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与孟子有约.doc_第1页
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与孟子有约.doc_第2页
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与孟子有约.doc_第3页
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与孟子有约.doc_第4页
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与孟子有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与孟子有约 与孟子有约孟子专题研究活动方案设计一、活动名称:与孟子有约二、活动设计:奚家福、鲍佳三、活动对象:铜陵市五中高三(3)班全体学生四、活动背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是“孟子专题学习”单元。学习重点不再仅限于读懂字词句章的意思,而是通过研究,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质疑、解惑以及检索资料、整合信息、思考创新的能力,从而理解、评价孟子的思想和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进而对孟子其人及孟子其文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五、设计理念 1.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方式的改革。高中阶段是培养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关键时期。开展专题研究,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不仅能用前人传给的知识来解决前人未解决的问题,还要能去对付未来面临的许多新问题,应该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帮助学生收集利用资料、选择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积累知识、积累情感,并在互动过程中师生共同发展,一起成长。 3.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不断整合使网络世界成为语文学习的新天地,并与现实世界的传统语文不断“链接”和“交互”,共同构成语文学习的大环境。“在线论坛”等语文学习活动,使语文时空真正宽泛起来,使语文教材真正丰满起来,使学习方式真正多样起来,从而真正为学生的全面素质服务,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六、活动过程(一)自主阅读阶段自主阅读,广泛积累,提出疑问,自行解惑。 1、利用教材资源,自读孟子文章 复习旧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初中);寡人之于国也(高中第一册) 要求:诵读各篇,温故知新。 自读新课: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高中第五册) 要求:通译原文,理出疑点;借助工具,解决疑问。 相“平淡无奇”之机,引发诱导。 如齐桓晋文之事一文的开头,齐宣王问孟子有关齐桓晋文之事,孟子答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这似平淡无奇,可我觉得这恰是文章的脉络所在:仲尼之徒为何为称道桓文之事呢?因桓文“行霸道”,称霸天下,而仲尼之徒则是主张“行王道”的,齐宣王就是欲效桓文行霸道的,这就是他问桓文之事的症结所在,这是全文的纲。那么,“后世”果真“无传”吗?事实上,桓文之事后世早已传述开了,可见这“后世”实专指孔门的“后世”,而孟子也是也于孔门,故孟子才说“臣未之闻也”。学生经过这一诱导,兴味渐浓,颖悟顿开,觉得应于“平淡无奇”中见其神韵之处,方不致于“深入宝山空手回,见宝不得宝”。 2、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专题阅读 在线阅读:孟子梁惠王上下() 要求:精读全篇,学有余力者可进一步拓展阅读。 查阅资料:孟子生平、孟子思想、孟子散文特色等()要求:有关内容添加到收藏夹,师生资源共享,共建研究性学习网站。(二)合作探究阶段 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共同发展,一起成长。 1、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多媒体显示:孟子图像、古筝乐曲) 两千年前的殿宇楼阁早已倾圮,而一位圣哲的感悟却在两千年的晨风暮雨、星光月影的时光流转中未曾褪色。他,就是孟子。 在悠悠岁月中,也许有一天我们和我们的话语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而这位圣哲却可能在时光之中长存,让后人惊叹他的不朽。今天,让我们一起叩开网络的大门,去探访一个不朽的灵魂。(打开网站:与孟子有约)2、检索资料,走近孟子 “孔孟之道”,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人们也熟知孔子、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两位圣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第一位圣人,那么,何以不把荀子或儒家的其他继承者与孔子并称为“孔荀之道”,而唯独把孟子尊为“亚圣”,使之成为儒家仅次于孔子的第二号圣人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了解孟子的生平,研究孟子的思想以及孟子散文的艺术风格。 学生分组合作,点击“与孟子有约”之“孟子简介”。 “孟子简介”内容:孟子铜像、孟子小传、孟子故里、孟庙孟府、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桑梓由来等。 各组交流发言,形成对孟子生平及有关情况的概括了解。 “孟子简介”概述:孟子(前372-前289),名轲,邹国(现山东邹城市)人。幼年丧父,孟母教子有方,“孟母三迁”、“杀豚不欺子”、“断织教子”等故事广为传诵。孟子崇拜孔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收徒讲学,继承和广大儒家思想。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孟子周游列国,宣扬“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主张,终不得重用,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述仲尼之意,著孟子七章。 3、在线论坛,感悟孟子 孟夫子出山之前,不过是一介书生。他能位居卿列,从者数十人,却并不偶然。因为他有深刻的思想、满腹的经纶,因为他有连珠的妙语、雄辩的才能。博大精深的孟学思想,或体现在短小精悍的故事中,或闪烁于气势磅礴的辩辞中,或记录在对弟子们的谆谆教导中,或寄寓于对求知者的循循善诱中交错纵横的思想火花处处绽放,异彩纷呈的艺术之果目不暇接,当我们漫游在孟子思想丛林中的时候,当我们惊叹于孟子散文的无穷韵味的时候,却很容易在这座思想与艺术的宫殿中迷失方向。所以,了解孟子,感悟孟子,需要我们群策群力,合作探究。请结合对孟子及其散文的了解,围绕“孟子思想”或“艺术风格”充开展开讨论。各小组自选一个主题,也可两个主题都选,进入“孟子论坛”,提出看法,交流心得,分工回贴。教师发贴论坛主题一:就孟子思想,发表你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举例子。论坛主题二:就孟子散文的艺术风格,谈谈你的观点。请以“孟子七篇”中具体文句为例说明。学生回贴内容举要一:1、仁政思想:发政施仁,省刑薄税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梁惠王上)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其若是,孰能御之?(梁惠王上)2、民本思想: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梁惠王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3、与民同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梁惠王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4、人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公孙丑)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公孙丑上)5、教育思想:庠序之教,孝悌之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梁惠王上)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滕文公上)6、经济思想:制民之产,耕于井田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梁惠王上)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滕文公上)7、修身养性:尚志寡欲,劳心苦志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子下)8、白璧指瑕:强分贵贱,轻视体力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离娄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内容举要二:1、长于论辩:针锋相对,舌战百家曰:“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滕文公上)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滕文公下)2、长于譬喻:简短浅近,贴近深刻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梁惠王上)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离娄上)3、气势磅礴:浩然之气,充塞天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滕文公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梁惠王上)(三)总结评价阶段 孟子用他气势恢宏的思想、文采飞扬的语言,构建了一个时代,铸成了战国的不朽。然而,他的治国安邦之策,毕竟未被国王们接受。因为功利已经封冻了他们的心,冰川荒漠,没有甘冽的泉流与苍翠的生命。孟夫子栖身的世界,到处弥漫着浓浓的夜色。明媚的春光不属于夫子,因为光明早已被历史幽囚在上古的社会中,只在夫子心中撒下微曦点点。在战国的浊流中,寂寞的夫子是踽踽独行在“仁”之大道上的独行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振聋发聩的呐喊,往往淹没在蝇营狗苟的嚣叫中。他王道的理想国,在现实的壁垒中被击得粉碎。他孤独,但是,他不绝望,因为他有信仰,他相信上天不会让历史永远在黑暗中沉沦。“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就是身为万世之师、言为万世之法的孟子。 在“走近孟子”“感悟孟子”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查询资料,写作孟子专题研究论文。可独立写作,也可小组合作,可精短评论,也可长篇大论。完成后,将论文提交“在线论坛”,供同学、老师、家长传阅,互评互改。1、论题参考:仁政: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从“孟母三迁”、“杀豚不欺子”、“断织教子”看家庭教育从“揠苗助长”“一傅众咻”“弈秋学弈”三则寓言看孟子的教育思想从“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看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孟子散文艺术风格浅议唇枪舌战,克敌制胜-孟子散文论辩艺术鉴赏比较孟子、庄子语言风格的异同2、问题讨论:伙伴约你去游泳,但到了那里却发现已过了开放时间。对着空无一人的游泳池,伙伴迫不及待地爬过栏杆,脱掉外衣,跳入水中。这时你会怎么做?结合你的学习经历,你认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何者对你的影响及帮助最大,三者之间如何有效运作,才能发挥最大功能。自由发言,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你和家人相处的生活点滴,接着一起讨论你对孟子家庭伦理观念的看法。讨论对孟子处世观的看法,也谈谈自己的处世观,和同学老师一起分享。根据你的体会,谈谈德治思想应该怎样推行于现代政治。3、互评互改 学生提交论文,自评互评,提出修改意见,根据意见修正。师生协同,综合评定孟子专题研究成绩。七、相关说明1、运用软件:MacromediaDreamweaver、MacromediaFireworks、MacromediaFlash、ASP(ActiveServerPage)和一些网页特效。2、网站结构:详见与孟子有约专题研究性学习网。3、诚挚感谢以下访问网站及参考资料://///焦国成龚群主编.儒门亚圣孟子.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2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5南通三中.孟子专题研究性学习提纲.北京:中学语文教学,2002.11八、相关资料:孟子故居孟子故居位于曲阜城南13公里的凫村内偏西,是孟子的出生地。村内的东西大街为“孟子故里街”,路北座北向南为孟子故宅,现存正殿一座,高5米,长11米,深7米。殿前一池,名“孟母池”,池西有一南北流向的小河,名白马河,过河上小桥西行,路南为“孟母故井”,井内壁为砖砌,直径约1米,石盖井口约0.6米,深2米,为孟母当年汲水处,后人曾多次重修,清光绪年间立有“重修井台碑”一通,今已不存;井口所覆石盖仍保存完整。孟 母 断 机 -孟母姓仉(zha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白话孟母姓仉(zhang)氏,是孟子的母亲。丈夫死后,和儿子孟子生活在一起,为了教育儿子曾经三次搬家(见孟母三迁)。到孟子年龄大一点,放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孟母问他:“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孟子说:“为了自己。”孟母非常气愤,用刀砍断织布机,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砍断这织布机。”孟子感到害怕,每天勤学苦读,后来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 母 三 迁-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