设计上,进行技术创新,创品牌,增加附加值;从生产上,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从销售上,开拓市场等。)这种通过同一系列产业发展问题探究的呈现,让学生利用有效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好处:(1)克服了就题论题,学生陷于茫茫的题海、死记硬背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泥坑,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2)对于任何情况下,用新材料、新情境、新图表所呈现的这类问题,都能做到胸有成竹,以不变应万变。2培养学生有效的掌握地理规律、认识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 地理事物、现象、特征,其形成和分布都有一定的规律性,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只有高效的掌握并总结其规律性,认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能有效地建立思维线索。【问题探究】回答下列地理事象或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图B(1)根据我国高岭土(陶瓷生产的主要原料)矿产资源分布示意图(图A),简述我国高岭土分布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分布特点?图A(2)根据我国2000年各省行政区的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图B),回答:我国综合人口压力指数的空间分布规律。为什么具有这样的规律?这是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分布规律,分析其产生原因一类问题,对于空间分布,首先指导学生从三维空间找规律,即东西方向(或沿海向内陆)、南北方向、垂直方向(上述两个问题探究的答案分别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由东向西逐渐增大)。如果从三维空间上找不出规律,注意提取地理信息,分析是否沿着某一具体的地理事物(如河流、铁路、沿海等)分布。这种通过同一系列形成和分布有规律的地理事物、现象或特征的呈现,让学生进行分析,不仅让学生高效率的掌握地理知识,还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克服了就题论题,死记硬背低效的学习状态。3培养学生科学的“大地理观”所谓“大地理观”,是指善于用地理视觉思维提取地理信息,认识、分析和归纳各类地理问题、地理现象,并能跳出课本内的知识看教材,跳出教材看学科,关注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一旦有了科学的“大地理观”,学生就能高效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能高效的建立思维线索,归纳知识之间的联系;就会善于从地理视觉思维去思考问题;地理课本在头脑中也就变薄了,学习负担自然就轻松了,效率也就更高了。【问题探究】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1)分析比较南海沿岸与欧洲北海沿岸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2)分析比较中国东北地区与美国东北地区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3)分析比较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地球上的区域,按不同尺度或不同地理要素来划分,其数目可以说是无数个,如果让学生一个个地去认识区域特征,比较区域之间的差异,是很不现实的,因为,一个人所能掌握的信息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处理、如何利用有效的信息去认识区域特征,比较区域之间差异的方法。即“101”的10(指多数)个区域,1个方法去解决。可持续发展差异性人地协调因地制宜整体性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观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地理环境区域特征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在上述几个问题探究中,引导学生建立区域与地理基本观点相互关系思维线索流程图(下图),其好处主要表现在:第一,掌握了认识区域方法,即认识区域,了解区域特征,都是从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去认识。第二,提升了对地理事物与地理原理内在联系的认识。既任何一个区域都是一个整体,但区域之间都存在差异;在区域开发、发展中,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因地制宜,要人地协调,要本着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等等。第三,让学生形成了“化归”的地理思维品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综上所述,运用“110”和“101”进行课堂教学,融合了“高效的学习”和 “研究性学习”两种思路,它试图在这两种学习思路中寻找一个平衡点,这也是目前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地方。它既重视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的运用,也关注培养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