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需要烂漫教育需要内蕴.doc_第1页
童年需要烂漫教育需要内蕴.doc_第2页
童年需要烂漫教育需要内蕴.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童年需要烂漫教育需要内蕴2011年02月06日14:10金羊网-羊城晚报 羊城晚报 官方微博 广州市越秀区铁一小学 谢荣斌当语文教育改革步履沉重的时候,我们的眼光关注到“童诗”。由一群热爱教育、热爱诗歌的教师组成“诗歌教育沙龙”,到由现代中小学生报社、广州市小学语文教研会主办的六届“诗润南国”童诗创作大赛,再到诗润南国 童诗读本(6辑)的出版,童诗教育为广州市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诗意清流,为广州市少年儿童提供了一个放飞想象、歌唱童年的诗意平台。随着诗润南国 童诗读本的出版,回首教育实践的脚步,我们细细品读童诗教育的意义。为语文教学注入诗意诗歌是语言艺术的桂冠,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艺术。引导学生阅读、创作童诗,学生在诗中更加强烈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直接触摸语言文字的表现力,享受语言艺术的盛宴。欣赏诗歌的过程,就是学生享受审美愉悦,发展审美能力,培养良好语感,感受生活情趣的过程。特别是在童诗创作过程,学生充分调动直觉,激发思维,激活语言积累,追求心灵与语言的遇合,体验了创作的乐趣。正是诗意的渗透,促使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巧妙统一,实现审美性与创造性的真实在场,凸显并发展了新课程理念。追求情智和谐化、过程动态化、审美个性化、情感愉悦化、思维多元化、知识智慧化的过程,师生诗意地栖居于语文课堂。点染润泽儿童的诗性儿童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纯真的情感,不羁的行为,是天生的诗人。在儿童那里,一颗星星一个故事,有着无穷无尽的奥秘;一个小沙坑一片战场,可以尽情挥洒“军事才华”;一个布娃娃一位知己,牵动心中的喜怒哀愁;一片小树叶一件宝贝,装着独自珍藏的秘密;一只小纸船一艘风帆,满载希望驶向远方这样的生活方式,西方人称为“儿童是缪斯性存在”。儿童的生命表现,诗心灿烂,诗性盎然。诗性对应着人性中的真善美。童诗教育延续儿童纯真的梦。儿童固有的纯真之情在童诗阅读创作中再一次被激活、被放大,纯真的梦在儿童诗歌中得以延续。童诗教育引导儿童向善的心,儿童诗歌中所展现出来的种种美好的真情、高尚的情趣、优秀的品质等,是引导儿童向善的绝佳材料。童诗教育培育儿童审美的情。儿童诗歌所具有的形式美、音韵美、意境美、想象美、质朴美、稚拙美、情感美、情趣美、哲理美等等,使儿童读诗、作诗的过程成为一个发现美、享受美、捕捉美、创造美的过程。开掘儿童独特的悟。学生在诗中与许许多多高尚的灵魂相遇,并且尝试发掘自己的独特感悟,然后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是开掘儿童悟性的最好途径之一。发展儿童高远的志。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当代优秀诗篇,儿童在诵咏之间,就像被抛进了“高远的志向与理想的大海”,与诗人的心志相通,理想相激,情怀相荡,担当相勉日积月累,熏陶感染,其高远的志向得以发展。闻一多说,诗意的境界“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儿童的纯真、向善、审美、悟性和志向在童诗教育中得到了呵护、培育、发展和升华,这是童诗教育点染润泽儿童的诗性的突出表现和价值所在。传承中国诗性文化“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就是诗经,其精神顶峰是唐诗。总括起来说就是: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或者说是诗这一精神方式渗透、积淀在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各个门类中,并影响、甚至是暗暗地决定了它们的历史命运。”(刘士林语)我们也看到,中国文化的“诗性智慧”在当代的大众文化中正在走向遗忘。这样,原本“诗性智慧在逻辑上可以解除两种异化,即由于知识机能过于发达而导致的理性异化以及由于伦理技能过于片面膨胀所导致的伦理异化”(刘士林语)也就无从谈起。拥有“诗性文化”的传统,又处于这样特殊的发展阶段,“童诗教育”的独特意义也得以彰显出来。诗性语言的形象性能够为儿童带来审美的愉悦,诗性语言的有机性使儿童感到周围的一切如此活跃,如此生机勃勃,诗性语言的暗示性,使儿童对事物的解读产生了无穷的趣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正是诗性语言的特征。诗性语言的这些特点,相对于科学语言的抽象、干燥、机械,显得多么温润、丰盈、生动。与科学理性将主客分离的思维特点不同,中国文化更加注重“物我合一”、“天人合一”、“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并不仅仅是对事物表象的认识,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借助有限见无限。凭借具有穿透力的直觉同样可以达到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只是这种认识的表现方式更加美、更加跃动着人性的温暖而已。从“神凝于物”到“物我一如”再到“以物观物,性公而明”,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这种借助直觉把握世界万物本质的思维特点,体会“心物合一”的微妙,才能逐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神髓所在,进而传承中国诗性文化。中国人历来重视与对象世界建立亲和关系,将情感态度作为面对世界的第一态度,将诗性体验作为建构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重要方式,处处浸润着诱人的诗意。如“万象为宾客”,如“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等,就是这种诗意的生动写照。按照维柯的观点,当人们用诗性思维面对外部世界时,他对世界的把握往往是整体性的,这种整体是以诗情统摄、以诗意贯通的生意氤氲的整体。儿童在诗歌的欣赏和创作中,反复体味这种诗意的情感,不断受到这种诗意情感的渲染,其心灵中的诗性将不断得以提升,并至花香果甜。同时,由于这种诗性智慧抱持着对人和对象世界的双重尊重,所以能给人带来精神安慰,由这种诗性智慧所构建的宇宙也因此克服了异己性,成为人生在世最理想的栖居之地。而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