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校情.doc_第1页
东莞理工学院校情.doc_第2页
东莞理工学院校情.doc_第3页
东莞理工学院校情.doc_第4页
东莞理工学院校情.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莞理工学院 便览20年20问1.我校的历史沿革情况怎样?简称是什么?答:1985年,旅港莞籍同胞在香港发起筹办东莞理工学院,1986年东莞市组建东莞理工学院筹建委员会;1991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东莞理工学院(筹)以“东莞大专班”的名义提前招生,1992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东莞理工学院正式建校。200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同年首批招收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等6个专业的本科生。升本后,东莞市政府斥资10.35亿人民币,在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划出103.71万平方米土地为学校建设了现代化新校区,2004年10月我校办学主体进驻新校区。东莞理工学院简称为莞工。2.我校校训是什么?它的内涵是什么?答:我校校训为“学而知不足”,采用诺贝尔奖获得者、学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博士于1993年在我校的题词。“学而知不足”语出礼记学记,蕴含学无止境的进取精神、虚怀若谷的学习态度、教学相长的教育教学理念。学生学习、实践、钻研、成才的过程,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研究的过程,广义上都是“学”的范畴。学而后知不足,知不足而后自省,而后自强、创新、追求卓越。3.我校校徽是什么?它的寓意是什么?答:我校校徽标识主要由中文校名、英文校名及DGUT四个英文字母等元素组成,三条竖线分别象征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心图案与外圆相连接、与绿色相映衬,犹如一棵植根沃土、枝繁叶茂的大树,寓意学院扎根莞邑大地,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大学,英才辈出、生机无限。4.我校的名誉校长及现任领导班子构成如何?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是我校的名誉校长。杨振宁博士1993年1月造访莞工,并接受东莞市人民政府的聘请,聘任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至今。2008年2月和2009年5月,杨振宁博士连续两次莅临东莞理工学院指导。我校现任领导班子构成如下:党委书记:周致纳党委副书记、校长:杨晓西党委副书记:黄碧莲吕琦元副校长:安少华邹晓平戴炳源 李忠红5.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什么?答: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创新之路、走特色之路、走质量办学之路、走科学管理之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点发展应用学科,逐步形成特色学科;积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依托东莞市经济社会资源优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现代大学”。6.我校的办学定位是什么?答:我校从以下7个方面进行了定位:(1)学校类型定位:教学型院校;(2)办学层次定位:本科教育为主,适时发展研究生教育;(3)人才培养定位:培养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4)学科结构定位:工学、管理学为重点,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5)服务面向定位:立足东莞市,面向广东省;(6)发展目标定位:建成有创新特色的名牌地方院校;(7)办学规模定位:到2015年,形成学校本部普通本科在校生15000人左右、在校研究生(含联合培养)300人左右,成人教育各类在校生10000人左右,城市学院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0000人左右的规模布局。7.我校的教育理念是什么?我校的办学特色是什么?答:我校于2002年升本以后,经过探索、实践和总结,学校确立了“学生为本、质量立校、综合培养、面向基层”的教育理念。学校紧密结合地方社会发展实际办学,努力探索,积极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依托东莞,紧贴地方,培养基层适用人才。8.我校设有多少个本科专业?答:学校建立了以工学、管理学为重点,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目前设有15个院(系、部)、开设31个本科专业。其中本科层次省内在第二批A线招生,同时面向其他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9.我校的生源分布在哪些省区?现有在校生多少人?答:根据近年来新生入校情况统计,我院生源来自于广东、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福建、河南、广西、四川、山东、辽宁、黑龙江、山西等13个省份。其中,广东省生源约占新生总人数的91%,东莞本地生源约占新生总人数的53%,其它省份生源约占新生总人数的9。截至2012年3月,全校现有普通全日制学生12211人,其中本科生11650人,专科生561人,成人教育学生9982人。10.我校的课程建设情况怎样?答:我校课程建设分为达标课程、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等三个层次进行。目前有1门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同时有2门课程获得广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立项;26门课程获得校级精品课程称号,3门在建校级精品课程;22门课程获得校级重点课程称号,8门在建校级重点课程。11.我校的实验室建设情况怎样?答:现有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分布式能源研究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1个(化工清洁生产与绿色化学品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科研平台建设1个、教学实验平台建设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9个(清洁生产技术促进中心、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中心等)。学校建有一批实验教学中心,其中“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我校是哪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申硕”工作如何?答:2006年4月,广东省教育厅学位办对我校进行评审,批准了我校获得本科学士学位授权权单位的资质。2010年,学校成为广东省立项建设的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在2005年起,学校分别与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积累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目前有18个专业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100多名。13. 我校教师队伍情况怎样?答:学校师资队伍精干,人才荟萃。截至2012年3月,全校现有教职工1053人,其中正高职称94人,博士15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专任教师中,72%以上是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或者是出国留学、进修人员,48%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聘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徐建中院士为双聘院士;聘请了世界著名数学家、菲尔斯数学奖获得者丘成桐博士等国内外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14.我校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项目情况如何?答:2010年,我校入选教育部组织主持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为首批61所试点院校中的一员。2011年,我校首批试点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以及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等4个专业开始招生。每个专业设立1个“卓越计划班”,每班招收30人。15. 我校的图书资源如何?体育资源如何?答:我校图书馆建筑面积达27020平方米,一般图书112万册,中外文现刊1692多种,数字资源11500GB;开通千兆校园网,建立了24322多个信息点。我校体育资源丰富,体育场地面积约14万多平方米,是国家田径队挂牌基地,2006年成功协办了广东省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16. 我校有多少校外实习基地?答:学校注重发挥东莞市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众多的优势,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合作办学,与当地知名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12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22个就业创业见习基地,聘请了200多名实习顾问。17.我校学生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如何?答:我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较多,社团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现有不同类别社团50多个,参加社团的学生人数达5174人。校级有七大学生组织,包括校团委、学生会、学生自律委员、学生社团联合会、志愿服务中心、莞工青年办公室和艺术团。“莞工青年杯”学生辩论大赛、社团文化节、女生节、宿舍美化设计大赛、莞工青年论坛等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当中的品牌活动;至今,我校注册志愿人数约达8000人次,占在校学生人数75%,志愿者积极开展蓝天助残、无偿献血、义教等志愿服务活动。18.我校有多少本专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是多少?答:20年来,东莞理工学院共培养了6万名毕业生,他们已成为东莞经济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正在各行各业中创业奋斗,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每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一直名列前茅。(优秀代表包括莫冠英、谭凯帆、苏卫东等)19.请介绍东莞理工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的相关情况。答:2007年,东莞理工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获批成立;基金会是经东莞市委市政府同意,省教育厅为业务主管部门,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性社团法人;目前已筹集到了善款7900多万元。基金会主要发起单位包括东莞市总商会、香港东莞同乡会、东莞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东莞理工学院校友会等。基金会名誉会长由东莞市政府原市长郑锦滔和香港知名企业家方润华、陈瑞球、王锦辉、王赐豪等担任,会长由东莞市政协主席刘树基同志担任。20.请介绍你校国际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