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doc_第1页
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doc_第2页
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doc_第3页
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doc_第4页
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读中师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比如我教毕业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例如,到中学学习压力大,厌学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她们必须死记硬背文化知识。而是建议一个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孩子朝体育方面去发展,一个爱绘画并且很有天赋的孩子朝美术方面去发展、使她们找到自己的特长,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做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但是我却很感激少年时的贫穷,它就是一笔财富。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它更让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让我成为一个正直,勤劳的人。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骤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塌实。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才过上好日子没几年,不能满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来要求自己。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起了众多外国学者的关注。她们来中国旅游,来中国留学。那些哈韩、哈日、学Hip-Pop的孩子们都睁开眼好好看看吧。我们虽然不能像晚清时期的满洲贵族那样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但是当京剧、武术、中医等国粹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经典都拿出来品好了,再去学其他的好东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国人。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很多值得学的东西,个人认为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了,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这是一本朴素无华却又真诚无比的书,没有华丽冗长的辞藻,没有刻意晦涩的思辨,没有冗长乏味的说教,而是真正的教诲,切身的体会。这是一本可以安顿灵魂的书,是一本可以启迪智慧的书,这更是一本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变得纯净和高贵的哲学自省书。最后,我想用这句话作为结束语:沉思让灵魂如此美丽!论语是孔夫子及其弟子人生经验和智慧的高度浓缩,其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我们都耳熟能详,而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解读却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于丹用她深厚的学识、娴熟的口才和独到的体会,让我们穿越时间的隧道,身临夫子教导的场景,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朴素而温暖。下面说说我在这次学习中的几点感触。 我很欣赏于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知性女子气质,侃侃而谈间流露着一个学者的聪明睿智,从容自信。我觉得读了这本书,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子贡问政,孔子的回答很简单“足兵、足食、民信之矣”。也就是,一个政权或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只要有三个条件就足够了:一是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二是要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三是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而且,更进一步地说:如果只保留一条的话,那就是第三条,老百姓必须要对国家有信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由此“问政”,联想到我们的这个国家,人民是否对政府有信仰呢?由此又联想到我们的这个学校,全体教师是否对这个学校有信仰呢?这种信仰是超越于物质意义的;是超越GNP(国民生产总值)的GNH(国民幸福指数);是一个国家一个集体凝聚力的基础;更是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一所学校能否发展、发达的基础。这说明,在一个物质文明繁荣的社会,享受这种文明的人仍然存在着极为复杂的心灵困惑! “君子”是孔子心中的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于丹对其进行汇总和归纳,专辟一章论述“君子之道”。“君子不忧不惧”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和而不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等等。从各个侧面,从表象到心灵;从处世到立身;从言到行我们描述了一个立体的君子形象,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应效仿的楷模形象;也是我们这个社会所应极力倡导的理想形象。通过于丹对论语的解读,也让我们修正了长期以来全社会和大多数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误解和理解,这一点,于丹“功莫大焉”。如论语中孔夫子明确指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而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从以前到现在却一直在提倡或鼓励“以德报怨”,而且美其名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真不知是“传之于谁”?还有,孔子所倡导的社会价值观也在近几十年来被严重扭曲。如春秋记载:子路(孔子弟子)有一次在河边,救了一名溺水者,溺水者回家后,为了表示感谢,给子路送了一头牛,子路欣然地接受了。子路在当时也算是社会名人。放到现在,社会舆论肯定否定子路的这种行为,“做好事不留名嘛”,更何况是“做好事去得利呢”,“动机不纯吧”等等,但是,作为子路的老师孔子是什么态度呢?孔子对子路的这种行为大赞赏:子路做得对!子路的行为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去做好事,不但得名而且得利,这符合人性之根本,久而久之,这个社会会有更多的人去帮助别人,多么好的事情啊!一部论语,教人一生的道理,给人一生的淡定,拥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