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孩子的智力发展无疑是重要的,但孩子良好品德及习惯的培养同样不能忽视,可惜,目前不少年轻的父母只关注前者而不重视后者。有专家曾研究几个家庭,他们的孩子都挺聪明,但满口脏话,没大没小,蛮横粗野,使人“望而生畏”。人家批评了,为父为母的却说:孩子还小,以后慢慢会好的。其实不然,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形成就像播种应该及时一样,也有一个最佳期。譬如,学者们通过调查研究认为,5岁是儿童形成使用筷子习惯的最佳期;3岁是对儿童进行解扣纽扣训练的最佳期等。因此,作为父母,应根据幼儿成熟的机能适时进行某种品德或某个习惯的培养和训练,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好雨知时节”。幼儿时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对于人的一生是致关重要的。道德行为习惯优秀的孩子顺其性情培养则很有可能在伦理学、民俗学、社会学和公共关系学等方面取得较大成绩。具有良好交际行为特征的孩子,其德商与情商都很高,他们十分注重自己的行为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或受现实生活行为规范的左右,这样的孩子在将来有可能发展成为政治家,群体领导人、社会活动家,因其个人形象好,社会口碑好,其交际能力十分出众。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一、从孩子的日常生活抓起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父母应善于抓住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譬如,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在他饮食、起居等活动中逐渐养成的,文明礼貌习惯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培养的,爱学习的习惯往往是在游戏中形成的,爱劳动的习惯是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培育的。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当然,作为父母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表率。如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父母先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这样对于善于模仿的孩子来说必然受益匪浅。二、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把孩子本来不自觉的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自觉行动。这就要求父母要细微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孩子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并善于抓住教育时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孩子尽快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有以下几点,提供父母注意:第一,要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两岁半的萌萌喜欢自己拿勺吃饭,虽然吃的很慢,桌上、地上、衣服上常有菜汤、饭粒,但妈妈却不急不躁。她坚持每顿饭都让萌萌自己吃,并一边鼓励、一边教孩子进步方法。还常常夸孩子“真棒”、“真好”、“有进步”使萌萌非常开心。不久,萌萌不仅学会了自己吃饭,还学会了自己穿脱衣服。入幼儿园后成了班上小朋友学习的榜样。良好的习惯要经过不断的重复。反复地实践才能养成。只要父母坚持要求,日积月累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才能形成“定型”。这时孩子做起来会感到轻松、自然、舒服、愉快,主动地去做,慢慢形成了习惯。反之,他会感到紧张、压抑、难受不愿意去做,自然很难形成习惯。第二,要统一要求,不要各行其是。一天我和朋友聊天,他的小孩子元元在一旁画画。边画边说:“爸爸坐的飞机来了。”他奶奶对我说:“他爸爸今晚回来,看把他高兴的。”这时,门外传来小孩子的喊声“元元,我去骑车,你去不去?”元元对奶奶说“我和牛牛在院里骑会儿车行吗?”奶奶说:“行,但是你要把画笔和纸收拾好了再去。”元元答应着,开始收拾桌上的文具。这位奶奶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虽然孩子生活在奶奶家,但奶奶和妈妈对孩子的要求却是一致的。这就意味着相同的信息重复地转入孩子的大脑,容易使孩子形成神经联系,良好的习惯就容易养成。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要求严格而爷爷奶奶放纵,或者施教者今天严格,明天放松。幼儿园培养孩子好的习惯父母不坚持,都是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的。第三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简单粗暴。在咨询会上,一位父母指着站在远处的孩子对我说:“这孩子要把我气死了,天天都有父母向我告状。”接着这位父母向我讲述了孩子怎么和小朋友打架,用积木把别人砍伤,用嘴把同伴咬出血印。这位父母苦恼地说:“我都怕去幼儿园接孩子,真怕哪位父母来找我,打他,骂他,可怎么他就不改呀?”这位父母的苦恼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要比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难得多。父母应从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开始。对幼儿来说,情绪是行动的动力。孩子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他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加上父母的冷眼、厌恶、甚至是打骂会更加激起不良情绪,产生“破罐子破摔”甚至做出新的不良行为。但这样的孩子有时 孩子学习问题常因缺少办法 leslin00 0位粉丝 1楼孩子真的是很冤枉!如果一个士兵,只被告诉枪是什么构造,却从未被教过如何瞄准、如何射击,那么军官抱怨他为什么总打不准目标就是毫无道理的。张绍梅/文 心理学家的一次巧妙实验设计 如果你来到一个悬崖边,你会本能地尽量往后退,让自己更加安全,人是什么时候开始对悬崖这样的“深度”有感觉的呢?认知心理学家很希望找到答案。但是不能把婴儿放在类似悬崖的地方让他们冒险,怎么办呢?直到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和沃克设计出了一个被称为“视崖”的精巧实验后,心理学家们才知道答案。 “视崖”实验巧妙地运用了人的视力错觉,心理学家把一张玻璃桌子经过设计,使这张桌子看起来只有一半有实在的桌面(实验者将它称为“浅滩”),另一半看起来就像没有桌面一样(实验者将它称为“深渊”)。 心理学家将6-11个月的婴儿放在桌子的中间地带,当妈妈在浅滩一侧呼唤宝宝时,所有的宝宝都顺利爬向妈妈。然而当妈妈从视崖的深渊呼唤宝宝时,绝大部分婴儿都拒绝穿过视崖,他们或者远离妈妈爬向浅的一侧,或因不能到妈妈那儿大哭起来。这个实验毫无疑问地证明了,婴儿在至少6个月的时候已经有了深度知觉。多么有趣的实验和巧妙的设计!正是这巧妙的方法给了心理学家答案。“视崖”实验也因此被誉为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一。 其实,这样精巧的实验设计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过,今天我并非和大家探讨实验设计。而是希望大家从这个例子中看到,有效的方法对知识的发现和学习多么重要。可以说,好的学习方法就像一辆性能优良的跑车,它能搭载孩子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孩子的学习问题常常来自缺少方法 可是,在孩子的学习中,家长常常忽略了这一点。我常听见家长只是不断地找孩子要结果:“你要认真!”“你要有好成绩!”“你不能粗心!”“做完试卷要检查!”但至于如何做到,家长却常常置之不理。如果孩子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家长又开始责怪孩子:“你为什么不认真?”“为什么不仔细?”“为什么不好好检查?”之后,父母的教育就终止了,再无下文,等到下次,类似的事情发生,父母又重复同样的做法。 孩子真的是很冤枉!如果一个士兵,只被告诉枪是什么构造,却从未被教过如何瞄准、如何射击,那么军官抱怨他为什么总打不准目标就是毫无道理的。一个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并非仅仅要学会认字和计算,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如何用更好地方法把握学习的规律学习,这才是更加重要的事情。 因此,家长不要只对孩子要结果,你要学习好,你要认真,你要如何如何,最重要的,是耐心地引导孩子,使他能踏上通往这些目标的道路上。比如,一些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考试的时候常常会有丢题现象,有的时候是因为粗心没看见,有的时候是做这道题的时候觉得有些难,本来想做完试卷再回头做,结果回头就给忘了,再加上这个年龄的孩子还没有养成独立检查的习惯,结果常常因丢题而丢分。家长看到这样的试卷,尤其是发现孩子丢的全是会做的题时,往往就更生气上火了,这时候多数家长除了责骂孩子粗心或是提醒他下次要认真检查外,就再没有下文了。实际上,在这个时候,你对孩子提出了如何避免粗心和如何检查试卷的任务,在他没有这方面的训练之前,他很难知道如何去做。 我这里有个小小的案例,我在遇见一个有上述问题的男孩时,这样对他说:“现在我任命你为小小检察官,负责帮我检查一下这张试卷是否有忘记做的题,你愿意吗?”孩子一听要当检察官,非常高兴。接过试卷就开始看起来,他一会看看上面,一会看看下面,一会看看左面,一会看看右边,一会又翻来翻去正面反面地看,由于没有条理,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检查了哪里,没有检查哪里。在五分钟的翻来覆去之后,他汇报说:“老师,我检查完了,没有问题。”我说:“好啊,谢谢你,这么快就检查完了。现在还有一张试卷,你再帮我检查,但这次你要按我的指令检查,好吗?”他愉快地点头答应了。我对他说:“检察官先生,现在请你检查第一题!”他听后赶紧把目光集中在第一题上,很快发现其中的一个填空没写。我大加赞赏他的认真细致,然后说:“现在开始检查第二题!”这样一道题一道题检查下去,这个小伙子找出了其中的所有“漏洞”。为什么前后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就在于,第二次,我告诉了他一个有效检查的方法。可能家长会说,这么简单,就是方法啊?是的,有时就是简单的几句话,孩子学习的结果就能不同。 2010-1-5 05:10 回复 leslin00 0位粉丝 2楼 建立孩子的“方法意识” 当然,给孩子方法并非事无巨细地告诉孩子“答案”,而是引导他帮助他建立“方法意识”。也就说,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是需要一定的方法的,在这个基础上,再协助他学会尽量选择更好更有效的方法。在那个检察官男孩的案例中,当他成功找出第二张试卷的漏洞后,我又让男孩按照题目的顺序重新检查第一张试卷,他也找到了大部分“漏洞”,只有一题没有发现。我问他为什么前后两次检查结果这么不一样,他说:“因为第二次我是一题接一题地查的。”这个时候,他就自己“发现”了这个方法,他也因自己的“发现”对这个方法有了感觉,并会在下一次有意识地应用。 当然,作为家长,你还可以继续引导孩子,“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这个好办法自己如何能做到?”“你能不能找到三种好方法快速检查出试卷漏洞?”这个过程,你就是在建立孩子的“方法意识”! 方法教育越早越好 提到学习方法,很多父母总觉得,孩子只有到了中学才有必要进行“方法教育”,小学阶段,孩子还不是跟着老师走。对于“方法意识”的建立,他们认为孩子没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必要。其实建立“方法意识”的教育越早越好!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面对各种问题,每天都要解决各种问题,因此,问题解决能力被智力心理学家视为智力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寻找方法”其实就是在综合运用判断、推理、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寻找问题解决策略,这就是在锻炼问题解决能力。 我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我的孩子一年级上学期期末马上进入考试的时候,每天老师都会叮嘱我们家长,回家让孩子好好复习。可是我发现,对于这个一年级的小家伙,他根本不知道怎么叫“好好复习”,他随意地把书前后翻翻,然后就说“我会了!”这时我告诉他要制定一个复习计划。“什么是复习计划呢?”孩子又不知道了。于是我开始带领他制定计划。我说:“你看,你的语文有16个单元,数学有8个单元,英语有12个单元,现在还有7天要考试,那么,你就要分配一下每天语文、数学、英语应当各复习几个单元合适?在复习这些单元时,你要把老师教的内容再练练,看看是否都会了。”孩子就开始计算了,因为不能平均分配,他就把两三个内容较少的单元放在一天复习,这真让我没想到。 然后我告诉他要设计一个表格,他就在纸上画来画去,五易其稿,最终画妥了一个表格,写上日期,科目,复习内容,完成情况等几栏。那天晚上,他花了差不多两个多小时才完成了这个复习计划表,然后就美美地把表格贴在了他书桌前的墙壁上。虽然那一晚的时间都消耗掉了,但以后的每天,儿子都自觉按照这个计划有序地进行复习。他再也不是东翻西翻,不知道该怎么复习了!更棒的是,当一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旅游景点花卉景观鲜花采购协议
- 早读课件内容
- 二零二五年度旅游服务合同详细条款
- 二零二五年度钢筋材料仓储与物流合同范本-建筑工程专用
- 二零二五年度成都物业小区维修基金管理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零售终端产品陈列与营销合作合同范本
- 2025版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咨询合同
- 2025至2030年中国间溴苯甲醛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二零二五年客户信用评价单方保密协议
- 中国心房颤动管理指南(2025)解读
- 叉车生产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闭店协议如何签订合同模板
- 2025医疗机构租赁合同模板
- 2025年肇庆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招聘真题
- 兄妹房屋协议书
- 2025年《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试题及答案
- 2025中国银行网上“企业金融”自助贷款授信合同
- 2025年西藏自治区辅警招聘考试考试试题库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办公楼建设工程设计方案
- 原料药中亚硝胺杂质的风险评估实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