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诗经》中的天人关系.doc_第1页
论述《诗经》中的天人关系.doc_第2页
论述《诗经》中的天人关系.doc_第3页
论述《诗经》中的天人关系.doc_第4页
论述《诗经》中的天人关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经中的天人关系论述社会学院 历史学 许萍 0803401031内容摘要:天人关系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哲学问题,社会发展到今天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科学问题。天人关系纷繁复杂,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天人关系产生于原始社会,与农业耕作有紧密的联系,并伴随着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天人关系也发生变化。关键词:诗经 天人关系 天诗经作为中国先秦伟大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先秦乃至原始社会的民生民情,同时也表现了那个时期的哲学思想。本文试图研究诗经中的天人关系,并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一个简要的总结。“天”的哲学意义对“天”字的形、义分析,发现“天”字体现了三种哲学意义,即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人文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天”字的哲学意义 朱丹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第9卷 总第34期)从“一”的本义来看,不管它是指万物的本源“道”,还是指由“道”派生出的原始混沌之气,这都体现了古代人们的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天”字从“一”,自然而然也就体现了这种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大”的小篆形体是人形,其哲学意义在于它反映了人文精神,体现了先人们的主体意识和对自我的认识。中国方块汉字的产生、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这从汉字的形体构成,特别是其偏旁部首可以看出。“天”字从“大”,从一个侧面也折射出了这种人文精神。 “一”、“大”组成一个整体“天”字,“天”字下有人形(大),人形上有一,这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天人关系的产生人类现实的天人关系是从先民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界各种现成物以满足自己生活需要开始。人类产生之初,生产力低下,只能用自身各种器官和肢体直接从自然界中的各类现成对象索取,从而感知自然,认识自然,接触自然,利用自然,尽一切办法维持人类自身的生存。而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还需要自觉、积极地认识各类自然现象,掌握自然的运动规律,只有在充分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的认识能力慢慢提高。但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类并不能清楚地认识自然,当人们在现实地利用和认识自然活动中遭受挫折时,物质需求就难以实现,心灵会受到伤害,这时就需要一种精神安慰。这时,先民就创造了一个“天”。“天”看管着每个芸芸众生:“天之生我,我辰安在?”春秋以前天人关系问题的产生 周锋 广西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9月 第18卷 第3期“天”在先民的眼中是整个世界的主人,它直接掌握着人的命运,这时的先民已经将自然之“天”主观化、神灵化。为了使这个虚幻的“天”具体化,先民就又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神灵,可谓天神、地示、人鬼等等一应具有,大体上说,于天神有上帝、日、东母、西母、风、云、雨、雪等等,于地祗有社、方(四方)、山、岳、河、川等等,对祖先神不仅于先王、先妣有复杂的祭典,而且于名臣又有配享制度 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而此时的“天”对人而言只是“一种强大而意向又不可捉摸的神灵.看不出具有理性,恣意降灾或降佑”,这是“天”给人的最初的印象。前人理解的“天”的 意义朱熹把孔子所谓的天分为苍苍者、主宰者、性理者三个种类加以分析。苍苍者意味着物理的自然天,主宰者意味着主宰万物的超自然的、至高无上的人格神,性理者意味着天就是自然法则、道德法则之根源。 (韩)孙兴彻.中国哲学天人关系论的考察与理解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6(5).冯友兰先生指出:“在中国文字中,天这个名词,至少有五种意义。一个意义是物质之天,就是指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苍苍者与地相对的天,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天空。一个意义是主宰之天或意志之天,就是宗教中所说有人格,有意志的至上神。一个意义是运命之天,就是指旧社会中所谓运气。一个是自然之天,就是指唯物主义哲学家所谓自然。一个是义理之天或道德之天,就是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虚构的宇宙的道德法则。”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七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77薛富兴教授理解的“天”主要是自然万物之“天”(用于实用和审美)、自然规律之“天”、主宰之“天”。 薛富兴.先秦中华天人关系的五种形态J.贵州社会科学, 2006(1):37.先秦诸子的天人观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哲学家都对天人关系作了探讨。这些探讨大致上可分为以下几种观点:1夏、商、周三代的人天观在尚书中,把天看成人格神,天有意志,能直接降罪或赐福给人们,实际上,这时的天人关系就是神和人的关系。(1)尚书商书汤浩:“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其罪。”这就是说上天奖励好人惩罚坏人,因此降灾于暴虐的夏架王,以明其罪。(2)尚书商书汤洁:“上天字佑下民,罪人础伏。”意思是说,上天是信任和保佑老百姓的,所以才把残害百姓的夏架王给废掉和制伏了。综上所述,可知古代的天人关系就是人和神的关系,神是存在于人类之外的超自然的力量。在尚书中,并没有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也就是说天是神、人就是人,神支配人。2 孔子的天人观孔子的思想“重人世”、“轻鬼神”,有浓厚的无神论色彩,他把人格主宰之天解构为自然之天,对天的自然存在持有很深的敬意,明确肯定天的生命意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认为人应当像天那样对待生命,对待一切事物。“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天生德放予,桓能其如予何(论语述而),“君子有三畏,畏天命”(论语季氏)。从这里可以看到,在孔子的思想中,有一个隐隐约约的上天在起作用。可见在天人关系上,孔子是倾向于天人合一的。3 孟子的天人观在“天道”和“人道”关系上,将二者合二为一的权威首推儒家亚圣孟子。孟子肯定天或天命是一切事物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要求人们顺从和接受它的安排。他提出性善来自天赋,人生来就具有善端,认为经过人在后天的主观努力,人的“四端”不断扩充,道德日臻完善,最终在道德上达到人与天相参,天与人合一的高尚境界。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对话,万章问:“舜有了天下,是谁给他的?”孟子回答说:“是上天给他的。”从以上所引的材料看,孟子把天看做一种神秘的存在物,而不是自然物,并且这个“天”似乎是有意志的。在善性这一点上,天和人是一样的。4 老子的天人观老子主张无为、顺应自然。他认为,世界万物与人都是“寂兮廖兮”的道的创造,“道法自然”揭示出世界的发展并没有一个外在的动因,而是以自身为原因的,是一个自然的生成过程。人与天也是道自然而然的派生物,这不但取消了天的道德意义,还取消了人的本体论意义。所以老子要求人们效法天道自然无为,达到“彼我玄同”的“天人合一”境界。5 庄子的天人观庄子也认为道生万物,并且把道提升为万物的主宰,人与自然作为道的创造物来讲,他们是同一的。庄子还将人为与天性作了严格的区分:“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认为是非、利害、礼义都是人为,违背了天性,是丑恶的,只有自然天性才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因此庄子竭力呼吁人们放弃一切作为,顺应自然,摒弃私意,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境界。6 墨子的天人观墨子主张“天志说”,公开宣扬天是有意志的,但却极力反对天命论,提出“非命”的思想,提倡“强力说”。“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富贵贫贱不是天命决定的,而是由人为造成的。这种重人力轻天命的观点实质上也是在强调天与人相分,各有各的职责,人应尽力改变自身环境,上天的意志就是要求人们从事强力的活动。7 荀子的人天观荀子认为天与人的职分不同,天的职分在于生物,人之职分在于成物。所以他说:“唯圣人为不求知天。”(荀子天论)反对人“与天争职”。荀子强调人应该行使自己的职分以“制天”、“理物”,他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论)但是荀子所强调的“制天”是有限度的,即要求保留在“物之所以成”的层面上,所以他又说:“君子之于天地万物也,不务说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天论)现代的张岱年的“天人关系”在天人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现代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提出了“天人本至”的重要命题。1. 天人本至: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根基a) 张先生的天人本至观认为,天与人是有分别的,天人之分别就是本至之分别。b) 张先生指出天人的本至之别是有联系之分别,即“本为至之所本,至为本之所至”。2.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途径诗经中“天”的含义诗经中的“天”主要有四种意义:一是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纯粹的天,就是天空;二是有人格、有思想的“神”;三是大自然以及自然规律;四是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法则。1、天空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国风邶风雄雉“瞻彼日月,悠悠我思”,国风唐风鸨羽“父母何怙?悠悠苍天”,这里的“天”都是天空,都是寄托了某种感情。用薛富兴教授的话说,诗经中对“自然之天、物理之天的欣赏实际上就是对天空的纯形式美欣赏、声色之美的感受和把握”。 薛富兴.倬彼云汉,为章于天诗经自然审美研究天文篇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2、有人格有思想的“神”劳动人民都比较现实,关心的都是与自身相关的事情。当天下有大奸为害百姓的时候,百姓就怨天、疑天。“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旻天疾威,弗虑弗图”(小雅节南山之什雨无正),“昊天不傭,降此鞫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小雅节南山之什节南山)。当天下出现明君大贤,百姓便开始颂天。“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天监有周,昭假天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大雅荡之什烝民),“天保定尔,亦孔之固。天保定尔,俾尔戬榖。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小雅天保),“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有命自天,命此文王”(大雅大明),“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大雅假乐)。无论是尊天,还是怨天、疑天,这样的表述都印证了诗经中对“神”存在的肯定。此外,诗经中的神很多都是历史上现实存在过的人类祖先加以神化,被人们供奉和崇拜,以致于形成“神”。例如诗经商颂玄鸟记述了商人的始祖契诞生的神话,他是黄帝曾孙帝喾的次妃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诗经大雅生民记录了周人祖先后稷的事迹,他为帝喾的元妃姜螈踏天帝脚印感孕而生,被后世奉为农神。鲁颂宓宫则称颂了姜螈的美德:“赫赫姜螈,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弥月不迟。是生后稷,降之百福”。诗经大雅公刘赞道:“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场乃疆,乃积乃仓,乃裹乃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伐戚扬”。诗经宓宫中也有歌颂他的诗句:“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诗经中还有关于大禹神的记载:“奕奕梁山,维禹甸之”(大雅韩奕),“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商颂长发)。3、大自然及自然规律诗经中描绘了很多自然万物和自然现象,例如描写花木草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采薇)“春日迟迟,卉木萋萋。”(出车;描写雨雪的“上天同云,雨雪雰雰。”(信南山)“雨雪浮浮,见晛曰流。”(角弓);对鸟鸣的摹拟“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伐木)“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小宛);关于表现马的行动姿态“四牡騑騑”(四牡)“啴啴骆马”(四牡)等等。诗大雅生民记载的是讲周人的始祖后稷的故事,其中说:“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这里“有相之道”的一种解释就是因地耕稼之道,其中自然含有遵循自然规律的含义。又如诗大雅公刘记载的是周人祖先公刘率族民由邰迁豳的故事,其中讲:“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迺岡,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这里的“相其阴阳,观其流泉”也是指考察适合居住、耕作的地方,同样包含了遵循自然规律的意义。诗经中的“天人关系”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由于诗经记载的内容时间跨度较大,加上这一时期的思想正好是有朦胧向具体发展的一个时期,总体上看,诗经中“天”与“人”的关系体现的是先“合一”后“相分”的特点。前期的“天人合一”前期的“天人合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人神共处、神有人欲,如生民、公刘等篇;一个是与自然相适应,遵循自然的规律;还有一个是心物相应、天人共感。一、“在生民中,不仅仅是人、神,即使是鸟兽、山林、寒冰,也毫无例外地具有感知、欲望和意志,蕴含着郁勃的生命和活力。”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拆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二、七月集中歌咏了周人从周历四月(即夏历二月)到十月(夏历八月)的农事活动。“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在这里,我们从简单的物候变迁看到农夫日子虽然艰苦,如何在寒冷的季节到来之前,及时地将丝麻“载绩”为裳,将稻谷酿成“春酒”,以及如何在“改岁”或“卒岁”的隆重节日里“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白天割取茅草,夜晚搓制绳索,这有条不紊的安排,是人遵循自然规律的表现。三、诗经中用来作比兴的东西,大都是与人有密切关系的自然环境中的景物,这种比兴的本身已经表现出心物相应、天人共感的律动,具备了情与景、主体与客体的和谐,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触的境界。徐观复先生说:“兴是自己内蕴的感情,偶然与自然景物相触发,因而把内蕴的感情引发出来。”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自叙M,1987,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第197页.陈风月出堪称代表作之一: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刘兮,舒忧受兮。劳心骚兮!月出照兮,佼人僚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这是一位男子月下怀人的爱情诗。“月出皎兮”一句非同寻常,它既是兴句,具有引发全诗的作用,又是触发诗人怀人的媒介,渲染了一种恬静优美、扑朔迷离的气氛,为美人的出场创造了神话般迷人的环境。同时,它又兼有比的作用,即用月光的皎洁柔和来比喻白皙温柔的美人。后期的“天人相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人卑神尊,神居高位;一个是对“天”的怀疑和怨恨。如绵、皇矣、大明等篇。一、诗经是“神话历史化” 赵沛霖.先秦神话思想史论M.学苑出版社,2006.,诗经中的很多神都是由祖先变化而来的,因此对祖先的态度可以看为对神的态度。周颂为天子举行郊庙祭祀之舞曲中有对祖先崇拜,但更多的对“天”表示崇敬的诗。祭天之典,是非常隆重的事情,例如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穆不显,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这是周公祭祀文王的诗。至于说诗的内容,实在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颂扬文王德配于天,对其美德顶礼膜拜,后代该把它发扬光大。神灵产生于祭祀活动中对天地万物的存在认同,人们渴望神灵的存在,希冀神灵能带给国家的富足和生活的安宁,而这样的渴望往往要通过国家的统治来加以实现,所以在人们心中,天子就是受命于天,其意志是不可违背的。又如“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昊天有成命)。二、诗经小雅节南山十月之交中说“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竟由人。”人们便越来越注意人自身的努力,注意在人自己的身上,而不是在神的意志方面寻找祸福的根源,显示出周人开始在人的社会中,而不是在天命中,去寻找社会灾难的直接原因。西周末年,由于统治者的腐败和连年灾荒,人们有时会通过批评上帝来讽刺时王,如诗经大雅板曰:“上帝板板,下民瘁瘅”,“天之方虐,无然谑谑”等。虽然并不表明至上神的信仰已经受到怀疑,但批评和抱怨意味着反思的开端。所以,它至少预示着天帝的威信开始打折扣了。结论原始以及古代社会,与其它活动相比较,农耕活动最为根本,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问题。于是,基于一个简单而又现实的目的农业收成,人们就不得不认真考虑影响农耕活动的各种外在的自然或环境的因素。由于对自然认识的匮乏,造成了自然的神秘性、空灵性。在先民的眼中,万物是有灵的。大自然在先民的眼中是有生命的,大自然在先民的眼中就是“天。而这个“天”慢慢的又被赋予了“神”的色彩,成为了有人格有思想的神。同时随着人们的技能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不断进步,人们逐渐认识了一些大自然的规律,于是“天”又多了一层含义。总之,诗经所记载的那段历史时间正好是天人关系从萌芽走向成熟的阶段,因此在诗经有多种不同天人关系出现,与此呼应的是“天”也被寄予多种意义。天人关系的现代意义今日,人类已进入和平与发展时代,对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是自然生态平衡和生存环境的破坏,导致全球的自然灾害日益增强,它已危及人类的生存。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已提出了以天人和谐、均衡、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并提出“仁民爱物”。他还提出了一些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具体措施:“斧斤以时(按时令)入山林”以保护森林;“数罟(密网)不入洿池”以保护水生动物资源,就可“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树木不可胜用”。而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荀子,他强调人类要利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