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 自然山水情结王维的送别诗是对性灵的深度体现,其意象世界多体现在对自然美的塑造上。自然美的发现是一个过程,走进诗人的审美世界比较晚。最初的诗人偏重于对人事的吟唱,如西方的荷马史诗,其风格就是纪实性质的歌行体文献。再比如诗经,先来欣赏一下关雎。所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无论其雎鸠多么美丽,无论小河多么清澈,还不都是淑女的衬托?那时的中西方更加看重的是人的美。当自然山水真正走进文人墨客的世界时,已经到了魏晋时期。 晋宋人欣赏山水,能够把虚实完美结合起来,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进入玄境,渐渐产生禅意。从此,中国人对山水自然的欣赏渐渐深化,山水自然摆脱了从属于人事的地位。“自然美的发现,自然美的欣赏,自然美的生命,离不开人的胸襟,离不开人的心灵,离不开人的精神,最终离不开时代,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在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山川映入人的胸襟,虚灵化又情致化,情与景合,境与神会,从而呈现出一个包含新的生命的意象世界,这就是自然美。自然美是历史的产物。”到了盛唐,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已经经过了相当成熟的认识过程。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王维已经深深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他有着很深的自然山水情结,经过自身性灵的加工,一幅幅山水画呈现在世人面前。送魏郡李太守赴任中“苍茫秦川尽,日落桃林塞。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不论是秦川、落日、桃林,还是独树、黄河,无不体现出王维对于自然山水的热爱。在诗人眼中,这些或宏大或优美的景色,竟然全部湮没在送别友人的悲凉、惆怅气氛之中。诗人用独特的审美视角把这些无序排列的自然景色串联起来,寄托幽远。送綦毋秘书弃官还江东中“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和光鱼鸟际,澹尔蒹葭丛。”又体现出王维复返古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审美境界。王维继承了古人对于山水的欣赏,又超越了古人思想的局限,把“写景实为写人”的思维定式做了彻底改变,真正做到了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性灵。送梓州李使君中写到“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白重泉。”气势磅礴的群山万壑,到处参天的大树,山连着山,掩埋着杜鹃身姿,扩散着杜鹃的啼鸣。有静有动地描写,透露出作者对于大自然的喜爱。此时,作者已经将身体和心灵放归于大自然,仿佛自己就是万壑中的一条,千山中的一座,又仿佛自己就是那欢快的杜鹃鸟中的一只。诗人忘记了自己,任由思想在这广阔的大山之中放浪形骸。作者对于这块山水宝地的喜欢程度,已经上升到了崇高的骄傲感。我们看不到任何行人的痕迹,感觉像是大自然自己在用其优美的方式向我们诉说着自己的崇高魅力,这是一种诗性言说。在这种言说中,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优美和雄浑。送张五湮归宣城“五湖千万里,况复五湖西。渔浦南陵郭,人家春谷溪。欲归江淼淼,未到草凄凄。忆想兰陵镇,可宜猿更啼。”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王维此诗,一上来就遥写张五湮归宣城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五湖千万里”,作者一下子就把空间无限拉大,给人以遥不可及的困难和遥远。“况复五湖西”又在以前基础上增添了遥远和惆怅的意味。数量词和方位词的联合运用,使我们切身感觉到自然的浩大,更感觉到送别诗感情的深沉。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欲归江淼淼,未到草凄凄”,淼淼的江水,凄凄的芳草,帮衬着作者抒发心中的凉意。江水、芳草本没有什么感情,作者却能把它们浑然天成地融入了自己的离愁别绪。这是作者独具慧眼,更是作者纯净空灵的自然情怀的写照。王维送别诗中写大自然的妙处,在于以一个导游的身份将山水的奇妙展现了出来,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在自然山水之上,使人们不至于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困惑。他仿佛能够站在宇宙的最高处,能把眼前的自然界提纲挈领的告诉读者,而不让人产生娇柔做作的厌恶感。第二章 小飘逸风格 王维的送别诗较之于李白的大飘逸,更多显示出小飘逸的一面。这是由社会的大环境和个人的性情取向共同决定的。“飘逸”的文化内涵是道家的“游”。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精神的自由超脱,二是人与大自然的生命融为一体。 王维是性情中人,喜欢参禅悟道,诗作中也在寻求着自由,其送别诗更多体现出“游”的特点。虽然王维信奉佛教,其山水诗中更多显示出“空灵”的审美境界,但王维送别诗中的禅意(也融合了本土文化中飘逸的因素)正是这种飘逸风格的体现。这种飘逸主要表现在摆脱功名利禄而“游”。儒释道三家的审美境界本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像是儒家的“沉郁”,道家的“飘逸”,佛家的“空灵”,终究不能给它们划一个机械的界限。因为不一样的氛围诗家侧重点不同,使他们的诗作在这三种审美境界中出现倾向性的偏移。王维的山水诗虽说以“空灵”而闻名,但笔者观察到其送别诗却多体现为“飘逸”的风格。因为这种风格比不上李白,故而笔者将李白的飘逸定义为“大飘逸”,王维的飘逸则是“小飘逸”,这种“小飘逸”体现为佛道儒思想的融合。笔者将这种“小飘逸”的风格与杜甫的“沉郁”做对比,更能窥探出王维送别诗的特色。送别中“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是说友人很不得意,将要归隐南山,运用了素描的手法。后面接着又说“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更加彰显出一种万事不关心的心态。终南别业更是将这种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发挥的淋漓尽致,一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道出了道家的仙骨洒脱。可见,王维的胸襟、心灵、精神已经超脱了世俗的限制,在纷繁的社会环境中独辟蹊径,找出了一条娱情山水的蹊径。正符合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休闲人生。休闲和游有很多相似点。休闲也是精神的自由超脱,休闲所追求的也是人与自然的相融。说到休闲,我们需要提一下意象。意象取决于审美主体和被感知的对象,人体的主观感受起到了主导作用,即美感的主体在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性情。不同性情的人对世界的关注焦点不一样,有的人更加关注于对本我的认识,有的关注于对自我的认识,有的则关注于超我。于是,我们常以“性情中人”来形容对某人的欣赏,夸赞其豪爽的性格。王维喜欢参禅悟道,能够在当时的社会中找寻自己性情,我们当然也可以“性情中人”概之。送沈子福归江东即是一篇性情之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如果具体在书画上,将是一副十分具体的、清新淡雅的杨柳岸渡头话别的场景。这幅画面没有送别诗的感慨悲凉,没有内心压抑。恰恰那给人欢喜的“春色”帮助诗人、友人还有读者摆脱了送别时的惆怅。“春色”带给我们枯木逢春的气息,帮助我们远离尘世的喧嚣和功名利禄。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王维在送别时,即使对再普通的意象,也能找出其独特的地方,并巧妙地把它们联系起来。他不像平常人那样为了迎合送别气氛而刻意为之。他的送别诗不是应付,而是抒发的真情实感。而这种感情,从他的表达语气和节奏上不难发现其不愠不火的特点。他被后人称为“诗佛”,送别诗就是他佛性的体现。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多么美丽的想象,多么蕴藉而深厚的感情!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王维通过对大自然的欣赏,体现出淡彩的休闲人生。在他的眼里,送别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他自然舍不得和友人分别,但是又不得不和友人分别,最后,王维选择恰似休闲的情绪结束了这一段送别,感情至深且充满禅意。王维的送别之诗,显然没有杜甫诗的沉痛悲凉,即使再重大的事情,再难舍难分的离别,他总能以一颗佛家的超脱心态安然处之。再来欣赏一首奉送六舅归陆浑“伯舅吏淮泗,卓鲁方喟然。悠哉自不竞,退耕东皋田。条桑腊月下,种杏春风前。酌醴赋归去,共知陶令贤。”因为“伯舅吏淮泗”,诗人“卓鲁方喟然”了。但是,诗人接着竟然“悠哉自不竞,退耕东皋田。条桑腊月下,种杏春风前。酌醴赋归去,共知陶令贤”。体现了诗人高度超脱的心境。这首诗俨然有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意味。在诗人眼里,被贬送别似乎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没有多少值得哀叹的地方。回归大自然,摆脱勾心斗角、功名利禄,不就能收获十分自在的闲云野鹤的生活吗?送友人归山歌二首深度体现了“飘逸”的文化内涵是道家的“游”的两个方面:一是精神的自由超脱,二是人与大自然的生命融为一体。“其一 山寂寂兮无人,又苍苍兮多木。群龙兮满朝,君何为兮空谷?文寡和兮思深,道难知兮行独。悦石上兮流泉,与松间兮草屋。入云中兮养鸡,上山头兮抱犊。神与枣兮如瓜,虎卖杏兮收谷。愧不才兮妨贤,嫌既老兮贪禄。誓解印兮相从,何詹君兮可卜!其二 山中人兮欲归,云冥冥兮雨霏霏。水惊波兮翠菅靡,白鹭忽兮翻飞。君不可兮褰衣,山万重兮一云。混天地兮不分,树日奄暧兮氛氲,猿不见兮空闻。忽山西兮夕阳,见东皋兮远村。平芜绿兮千里,眇惆怅兮思君。”“山寂寂”与“无人”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同样,“苍苍”与“多木”也是互为因果的。第一首诗充分体现出王维参禅悟道的本领,充满禅意。多白描有山有水的日常生活,把内心对于自然的向往坦露的一览无余。第二首则侧重了人和大自然的生命融为一体。“山中人兮欲归”后面接着写大自然,好像那些美景全是为欲归的山中人准备的,山中人将要消融在这片仙境,这片仙境也将因为山中人的消融而增添丰厚的人文气息。对比王维和杜甫,有助于明确我们更清楚飘逸风格的形成。“飘逸”风格的形成,“最终离不开时代,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盛唐繁荣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免除了战乱和饥饿,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去放浪形骸,也没有必要整天去担心社会和个人生计,逐渐形成了较为豪放的社会风气。中唐时的杜甫,经历了繁荣昌盛唐朝与安史之乱后的衰败,形成了一种社会责任,于是就渐渐“沉郁”下来了。有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中诗句为证:“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第三章 大朴大巧、大淡大浓王维的送别诗将诗歌创作中的“朴与巧、淡与浓”的手法运用的灵活自如。袁枚曾这样说“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送友人南归“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此诗运用对比手法,意象有大有小,有浓有淡,对比强烈。“万里春”本应展示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给人积极的、宏大的美感,而作者却言“尽”,一个“尽”字道出了春末百花凋零的凄惨场景,把无限的春光一下子拉了回来,这是由大及小。而万里春光本应是十分浓重的色彩,一个“尽”字又透露出万紫千红已谢的单调,这是由浓及淡。同样,“三江雁”与“稀”,“连天汉水广”与“孤客郢城归”,“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与“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也给人这种大朴大巧,大淡大浓的情感冲斥。作者先巧而后朴,先浓而后淡。更重要的是作者能够巧妙的蕴藏感情。看似朴和淡的感情背后,恰恰是对巧和浓的自然风光的映射。送孙秀才“帝城风日好,况复建平家。玉枕双文簟,金盘五色瓜。山中无鲁酒,松下饭胡麻。莫厌田家苦,归期远复赊。”前四句写“帝城”、“建平家”、“玉枕”、“文簟”、“金盘”、“五色瓜”等意象,突出的是生活的美好,色彩的绚烂。后四句写“山中无鲁酒,松下饭胡麻。莫厌田家苦,归期远复赊”,则与前面地意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殿堂回归乡里,不论是从色彩还是从生活,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此诗的妙处,在于浓淡手法的运用。这是一次普通的送别,诗人实写送别前友人生活过的帝城,而后又通过想象虚写回归乡里的场景。此时,友人喝完酒、吃饱饭就要离去。他们并没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式的流涕诉说。诗人努力把感情深度掩埋,表现出清淡的意味。不管是那些象征着权势的意象还是回归山里的劳苦生活,都给人利落而不是粘稠的感觉。我们却能够强烈感觉到诗人浓厚的感情。朋友就要远赴他乡,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分别是既定的事实。作者选择平淡的方式送别友人,只是一句“莫厌田家苦”表达了作者的劝勉和希望,诗人把浓重的情感化解在了淡雅的寄托之上。送沈子福归江东中写到“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杨柳渡头、行客、罟师荡桨、临圻”是十分普通的意象,就像是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样。经过诗人别出心裁的艺术加工,最为普通的意象变成了极其巧妙的抒情意象。此诗的妙处,是朴巧手法的灵活运用。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前两句写了刚刚下过一场小雨的清晨,空气清新,柳树的叶子透出亮丽的绿色,给人以清新淡雅的审美享受。但是三四句却道出了诗人不安定的心情,他与友人的感情怎是这雨后的清晨、柳树客舍所能容下的?此刻的王维心里燃烧起五味瓶,带着火辣辣的味道。虽然问题是复杂的,解决的方式却很简单,作者只有“劝君更尽一杯酒”了。诗人开头并不直接写如何舍不得友人,而是采用了清新色调的意象,这正是符和了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清淡的审美观念。“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一普通的劝酒词却彰显出作者对友人送别的无限深意。很多诗人,或者侧重于朴,或者侧重于巧,或者侧重于淡,或者侧重于浓,终究是不能如王维这般地将对大自然的欣赏完全融入自己的性情,使主体和意象得到完美的结合。第四章 阴柔之美对比李白的送别诗,王维的送别诗显露出“杏花春雨江南”式的阴柔之美。其诗歌意象中的空间意识不及李白诗歌意象的大气。如果说李白的诗属于酒之浓烈,那么王维的诗就是茶之清醇。李白的送别诗,写得都十分壮美,如送友人中“青山横北郭,绿水绕东城”,一个“横”字犹如一道天堑,把青山和北郭鲜明的凸显出来,一个“绕”字又把绿水和东城的关系描绘了出来,此句诗有山有水还有人为事物,层次分明;金乡送韦八之西京中“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狂风”无意间把空间距离拉大,让人遥想起西伯利亚;送友人入蜀中“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想象生动地把大山、云朵置于眼前,山、云、人、马、树、河流、城,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且浩渺的画面。这些诗句处处都透漏出男子汉的硬气,给人的是一种坚忍不拔、稳如泰山的审美享受。这种壮美往往能给读者强烈直接的审美刺激,而王维的诗则属于那种阴柔之美,更多地抒发自己的内在情怀,带给人的感情冲击较为委婉。王维送别诗如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青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写景的特点是大中透漏出不可掩盖的小,而且是一种弱小的、容易被欺负的成分。抒情上则更显示出儿女情怀,是一种淡淡的伤感。太阳的光芒本可以照耀万丈,日暮时却只能去“掩柴扉”。年年都会变绿的青草没有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气势,却成了“王孙归不归”的无力情感的衬托。很显然,王维在此着重抒发的是自己的内在情怀,归与不归是一种疑问,这种疑问的语气注定了无法达到李白的豪迈情怀。这样的疑问在王维的另一首送别诗别弟缙后登青龙寺望蓝田山也有所显露。“陌上新离别,苍茫四郊晦。登高不见君,故山复云外。远树蔽行人,长天隐秋塞。心悲宦游子,何处飞征盖?”此诗尾联云“心悲宦游子,何处飞征盖?”体现出许多无奈,感情委婉。全诗没有一句体现诗人对弟弟的直接描写,其感情全部隐藏在四周的景色之中,故而,当诗人无可奈何地发出如此感叹时,给人深痛的慷慨悲凉之感。面对已成定式的结果,王维发出的是对于友人也是对自己的询问。对于事实,王维表现出耿耿于怀的困惑,其实他完全明白,只是心中还有所牵挂。因为他有佛的“空灵”的性情,所以能够将这些离愁别绪化解在委婉的疑问之中,故而显示出男人式的委婉。而李白却言明“不必问军平”,给人一种“骏马秋风冀北”的豪迈,其胸襟是王维不可比拟的。王维的送别诗,即使写到了群山万壑,但很少和天空联系起来,始终不能给人一副空远辽广的审美感受。送梓州李使君上半首写到“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白重泉。”虽然是树木参天,山脉纵横,并且到处都是杜鹃的啼叫,但终究不能让我们放眼蓝天,感受宇宙的浩大。送张五湮归宣城中最为大气的一句“五湖千万里,况复五湖西”也不过是突出了距离的遥远而已,却没有厚重的立体的辽阔。送康太守首联“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营造的意象没有只限制在了城下的水和江边的楼;送张判官赴河西颔联“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虽然把视野开阔了,却因动词“连”、“入”做了名词“白雪”、“黄云”的陪衬,使得意象不够立体、游动。结论王维的送别诗顺延了其山水诗的一般思想,可贵之处就是实现了对佛的“空灵”境界的审美突破。在王维的送别诗中,佛道儒的思想得以融合、汇集,使王维的送别诗呈现出多方位的思想,也使得诗中所刻画的人物更加复杂、立体。言及送别,人们的心情总不会像平常那样,或者兴奋,或者感叹,但大部分是悲伤的。王维用其独特的审美视角,深度挖掘了送别时人们的不同情况、不一样的心情,或者是留恋,或者是劝勉,都是送别人情感的一种抒发、寄托。王维的每一首送别诗都不重复,诗人往往是即景生情,而不是矫揉造作。对于自然山水的欣赏,王维已经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境界。他在惜别时感情复杂,终究将佛道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北-湖北收银员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北-湖北保健按摩师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海南-海南垃圾清扫与处理工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绿色金融债券市场发行风险控制与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计算机信息处理员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热处理工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护理员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4版重组的婚姻离婚协议书
- 2024版合同管理优化建议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北-河北水工监测工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老服务伦理与礼仪讲课文档
- DB61T1730-2023公路路面煤矸石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 第四章 土地估价方法-成本法
- GB/T 43198-2023食品包装用聚乙烯吹塑容器
- 从力的做功到平面向量数量积说课稿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百校联赛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 骨科常见体位和摆放课件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 这么写网约车事故索赔误工费的起诉状更容易胜诉
-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课件
- 2022年高校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考试题库评估300题有解析答案(四川省专用)
- 精装修安全文明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