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doc_第1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doc_第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doc_第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doc_第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 禅让制(传贤)2、 王位世袭制(传子)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生产资料的私有化特点:传子(家天下)3、 分封制(等级森严)原因: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内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特点:封建诸侯,以蕃屏周作用:加强统治,巩固王权破坏:诸侯强大,王权衰弱4、 宗法制(血缘关系)原因: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利、财产和土地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的宗法制。内容: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特点:嫡长子继承制;血缘关系维系;族权与政权相结合。作用:保证了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总特点:宗法制为核心;牢固的血缘关系;浓厚的专制色彩 ;早期政治制度有继承性和发展性。问题: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如何?宗法制度实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关系: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二者互为表里。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实质:宗法制是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作用:保证贵族垄断和特权地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统一原因:长期分裂和混战,人民渴望统一。商鞅变法后,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2、措施: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3、作用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完善问题: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相同点:1)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2)都是地方行政制度。不同点:1)分封制的地方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王位世袭。 郡县制的地方长官由皇帝派遣、任免。2)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郡县制以地域划分。3)分封制容易导致地方割据。 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商鞅变法:目的:富国强兵商鞅(从魏国到秦国)从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第一次是在周显王十三年(公元前356年)实行的。主要内容是:编定户籍,实行“连坐”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奖励耕织。在第一次变法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周显王十九年(公元前350年),秦迁都咸阳,卫鞅实行第二次变法。这是前次变法的继续,着重于新制度的建设,其政策有:1、推行县制。全国统一规划,合并乡邑为县,共设立31县(一说41县),县设令、丞,由国君直接任免。2、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鼓励开辟荒地,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土地,按照土地多寡征收赋税。3、统一度量衡,即“平斗桶、权衡、丈尺”,方便交换与税收。4、焚诗书、禁游说。5、制定秦律。成功原因:1、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为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2、商鞅变法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3、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取信于民。作用: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全国百姓以私下斗殴为耻,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国家战斗力不断增强,富国强兵的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废除了旧的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是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汉: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唐:节度使(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宋: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强干弱枝)、通判监督、财政控制元:行省制度君主专制的演进汉: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设内廷)魏晋南北朝:三省制唐:三省六部制宋:中书门下,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与财权)元:设中书省,代替前代三省。(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权势越来越大)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汉:察举制(标准:孝、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科举制3、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1)背景:九品中正制的缺点(2)创立与完善隋文帝:分科考试 选拔官员隋炀帝:设置进士科 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状元武则天: 开殿试,设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3)影响:1、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促进了唐诗的繁荣4、科举制有进步作用但也隐含弊端,直到清朝末年废除。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废丞相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王权影响: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设内阁(票拟与批红)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过程: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内阁制正式形成 明宣宗:授予阁臣票拟权性质:皇权专制的产物,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决策机构,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2、清A、内阁、六部(仿明制度)B、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C、南书房(皇权得到扩大)D、军机处(跪受笔录,承旨办事):皇权达到顶峰特点:简(人员简单)、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一、选择题 1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古汉字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甲骨文反映出的有关商朝政治状况的信息是 “众囚刑劓” A商朝社会阶级压迫非常残酷 B.商朝统治者很迷信 C商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商王权威大大超越了夏王 2襄公二十三年记载:“季武子无适子(嫡子),公弥长,而爱悼子,欲立之。”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公仪仲子嫡子死而立其弟。”材料涉及的制度是 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 C郡县制度 D监察制度 3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从这段材料所获得的最全面、最准确的信息应是 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B诸侯同之间为争夺人口和土地互相厮杀C分封制动摇,奴隶制度趋于崩溃D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第一次“革命”主要是指 ( ) A王位世袭制确立 B分封制确立 C宗法制形成 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62002年湖南龙山县里耶镇出土了3.7万枚秦代简牍,举世震惊。这些简牍是秦代地方官府档案。其中一篇简牍释文:(正面)三年四月辛丑朔丙午司空腾敢言之阳陵逆都士五越人有赀钱千(第1行)百世四越人戍洞庭都不智何县署,今为钱校卷一上谒今洞庭尉(第2行)越人署所县责以受阳陵司空(司空)不名计问何县官计付署计年(第3行)报。可以从中得到的信息有 ( ) 秦代确已实行郡县制秦代确已统一文字为秦篆这些简牍早于公元前221年秦代已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A B C D7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攻伐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8根据秦朝官制,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史称“三公”。但太尉一职始终空设,在此背景下,御史大夫的实际作用是 ( ) A监察百官并掌管财政 B协助皇帝助理万机C协助丞相管理军事 D牵制丞相,以防其专权9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尉,(注:南海郡郡级小,只设尉,不设郡守)统辖番禺、揭阳、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秦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B) 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C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D对下督责所属各县10“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 A. 王位继承制度 B. 分封制度 C. 三公九卿制度 D. 郡县制度11唐制规定中男(男丁l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封德彝曾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并得到太宗许可。但魏征拒绝签署文件导致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1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皇权得到加强 B汉代的宰相位高权重 C宰相数量增加 D宰相由处理政事改为负责监察 13.隋唐时期中央设立的中书省,与元朝时的中书省。其根本的不同在于: A. 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 前者是决策机构;后者是行政机构 C. 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各民族的控制而设 D. 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14.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高考资源网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15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16.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能及矣。”这反映的实质是 () A.渴望收回幽云地区 B.崇武抑文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 17“王沔(音mian,三声),字楚望,齐州人。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此段文字中的王沔应该是() A汉朝人 B唐朝人 C宋朝人 D清朝人 19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 A.秦、唐、元 B. 汉、宋、明 C.秦、元、清 D. 秦、唐、明 20某大学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一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1.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人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22.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朝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23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从中可以看出(D) A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B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危机境地 C明清皇帝推行重视文人政策D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 解析:明朝殿阁大学士的设立是因为废除丞相制度后,皇帝需要处理日常事务的帮手;康熙设立南书房的目的是为了削弱议政王大臣的权力,为加强皇权需要。D是两者的共同目的的结果。 24古人认为:“天高不可及于泰山”,祈愿“天地交泰”。于是历代帝王狂热追求泰山封禅大典。但是宋代以后,泰山神渐渐被碧霞元君所取代,封山告天成了祭神求福。这一变化说明 () A泰山神已不被帝王所重视 B泰山封禅大典变成了封建迷信活动 C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D泰山成了五岳之首 二、主观题:本大题共两个题,每题25分,共计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子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礼对原配妻子的规定源于什么制度?其主要目的又是什么? 材料二 “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其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 吕氏春秋当务 (2)据材料二,太史据法而争的理由是什么? 材料三 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参考答案: (1)本题宗法制度;维护分封制度。 (2)坚持嫡长子继承制。 (3)按以下三个层次作答。第一层:说出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二层:简要说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作用。第三层:说出周幽王行为的危害,得出结论。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和分封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分封制,动摇西周统治,因此,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