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一个中下层地方官员的工作和家庭生活__叶尔安家书(1873-1876)解读_第1页
清季一个中下层地方官员的工作和家庭生活__叶尔安家书(1873-1876)解读_第2页
清季一个中下层地方官员的工作和家庭生活__叶尔安家书(1873-1876)解读_第3页
清季一个中下层地方官员的工作和家庭生活__叶尔安家书(1873-1876)解读_第4页
清季一个中下层地方官员的工作和家庭生活__叶尔安家书(1873-1876)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清季一个中下层地方官员的工作和家庭生活__叶尔安家书(1873-1876)解读.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清季一个中下层地方官员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叶尔安家书(1873读姓名:徐鹏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易惠莉20100501论文摘要叶尔安(1834一1877),字贞甫,附贡生,浙江仁和人,曾任河南省孟县、商水、滑县等县知县。1873年,丁忧期满的尔安在河南巡扰钱鼎铭幕下任总文案,时间约两年。1875年夏,尔安意外地署理许州直隶州知州,八个月后离任回家,彻底结束了长年在外游幕游宦的生活。叶贞甫先生家训系尔安于1873至1876年在河南游幕游宦时所写的家书集。本文以这份家书集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对此研究,还原晚清一个中下层官员的游幕游宦生活、心理状态,以及家庭经济、家庭关系等方面的状况,从一个方面勾勒出晚清社会生活史的一个影像。除绪论、结语外,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述叶尔安的生平和家书。包括家庭背景,教育、科举和由幕入官的经历,家书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史料价值。第二部分述叶尔安的游幕游宦生活。先根据县志记载还原他在商水知县任上的积极作为,如捐廉倡修凤台试院、治理汾河等;再以家书为依据发掘他在做幕僚时的工作内容、生活细节,以及揭示他署理许州时的尴尬境地和内心世界,力图将这个晚清中下层地方官员的形象以饱满真实的形式描述出来。尔安在做巡抚的幕僚时,一心盼着官缺出现。意外地署理许州后,尔安本指望在任上略微赚取一些银两,还清家中债务,改善家中经济状况,可由于自己任期太短、错失税收旺季、上司频繁造访等因,他的愿望最终落空。第三部分述叶尔安所在的大家庭的经济生活。尔安、尔宝兄弟二人同居共爨。尔安对妻子、女儿、子侄、弟弟的关心无微不至,对他们的关心远胜过对自己的关心。尔安的薪俸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地租、房租和存款利息等收入少且不稳定。由于尔安居官比较清廉,虽做官多年,储蓄却不多,再加上家中人口众多,同常开销费用甚巨,如购置新居、长子结婚、女儿出嫁、教育支出等,叶家过着看似小康实则窘迫的生活。叶家的经济危机与当时士绅家庭虚荣心导致的不务实的做法紧密相关。第四部分述叶尔安对子弟的科举教育。叶氏家族以科举起家,为了使子孙后代相继走读书应考、科举入仕的道路,进而实现科第蝉联、簪缨不绝,尔安非常重视对子弟的教育。他要求家中未成年子弟早上学、早“开讲”,熟读书。尔安不遗余力地为长子叶济物色优秀的馆师,请制艺高手帮忙削改文章,并在书信中不惜笔墨地教导叶济应该如何作八股文,一字一句地传授作文心得。在叶氏家风的熏陶下,叶家子弟发奋苦读,频频摘取科举功名。19世纪末20世纪初,叶家子弟在社会变革大潮中积极接受新式教育,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成功实现转型,并很好地延续了叶家读书传家的门风。概言之,叶贞甫先生家训这份家书集为我们了解叶尔安其人、游宦生活、家庭生活以及心理状态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尔安称得上是一个清官,同时也是一个极有责任心的大家长,他对子弟的科举教育是晚清科举制下一般士人家庭对子弟教育的一个缩影。叶家子弟的成功转型既与叶家的门风有关,也深受时代变革的影响。关键词:叶尔安叶尔安家书游幕 游宦科举教育Ab r 834一l 877),aS a so on u a of e Eran aS a it is he s 873he of l 875e Erof 上么刀彳by 873 876 he s p印a on“se ;e Era in me of it a of n l,I e e Ers f跏an of f锄hl ,I e Erto 时to m s by on f he es e s a me es e 1e Eran he of f觚1s e Erans a in it on he f锄s t0 of re me to s b to me d as as 狄e e e Eran is e Ji e 切0es me t of l 9m cfe in of d r锄a t0 e to be a he on is a of he 1ea e Er锄r舭 场“聊甜场砌觚珂 称 单位 备注杨国强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主席方平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刘昶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茅海建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马自毅 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绪论一、选题意义社会生活史把具体时空条件下最常见、最生动、最具人情的社会生活作为研究范畴。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通过生动具体、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深刻揭示历史演变的真实过程和不同层次的发展规律。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拟以晚清一个中下层官员叶尔安的家书为研究对象,在晚清社会生活史方面进行若干探索。因此,本文是一个以个人家书为基点的个案研究。叶尔安(1834一1877),字贞甫,附贡生,浙江仁和人,曾任河南省商水、滑县等县知县,同治九年(1870)丁母忧回籍守制。期满后,尔安先在河南巡抚钱鼎铭幕下任总文案,后又署理许州直隶州知州。叶贞甫先生家训系尔安于同治十二年(1873)至光绪二年(1876)在河南游幕游宦时所写的家书集,内有家信87通。1943年,尔安长孙叶景葵将这些信件整理成册,命名为叶贞甫先生家训。可以说,尔安家书有相当的私密性。正是由于其私密性,才足见其真实性。这可以说是一份反映同光年问中下层官员生活和心理状态的实录,史料价值很高。该家训蕴含着丰富的有关晚清社会生活史的信息,其中许多信息是当前已出版的晚清名人家书中所没有的。这份家训为我们从微观层面考察晚清社会生活史,尤其是家庭生活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也使探究晚清一个中下层官员的家庭生活状态和经济状态成为可能。本文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身为“同治中兴”时期的一个中下层官员,叶尔安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其家庭的真实生活状况如何?家庭经济状况对他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科举方面,尔安对子弟有着怎样的期待,又是如何教育他们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叶氏子弟又做了怎样的调适?本文力图通过解读尔安家书,尽可能还原他的游幕游宦生活、家庭经济生活以及对子弟的科举教育等,尝试回答上述诸问题。至三品的官员属于上层官员,阳至七品的官员属于中层官员,八品、九品以及朱入流的官员属于下层官员。按照这一说法,知县和知州属于中层官员,但他们处于这一阶层的底层,所以笔者将;任过知县和知州的叶尔安定位成一个中下层地方官员。参见“: 962实际上,家训中收录的家书并非全部写于1873至1876年问。家训中最后三通信足尔安自河南返家之后所写,写给去北京参加会试的长子叶济,分别写于光绪二年(1876)底,光绪三年(1877)正月、二月。除J,这三通信以外,j他家信均足尔安a:游宦期间所与。 叶贞甫先生家训原藏于合众图书馆。自1958年合众图书馆并入J:海图书馆后,看曾国藩的作文之道(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3期)、大儒教子读(青年研究1998年第5期)、论曾国藩家训思想(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曾国藩为政求学治家之道读(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等等。从上述文章的题目可以看出,研究者多是从读书、做人、治学、作文、理家等方面对曾氏的家训思想进行研究,并没有专门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对家书进行研究。综上所述,学术界的研究现状为本文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解读晚清一个中下层地方官员的家书留下了许多空间,这是本课题得以进行的一个最重要的前提。2三、研究思路叶氏家书内容比较琐碎庞杂,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尔安游幕游宦时的工作、生活和心态(约占20),关于尔安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约占35),尔安对子弟的科举教育(约占25)。本文拟从上述三个方面对家书进行解读,除绪论和结语外,文章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述叶尔安的生平和家书。包括家庭背景,教育、科举和由幕入官的经历,家书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史料价值。第二部分述叶尔安的游幕游宦生活。先根据县志记载还原他在商水知县任上的积极作为,再以家书为依据发掘他在做幕僚时的工作内容、生活细节,以及揭示他署理许州时的尴尬境地和内心世界,力图将这个晚清中下层地方官员的形象以饱满真实的形式描述出来。第三部分述叶尔安所在的大家庭的经济生活。叶氏兄弟二人同居共爨。尔安游宦期间,整个大家庭人数保持13口左右(不含佣人),日常开销费用甚巨,却无固定可靠的生产性收入来源。尔安的薪俸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地租、房租和存款利息收入少且不稳定,叶家过着看似小康实则窘迫的生活。本部分将分析叶家经济窘迫的深层次原因,并由此透视当时一般士人和官宦家庭的生活实态。第四部分述叶尔安对子弟的科举教育。尔安对三个处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子弟分别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展示了他培养子弟的整个具体过程。他对长子叶济的指导是本文的重点,家书中言之甚详,所占比例很大。另外,本节未将介绍叶氏后代的科举成就与转型,由此映证尔安的教诲对叶家后人的影响和对门风传承所起的潜移默化作用。本文将在结语部分对身兼多重角色的叶尔安做出一个中肯的评价;从家庭和社会两方面分析尔安在许州任上焦虑不安的原因;通过对叶家收入与支出的分析,归纳出导致叶家经济窘迫的多个因素;探讨家书对叶家子弟在科举和转型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以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转型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相互影响。四、本研究主要依靠的史料本文的副标题是“叶尔安家书解读”。顾名思义,本研究主要依靠的史料是叶贞甫先生家训。然而要准确解读,仅仅靠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找到更多叶尔安本人留下来的文字或与他相关的其它资料。以下将对本文主要依靠的其他史料做一简要介绍:一、县志方面,主要有杭州府志、商水县志、重修滑县志、许昌县志、宜阳县志、太康县志等。二、稿本资料方面,主要有叶尔安撰写的叶贞甫先生家训、代言集、病余诗草、曾王父宣三公年谱、叶贞甫先生改笔、豫省剿办捻匪奏案等,这些资料现均藏于上海图书馆。三、其他方面,对于撰写本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还有两浙蝤轩续录、钱敏肃公奏疏、武林坊巷志、清代殊卷集成、叶景葵杂著、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绍兴丛书、教务教案档、商水文史资料、郑州文史资料、邓县文史资料等历史资料。4第一章 叶尔安生平与家训第一节叶尔安生平叶尔安(18341877),字贞甫,号补藤,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原籍安徽新州。明万历中,迁杭始祖叶逢春由安徽迁居杭州。杭州,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不仅以其美丽的西湖山水而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最高赞誉,而且以其深厚的人文环境,哺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明清浙江文化盛极一时,杭州有敷文、崇文、紫阳、诂经精舍四大书院,孤山文澜阁是清代珍藏四库全书的七阁之一。叶氏家族在这个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之地开始了耕读生活。读书的种子逐渐发芽成长,清雍正、乾隆两朝叶氏家族中出了一个进士(叶藩)、四个举人(叶果、叶经、叶菱、叶茸主)、一个太学生(叶肇芬)、一个候补同知(叶肇秦),由此成为杭州的名门望族。固尔安的曾祖叶藩(17241806),字登南,号古渠,乾隆十五年(1750)庚午科举人,辛未科联捷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广西思恩府知府,归田后主讲楚北、江汉、新安、紫阳、四明、月湖诸书院,著有敦怡堂文稿。尔安的祖父叶之田(1765一1835),字中之,号焘庵,嘉庆庚午(1810)岁贡,固因屡试不第,遂绝意科场,在家开馆授徒,培养的学生多由科举入仕。叶之田“平目无他嗜好,只以文自娱”,著有敦怡堂续稿。尔安的父亲叶庆暄(1800一1857),字宣三,道光丁酉科(1837)举人,50岁以前基本以开馆授徒为生,自51岁始历署内乡、柘城、泌阳、光山、固始、遂平等县知县。咸丰四年(1854)庆暄被补授鄢陵县知县,咸丰七年(1857)五月知县任满,奉命赴安徽颖州府军营差委,一个月后病逝于任所。道光十四年(1834)十二月,尔安出生在浙江杭州城东张卿子巷。据曾王父宣三公年谱载,他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庭训,其父常在授徒之余为他讲解经书新州即新州村,隶属于安徽歙县。国叶景葵:叶景葵杂著,上海古籍419页;顾廷龙主编:清代珠卷集成,成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75册,第195页。顾廷龙主编:清代殊卷集成,成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267册,第255页。回潘衍桐辑:两浙蝤轩续录,卷六,光绪卜七年浙江书局刊,第50页,见续修网库伞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叩库全书,集部,第1685册,第177页。另外,还有几本书载自嘉倩修,吴庆坻纂:杭州府志,卷一百三十六,清光绪二十一年铅印本,第17页;丁内:武林坊巷:占,第八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8页;王藻编,钱林辑:文献微存录,卷七,第28页,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从刊三编,文海140册,第1193页:上学礼修:鬈蒲城县新志,卷八,光绪三十一年刊本,第26页。固丁丙:武林坊巷志,第八册,浙江人民社1987年版,第129页。叶之|敦怡堂续稿,中册(序苦),清嘉庆。九年刊本。囝叶尔安、叶景葵:曾一稿本,藏于上海图书馆。第至深夜。至今上海图书馆还藏有叶尔安的八股文习作叶贞甫先生改笔,我们可从中窥探出他当年认真求学的劲头。咸丰元年(1851)一月,尔安顺利考中秀才。同年秋,尔安参加了浙江辛亥恩科乡试,以落榜告终。随后他向正在河南柘城任知县的父亲禀请,请求随侍河南。叶庆暄当即制止,要求他“但当在家从师专心向学谨守门户,勿庸出来省视。是年冬,尔安迎娶同邑钱氏为妻。婚后,尔安一直在家埋头钻研举业,但终究未能中举。咸丰六年(1856)三月,尔安来到鄢陵,随侍在父亲身边。次年闰五月,庆暄病逝于安徽颖州府军营,随后得到了朝廷的封赠和奖励:“奉旨敕部议血I】,追赠知府衔,赐祭葬银两,荫一子入监读书,期满以州判候补。固在这个好机会面前,尔安犹豫了,当时,他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为维持全家的生计,年仅23岁的尔安不得不放弃科举仕进之路而到河南官场上谋生,并把入监读书的机会让给弟弟尔宝。尔安的人生由此发生转折。关于尔安的功名,有三种不同的说法。重修滑县志说他是生员;商水县志和两浙鞘轩续录说他是廪贡生;尔安的堂弟尔恺、长子叶济、长孙景葵在殊卷履历上则均记载尔安是附贡生。这些矛盾的记载恰好说明尔安不在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这五贡之列。尔安步入仕途时的身份是候选训导,而生员是没有资格做官的,想捐官的生员必须先捐监生或贡生,所以我们首先可以排除尔安是“生员”的这一说法。尔安一定是援用成例捐纳为例贡生。廪贡和附贡分别是由廪生和附生捐纳而来的,而清朝之例贡在法律上没有直接入仕的方式和途径,所以尔安进而捐纳为官。他的贡生衔和官职很可能是同时捐的。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规定,在所有例贡中只有廪贡才有资格担任教职。如果严格叶尔安、叶景葵:曾I:父宣三公年谱,稿本,藏于f:海图书馆,第8页。铁珊,仁和廪贞,候选训导,著有飞白竹斋诗钞,“年未冠即能作擘窠大字,出为记室,犹临池拈韵,有魏诗、钱字、郁文章之语,称湖肇三杰。”参见潘衍桐辑:两浙韬轩续录,卷四f六,光绪十七年浙江书局刊,第6页,见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集部,第1686册,第725页。囝叶尔安、叶景葵:曾稿本,藏于I:海图书馆,第董政乍修:重修滑县忠,卷十三,民国年铅印本,第31页。商水县忠,卷三,民国七年刻奉,第29页;潘衍桐辑:两浙蝤轩续录,卷I,绪十七年浙江书局刊,第12页,见续修纂委员会编:续修集部,第1686册,第622贞。固分别参见顾廷龙主编:一书中对此有相关论述。见张仲礼著;李荣吕译:中国绅士,上海社会科学院I版社1991年版,第18页。另外,该书第18页的注释尤其值得重视。张仲礼先生曾提到:“然而在实际卜生员和、们可由此再进而捐官。其中有的人从朱真为他们扪官时,将峪生或贞生捐银和官职的捐锐同时缴纳。”参见张仲礼著;李荣吕译:中国绅一l:,I:海社会科学院f:1991年版,第27贞。回车鸿章等: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七l务印书馆光绪三十网年刻本,第2页。转弓荣只译:中国绅上,上海社会科学院社1991年版,第16页。6按照这个规定来判断,那么尔安就是廪贡生。但是当时清廷为剿灭太平军和捻军,军费开支浩繁,财政已濒于破产边缘,大肆推广捐例,公开卖官鬻爵,上述规定在实际执行中是大打折扣的,故不能仅凭一纸规定就断定尔安是廪贡生。尔安的堂弟、长子、长孙对他的功名肯定非常了解,不可能记错,他们在写殊卷履历时没有必要也不敢歪曲。尔恺、叶济、景葵三人书写殊卷履历的时间分别是光绪十五年(1889)、光绪二年(1876)、光绪二十年(1894),他们在不同时问都持同一种说法,都称尔安是附贡生。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倾向于“附贡生”这一说法。尔安捐纳的时间应该在父亲叶庆暄去世之后,因为尔安捐纳是为了获得官缺,谋求生计。如果叶庆暄在世,尔安根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过早地放弃科举,走捐官之路。尔安之所以选择在河南报捐,理由大致有二:一是叶庆暄在河南做官时曾结识有一些官员,尔安可依靠这些人脉在河南官场谋求发展;二是他曾经在河南随侍父亲一年,对河南官场情形有稍许的了解,这有利于他尽快在河南站稳脚跟。尔安的祖上三代都是科举正途出身,其曾祖和父亲还都进入仕途,做过,知府或知县这样的亲民官,广西思恩府绅民还为其曾祖立有生祠。家族的辉煌史激励着尔安继承祖业,为叶家争取更多的荣耀。功名低,是他的一块硬伤,他只能踏踏实实地从底层做起,力争像他祖辈一样,成为一个让后人永远铭记的亲民官。当时的中国虽然正在经历第二次鸦片战争,然而这场战争似乎离他很远,并没有对他产生什么影响。尔安无意中竞走上了由幕入仕的道路。在叙述尔安做官经历之前需交待的是,咸丰末年,太平军曾两次进攻杭州。为躲避战乱,尔安全家迁往河南辉县“依舅氏徐石樵先生以居。战争结束后,叶氏一家仍住在辉县。从此,尔安再无后顾之忧。据史料记载:“咸丰八年(1858),叶尔安以训导留河南差委。固咸丰十年(1860),东河总督黄赞汤署理河南巡抚,尔安在其幕固光绪二十年(1894)新海防例摘要的规定町以为f:述说法提供佐证,其规定日:“附贡生报捐训导双月照例定廪贡双月,银数报捐酌加五成,增贡生报捐酌加三成。”参见户部纂辑:光绪朝捐纳则例,见沈云龙土编:近代中固史料从刊二三编。第794册,第15一16页。厦=叶景葵:叶景葵杂著,一l:海古籍163页。徐石樵即尔安的舅舅徐镐。据卢氏县:占记载:“徐镐,:#石樵,勤十课上,善十定章程,又多嫠剔邑中陋规,民有召父杜母之称。”参见韩炬、郭光澍修:卢氏县:占,卷十一,光绪十八年刊本,第34页。回龚嘉鸺修,吴庆坻纂:杭州府忠,卷一百三卜匕清光绪_二卜一年铅印本,第33页。据商水县忠记载:“同治初,(叶尔安)入吾豫抚宪黄公幕,多所赞(参见杨凌阁修:商水县志,卷三,民国七年刻本,第29页。)这一说法住时间一卜囱误。黄公即黄赞汤,他署理河南巡抚的时问不是红同治初年,而足让十年(1860)。冈为成r#年I月廿860年12月2 树森由湖北布政使迁为河南巡抚,在朱到任前,由东河总督黄赞汤兼署。咸186I)十二月,严树森改为湖北巡抚,巡抚一职由河南布政使郑几善接任。同治己年(1862)底,郑冗善卸任,张之万接任。参见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第三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031704页。7下任职,“多所赞画”;前湖北布政使严树森到任后将尔安留在幕下,对其“尤相引重,保知县”。叫同治元年(1862),尔安署理河南新乡知县,虽然任期只有几个月,但对初出茅庐的他而言,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次年,河南省内黄县春旱无麦,圆饥民遍地,当时的县令逡巡不敢上报。尔安奉檄到内黄县催征钱粮,发现灾情严重,毅然请求赈灾,言语迫切。时任巡扰郑元善即令尔安全面负责赈灾事宜。尔安“亲历四乡,查户口,别轻重,丝毫不假吏胥手。删因过度劳累,尔安生了一场大病,险些丧命,但最终圆满完成了赈灾任务。尔安的干练和务实在这次赈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因此深受上级赏识。同治三年(1864)五月,尔安署理孟县,时问近一年;同治五年(1866)、七年(1868),尔安先后两次任商水知县,使商水境内大治。离任后,商水绅民为其立有去思碑;同治八年(1869),尔安移宰滑县,依然卓有政声。次年二月,尔安母亲病逝于河南辉县,宦途正顺的他携全家护送母亲的灵柩回到阔别10年的杭州丁忧守制。丁忧期满后,尔安于同治十二年(1873)四月再次北上,在河南巡抚钱鼎铭幕下做总文案,直至钱氏病逝。光绪元年(1875),尔安在河南布政使刘齐衔的帮助下得到一个署理许州的机会,八个月后离任还乡。光绪三年(1877),尔安病逝家中,匆忙走完了短暂的44个春秋。人生虽短,但从他咸丰八年(1858)以训导留河南差委算起,截至光绪二年(1876)因病还乡,除去3年守制时间,他游幕游宦的时间约15年,任知县和知州的时间总计约6年,因此他的宦途不算短暂。只是由于他的功名偏低,且去世过早,从而失去了在官场进一步发展的机会。第二节 叶贞甫先生家训所谓“家训,本是名臣仕宦、世家大族训导子孙、族人的言论。为了将这些言论流传后代,使之遵照实行,有的世家大族便将其言论编辑起来,刊印成书,并从家庭流向社会。一般来讲,家训的体制自由,形式不一,长短不拘,简朴质直,文无华采。本文论及的叶贞甫先生家训是以家书集而非专著的形式表现回杨凌阁修:,见杨凌阁修:商水县志,卷十四,民国七年刻本,第20页。叶尔安:禁止扒汾河堤碑记,见杨凌阁修:商水县忠,卷l+阴,民国七年刻奉,第2杨凌阁修:商水县,占,卷三,民国七年刻本,第30页。中国审计:1202页。24(2)尔安的原配夫人钱氏去世后,尔安续娶绍兴会稽马氏为妻。马氏系浙江绍兴会稽马传和之次女、马家鼎和马家彦之胞妹,马家父子三人均有做官的经历四,因此马家也算得上是官宦之家。在尔安第二次游宦河南期间,马氏除偶尔回娘家省亲外,始终呆在杭州家中抚养幼儿幼女,照顾全家的生活,并没有随侍在尔安身边。尔安共有四个子女。叶静徵和叶济为钱氏所出,叶潋和叶婉徵为马氏所出。同治十二年(1873)春,尔安的长子叶济与咸丰己未进士徐尔麟的女儿成婚。婚后,叶济继续在家中就傅,攻举子业。妻子徐氏知书达理,共育有三子一女,是个标准的贤妻良母。尔安的长女静徵于同治十三年(1874)九月与同邑廪贡生严曾铨成亲。虽说是入赘婚,但他们并未长期生活在叶家。新婚一个月后,严氏夫妇二人就搬出了叶家。叶尔宝出生于道光十六年(1836),父亲去世时,他才22岁。因为父亲的劳绩,尔宝成为荫监生,以州判候补,后因病未出仕。留自尔安返回杭州后,尔宝与兄长共同生活在木场巷新居。尔安在河南游宦期间,家中诸事则由尔宝操持。尔宝夫妇育有三子:叶瀚、叶澜、叶潢。叶尔安在病余诗草中写有“未宰河阳先破镜,已辞开府不登楼。”河阳指河南盂州,时称孟县。诗的前半还没米得及做孟县的知县,妻了却已离开人世,从此阴阳两别”。同治三年(1864)五月尔安署理孟县知县,由此可判定钱氏在1864年五月前己去世。诗句内容参见叶尔安:病余诗草,稿本,藏十1:海图书馆,第14页。激为马氏所:,生于同治十一年(1872),故可推断叶尔安与马氏成婚时间白872)前。按清代礼制,守制人员红居丧期问不得任官、应考、嫁娶、宴乐,如果违反丧制,就受受到惩处。故叶尔,安仁守制期间成婚的可能性小大,具体时间待考。马传和,字宽犬,咸一:庚申(1860)补信阳州,王戍(1862)调禹州,甲子(1864)五月以疾卒于任。光绪二十年(1894),信阳绅民“艟陈政绩,达于巡抚,闻卡朝,请祀名宦,诏从之”;马家鼎,字调生,号梅卿,累试不第,遂潜心经世之学,成#年问,以军功保知县,发山西候补。先后署理或补授寿阳、稷山、水和、河津、阳曲、绛州等县知县,所伞均有政声;马家彦,“字子俊,号芝圃,行一二,邑烨生候选按察司,经聪军功升知府,钦加同知衔,历任河南修武、鲁山、同始、鹿邑、杞县等县知县,在任候补直隶州,补用知府,赏蛾花翎、授朝议丈犬、诰赠资政人人。”马传和、马家鼎两人传记分别参见绍兴县忠资料,第一辑,第82、145页,见绍兴从书编纂委员会编:绍兴从书,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十册。第744、775页;马家彦的传记参见马荫棠修:浙江绍兴会稽吴融马氏支谱f卷,卷七,1931年诚忍章铅印本。徐尔麟原名醇泽,字润生,号簧斋,业钧子,仁和人,咸丰己未进十,官翰林院检讨。杭郡诗三辑:润生少孤,受母陈孺人训,与兄懋斋孝壕联灯j墨,诗文并胜。馆选后闻家乡寇警,亟归奉母远避秦中,时兄先1老弟病,不忍离,主讲夏县涞水书院者数年,乙(1865)补散馆,授枪讨,中年射谢,未竟j才。参见潘衍桐辑:两浙蝤轩续录,卷四十五,第2页,见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686册,第69徐予、顾关林、姜天鹰主编:中国f银行家,J:海人民l版社1997年版,第l 15页。叶尔安、叶景葵:曾稿本,藏于上海图书馆,第lO、二节叶氏家庭的大家长大家庭的家长,意味着要肩负更多的责任,操更多的心。在河南游宦的三年中(18731876),尔安只能通过书信来了解家中情况,可家中来信往往语焉不详。他尤其担心妻子、子侄、弟弟的身体状况,因此他几乎在每封家书中都要问及,字里行间透露出家长对家庭成员的关爱。由于他的家信只写给二弟和长子,并没有另外写给家中其他人,所以他对家中诸人的关切之语散见在每一封家书中。以下内容将从尔安对妻子的关爱、对子女和侄儿的呵护、操办女儿婚事、对弟弟的关心等四个方面进行叙述,其中对子女和侄几的呵护是笔者叙述的重点。(一)对妻子的关爱尔安孤身远游在外,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温馨的家庭生活的渴望自不待言,然而他却让妻子儿女都呆在杭州家中,不让一人随侍身边。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为减少在外的开支,尽快筹足款项还清债务;二是游宦生活艰苦,次子叶潋年纪尚幼,尔安不忍心让爱妻和幼子在河南陪他一起吃苦;三是家中诸事琐碎繁多,长子要考科举,万万不能为此分心。尔安也不忍心把家务全抛给二弟,因为二弟身体欠佳,需要静养,不可过度操劳。因此他离妻别子,甘忍孤寂之苦,独自在外游宦。到开封后不久,尔安即从内侄的来信中得知妻子马氏又有姬喜。虽两心相系,却远隔千里。这一喜讯让他心中增加一层忧虑。在现代医学出现以前,生育特别是第一次生育,对妇女来说,犹如一道鬼门关。虽然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明清时期助产术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由于对付胎位不正、产后感染等方面还缺乏根本有效措施,产妇因此毙命者不在少数。为此,尔安特意叮嘱妻子服用“保产无忧方”,“按月递增,切勿间断”,“临月尤宜多服等。考虑到妻子将在寒冬腊月临产,尔安让家人把产房的窗缝用双层自皮纸糊好,并备好火盆取暖。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马氏顺利产下一名女婴,尔安为其取名婉徵。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尔安虽然非常关心妻子,却很少在信中表露。每封家书中对妻子表示关心的话语最多不超过两句,而且很简短、含蓄,如“阿嫂参见张围刚主编,余新忠著:中国家庭史明清时期广东人民廿版社2007年版,第217218页。怀孕全六个月,每月即用两三剂,不特易产,可免产后诸病。川芎三分,归身二钱,黄芪一钱,羌活六分,枳壳七分,苏梗一钱,厚朴五分,荆芥穗一钱,白芍一钱五分,砂仁末五分,大枣仁二枚,香附一钱五分,菟丝子一钱。水煎服。若夸弥月候。加川贝一二钱,去心,炒,临产时加入人参钱许。如无人参,倍用黄琵、菟丝了。”见贸山亭辑:仙方合集,北京科技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页。固叶尔安:看曾国藩的作文之道,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3期。5、张剑:大儒教子读,青年研究1998年第5期。6、朱明勋:论曾国藩家训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