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设 计) 儒家思想的心理学分析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onfucianism作 者 李江平专 业 应用心理学指导教师 冯宏维 副教授学 院 教育管理学院 二一四年五月 摘要:本文通过对儒家思想里面所蕴含的心理学思想进行解读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儒家思想中的人格结构思想,二是儒家思想中的人际关系理论,三是儒家思想中的适应策略等几个方面。从研究中发现,对于中国人来说,儒家思想中的心理学理论相对于西方心理学有几个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一方面是具有相对灵活性和和谐相性,主客体相对统一;另一方面是具有高度强调伦理性和可持续性;最后是可接受性强,易于普及和宣传。当然儒家心理学思想也存在不足,理论比较零散和混乱,在大众群体的心理存在的封建腐朽思想偏见不易改变,不过,我相信在正确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下,我们肯定能够使儒家的心理学思想对个人及社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发挥它的重大社会意义。关键词:儒家心理学思想 人格结构 人际关系 适应策略Abstraction: o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thoughts which contains Confucian Thought , it mainly includes three aspects: first, it is about the structure of personality thoughts in Confucianism; second, it is about the Confucian theory of human relations; finally, it is about the Confucian adaptivestrategy, etc.The study founds that, for Chinese, psychological theory in Confucianism to the western psychology has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n the one hand, it has a relative flexibility and harmony and the relative unity of subject and object; 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the highly stressed ethic and sustainbiliy; at last it is acceptable and strong, which is easy to be popularized and propagandized. Of course, the Confucian psychology also has some shortcomings whose theories are scattered and confused. it is not easy for most people to change their feudal decadent thoughts in the presence of mass psychology. However, I believe, with the right of publicity, education and guidance, that we can certainly have psychology of Confucianism make a big differ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society. What is more, have it play a big role in our society.Keywords: Confucian-psychology Personality-structur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daptation strategies 目录摘要.Abstract.1.选题背景.12.选题意义.12.1有助于推动儒学的发展.12.2有助于推动本土心理学的发展.12.3有助于增进中国人的心理健康.23.研究思路及观点.24.研究方法.24.1档案文献研究.24.2对比研究法.24.3相关研究法.25.研究内容.25.1儒家的人格结构思想.35.2儒家的人际关系思想.55.3儒家的适应策略.76.与本文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96.1儒.96.2儒家.96.3儒家心理学思想.96.4人格.96.5人际关系.96.6适应.97. 总结与分析.9 7.1总结.97.2本文的优缺点分析.108. 本文研究推行的可行性讨论及对策.108.1可行性讨论.108.2推广策略.118. 3.成立专门的儒学研究机构.11参考文献.121.选题背景当前,我国研究学习的心理学思想很大部分来源于西方的科学心理学思想,我们很崇拜西方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把他们作为我国心理学研究发展的基础,但是,在我国拥有很大影响意义的儒家思想和理论,却很少拿来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或运用,其实儒家思想体系里面包含了非常丰富独特的心理学思想,而且这些思想更加能够符合我们的社会文化意识,更能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的适应。所以,汪凤炎、郑红认为研究儒家心理学思想能够能弥补西方心理学思想的不足,即可以弥补西方心理学中某些基本理论研究的不足,也可以弥补西方心理健康思想的相对不足和可以弥补西方思维方式的不足1。这也是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不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个体在精神和物质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不过人们在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时,也把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带到了人们的身边,就业、婚姻、人际关系、经济等等给人们带来了各种不安和焦虑,在不同程度上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损害,而西方的心理学却并不是完全起到良好的作用,这样,就促使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本土的心理学思想。邾强、全莉娟、裘士京认为许多儒家思想的论述,都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相对于儒家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等领域,集中研究儒家的心理学思想的成果是有限的2。因此以儒家思想为载体的儒家心理学思想就成了本文研究的重点。2.选题意义2.1有助于促进儒学的发展儒家心理学思想的研究,不仅仅只是对儒家思想里的心理学思想的研究,更是对儒学的再一次审视,从多元化的角度去发掘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又一次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从以前到现在,儒学的很多思想备受争议,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逐渐地去发掘里面有价值的东西,为我们所用。儒家心理学思想就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解读、去研究儒学,因此,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儒学的发展。2.2有助于推动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发展在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已有100多年历史,今天再来研究中国心理学思想史其现实意义何在?对于这一问题,潘菽的看法是能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的建设3。心理学首先是在欧美盛行起来的,这得益于这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人们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产生了一定的心理焦虑和心理障碍,这些都刺激了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而在中国改革以后,心理学也在我国快速地发展起来,这也注定了我们的心理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打上了西方的烙印。而心理学要想更好地在我国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要从我国的文化意识出发,充分挖掘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儒家心理学的研究大力地推动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发展。2.3有助于增进国人的心理健康况志华、叶浩生认为,心理学应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研究和培养人固有的积极潜力上,通过培养或发掘人的这种积极力量而使之成为真正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4。儒家思想是影响和形成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心理人格的最主要力量,儒家思想中蕴含的心理学思想必然会对指导中国人的心理健康发挥出现代西方心理学理论无法发挥的作用,比如说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等观念,对于引导人们更加积极健康地生活,能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假如我们能够养成富有爱心、有正义感、讲信用、有礼貌、有廉耻之心,我们将会更能被社会接受,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牛立军觉得,尤其是其中的以人为本、中庸之道、和为贵等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富有积极的启发意义5。深入研究儒家心理学思想,对于增进当代中国人的心身健康必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研究思路及观点3.1研究思路首先通过对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及发展历程,发现西方心理学并不完全适合中国人的社会心理意识和个体心理特点,而儒家心理学思想的存在性正好可以去弥补这种应用性方面的局限。然后将儒家学说中的经典心理学思想与科学心理学思想建构进行对比分析,或者相关分析,进一步归纳整理。最后是将归纳出的儒家心理学理论与现代社会的实际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进行连接,说明其现实意义,并总结出本文的新的特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3.2研究观点燕国材认为,当我们运用外在逻辑原则进行研究的过程中, 逐步发现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富有自己的内容, 并显示出自己所独有的特点与结构6,这些观点和内容可能不完全一致或相同,但有很多共性和相关性,而且作用也明显。毫无疑问,在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国,儒家心理学思想更适合这个拥有悠久历史传统文化的国度,很多人不了解心理学,但却几乎每个人都能理解一些儒家文化,或者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本土心理学得到长足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儒家思想就是中国人的通俗心理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的竞争和生存压力也在增大,随之而来的是各自各样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在此背景下,儒家心理学思想在促进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方法将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4.研究方法4.1档案文献研究档案研究法是指依据一定目的收集大量现有的档案文献资料,通过归纳分析找出某些现象,即社会事实与社会心理之间关系的一种联系,档案并不限于个案资料,它包括作品、期刊、书籍以及各种事件记录及文献等等。4.2对比研究法对比研究就是将两种性质相同,但内容不完全一致的两种东西进行对比,得到我们需要的结果。在本文中主要是将西方科学心理学的理论同儒家思想中的心理学思想进行一个对比,发现其中的异同,进一步阐述儒家心理学思想。4.3相关研究法景怀斌认为,当代心理学毕竟是有自己范式的现代科学, 因此, 这些传统的方法如何为心理学服务, 就成为具有方法论性的问题, 即心理学化的方法问题7。在本文的研究中,虽然儒家思想中的心理结构和特点跟科学心理学的理论建构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基于这种特点,通过这种相关性的研究,可以加深对儒家心理学思想的认识和了解。5.主要研究内容儒家思想和学说许多经济、政治、人文方面的内容,其中的哲学,教育,管理,人际关系等就包含了很多的心理学思想,只不过比较零散和侧重点不一样,而本文就是就运用现代心理学思想的建构和一些经典的心理学理论对儒家思想中包含的心理学思想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将比较杂乱和零散的心理学思想按照一定的主题和方向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儒家心理学思想。而本篇文章则主要有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一、儒家的人格结构思想;二、儒家的人际关系思想;三、儒家的适应策略。5.1儒家的人格结构思想人格心理学是现代科学心理学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对于整个心理学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儒家思想在试图回答人的本质是什么的时候,对人的外显行为特征和内在心理结构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深入思考,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特点,本节的内容就是结合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人格结构观,对儒学中的思想进行分析研究。5.1.1现代心理学的人格理论不同的人在心理和行为上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风格,人格概念正是对这种人表现出的具有的具有一贯性,稳定性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进行的规定。现代心理学研究人格,就是要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并探索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和心理机制,不同的心理学者研究人格,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下面几种。5.1.1.1人格类型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体液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含有四种基本体液,根据体液含量的不同,形成了四种气质性格类型: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和胆汁质。5.1.1.2人格特质说所谓特质,是指构成人格特征的品质和因素,持特征论者认为,任何人的总体人格特征都是由若干单一、固定的特殊因素或品质构成的,它们具有相对独立的表现和心理机制,主要的学者有阿尔伯特和卡特尔。5.1.1.3人格结构说这种主张外显的人格特征是由内在的人格结构所决定的,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弗洛伊德的动力理论,他认为人格结构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构成,三者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动态的动力关系,从而导致不同的人格表现。当然,除了以上几种说法之外,人格理论还包括了人格的学习理论和人格的人本主义理论。5.1.2儒家思想中的人格思想儒家对于人格的问题的思考,主要同他们对“人性”问题的思考联系在一起,并围绕这一话题先后出现了“人性本善”、“人性本恶”等多种不同的观点。要回答人性是善还是恶,就必须在人的存在中寻找支点,即必须找出人性的善或恶是根植于人的某种先天固有的属性或内在结构之中,而精神性无疑是人最重要的属性,因此,去了解和明白人的心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更好地说明人性善恶的问题。到此,“人性”和“人心”的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而儒家关于人格的观点大都包含在了“人性”和“人心”之中,很多儒家学者都关注过这些问题,其中孟子和朱熹的观点最具代表性。5.1.2.1孟子的人格思想孟子的人性论,在儒学的发展历程中,第一个明确地把人性当做一个独立的问题提出的学者是孟子,孟子这样谈到人性的问题:“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这句话的含义是,人和动物在生物属性上的差别是很小的,那人和动物的本质差异又是什么呢,孟子有描述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跟于心”(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就是“仁义礼智”,而且,孟子还明确地指出,这四种属性的根源都在人的的心理结构中,这样从哲学就转到了心理学了。那么“心”能发挥什么作用呢?孟子又论述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在这句话里面,强调了“心”的主要功能是“思”,即意识和思维,只有被感知到的东西,才能进入人的主观意识,包括“仁义礼智”这些内容等等,所以孟子说:“义礼智,非由外铄(shuo)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也。”(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人的本质属性“仁义礼智”不是来源于外,而是先天固有的,只不过一般情况下,人们没有意识到和感觉到8。当然,如果我们认真地去自我思考自己,就能够慢慢地发现和掌握一些根本属性。比如说“仁义礼智”这四种属性分别相对应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是个体比较容易被观察、感觉到的,从这四种功能推测出“仁义礼智”这四种根本属性的存在。5.1.2.2朱熹的人格思想对于人“心”的思考,朱熹比孟子更进一步,他把心理分为“道心”和“人心”两个部分,他描述到:“其觉于理者,道心也,其觉于欲者,人心也” (朱子性理语类)“恻隐羞恶是非辞让,此道心也” (朱子性理语类)按朱熹的解释,所谓的“人心”就是心理人格结构中同生理本能和欲望相联系的那部分,所谓“道心”就是同人的道德属性相联系,由“恻隐羞恶是非辞让”等部分组成。因此道心和人心不仅是动态的,而且是相互矛盾的,处理好这两种心理力量,个体才能平衡地适应这个社会,否则将会与周围的环境产生矛盾和分歧。5.1.2.3儒家人格结构中的诸要素在孟子和朱熹对人格结构的论述中,都涉及到一些重要的概念仁、义、礼、智等,要深研究儒家的人格结构思想,就必须要对这些要素和内容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5.1.2.3.1“仁”的含义孔子在弟子问到什么是“仁”的时候,直接回答“爱人”,孟子也说过,“仁者爱人”,因此“仁”跟“爱”是分不开的,但是从孟子的描述来看,只有仁者才能爱人,所以爱是在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们又不能等同,其中“仁”的实质是人格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爱”产生的基础和根源。5.1.2.3.2“义”的含义中庸里说到,义者,宜也,因此我认为,此处的“义”意为合宜、适宜,都是指事物的正当性,合理性。5.1.2.3.3“礼”的含义儒家的“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礼”就是一切法规制度、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而狭义的“礼”就是指“周礼”,既周文王和武王开创的。5.1.2.3.4“智”的含义在古代汉语中,“智”和“知”是通用的,主要是指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我们可以理解为自我意识,因此,作为人格结构的“知”是在随着个体的成长而逐渐自我完善的。5.1.3儒家的人格结构层次从上面的描述来看,儒家心理学思想同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一样,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本能层次,就是生命活动的最原始的部分,“仁”、“欲”就是属于这个层次中的两个部分;二是社会认知层次,在儒家心理学思想中,这个层次主要包括“礼”“仪”,礼仪是社会道德规范内化的结果,从而引导个体产生利他动机和利他行为;三是自我意识层次,这个层次是介于上述两个层次之间,既“知”的部分,是人的意识的核心部分,因而位于人格结构的中心。以上三个层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只有处理好这几个部分的平衡关系,个体才能很好地适应这个社会。5.2儒家人际关系思想韩运生认为,理解传统文化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9。张秋升、李会富也认为,儒学自创立之日起,就着意探讨人际差别及其和谐相处的问题,对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给予了高度重视10。5.2.1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建立和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人关系,选择同什么样的人交往是非常重要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孔子就说过:“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告诉我们要同优秀的人一起共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一开始是陌生的,想要一下子就分辨出那些是可以交往的、对我们有用的却是比较困难。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就说过:“不患人之不己者,患不知人也”,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啊!因此,对于如何去“识人”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应该坚持那些基本原则,儒家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5.2.1.1如何对交友对象作出正确的选择首先是言行结合。要想了解一个人,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语言,孔子就说过:“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尧曰),不仅如此,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孔子觉得不仅要听其言,还要结合他的行为看是否一致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交往。其次,要从多个方面去多维度观察。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论语.为政),要正在了解一个人,就要要看他平时做事说话,通常是依据什么原则,依靠什么样的资源,还要看看他的人生经历,安于什么样的角色,总之就是从社会关系,人生的履历,还有生活方面来客观,全面地了解一个人,这样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想要交往的人既“人焉叟哉”。最后,要观过知人。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也” (论语.里仁),孔子认为,不同的人犯的错误性质也不不同,通过观察这些差异,也可以从侧面去了解一个人。5.2.1.2交友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一定的原则,交友也不列外,儒家人际交往的原则可以概括为一下几个方面:一方面要“正己”、“忠恕”。所谓“正己”,就是要端正自己,孔子很重视这方面,在论语中反复强调过:子曰:“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这句话虽然是针对做官为政而说的,但是个人的行为作风也是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比如说如果我们是一个贪婪、自私、见利忘义的人,那么我们又怎么能够要求别人尽善尽美呢?同时在我们看来,在人际关系的处理过程中,关键的因素是自己。如:“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孔子强调,责备反省自己是很关键的,相反不要随便就责怪别人,这样我们就会远离埋怨、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也有利于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有就是“忠恕”,就是尽量地为别人着想,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的身上。如果做到这些,想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不难了。另一样方面要“守信”,“恭敬”,儒家非常看重“信用”二字,如: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i),小车无軏(yue),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人要没有了信用,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就像是车子没有了车轮,根本无法出行。对于“恭敬”,就是所谓的谦卑、尊敬,现在我们都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尊重别人,为什么呢?儒家学者是这样描述的:“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礼记.曲礼),从这句话我们可以明白,对尊重的需要不分贫富贵贱,他是人的一种本性或者说是一种心理特性。5.2.2良好人际关系的特征在儒家思想中,人际关系很受重视,那么,在儒家学者看来,什么样的人际关系才算是合格的呢,或者说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哪些特征呢?5.2.2.1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我们都希望被周围的人喜欢,与周围的人都吧关系搞好,但是这可能吗,论语对这方面有一段论述: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孔子认为,一味让周围的人喜欢或者厌恶都是不可取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优秀的人愿意与我们一起,而那些品行差的人我们又何必去在乎呢。当然、儒家思想崇尚以和为贵,即使是跟我们不喜欢的人在一起,也要和谐相处,这并不矛盾,也就是所谓的“和而不同”,在尊重差异的情况下和谐相处,才是儒家人际关系的精髓所在。5.2.2.2“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儒家一直主张“以和为贵”,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他们也不是刻板地遵循着这样这样的原则,孔子就这样表述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我们会说,以德报怨是一种美德,但是,如果是在我们受到伤害的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坚持吗?当然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这种关系,在儒家思想里,这种和谐是相对的,动态的、相互转换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人际关系得以良好地继续发展下去,同时也能保证我们的身心健康和完美人格的塑造。5.2.3人际关系的意义儒家非常重视个体人际关系的发展,从而也对良好人际关系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有非常深入的见解,这些深远的意义对我学习儒家思想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5.2.3.1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存在于社会的必要条件孔子曾经感叹道:“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徙与而谁与”,主要是说人是不能跟动物在一起生活的,而必须是同人在一起的,反之,要想更好的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就必须建立一个自己的社交圈子,而不能脱离社会。5.2.3.2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为我们知识的增长和修养的提升提供很大的帮助,比如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取长补短,对我们知识的完善能够起到很好的补充,同时孔子还提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借助朋友的智慧来辅助自己也是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5.2.3.3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的快乐之源快乐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也是儒家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标,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获得快乐的一条关键途径。由于文化的差异, 导致人们的幸福感有差异。曾红、郭斯萍研究发现, 中国人的幸福更多受人际间及人与环境的关系所影响11。孔子就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还有孟子询问梁惠王“独乐乐,众乐乐”时,梁惠王回答“众乐乐”(孟子.梁惠王下),在孔孟看来,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如果我们能够跟别人分享我们的快乐,那就更能是我们的快乐感增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是无利不往来的想法,完全没有按内心的真实想法去做,因此这些思想对我们心理的健康发展真的很重要。5.3儒家的适应策略5.3.1适应的含义“适应”的概念来源于生物学,原指生物体在身体的构造和功能发生一些特定的改变,从而同其所处环境的要求更加匹配,以此达到增加生存机会的目的。适应同人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使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相反,如果我们的心理机能存在缺陷,就有可能影响我们在应对各种环境时更加手足无措。5.3.2适应的心理机制就其内在的心理机制而言,适应跟压力有着密切的关联,压力涉及两个因素,一是压力源,二是压力感,二者存在着因果关系,当然相同的压力对个体的影响是不同的,由于个体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特性有着本质的差异。在压力感的驱动下,个体会采取一些行为来减除压力。这一个过程心理学上称为应对。压力产生以及通过应对予以减除的过程,正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在心理方面的反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给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促使个体去寻找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因此,正确的应对方法对于个体的健康成长就尤为重要,而儒家对这些方法的总结和归纳就构成了一套成熟的适应策略和体系。5.3.3适应策略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各种各样,而不同的压力所对应的的方法必然也会不一样,而且即使是相同的压力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也会出现不同的解决方法,而且相同的压力所选择的策略不同,也会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不同结果。而且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选择不同层次的应对策略也非常重要。5.3.3.1礼仪策略在儒家思想里,礼仪是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最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部分,“礼仪”实质上就是特定的社会群体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而且是是否规范的参照就是我们身边发生的行为模式,也是我们最早就开始接触的。在儒家思想里,孔子就极力主张“义”对于适应社会的重要意义: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论语.里仁)孔子把“义”作为我们正常人面对世界的一个根本方法和原则,同时他也强调“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把礼仪作为一个人适应社会最先需要具备的必要条件。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而这也是当今社会健康发展所需要的。但是,坚守礼仪策略是不是意味着刻板地遵守各种各样的礼仪呢?当然不是,孔子明确地谈到一点: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这,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孔子意识到礼仪并不是一层不变的,也具有文化性和相对性。不同文化特点制约着人们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会因时因地合情而变,使我们的礼仪具有务实和灵活性。5.3.3.2中庸策略王晓霞认为,“中庸”是达致人际和谐的基本途径,“诚信”是儒家衡量人际关系的试金石,“五伦”是儒家对社会基本人际关系提出的具体要求12。时刻准备着让自己变得很小,尽可能地融入到这个社会中去,但是社会的复杂性却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依靠着社会“礼仪”去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必须时刻观察我们周围的环境,特别是人的因素,在儒家思想中,就要使用另一种适应策略中庸策略。5.3.3.2.1中庸策略的内涵对于“中庸”的含义,儒家思想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朱熹的观点,朱熹认为中庸思想的源头是尚书中的十六字心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容易被察觉和彰显,因此我们的行为可能对别人造成威胁,而道心正好相反,一般不影响到别人。而我们正确的做法就是要在这两者之中合理恰当地取舍,既要合天理,也要合人心,其实就是所谓的合情合理。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其实中庸策略是对礼仪策略的补充,是儒家在坚持礼仪策略的情况下,针对现实社会而采取的一种平衡策略。5.3.3.2.2中庸策略的变通中庸只是一个抽象的原则,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处事方案,因此,再好的方法也要通过结合具体事实,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孔子就提供了一种变通的方案: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所谓的“狂者进取”就是我们在面对两难问题时,不能采取中庸策略,这时候就要敢于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理想二而积极努力争取,没有必要去完全顾及别人的想法和利益。当然,有时候为了顾全大局我们也可能会“有所不为”,这是一个权衡利弊的问题,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应该慎重考虑,然后做出最好的决定。5.3.3.3退隐策略在儒家思想心理学思想里面,礼仪策略和中庸策略是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坚持的基本策略,但是当个体做出不懈努力仍然无法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或者任务时,我们是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这时候儒家主张我们运用退隐策略,就是从不适应的环境中退出来,从新规划自己的人生,关于退隐,儒家有很多论述,如:“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论语.公冶长)换句话说,当周围的环境已经“危”、“乱”、“无道”、“不得志”时,个体的生存环境已经受到了威胁,想要兼济天下又何从说起。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当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和压力已经超过了个体的能力的范围和心理承受力,如果我们还要坚持,那有可能会造成我们心理的失衡,危害个体的身心健康。当然,儒家心理学思想里面的退隐绝对不是逃避,孔子就说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显然,孔子认为“仁”的价值高于生命,关键时刻我们甚至可以不惜舍生取义,因此退隐也不是完全绝对的,我们应该客观正确地去理解和实践。5.3.3.4知命策略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我们大多数人总是在不断地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或者借助外部环境的力量去应对,最坏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选择“退隐”,重新寻找自己的人生出口,但是有些东西我们主观意志是无法回避的,比如意外事故、灾难、疾病,死亡等由外部环境主宰的东西,我们连“退隐”也没有办法去回避,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儒家的策略是“知命”。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还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中国人习惯于把所有带有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难以被人把握的的东西归结为命,称为命中注定,那为什么孔子又要强调“知命”呢,其实可以换个角度思考,既然我们不能去控制“命”,那我们为什么不去坦然接受呢,要明白一切的存在都有其必然性或者是偶然性,我认为这就是孔子所强调的“知命”的原因,当然“知命”不仅仅是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问题。如果我们在面对突发意外事故是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那么这无疑会对减少我们内心的焦虑和恐惧起到很好的作用。当然,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这说明要做到“知命”,并不是一件简单、速成的事,不仅要具有先天的人格特质,还要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6.与本文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6.1儒儒最早是一种职业,而这种职业的具体内容也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有“史官说”、“术士说”、还有“教师说”等等不同的观点,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可能会有不同的说法,不过可以大致确定的是,在孔子的时代,“儒”应该是专门以传播文化、礼仪、知识的职业。6.2儒家儒是职业的说法,那么儒家则是就思想来说的,可以这样说,孔子是儒家的集大成者,因此信奉孔子思想的人我们就可以成为“儒家”。6.3儒家心理学思想顾名思义,我们应该将“儒家思想”和“心理学”这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精神行为活动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因此儒家心理学思想就是儒家关于人类的精神行为活动现象及其规律的思想。6.4人格人格可以定义为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其中应关注两个部分,一是稳定的行为方式、二是内部过程,这两个部分强调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同时强调了个体内部的稳定性。6.5人际关系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6.6适应适应就是个个体为了寻求与周围环境的平衡状态而不断做出改变的过程,这种适应是持续性的,因此需要我们去构建一个适应机制,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环境的变化。7.总结与分析7.1总结本文从三个方面依次对儒家心理学思想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分别是儒家人格结构、儒家人际关系、儒家适应策略等几个方面。在儒家人格结构的描述中,我们会发现它与现代心理学的一些人格理论有着更显著的特点,这也是使得作为一种理论工具,比其他理论更具有优越性,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方面,对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的作用同样重视,而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主要是强调人的作用,而行为主义正好相反,主张环境决定论;另一方面,儒家也强调人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具有一致性,希望通过这种观念,让人与环境保持和谐性,这对今天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性。在儒家人际关系方面,我们当今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因此当这种利益失衡的时候,这关系就会破裂,当我们无法承受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在儒家心理学思想你里,它强调要把人际关系不仅仅看成是利益的载体,更重要的是以获得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北交所招聘面试高频题库解析
- 2025届德阳市罗江区中考数学押题试卷含解析
- 2025年宠物训导师笔试重点复习题集
- 2025年妇联笔试高频题解析
- 投资合作协议细则
- 2025年高空作业登高架设考试试题及解析
- 2025年植保无人机面试高频问题集
- 2025年滑雪中级指导员考试要点与模拟题
- 2025年安全生产安全操作规程试题集
- 2025年品质检测员执业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徽合肥包河区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CJ/T 120-2016给水涂塑复合钢管
- T/CNIDA 010-2023核电厂建(构)筑物变形监测系统技术规程
- T/CECS 10214-2022钢面镁质复合风管
- 既有供暖蒸汽管网及设施改造项目建议书(参考范文)
- 公交从业人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智联招聘协议书
- 2025-2030中国细胞分选机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总结中职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 2024年家政服务业职业技能大赛家庭照护赛项技术工作文件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法简便计算400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