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陶潜陨盗下面是陶潜的陨盗全文: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儿入室裔拊床一呼二盗俱陨(1)请断句加标点。(2)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能不能再简洁一些?答案(1)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儿入室,裔拊床一呼,二盗俱陨。(2)可再简洁为:蔡裔勇,声若雷。二盗入室,裔呼,俱陨。(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注】 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已:停止。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解析B渝,改变、违背。可以用成语联想法:矢志不渝,立誓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答案B评析此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所考实词一般为曾在课本中出现过。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故燕王欲结于君B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解析A项,介词,“到、在”;介词,“和”。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C项,皆为连词,表承接,“就”。D项,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用在定语、中心语之间,“的”。答案C评析此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此题秉承了山东卷虚词考查“一老带三新”或“二老带二新”的做法:重点虚词“而、于”几乎每年必考,另外配以其他虚词。此题的四个虚词的用法皆为常见用法,难度不大。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3分)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省刑罚,薄赋敛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齐国百姓,公之本也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A B C D解析句说了解百姓疾苦,厚施德惠;句减少刑罚,薄收赋税;句将齐国百姓看做桓公成就大业的根本。皆为仁政爱民的具体措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句列举的是不以民为本的情况;句是说桓公重视管子以民为本的建议,下令实施,非直接体现;句为治理百姓的措施,不直接体现仁政爱民,以仁为本。答案A评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利用排除法,先排除明显错误的,如本题中的第句明显不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由此可排除C、D两项;再进一步比较A、B两项哪一项更合适。此题难度适中。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义。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解析错在“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从原文第3段看,管仲并非反对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而是欲擒故纵,让桓公充分表现出对自己的依赖之情。答案C评析此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重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此题要求我们正确解读原文,准确概括和理解。难度较大。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3分)译文:_(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3分)译文:_(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4分)译文:_解析(1)句,“以罪”“以力”是介宾结构后置,译时注意要放到动词前边。(2)句,“则”是“那么”之意,“正”译为走上正轨。(3)句,注意“则必从其本事矣”的正确断句。答案(1)(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或“不要用刑罚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制止百姓”)。(2)(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或“百姓的秩序就正常了”)。(3)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或“根本的事情”)做起。评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考查重点为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状语后置。难度适中。【参考译文】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必须知其疾苦,厚施德惠,(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说:“好,不要停止。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竭近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点,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依附他;严肃,人民就敬畏他;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不是他所想要的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桓公说:“好啊!”桓公又问道:“我想修明政事以谋求定时会盟天下诸侯,可以做到吗?”管子回答说:“可以。”桓公说:“从哪里做起呢?”管子回答说:“从爱民做起。”桓公说:“爱民之道是怎样的?”管子回答说:“诸侯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卿大夫治理好自己的领地,使他们事业互相关连,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减少刑罚,少收赋税,人民就富裕了。各乡选用贤士,使之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了。(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这些就是爱民之道。”桓公即位之后,管仲、隰朋进见。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过。桓公叹息说:“仲父,那些鸿雁,时而南飞,时而北飞,时而去,时而来,不论四方多远,愿到哪里就到哪里。是不是因为它们生有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管仲和隰朋都没有回答。桓公说:“你们两位为什么都不回答?”管仲回答说:“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业的心愿,而我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桓公说:“仲父何必这样自谦?为什么不进直言,使我有个方向呢?我有仲父,就像飞鸿有羽翼,过河有船只一样。仲父不发一言教导我,我虽然有两只耳朵,又怎么听到治国之道和学得治国的法度呢?”管子回答说:“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做起。”桓公在坐席上挺直身子,向前挪了挪,拱手而发问说:“敢问什么是它的根本?”管子回答说:“齐国百姓,便是它的根本。百姓很怕饥饿,而当前收税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当前刑政严酷;百姓很怕劳役,而上位的人不顾农时,随意征发民夫。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必忧虑饥饿,宽缓刑政,百姓就不害怕死罪;能根据时令,坚持能在农闲时兴役,百姓就不愁劳役了。”桓公说:“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听这些话,要告诉给先君才行。”第二天,众人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为百官确立了法令。对近处示以忠信,对远处示以礼义。这样实行了几年,人民竟好像流水一样归附。联系教材题目在课外,知识在课内考题题点锁定教材联想寻源意义及用法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介词,“到、在”拱手而问曰登高而招。劝学连词,表修饰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连词,表承接,“就”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通语法,不结合语境,不明句间关系【例1】 (2011山东卷)第2题(题目见本节“真题探究”)A项,两句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根据语境,第一个“于”是介词,“到、在”;第二个“于”是介词,“和”。B项,第一句的“而”是连词,有修饰作用;第二句则显示了语意的转折,是转折连词。C项,两句都是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就”。D项,第一句的“之”很明显用在了主语“仲父”和谓语“言”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结构助词;第二句用在定语“亡秦”、中心语“续(后继者)”之间,是结构助词,“的”。此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理解的能力,在做题过程中,必须运用语法知识、逻辑知识加以分析。不少考生由于不明语法关系,因而出错。【例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有删改)(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2)文中“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中的“于”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B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C不拘于时,学于余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错因分析具体的语境是词义存在的基础。文言虚词的意义虽然较“虚”,但也要符合一定的语境,并且语境限定了虚词的用法。因此,如果根据句子的大意不能判明句中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那就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断。答案(1)D(2)D【状元笔记】结合语境判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很多,只有将其置于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准确判断。第(1)题,A项,前句中的“而”,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后句中的“而”,表顺承关系,相当于“于是,就”。B项,前句中的“为”,动词,做;后句中的“为”,名词,心理活动。C项,前句中的“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后句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前句中的“以”,介词,拿;后句中的“以”,介词,拿。第(2)题,例句中的“于”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A项,句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在”;B项,句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被”;C项,句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向”;D项,句中的“于”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对点突破,强化矫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钱金玉官松江千总,性刚果,尚廉节。鸦片衅起,钱方假归省亲,闻讯,即束装起行。其亲友止之曰:“军事方急,祸福不可知。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君往,何急急为?”钱不听。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及东炮台陷,弹丸咸集于西炮台。钱奋勇督战,喋血数小时,左臂中三弹,曾不少却。其近卒泣陈:“公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勿为吾母虑也!”未几,一弹来,中左乳,遂仆。弥留之际,犹大呼“贼奴误国”不置。(选自鸦片战争文学集,有删改)(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B.C.D.(2)下列各句中与“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B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D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解析(1)D项,前句中的“焉”,疑问代词,哪里;后句中的“焉”,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呀”。A项,两个“为”都是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B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用;C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到。(2)C项中的“而”和例句中的“而”一样,是连词,表示转折。A项,“而”是连词,表示承接。B项,“而”是连词,表示并列。D项,“而”通“尔”,代词,你,你的。答案(1)D(2)C【参考译文】钱金玉做松江县的千总,性情刚毅果敢,崇尚廉洁的气节。鸦片战争爆发,钱金玉正在休假(在家乡探亲),听到消息,(他)立即收拾行装动身。他的亲友阻止他说:“战事正紧急,是祸是福不可知晓。您正在休假,上级官员又没有文件催促您前去,为什么急急忙忙地回去呢?”钱金玉不听。回到吴淞口后,(就)跟从(军队)守卫西炮台,和士兵一起吃饭睡觉,一起行动,(他们)用努力作战的话相互勉励。到了东炮台陷落后,枪弹、炮弹全都落到西炮台。钱金玉奋勇指挥战斗,浴血奋战几个小时,左臂中了三弹,却毫不后退。他身边的士兵哭着说:“您有老母亲在,(您)不能死。”(钱金玉)笑着谢绝说:“哪里有享受国家俸禄却在国家有难时逃避的道理呢?希望你不要为我母亲担心!”不久,一颗枪弹飞来,击中了他的左胸,(他)于是倒下了。在临死的时候,(他)还大喊着“卖国贼害了国家”而不停。考纲解读考纲内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B级(识记)考纲阐释文言虚词考查的范围是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要求既能够辨别词性(用法),又能够理解其意义考点分布(1)代词,代词是代替名词的一种词类。大多数代词具有名词和形容词的功能。(2)连词,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3)介词,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4)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全句的词、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的词语。(5)助词,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分结构助词、时态助词、比况助词、语气助词等。(6)叹词,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考纲规定应掌握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知识整合(一)文言虚词的分类1代词(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段太尉逸事状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女”通“汝”)静女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而”通“尔”)项脊轩志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柳敬亭传(2)指示代词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师说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3)疑问代词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代事物何、胡、奚、曷、盍什么、哪里彼且奚适也?逍遥游盍不为行?庄子盗跖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表处所安、恶(乌)、焉在哪里、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副词(1)时间副词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适得府君书。孔雀东南飞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表现在方、会、适正、正好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表将来且、将、欲、方、行、垂将、将要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表短暂斯须、俄而、旋、暂、寻、未几、须臾、无何、猝、乍、暴、忽不久、一会儿、突然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门宴银瓶乍破水浆迸。琵琶行表持久常、雅、素经常、时常、平素、一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张衡传素昧平生、素不相识。(成语)(2)否定副词表否定不、弗、莫、毋、无、未、匪、非、靡、勿、微不、没有三岁为妇,靡室劳矣。氓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表禁止毋、勿、莫、无不要、别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氓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3)范围副词表全部俱、毕、凡、皆、咸、举、悉、尽、都、具、共、率全、都,凡是、大凡,总共、共,大都、大致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记悉以咨之。出师表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表部分或个别但、唯、止、仅、独、徒、特、第、直只、仅、只是,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但见悲鸟号古木。蜀道难技止此耳。黔之驴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逍遥游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孙子吴起列传 (4)程度副词表深度少、殊、很、极、甚、绝、至、良、酷、孔、稍、微、略、颇很、太、极、特别、非常、分外,稍微、略微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吾至爱汝。与妻书表比较益、弥、尤、愈、加、滋更加、尤其、更、越圣益圣,愚益愚。师说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游褒禅山记(5)情态副词表方式俱、并、闲、微、窃、固一起、暗中、坚决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表速度暂、遽、卒(猝)、立、即、旋、稍、渐、益匆忙、急迫、急促如听仙乐耳暂明。琵琶行(并序)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表频率数、亟、累、屡、仍、辄、每、复多次、重复、任何一次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满井游记(6)语气副词表确认即,必、定,诚、信,果就是,一定,实在、的确,果真即此爱汝。与妻书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表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议论语气其、盖、殆大概(是)、恐怕(是)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表意外的惊异曾竟然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表祈使其可、要汝其善抚之。与妻书表反诘岂、其、庸、巨(讵)、宁难道、哪里、怎么岂若吾乡邻。捕蛇者说其可怪也欤!师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7)指代性副词相互指、偏指相互,我、他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见动作行为的接受自己、我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君既若见录。孔雀东南飞(8)谦敬副词表敬请、敬、谨、幸、惠、辱、猥、垂、蒙承蒙、有幸、请让我请为王吹竽。滥竽充数猥自枉屈。出师表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左传表谦敢、窃、忝、猥、伏私下地、伏在地上想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伏惟启阿母。孔雀东南飞臣忝当大任,义在安国。三国志注意:动词“请”和表敬副词“请”的用法。作动词时表示“请求对方做”;作副词时表示“请允许我做”。如:“请京,使居之。”“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前句是动词,后句是表敬副词。3助词音节助词有、其(词头);然、焉、如、乎(词尾)不译;的样子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或师焉,或不焉。师说句首助词夫、盖、维、惟、唯表要发议论等,不译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答司马谏议书句中语气盖、也、与表停顿,不译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黄生借书说句末助词陈述语气:也、矣、焉、耳、已不译;罢了,了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壁赋疑问语气:乎、诸、与(欤)、邪(耶)夫、兮呢、吗而又何羡乎?赤壁赋感叹语气:哉、乎、也、夫、兮呢、啊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语气助词“也”和“矣”的区别也都表陈述语气,但二者分工明确。表对事物固定状态的肯定或确认。(表静态)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矣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断定事物的“已然”“将然”或“必然”(表动态)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鸿门宴4.连词表并列与、及、暨/且、而、以/且且,载载和/又/又又/一边一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迢迢牵牛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氓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表承接而、则、因、乃、遂/而后/若夫于是、就、便/然后/至于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表递进而、且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表因果以、为、因、由、缘/故、是故、是以、以故由于、因为/因此、所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表假设向、向使、使、而、即、若、必、今/即、纵、纵使、纵令、藉第令如果、假如/即使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山中留客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表转折而、然、则、然则、可却、可是、但是、但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虽然,犹有未树也。逍遥游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连词“以”与“而”连接的前后两项间有对动词谓语的修饰关系,易与承接关系混淆,要注意辨别。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前例的“夺”与“杀”,后例的“举”与“示”,在时间上行动上有明显的先后,属承接关系。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前例的“终日”与“思”,后例的“欣欣”与“荣”,是同时发生的,前后有修饰关系。表修饰的“而”“以”可译作“地”“着”,也可不译。5介词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以、因拿、凭借、依据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引出动作的对象于、与、因、为、乎同、跟、给、替、对、对于、向、通过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引出动作的原因于、以、为由于、因为业精于勤荒于嬉。劝学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于、乎、自、从、缘在、从、到、沿着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生乎吾前。师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以”“与”“因”在句中作介词与连词的辨别以以名词(名词性短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以乡人子谒余。送东阳马生序充当句中唯一动词的状语或补语,为介词以动词必以分人。曹刿论战以刀劈狼首。狼前面没有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为介词动词(动词性短语)以动词(动词性短语)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为连词与名词(名词性短语)与名词(名词性短语)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赤壁之战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无主次之分,即“与”前后之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互换,意义没有改变,即为连词。前一个“与”连接的“卿”和“子敬”是并列关系,故是连词;后一个“与”连接“卿与子敬”和“孤”,有主次之分,故是介词。可以互换,连词。不可互换,介词因因名词(名词性短语)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成语)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因”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结构,为介词因动词后因伐木,始见此山。雁荡山为连词注意:“因”、“以”、“与”后省略代词,会误为连词。如:望今后有远行,必以(之)告妾。与妻书是岁大旱,无野草,农以(之)告谌。段太尉逸事状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鸿门宴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鸿门宴驴不胜怒,蹄之。虎因(之)喜,计之。黔之驴6叹词唉、嘻唉、哎唉!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呜呼、嗟乎、噫吁嚱啊、哎呀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二)文言虚词解题方法1看语法结构(1)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4)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2看对应位置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例如:(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3看特殊标志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例如:(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等。(2)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化工新质生产力
- 2025年上半年教师学期个人工作总结模版
- 玉林消防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幼儿消防测试题目及答案
- 邮政计算机考试题及答案
- 银行求职面试题目大全及答案
- 宜昌公务员考试题及答案
- 医惠三网合一的医疗物联网基础架构平台解决方案
- 选调公务员面试题及答案
- 兴业 国企面试题及答案
- (二模)保定市2025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 足浴店员工涉黄合同协议
- 2023年1月浙江高考英语试题(含答案解析)
- 应用文写作-介绍智能校园图书馆的英文发言稿+讲义-2025届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测(三)英语试题
- 2025年济南版中考生物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
- 2025-2030中国叶黄素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非全日制劳动合同协议
- 企业交通安全宣传教学课件
- 一例COPD急性加重期护理个案课件
- 2025-2030再生胶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2025年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趣味数学竞赛试卷(附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