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聂姓得姓应该是源于卫大夫奭公聂 学 锋聂姓得姓,源于何处,说法不一。有的人锁定姜尚(丁公)为聂姓得姓始祖。理由是网上都这样说,大多数聂族人都持这一说法,有的谱有这一说法。果真如此吗。鄙人个人认为:聂姓得姓始祖应该是卫大夫奭公,食采于聂。为此,曾先后在中华聂网上发表了中华聂姓源考辩,对谱牒的疑问,中华聂姓源自齐公说的疑析,中华聂姓齐公之说疑问等文,对持“姜尚(丁公)为聂姓得姓始祖”的说法进行了辨析。更为离奇的是,最近,有姜姓、丁姓、吕姓人提到,聂姓是源于他们的姓。这真让我不知所云。为此,我决心进一步搞清聂姓得姓源。经过断断续续近一年的苦心搜集论证,我终于掌握了一些资料。现公于网上,请聂族宗亲共同探讨。(一)应该说互联网的开通,为我们提供了相当便利查阅资料的平台。不管是谁,如果不知聂姓的来源,通常就是在互联网上用百度、谷歌等搜索聂姓起源。最近,我反复试搜索了几次,出现的结果大概主要的离不开这两种(也有五、六说的):一种是:“聂姓在2010年最新百家姓排名中排行第一百二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聂姓的得姓始祖:姜尚。字子牙,一说字望,又称吕尚、吕望、齐太公,号太公望,又号太师尚父。是周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垂钓渭水河边,被文王礼聘为相。后佐武王伐纣,居功至伟,是周朝第一开国功臣。成王时封于齐。下传至齐丁公时,丁公封其支庶于聂,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聂姓。他们尊姜尚为聂姓得姓始祖。聂姓起源主要有4个方面:1、出自姜姓。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春秋时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一说河南清丰县北)为齐国附庸,称聂国。后世子孙以国为氏。2、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卫大夫(一说楚国大夫)食采于聂(今河南省濮阳),子孙以地为氏(据袁义达与杜若甫的中国姓氏大辞典所载,卫大夫采邑地为今山东聊城,而楚有摄叔,而无聂叔,袁、杜二人认为古籍有误)。3、古有地名聂北,春秋时属邢国(今山东省茌平西),亡后属齐,居者以地为氏。4、出自他族有聂姓或改聂姓:宋时犹太人入中国,在元、明时采用汉姓,其中有聂姓。”还有一种是:“得姓始祖:姜尚。字子牙,一说字望,又称吕尚、吕望、齐太公,号太公望,又号太师尚父。是周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垂钓渭水河边,被文王礼聘为相。后佐武王伐纣,居功至伟,是周朝第一开国功臣。成王时封于齐。下传至齐丁公时,丁公封其支庶于聂,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聂姓。他们尊姜尚为聂姓得姓始祖。聂氏的来源有三: 1以封地命名。春秋时期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一说是河北省清丰县北)。为齐国的附庸,成为聂国。他的后代以原封地聂作为姓氏。 2据元和姓纂记载:聂氏出自姬姓,春秋时期的卫大夫采食于聂,因而有了这个姓氏。据考证,古代的卫国在今天的河南省濮阳,没有聂城,只有乜城。元和姓纂的聂城应为乜城之误。 3古代的时候有地名聂北,春秋的时候属于邢国(今天的山东省境内),邢国灭亡后,居住在那个地方的人就以地名为姓,称为聂氏。”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上的资料是处于矛盾之中。既然聂氏的来源有四(三)处,为什么一定要定论:聂姓的得姓始祖:姜尚?既然只认出处一,为什么其它几种来源又要引用?这里导出一个结论,互联网上的资料也靠不住,只可以作参考。同时,互联网还提供了上述资料的来源:即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国聂姓网”。 “中国聂姓网”为中国陵网百家姓的一个分网。中国陵网是一家从事研究、推广和发展CTI及网络新技术,致力于电信业信息化服务的专业科技公司,公司的主营业务包括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网络工程和信息服务与咨询、网站建设及运营、电子产品技术等。就是一个这样的网,它的说法却影响着每一个上网点击者,它像烙印一样深深地烙在我们聂姓人和其他姓的人的头脑中,一代一代误导着我们和我们的后代。 我们先来看一下互联网上的来源(1)聂姓出自姜姓的说法。来源(1)说:“聂姓,出自姜姓。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春秋时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一说河南清丰县北)为齐国附庸,称聂国。后世子孙以国为氏”。来源(1)的出处是王应麟的姓氏急就篇注。在我国古代,西周到秦汉间出现了许多启发蒙童的识字课本,但现在完整流传下来的唯有急就篇。为急就篇作注者代不乏人,但大多亡佚,仅有唐代颜师古和宋代王应麟、汉史游的注本。可见,姓氏急就篇注它是启发蒙童的识字课本,不是专门研究姓氏的典籍。再说王应麟是学宗朱熹,虽然熟悉天文地理,掌故制度,一生著述颇富,相传三字经为其所著,但是他对姓氏研究不是专长,难免有错误。因此姓氏急就篇注参考价值不大。何况我们的老谱基本上没有提及这一来源。再来看互联网上的来源(2)卫大夫食采于聂的说法: “2、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卫大夫(一说楚国大夫)食采于聂(今河南省濮阳),子孙以地为氏(据袁义达与杜若甫的中国姓氏大辞典所载,卫大夫采邑地为今山东聊城,而楚有摄叔,而无聂叔,袁、杜二人认为古籍有误)”。元和姓纂共十八卷,唐林宝(生卒年不详)撰。可能是由于林宝奉宰相李吉甫之命编撰此书,当时把两个人的名字并写,后传抄之误,漏字,错写为李林宝撰。林宝受命,历经二十年,于唐宪宗元和年间方编撰成书,故称元和姓纂。本来这一来源,与我们很多老谱相吻合。但是由于据袁义达与杜若甫的中国姓氏大辞典所载,卫大夫采邑地为今山东聊城,而楚有摄叔,而无聂叔,袁、杜二人认为古籍有误。结果这一来源被否认了。那么,袁、杜二人的认为正确吗,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从资料的分析,我认为袁、杜二人的看法值得斟酌。比如,辞海有关“摄”的解释,(12)古地名。春秋齐地。本邢地聂北,邢亡后入齐,改称摄,为齐之西界。辞海提供的资料显示,在古代,摄和聂是通用的,既然聂北可以改称摄,为什么聂叔不可以改为摄叔!?这肯定有这种可能性。袁、杜二人毕竟不是姓聂,他们研究全国万余姓氏特长,但是研究一个姓,特别是聂姓就不一定特长,他手头的资料是有限的,所以他们的说法值得斟酌,只可以作参考。袁义达先后与杜若甫、邱家儒编著了中国姓氏大辞典。但是他的中国姓氏大辞典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蘆邨網,路姓氏誌(專題網誌)公开发表论文尖锐指出,“不可迷信中国姓氏大辞典(袁义达、邱家儒编撰)一书。2010年,袁义达、邱家儒两位先生编撰的中国姓氏大辞典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然笔者认为此书中不严谨不科学甚至错误之处太多,读者要是迷信其不当之言,真可谓误人不浅。袁义达、邱家儒两位先生编写此书确实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笔者深表敬意。二位先生的著书动机也是值得称赞的。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书中的诸多错误以及二位先生的贪多嚼不烂、考证不科学、不严谨等缺点。”我觉得,元和姓纂是奉朝廷之命编撰,它专门研究姓氏,而且历经了二十年,在历代和中国所有姓氏典籍中是首屈一指,在中国应该是较有权威的文献典籍。何况这一来源更接近我们的老谱和相关资料。鄙人认为这一来源(含来源3以地名为姓)应该是聂姓得姓的可靠来源。(二)为了证实鄙人的推论,我花了一段时间专门查阅姓氏典籍资料。在查阅中我发现,有关聂姓来源的典籍资料很多,著作不少。但是我发现在较有权威的姓氏来源典籍工具书中,记载聂姓来源于卫(楚)国大夫的尤其多。值得一提的是,中华聂网的站长专栏为聂姓做了一件好事,它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权威性的姓氏来源典籍工具书。下面,我们将较有权威的聂姓姓氏来源典籍工具书一一打开。一、我们先来看周源流史,为了方便各位阅读,我原来对照片资料进行了去黑影技术处理,由于受篇幅的限制,只取相关段落(下同)。但是遗憾的是,由于照片资料的影印件在网上打不开,在中华聂网首页发表的本文,是聂斌律师和刘工花费了好大功夫才弄上去,论坛都还没法打开。没有办法现在我只好改用文字。需要原件的,请向我索取。图片的字体我全改楷体蓝颜色,以便同正文区别(下同)。第三节 卫国各姓氏 卫国亡后,其子孙以卫氏,又有及、辄、聂、戚、石伯、石骀等110氏。44、聂氏:广韵聂,姓也,楚大夫食采于聂,因以为氏。元和姓纂聂氏:卫大夫食采于聂,因氏焉。古今姓氏书辩证聂氏;谨按春秋鲁僖公元年,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注曰:聂北,邢地,详此。即聂为卫地。元和姓纂曰:卫大夫食采于聂,因以为氏,是也。广韵以卫为楚,误矣。春秋时,楚大夫有摄叔,盖摄、聂声相近。然则叔之先乃卫大夫。史记轵深井里人聂政,宜为摄叔之后。通志氏族略三聂氏:卫大夫食采于聂,因氏焉。望出河东,又新安。姓觹聂氏氏族大全云:楚大夫食采于聂,因氏。路史云:卫公族之后。千家姓云:河东族。宋史有聂昌姓氏寻源聂氏:急就篇注云聂本地名,因以为姓。一云聂即摄。魏张辽本聂壹之后避怨改姓张,见魏志。按:聂乃初为国名,山海经海内东经云:濛水出汉阳西,入江,聂阳西。又赣水出聂都东山,东北注江,入彭泽西。则聂阳似在今四川雅安一带,而聂都似在今定南一带。海外北经云:聂耳之国。在无肠国东,使两文虎,为人两手聂其耳。县居海水中。又博父国在聂耳东,则聂耳似为大耳国。初兴于今河北清河之北之聂,后南迁湖北滠水,今汉口东北有滠口。一支南迁赣南聂都,再迁入海南岛。一支西迁大渡河西为聂阳。而卫国领有清河之聂地,以封宗族为大夫,后为聂氏。45.摄氏姓氏寻源摄氏:晏子曰:聊摄以东今聊城东北有故摄城,是以地为氏。然楚有摄叔,是摄姓楚有之。按摄与聂通,为聂氏之分。清大坝都司摄润,阳曲人。摄登瀛,阳曲人,乾隆三十六年提标守备。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周源流史提供的聂姓来源基本上是来源于“卫大夫食采于聂”,不过也有称 “楚大夫”的。同时,在记载摄氏时写道,“按摄与聂通,为聂之分”。还写道,“广韵以卫为楚,误矣。春秋时,楚大叔为摄叔,盖摄、聂声相近,然则叔之先仍卫大夫”。 它的解释与辞海有关“摄”的解释是相吻的。周源流史向我们展示,聂姓是卫国110氏之一,聂姓受姓是卫(楚)大夫食采于聂,而聂姓来自姜尚(丁公)它提都没有提到。它还为我们揭示,古代摄与聂通。周源流史与我们的老谱相吻合,是一部难得的聂姓来源很有参考价值的典籍。二、再来看中华古今姓氏大词典聂: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藏、苗白、回、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藏。其源不一:郑樵注云:“卫大夫食采于聂,因氏焉。望出河东、新安。”聂北,本春秋邢地。邢为卫灭,遂为卫邑。故址在今山东聊城。卫大夫,广韵、韵谱均作“楚大夫”,则“聂”,或为楚邑:又,中国姓氏大全称:“古有地名聂北,春秋时属邢国(在今山东茌平西)(按:茌平,当作荏平)。邢国灭后属齐。”与前所言均别,录之以备考。藏族之聂姓,则为聂赤赞普之后,有父系六族,其中有聂氏,此以氏族你名为姓,见中国人的姓名藏族。三、再来看中国姓氏大全:聂:百家姓收,分布很广。战国时韩有聂政,唐代有诗人聂夷中,清代有聂士成。来源:(1)春秋时卫国大夫(一说楚大夫)食采于聂,因以地名为氏; (2)古有地名聂北,春秋时属邢国(在今山东茌平西)。邢国灭后属齐,居者亦以地名为氏。四、再来看姓解:楚大夫有食采于聂者以为氏,史有聂政,吴有将军聂友。五、再来看姓韵:见姓解纂、广韵、韵谱。六、再来看中国姓氏寻根 :聂:春秋时,卫国有大夫封邑在聂(今河南清丰县北),因此称为聂氏。战国时有侠士聂政,三国时吴有丹阳太守聂友,唐代有诗人聂夷中,明有哲学家聂豹。七、再来看中华姓氏大典 :广韵葉:“聂,姓也,楚大夫食采于聂,因氏”元和姓纂二十九葉:“卫大夫食采于聂,因氏。史记轵人聂政,杀韩相侠累。汉颖川太守聂良;护羌校尉聂尚。又有聂壹。吴志:将军聂友。石赵染闵中书舍人聂熊,清河人。通志二七以邑为氏: “聂氏望出河东,又新安。”姓解四:“楚大夫有食采于聂者以为氏,史有聂政,吴有将军聂友。”古今姓氏书辩证二十九葉:“谨按春秋:鲁僖元年,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注曰:聂北,邢地。详此,则聂为卫地。元和姓纂曰:卫大夫食采于聂,因以为氏。是也。广韵:以聂,为楚,误。春秋时楚大夫有摄叔盖摄声近而聂,然则叔之先乃卫大夫。史记轵深井里人聂政,宜为摄叔之后。后汉护羌校尉尚,颖川太守良,吴将友,石赵中书令熊,清河人。唐末文士夷中,五代将军聂知遇,宋歙州聂氏,唐鸿臚卿师道,杨行密奏为问政先生,始葬新安,七世孙冠卿字长孺,大中祥符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洛阳聂崇义,国子司业。”急就篇下:“楚大夫有食采于聂,因氏。韩聂政,汉聂壹、聂尚,吴聂友,唐聂夷中、聂师道。宋聂崇义、聂冠卿。”【按:“轵”县:战国属魏,地在今济源县南。聂为卫邑,聂政之先,当为卫人而后居于轵,又避仇适齐。与楚大夫摄是否一族,关系不大,实不需引入摄叔一说。】姓觹十六葉:“千家姓云:河东族”。八、再来看中华万姓溯源 :聂:春秋卫有大夫食采于聂(今山东)茌平西)。因邑为氏。望出河东(今山西永济东)、新安(今河南渑池东)。九、再来看古今姓氏书辩证 :聂:谨案:春秋:鲁僖元年,齐师、宋师、曹师次于摄,北救邢。注曰:聂北,邢地。详此即聂为卫地。元和姓纂曰:“卫大夫食采于聂,因以为氏。”是也。广韵:以卫为楚,误矣。春秋时楚大夫有摄叔,盖摄、聂声相近,然则叔之先迺卫大夫。史记轵深井里人聂政,宜为摄叔之后。后汉护羌校尉尚,颖川太守良,吴将友,石赵中书令熊,清河人。唐末文士夷中,五代周将知遇,宋歙州聂氏,唐鸿臚卿师道,杨行密奏为问政先生,始葬新安。七世孙冠卿字长孺,大中祥符二年进士,为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知制诰,有传。弟世卿,为太常博士。冠卿五子:友仲、平仲、仪仲、文仲、公仲。世卿一子,荀仲。河南洛阳聂氏,国子司业兼太常博士崇义,有传。此外,还有一些介绍聂姓来源于卫(楚)国大夫的姓氏典籍工具书,但我没有搞到影印件,如:1、(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注:卫大夫食采於聂,因氏焉。望出河东、新安。2、(明)凌迪初,万姓通谱 :聂,河东。徵音。卫大夫食采于聂,因氏焉。又,望出新安。 3、(明)万姓总谱 : 聂,氏族大全说:楚国大夫的食地在聂,于是便以聂为姓。路史说:卫国侯君同宗之后代。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河东郡。4、(清)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 :聂,河东。徵音。卫大夫食采于聂,因氏焉。又,望出新安。 5、中国姓氏寻根 :“聂、春秋时,卫国有大夫封邑在聂(今河南清丰县),因此称为聂氏。” 6、(宋)陈彭年等,广韵 :楚大夫食采於聂,后人因以为氏。望出河东、新安。7、贵姓何来 :聂氏起源于春秋时期,是以封地名作为姓氏的。春秋时,卫国有个大夫被封到聂(山东省茌平县西部)。被封在聂邑大夫的后代有的用封地“聂”作为自己姓氏。8、汉史游:姓氏急救篇注:聂本地名,因以为姓。9、唐林宝:元和姓纂:卫大夫食采于聂,因氏焉。10、中国人最常用的100种姓氏:聂姬姓子孙,源自聂国。11、百姓祖宗源流集:聂,(祖居堂号)秦置河东郡,现在山西省夏县。(得姓始祖)古代春秋时,楚大夫受封于聂,享用那里的物产。其子孙便以封地名为姓,相传姓聂。12、百家姓溯源:聂,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起源可分两支:春秋时,卫国有大夫封邑在聂(今河南清丰县北),后代子孙以聂为姓,称为聂氏古有地名聂北(山东茌平县西),年龄时属邢国,邢国死亡后属齐居者以地名为氏,亦称聂氏望族居河东郡(今山西夏县北) 13、神州姓氏大全:聂,百家姓收,分布广战国时韩有聂政,唐代有诗人聂夷中,清代有聂士成来源:春秋时卫国大夫(一说楚国大夫)食采于聂,因以地名为氏;古有地名聂北,年龄时属邢国(今山东茌平西)邢国死亡后属齐,居者以地名为氏 上述姓氏典籍工具书,不管是有影印件的,还是没有影印件的,它们基本上是:“聂姓得姓始祖是卫(楚)大夫,食采于聂”。通过这次查找资料,我还发现卫大夫和楚大夫很有可能是一个人。理由是楚大叔为摄叔,盖摄、聂声相近,既然聂北可以改称摄,为什么聂叔不可以改为摄叔!?(三)姓氏典籍查阅了不少,越是查阅的多,我越感觉到它们都存在不足。特别是近代的姓氏典籍,它们的作者,普遍是引用古籍,加上自己的观点。他们往往注重姓氏收集的广泛性,重数量。如中国姓氏大辞典辞典中共收录了个汉字姓氏,创历史新高。但是他们对单一的姓氏,研究极为浅薄,不过也可谅解。比如我们聂姓,他们毕竟不是姓聂,对那个姓不熟悉,资料缺乏,谱牒资料几乎没有,他们的准确性、科学性肯定要欠缺。归根结底,我认为最信得过的还是聂姓自己的谱牒。随着各地族谱修(续)工作的开展,我们聂姓的新老谱不断问世,为探讨聂姓提供了可贵的第一手资料。下面就来看一看我们的谱牒所云。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永丰聂氏族谱。永丰聂氏族谱现发现四部老谱,版本时间不同。藏于永丰磊源的永丰聂氏八修家谱是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 年)修(续)的谱。后来又发现永丰聂氏族谱的两部老谱,一部是六修,一部不知是几修,但是这两部不全。近期又在吉水的下欧发现了一部完整的永丰聂氏族谱,经考证是永丰三修谱,明朝崇祯辛未(1631年)所续谱。我发现后如同珍宝,由于它的装订是明朝用纸眉(线)装订,快散页,我便把它拿到印刷厂装订好,并恳望下欧要好好珍藏。这部谱可以说是中华聂姓目前我所知的发现最早的聂姓谱。鄙人认为应该是中国聂姓目前最具权威性的谱。永丰聂氏族谱已修八次。一修始于宋之熙宁1068年(明永乐1403年、宣德1426年二次草修和明正德戌辰(1508年)三次草修,这三次草修不算在八修之列);二修于明嘉靖丁未(1547年),二修和三次草修均为聂豹和聂静(中顺大夫礼部郎中)所修。下面我们来看看永丰三修谱上的旧序、谱例、还有谱源,看看我们的老祖怎么说的:旧序二:聂氏之谱以卫大夫奭为始祖,世居霍邑。旧序三:聂之先自卫大夫奭食邑于聂,以邑为氏,聂故晋阳霍州地。谱例:一谱原昉于河东大夫昭,昭祖卫大夫奭,昭以上奭以下凡十三世次无传例。永丰聂氏谱原考先大夫所授乃知我聂氏始于卫大夫奭食采于聂,因以得姓聂,即今晋阳之霍州也。再看我所知的聂姓比较早的一部谱,它是吉水下欧保存的聂氏大成族谱,该谱由吉水、永丰、乐安(宜黄、清江、丰城)等县聂姓合修。抚州乐安增田据说也还存有谱,但是没有他保存的好。此谱始修由于谱头烂了,没有查到记载,据说是修于宋熙宁年间,或晚一些,但二修于洪武庚戌(1370年)是准确无误。来看看老祖怎么说:迁徙以忠公承殳僎卫大夫爵食采聂郡遂为聂氏受姓之 祖。增田五修族谱老序据厥族之源考之聂之受姓粤自春秋时以忠公食采聂郡。始数传迄昭公为汉代聂氏大成族谱:按吾聂氏自以忠公承殳爵食采聂郡遂以聂为氏。则公固为聂氏一世祖矣。聂氏大成族谱世系:一世始祖以忠公:“公承厥考,僎公卫大夫爵食采聂邑,甚得属地之民心,时狄人侵侮我 , 祖奋神勇秉斧銊起义师佐文公,以忠與君录其功,周天子赐姓以聂,故公为聂氏一世祖。”在聂氏大成族谱世系中,记载一世始祖时曰:“公承厥考,僎公卫大夫爵食采聂邑,甚得属地之民心,时狄人侵侮我 , 祖奋神勇秉斧銊起义师佐文公,以忠與君录其功,周天子赐姓以聂,故公为聂氏一世祖。”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有关奭公得姓的详细记载。再来看藏于下欧的楼源聂氏族谱,该谱始修于宋熙宁戊申(1068年),欧阳修曾作序,可惜欧阳修作序在元末遭兵灾被毁。现存八修谱是清乾隆8年(1743年)谱,来看我们的老祖又怎么说:宋熙宁聂氏宗谱序惟我聂氏之来由卫大夫食采于聂,遂以邑为氏。永丰楼源聂氏重修谱序谨按聂氏受姓于卫大夫奭,受郡于汉太傅昭。迁徙以忠公承殳僎卫大夫爵食采聂郡遂为聂氏受姓之 祖。历代仕宦科名录以忠公承殳僎卫大夫爵食采聂郡,卫为狄灭,佐文公兴天子,赐姓以聂,公则聂氏受姓之祖也。谱例十条一、吾姓自以忠公承卫大夫僎食采于聂遂为聂氏。需要说明,聂氏大成族谱和楼源聂氏重修族谱两部谱中出现记载得姓始祖奭公为以忠公,又记载为僎(zhuan)公。我认为以忠公和僎公都是奭公。这是因为:一是楼源聂氏重修族谱(见楼源谱序第一图)记载的是:“聂氏受姓卫大夫奭”。大成族谱是合修,楼源是参加者和主导者,楼源重修族谱序记载是奭公,聂氏大成族谱和楼源聂氏重修族谱序中的其他谱序由此推断也应该是奭公:二是永丰的谱是这样记载的:“得姓始一世祖奭公,字以忠”, 以忠公是奭公的字,可见以忠公就是奭公。至于谱上写的 僎(zhuan)公,可能是印谱时校对有误。总之,在一部谱中,同一人不可能出现三个名字。新干县拿埠是我们永丰聂姓的祖居地,新干的开基祖达义公是江南聂姓的始祖。拿埠聂氏族谱在中华聂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我们来看看我们的老祖怎么说的:七修谱序聂之姓何昉乎,周成王时卫大夫奭食采于聂,因受姓焉,谱源说雍正甲辰初秋余,君铨公所藏手录细心查考,知我聂姓始于卫大夫奭食采于聂,因受姓焉,聂故晋阳霍州地,。下面再来看一下新干县寨下新干秋山聂氏族谱:三修世系旧引竊按吾族受姓原自卫大夫奭食采于聂地,即山东晋阳霍州也。四修族谱序因阅旧碟乃知聂受姓于晋阳之大夫奭而吾族自达义公以来已经数百余岁,谱源说雍正甲辰初秋余,君铨公所藏手录细心查考,知我聂姓始于卫大夫奭食采于聂,因受姓焉,聂故晋阳霍州地,其后昭公传十七代曰达义公。七修族谱序去六修四十九年聂之姓何昉乎,周成王时卫大夫奭食采于聂,因受姓焉,七修族谱序其始祖所自出者,考聂之先本姬姓也,畢公桌(有点象桌,但是里面不是一横,是一个又字。该字打不出来)之后,为卫大夫食邑于聂,遂为聂氏。秋山聂氏族谱与拿埠聂氏族谱原是合修,后分修,他们的资料和拿埠的资料是一样的。不过,秋山聂氏族谱保管的较好,资料要多些。东晋元帝太兴三年庚辰(320年)时,奭公二十九世孙达义公从山西霍州来到新干为新干县尹,在东晋明帝太宁三年(325年)时弃官,因北方战事未返,留在新干,繁衍了江南聂姓,因此被称为江南始祖。拿埠谱和秋山谱谱源曰:“聂姓始于卫大夫奭公食采于聂,因受姓焉,聂故晋阳霍州地”。他们的谱序大致都一样,均为:“周平王时卫大夫奭食邑聂因受姓”。七修谱序还曰,“聂之先本姬姓”,明确指出我们聂姓是来自姬姓。需要说明的是三修谱记载的“吾族受姓原自卫大夫奭食邑聂地,即山东晋阳霍州也”, “山东晋阳霍州”是校稿错误,他们自己也发现了,有的序已用笔改为山西,因为山西才有霍州,山东没有霍州。再来看熬溪聂氏谱序,其中包括川塘聂坊、邵隆谱序:熬溪聂氏谱序聂之受氏出自卫大夫弼,食采於聂。春秋鲁僖元年,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聂在邢卫之间,今山东聊城县东北有聂城,即其地。其后,子孙以邑为氏,而世居霍邑(今山西霍州),故河东着望。川塘聂坊聂氏谱序:稽聂之鼻祖实春秋卫大夫弼食采於聂因以得氏。(大元元统乙亥岁秋月)聂氏原委序我姓实始春秋,卫大夫有功于王室,周天子录其功食采于聂邑,因以为姓,肇自河东,庆衍于河内之轵县深井里。川塘聂坊聂氏谱序:余未释褐时尝过舍姻聂氏家焉。阅其谱牒遡其嵿末,系春秋卫大夫弼食采於聂,功于王室,周天子缘聂赐姓,以表厥公,聂之姓所由来也。(明崇祯三年庚午岁腊月)隆聂氏二修谱序稽我姓自奭公受氏于周邵,迄今几三千余年。历代仕贤图奭:佐卫食采聂郡,有功于王室,周天子录其功而赐姓以聂。聂氏受姓,始此河东,至七代孙,名曰政。政:居河内轵县熬溪、川塘、邵隆的谱序都明确记载,聂氏鼻祖系春秋卫大夫奭公食采于聂因以得姓。聂氏原委序记载:“我姓实始于春秋卫大夫奭公有功于王室,周天子录其功食采于聂,因以得姓”。谱序中有几篇序记载奭公为弼公,我认为是误读音,“奭”字里有两个百字,误读为百音,误写为弼。在历代仕贤图记载:“奭佐卫食采聂郡,有功于王室,周天子录其功而赐姓于聂。”邵隆聂氏二修谱序中也明确记载“稽我姓自奭公受氏于周”。这两序讲的都是奭公,足以证明弼公就是奭公。下面我们再来看安徽太湖聂氏谱中的的序:聂氏得姓辩吾族得姓之始,曰卫大夫,是姬姓之裔冑也。食采于聂,是聂为卫邑,以邑为氏者也。今即卫之疆域考之,南阳为卫边邑,在卫之西境,以晋接界;莘为卫之东;北境与齐晋宋鲁错壤;南楚邱为卫边邑,在卫之南境与曹宋错壤。续修宗谱原序稽诸往轶,聂自卫大夫食采于聂邑,因以为姓。聂氏宗谱原序按聂氏自卫大夫受姓以来,传自师道夷中(宋元佑8年孟春,龙图阁大学士苏轼拜撰)河东郡聂氏渊源录我祖衡公为卫大夫食采于聂,因以为氏,故卫康叔之裔也。卫康叔周武王同母末弟也。盖自后稷有粒我蒸民之德,故代生圣哲世续圣绪。开周家八百年之业,演姬姓之嗣,源远流长,根深而枝茂。聂氏得姓历代世系图衡公一名奭,周武王时为卫大夫食采于聂,因以聂为姓,为一世祖焉,聂氏谱序按聂氏自卫大夫受姓以来,传自师道夷中(元佑8年孟春)聂氏族谱续修新总序据考聂氏家族源远流长。上古以来,我祖原为姬姓。自周奭公为卫大夫食邑于聂,以邑为姓,始得姓为聂氏。聂邑为古晋阳霍州之地,今天下之聂氏,皆同属于周奭公之后裔,均发迹古霍州之地。续修新序溯我始祖原为姬姓,自周奭公为卫大夫食邑于聂,以邑为姓,始得姓为聂氏。发迹古晋阳河东霍州之地。 安徽太湖聂氏谱始修于宋元佑8年(1093),也是中华聂姓较早的一部谱。宋朝龙图阁大学士苏轼撰写了序,序中曰:“按聂氏自卫大夫受姓以来”。河东郡聂氏渊源录记载道:“我祖衡公为卫大夫食采于聂,因以为氏,故卫康叔之裔也”。聂氏得姓辩更是记载详细:“吾族得姓之始,曰卫大夫,是姬姓之裔冑也。食采于聂,是聂为卫邑,以邑为氏者也。今即卫之疆域考之,南阳为卫边邑,在卫之西境,以晋接界;莘为卫之东;北境与齐晋宋鲁错壤;南楚邱为卫边邑,在卫之南境与曹宋错壤”。 安徽太湖聂氏谱在历家谱中是记载较详细的谱。不过,在谱中出现“我祖衡公”,我认为衡公即是奭公,因为在聂氏得姓历代世系图(见最后一图)中已经注明,“衡公名奭”,既然衡公名奭,那么衡公就是奭公。在聂氏得姓辩中详细记载了卫的具体位置,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再来看泰和桃源聂氏谱中的的序:旧序二聂氏之谱以卫大夫奭为始祖,世居霍邑。旧序三聂之先自卫大夫奭食邑于聂,以邑为氏。聂故晋阳霍州地。聂氏谱原考先大夫所授,乃知聂姓始于卫大夫奭食采于聂,因以得姓,聂即今晋阳之霍州也。再来看吉水大巷聂氏谱中的的序:聂氏重修族谱自序乃知吾受姓祖奭公大夫以食采始聂也。聂氏族谱序乃知系齐大夫奭公之后。序追本湖源余先大夫奭公食采于聂,亦公侯之枝叶也。登士郎聂雄老姻翁大人墓志铭吾村聂氏系齐大夫奭公之裔。文水仁寿六都大巷聂氏流源图河南开封府原武县庆衍霍州之派受姓之祖:奭,齐大夫食采于聂,因以姓焉,地属河南开封原武县。吉水大巷聂氏谱记载受姓始祖是奭公,受姓地是河南,但是他记载奭公是齐大夫。吉水大巷聂氏是从新干拿埠迁徙到吉水大巷,一修谱始于明正德三年(1507)与拿埠合修,后分修。拿埠谱是卫大夫,按道理大巷谱也应该是卫大夫,由此推断,大巷谱应该是卫大夫,现谱上所述齐大夫有误。翻开上述明宋时期的谱,我们的老祖几乎是异口同声;聂姓得姓始祖是卫大夫食采于聂,鼻祖是奭公,所谓的姜尚(丁公)连影都没有。为什么我们的老祖不提所谓的姜尚(丁公),不值得我们每个聂姓人深思吗?!(四)上述,说了那么多,有的人会说,就没有姓氏典籍和聂氏族谱记载姜尚(丁公)的吗?!这问题问的好。我作了一些小调查。现在我们无论是走到聂姓住所,还是在网上,见到聂姓人,问到聂姓得姓始祖是谁,绝大部分聂姓人会说是姜尚(丁公),而且是毫不犹豫。我问他们是怎么知道的,他们说是听人讲的,问他们看了书和谱没有,他们说没有。可见我们很多的聂氏宗亲盲从到了何等地步。我们聂姓人,受姜尚(丁公)的齐公说影响之深,令人乍舌。在整个中华聂族,与我持相同看法的只有一、二人,支持我的人几乎为零。我倒不怕是处于弱势,真理是不在乎人多人少的。不容置疑,所查阅的姓氏典籍中,有同时记载聂姓得姓始祖是卫大夫奭公和姜尚(丁公)的。但是这类工具书不多,在网络上却大有人在。也有姓氏工具书单指聂姓得姓始祖是姜尚(丁公)的,不过这类工具书更甚少。除姓氏急就篇注外,有,也是清朝以后才有。现代的可能有几本,明宋以前几乎没有,这不令人深思吗?!就是姓氏急就篇注,也有两种结果。姓氏急就篇注,一是王应麟注有姜尚(丁公),前面我已经分析,在此不再赘言。二是汉史游姓氏急就篇注却注解道:“聂本地名,因以为姓”。可见姓氏急就篇注有几种说法。就连袁义达、邱家儒编撰的中国姓氏大辞典也只记载:“聂,【源】聂,卫邑(故城在今山东聊城),春秋时卫大夫食采於此,因氏又,广韵、韵谱、姓解、姓氏急就篇等均作楚大夫食采於聂,必误楚有摄叔,而无聂叔宋时犹太人入神州,其后裔在元、明时均采用汉姓,其中有聂氏清满洲人姓,世居辽阳土家族姓【望】新安、河东【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百分之零点一,尤以湖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聂姓人口百分之十五【人】聂政,年龄时著名杀手” 。所谓的姜尚(丁公)之说根本没有编入。有一本姓氏书,是一位小学女老师同她丈夫一起编的,时间历经几个月,它的序也称是权威专家,他们在书中说“聂姓人都尊姜尚(丁公)为始祖”。上面看了我们的老谱,都尊了吗?!睁着眼睛说瞎话,它的参考价值有几多?!请问,现在有多少姓氏方面的所谓专家权威,他们能名副其实。元和姓纂奉朝廷之命编撰,专门研究姓氏,而且历经了二十年,要说权威,我看还是元和姓纂有权威。现在网络上称聂姓来自姜尚(丁公)之说很盛行,几乎是百分之百编入姜尚(丁公)之说。他们大多数是相互抄袭,拾人牙慧,基本上都是缺乏考证。姓氏书籍和网络的泛滥,给我们造成多大的混乱,是可想而知。资料是靠不住的,只有我们的聂氏谱,我们的老祖才信得过。我们的老谱,绝大部分是没有姜尚(丁公)之说,尤其是明宋以前的聂氏老谱。我上面列举了很多谱,我们的老祖根本没有说到姜尚(丁公)。我很赞赏金城宗亲的观点,寻找明宋以前的聂氏老谱。因为明宋以前的聂氏老谱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真实可靠。鄙人在本文中列举的谱基本上是明宋以前的老谱,他们在探讨中华聂姓得姓的来源上有着举足轻重、其他任何资料不可替代的作用。江西是中华各地聂姓人徙迁全国的发源地。据说全国各地的聂姓宗亲,大部分是从江西徙迁。江西老谱,尤其是明宋以前的江西聂氏老谱是探讨中华聂姓得姓来源的重要依据。有的宗亲可能不服,认为我强加观点。好,下面我们来分析有姜尚(丁公)之说的谱吧:一、造假谱令人啼笑皆非。前段时间,有人为了说明我们聂姓是来自姜尚(丁公),纷纷拿出了老谱,但是被鄙人一一识破。最典型的要算江西谱序,明朝王守仁(阳明)正德甲戌(公元1514年)所作江西谱序中的聂豹与阳明谈话,是纯属虚构编造。鄙人曾经撰文提出疑问,聂豹是正德丙子(公元1516年)中江西乡试,正德丁丑(公元1517年)中进士,1514年聂豹还未出山,还在家里。 1516年以前不可能与阳明会面,没有会面那有谈话。还有所谓的皖(安徽)赣(江西)鄂(湖北)三省历届宗谱(姓源总括),我更怀疑它的真实性,修三省总谱,谈何容易。我们永丰,还有新干、清江,吉水等县都不知道修了三省总谱,它是否又是有人造假,是否有参考的价值。即使有,我估计也只是这三省交界的聂姓合修,要是这样,他们的牌子也打得太大了,打赣(江西)合适吗。他们提供的聂姓来源最多是清朝以后的,参考价值肯定是有限的。还有,最近鄙人发现中华聂网聂氏论坛达侠提供的王安石聂氏宗谱序二,该序记载,王安石所撰的序是,时大宋淳佑二年岁次丁卯。我们知道,王安石生于1021年1月18日,殁于1086年5月21日,而大宋淳佑二年是1242年。1242年与王安石(10211086)相差一百多年,王安石在前,王安石的聂氏宗谱序二在王安石死后百年,谱序是谁写的,不是编造又是什么?!惊乎,悲乎,有的人为了把姜尚(丁公)写进我们聂氏族谱,不择手段造假!道德伦理到那里去了。二、姜尚(丁公)奭系齐丁公支子没有任何依据。有些聂氏谱上记述聂姓得姓始祖为姜尚(丁公)很混乱,自相矛盾。如,聂网发表的河东聂氏显荣仕籍本末概述谱牒,认定奭公为聂姓的鼻祖,但是他在对奭公的注释时却写道:“鼻祖讳奭公名衡系齐丁公支子周平王时为卫大夫官食采于聂地因以地赐姓故为聂氏得姓始祖。”对这个注释,我们先不说有还是没有 “奭公名衡系齐丁公支子”,重点看看他们可不可能。据金城宗亲提供的姜氏世系,“四十九世:吕尚(姜太公):重次子。字子牙,号飞熊,太公望。太公墓或今咸阳文王墓东侧,山东临淄似他地衣冠冢。五 十 世:丁公:尚长子。又名吕,伋。似丁、丁若伋姓始祖。墓葬或咸阳。五十一世:聂叔:丁五子。封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似聂姓始祖”。好,我们暂且按这一说法,看看他们的生殁:齐太公姜子牙 是前1046年前1015年, 齐丁公 姜伋 是前1014年前976年,齐乙公是前975年前932年,齐乙公是丁长子。聂叔是丁五子。聂叔年龄不知,但是齐癸公是前931年前880年,齐癸公是五十二世,是聂叔的侄子,那么,聂叔的出生时间应该是大于齐癸公,小于齐乙公,则在前975年前932年到前931年前880年之间。以齐乙公出生时间975和齐癸公殁时间880年为聂叔出生时间,这够宽松了吧。回过头,我们来看奭公的具体出生时间,奭公的具体出生时间不清楚,但是我们知道一世祖昭是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6年)丙寅四月初四已时生,文帝十五年后元六年(公元前157年)癸未二月二十九日卯时殁,而且知道昭是“奭”公的十三世孙。按每代25-30年推测,奭公应该是公元前626年561年出生,算奭公高寿80岁,奭公就应该推至于公元前546年481年以前殁,与金城宗亲提供姜氏世系和河东聂氏显荣仕籍本末概述的谱牒所述姜太公丁公支子聂叔与奭公生殁时间相差300多年。敬请各位聂姓宗亲算一算,这个聂叔是真的还是假的,奭公会是聂叔吗,可能吗?!河东聂氏显荣仕籍本末概述所说,“河东郡糸出姜姓,周武王有天下,封姜太公丁公支子奭于聂城,为齐附庸,以国为氏,而姓始焉”没有任何依据。三、奭公与姜太公丁公支子不搭架。有的谱说,“公元前1046年姜子牙辅周灭纣,受封于齐国,史称太公;约十余年逝,子吕汲继位,是为丁公。丁公封支子食采于聂,伯爵,史称聂伯。聂伯子孙薪火相承400年,历13代,名不可考。其间,聂国北方邢国屡被游牧的狄人侵扰;公元前659年,齐桓公联合宋国、曹国出兵抗狄救邢,就驻军在聂北边。这年邢国迁到夷仪,齐桓公同情邢国遭遇就把聂送给邢,聂成为邢国的领属。公元前635年,卫国毁灭邢国,聂成为卫国的领地。史料记载称:“幸先大夫奭公犹获守其故土,卫候让奭仍旧管理聂,为卫国服役”。我们先不管这段话的内容真假。本来这段话到这里就可以结束,逻辑上还说的过去,要有疑问也就是历史上发生了这件事没有。但是编这段话的人,接下来却说齐桓公同情邢国遭遇就把聂送给邢,聂又成为了邢国的领属。也就是说丁公封支子食采于聂,聂伯的聂变为了邢国的领属,齐国的领属变为了邢国的领属。再接下来,更难理解,公元前635年,卫国毁灭邢国,聂又转为卫国的领地。一个聂地,在这段话里从齐国的领属变为邢国的领属,再从邢国的领属变为卫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金融面试实战:上海证券面试题库精 编
- 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卷
- 知识题库-煤矿安全知识考试题库附答案
- 小班生成课程汇报
- 2.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雅鲁藏布大峡谷》课件
- 2026届湖南省岳阳临湘市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向警予人物讲解
- 企业安全防护典型案例解析
- 重症医学科年终工作总结
- 三甲医院绩效考核制度体系
- 班组质量管理
- 2025年四川省建筑施工企业安管人员考试(企业主要负责人·A类)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2025版金属材料买卖合同终止及废旧材料回收利用协议
- 智慧监狱AI大模型数字化平台规划设计方案
- 危大工程安全智能化管理措施
- 内能的利用单元练习 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2024)九年级全一册
- 铁路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 数字经济与市场结构-洞察及研究
- 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培训
- DB42T 1496-2019 公路边坡监测技术规程
- 2025驾驶员交通安全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