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屈原的猜想.doc_第1页
关于屈原的猜想.doc_第2页
关于屈原的猜想.doc_第3页
关于屈原的猜想.doc_第4页
关于屈原的猜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屈原的猜想 【作者】熊人宽 【内容提要】1、三闾大夫是世袭之职。2、左徒是近臣不是重臣。3、怀王十五年“王怒而疏屈平” 【关键词】 屈原、九歌、流放、汉北 一、屈原是谁? (一)、屈原 是现存楚辞中最美的二十几篇作品的作者。 屈原是谁?屈原就是现存楚辞中最美的二十几篇作品的作者。楚辞的存在就是很好的内证。 藏策先生说得好:“置疑屈原是否存在,有个颇难解释得通的地方,就是汉儒的作品无一能与楚辞媲美,难道他们自己都写不出好作品,却能在伪托别人时文思泉涌灵感大发写出惊世之作么?” 有人说楚辞的作者是淮南王刘安,但刘安说较之屈原说,其理由更加站不住脚。 有人说,屈原传叙事不明;汉代以前的史书中又从未提到屈原,这与司马迁的记载“身份地位极不相称。”此逻辑推理不能成立。 随县出土的“曾侯乙”其“身份地位”远高于屈原。不但“汉代以前的史书从未提到”,而且史记等汉代以后的史书也从未提到,难道“曾侯乙”也不应该存在? (二)、屈原作品的可靠性 “楚辞最早见于史记酷吏列传,楚辞的结集是刘向等人完成的”。“楚辞”概念出现的早晚,与屈赋的可靠性,关系不大。 有人说:“楚国的语言/文字是异于统一后以汉族文化为中心的语言/文字的”,“所以从楚国传唱的楚辞到汉儒编纂的楚辞间,尚有一个准翻译的过程”。此说缺乏依据。 有人说:“就我们所知的部分,亦能洞悉汉儒们改写楚辞的形迹”,“遮蔽文本中的诋君而凸现忠君,遮蔽去国而宣扬爱国等手段,改造了屈原神话中的异端” 既然是“遮蔽”与“凸现”,就不是“改写文本”。不能把“评论”、“注释”,说成“改写”。 不论 刘安和司马迁的“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还是 班固:“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罹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思苦神,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还是王逸:“故有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等等。大多数人都是“依经论骚”,各执一端,用“评论”、“注释”去引导读者而已。也举不出几个“汉儒们改写楚辞”的事例。二、屈原任职问题。 凡是文献资料以外的推断、结论,都是猜想、臆说。只不过有的能自圆其说,说服力较强;有的牵强附会难以服人;有的信口开河令人齿冷。 屈原任职的原始文献资料,只有三条。 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说明屈原曾任“三闾大夫”。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P626史记直接认定“屈原为左徒”,间接认可“屈原为三闾大夫”;但是,没有说“左徒”与“三闾大夫”的关联。 王逸离骚序:“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P.1-2 王逸把史记之“左徒”换成“三闾大夫”。又增加了许多职能。看来王逸并不认可司马迁的“屈原任左徒”之论。王逸此说不知是别出心裁,还是另有依据? 赵逵夫先生说:王逸“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这后面几句实际上是用屈原列传中说明屈原任左徒之职时情况的文字来解说三闾之职”;“王逸是把前人关于屈原任三闾大夫的记载同史记关于屈原任左徒时情况的记载杂糅在一起。实际上他所说的那段话中只有屈原序其(按指公族及卿大夫)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才是三闾大夫职责的正确解释。”。赵先生之说不知是猜想,还是另有依据? (一)、三闾大夫可能是世袭之职 周朝各国的大夫,很多是世袭之职。有能耐、被重用则在朝参政,不被重用则可在其领地当他的土皇帝。 屈原虽出自贵族,可能(庶出?)早年贫贱。实际出身并不一定高贵。(惜诵:“思君其莫我忠兮,忽忘身之贱贫。”东方朔七谏:“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 由于某种机遇,屈原得以承袭三闾大夫之职。加上“生得日月之良”;“既有内美,又重修能”,真可谓前途无量。故写橘颂自勉。 大夫要定期朝见国君。年青的屈原大夫在晋见怀王之时,以其丰姿秀美,才华超群,被怀王看中,先做太子侍读。随后楚怀王十年?当上了左徒。 (二)、左徒是近臣不是重臣。 屈原任左徒时,“上官大夫与之同列”。说明其地位与大夫类同。只不过受到怀王宠信,得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正如离骚中说:“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满以为美政、理想可以实施了 同为左徒的黄歇,在楚顷襄王那里,就没有如此待遇,而是做太子之师“侍太子於秦”。说明“左徒”是近臣不是重臣。假若“左徒”是仅次于令尹的大官,黄歇不可能一直“侍太子於秦”一待十年。 楚世家1.P344:“襄王二十七年,使三万人助三晋伐燕。复与秦平,而入太子为质於秦。楚使左徒侍太子於秦。顷襄三十六年,顷襄王病,太子亡归。秋,顷襄王卒,太子熊元代立,是为考烈王。考烈王以左徒为令尹,封以吴,号春申君。” 春申君列传:(楚顷襄王二十七年)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於秦,秦留之数年。楚顷襄王病,太子不得归。而楚太子与秦相应侯善,於是黄歇乃说应侯曰:“相国诚善楚太子乎?”应侯曰:“然。”歇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愿相国孰虑之。”应侯以闻秦王。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後图之。”黄歇为楚太子计曰:“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歇忧之甚。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後,太子不得奉宗庙矣。不如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当之。”楚太子因变衣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谢病。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原赐死。”昭王大怒,欲听其自杀也。应侯曰:“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秦因遣黄歇。 歇至楚三月,楚顷襄王(三十六年)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1.P589 黄歇冒死立此奇功,说明黄歇“贤”忠、勇、善谋。考烈王才破格任用黄歇为令尹。 段熙仲先生曰:“春申君冒生命的危险,救了太子回国为王,功大事难,因此不一定是循着通常的阶级升官,而有着逾格酬庸的意味的”。战国策韩策二“史疾为韩使楚”:“今王之国,有柱国、令尹、司马、典令”P741。“似乎令尹之下不是左徒”,“因此怀疑左徒官仅次于令尹的看法,而以为春申君的由左徒升令尹是破格酬劳而不是历阶而升。”(楚辞札记文史哲1956 12(总)52 P63)” 楚王破格任命令尹,并非罕见。 如:春秋左传哀公十七年:“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朝陈、蔡,封畛于汝。唯其任也,何贱之有?”P585 又如:楚庄王任命筑期思陂(水库)的处士孙叔敖为令尹,不能说处士也是高官吧?P46 再如:吴起列传:“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1.P503。吴起非楚人,只因楚悼王素闻起“贤”,故“至则相楚”。 (三)、左徒可任太子之傅。 据春申君列传可知左徒黄歇就是“太子之傅”。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左徒黄歇兼任太子之傅;一是左徒就是太子之傅。由此推测,左徒屈原也可能担任过“太子之傅”。(四)、楚之“左徒”近似于周之“太仆” 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春秋战国时期,先路为诸侯的乘舆。“先路”与后文之“皇舆”相呼应。从“吾道夫先路”和“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看,这里的“灵均”(左徒屈原的化身)其角色近似于周礼中的“太仆”。“太仆”为下大夫,其爵位不高,但职掌甚为重要。 周礼太仆:“太仆,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之大命,掌诸侯之复逆。王视朝,则前正位而退,入亦如之。建路鼓于大寝门之外,而掌其政。以待达穷者与遽令。闻鼓声,则速逆御仆与御庶子。祭祀,宾客,丧纪,正王之服位。诏法仪,赞王牲事。王出入,则自左驭而前驱。凡军旅田役,赞王鼓,救日月,亦如之。大丧,始崩,戒鼓传达于四方。窆亦如之。悬丧首服之法于宫门。掌三公孤卿之吊劳。王燕饮,则相其法。王射,则赞弓矢。王视燕朝,则正位,掌摈相。王不视朝则辞于三公及孤卿。”转引自 姚小鸥离骚“先路”与屈原早期经历的再认识郑州中州学刊200105 P114118,123三、屈原的疏与放。 (一) 楚怀王十五年“怒而疏屈平” 与“怀王怒而疏屈平”有关的文献资料有: 1、司马迁(前145约前87年)史记 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P626 (楚怀王十八年)“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於齐,顾返”P627。 楚世家:“张仪已去,屈原使从齐来,谏王曰:“何不诛张仪?”怀王悔,使人追仪,弗及。”1.P344 2、刘向新序节士云:“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大夫。有博通之知,清洁之行,怀王用之。秦欲吞灭诸侯,并兼天下。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秦国患之,使张仪之楚, 货楚贵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属,上及令尹子兰、司马子椒;内赂夫人郑袖,共谮屈原。屈原遂放于外,乃作离骚。 张仪因使楚绝齐,许谢地六百里,怀王信左右之奸谋,听张仪之邪说,遂绝强齐之大辅。楚既绝齐,而秦欺以六里。怀王大怒,举兵伐秦,大战者数,秦兵大败楚师,斩首数万级。秦使人愿以汉中地谢怀王,不听,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曰:“以一仪而易汉中地,何爱仪!”请行,遂至楚,楚囚之。上官大夫之属共言之王,王归之。是时怀王悔不用屈原之策,以至于此,于是复用屈原。屈原使齐,还,闻张仪已去,大为王言张仪之罪。怀王人使追之,不及。”按刘向新序之义排的大事年表: 约在怀王十四、五年,“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 约在怀王十五年,秦“患”楚怀王重用屈原。“使张仪之楚”,离间怀王与屈原的关系。造成“屈原遂放于外”。 怀王十六年,张仪第二次使楚,破坏齐楚联盟。怀王“听张仪之邪说,遂绝强齐之大辅”。 怀王十七年,秦楚“大战者数,秦兵大败楚师”。 约在怀王十七年底,或十八年“怀王悔不用屈原之策,于是复用屈原。”派屈原使齐。 怀王十八年,张仪为了“和楚”,第三次使楚,王归之。 怀王十八年,“屈原使齐还,张仪已去”。 3、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 “屈原与楚同姓,仕於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乃疏屈原。” 、史记与楚辞章句均讲怀王听信谗言乃“疏屈原” 新序则说:“秦国患之,使张仪之楚,货楚贵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属,上及令尹子兰、司马子椒;内赂夫人郑袖,共谮屈原。屈原遂放于外”。 看来新序“屈原遂放于外复用屈原。屈原使齐,还,闻张仪已去”,与史记的“王怒而疏屈平张仪已去,屈原使从齐来,谏王曰:何不诛张仪?”。时间、事迹基本对应。也就是说新序“屈原遂放于外”与史记“王怒而疏屈平”是指同一件事。 、按新序推测“屈原遂放于外”时间约在怀王十五年。故史记之“王怒而疏屈平”可能在楚怀王十五年。 结合怀王十八年的“屈原使齐”来看,还是史记的“疏屈平”,比新序的“放于外”更可靠些。也就是说,楚怀王十五年,“王怒而疏屈平”、罢黜左徒后,屈原仍旧任三闾大夫。即“屈平既疏,不复在位”。 、“屈平既疏,不复在位”,有两层意思: 其一,不再任左徒,不能近王;其二,非怀王特许,不得参与朝政。既然两三年后还让屈原使齐,说明屈原仍旧是三闾大夫;也说明“疏”并非流放。 、“王怒而疏屈平”后,屈原深感委曲而作惜诵。惜诵中没有离开郢都的迹象。而有“君可思而不可恃”之类的不敬之辞。则可能是触怒怀王,后来被放流汉北的原因之一。 、屈原的政治主张是“联齐抗秦”。怀王“亲秦”时,则疏远屈原;不参让他与朝政。让他发挥“有才学”的长处教授王族子弟(可能任过太子之傅)。 、怀王十七年,秦楚“大战者数,秦兵大败楚师”,吃够了秦国苦头的怀王,又想要“和齐”了,就招用屈原使齐。史记与新序所记屈原此次使齐,为怀王十八年。 (二)、顷襄王四年东迁鄂渚(陵阳?) 、頃襄王初立前后的历史。 昭雎“詐訃”於齊,接回太子橫,立为頃襄王。 楚世家:“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不复许秦,秦因留之。 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乃欲立怀王子在国者(幼子公子兰)。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谓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太子横至,立为王,是为顷襄王。”P341 屈原与昭雎策划了诈讣于齐,接回太子横,立为顷襄王。虽打着维护正统的旗号,同时也反映了他们与太子横有着较密切的关系。 太子横质于齐时,公子兰图谋自立为王,故顷襄王与公子兰之间已有矛盾。鉴于公子兰一派势力强大,为了缓和矛盾,顷襄王让子兰做了令尹”。 顷襄王三年时,怀王死于秦,秦归丧于楚;国人对子兰的不满也达高峰;而屈原不但才华横溢、富有政治抱负,又在立顷襄王时有功,顷襄王有可能重用屈原,屈原已成为令尹子兰的最大威胁,子兰必定要千方百计除去屈原。顷襄王初立时,对屈原并无恶感。一方面襄王与子兰有矛盾,一方面屈原、昭雎刚刚立了大功,顷襄王不可能马上把支持自己的屈原放逐出去。 、“子兰闻之大怒”为何? 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P628 子兰所闻何事而大怒?一种可能是,怀王客死于秦,屈原指责子兰;另一种可能是,屈原离骚中“讥刺椒兰”。或两者兼有。 、离骚引起顷襄王不满、子兰大怒的原因。 诗中完美的主人公,他的出现给读者一种无形的压力完美对不完美的压力;完美对丑陋的压力;光明正大对奸佞小人的压力。 离骚隐隐有训诫楚襄王之意:“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昌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训斥奸佞、“讥刺椒兰”: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椒专佞以慢慆兮,榝又欲充夫佩帏。”、“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 、顷襄王四年仲春东迁鄂渚(陵阳?) 屈原列传:怀王至秦,秦留之,“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P627-628太史公自序:“怀王客死,兰咎屈原”。 P949。 故“顷襄王怒而迁”屈原,是在顷襄王三年“怀王客死于秦”之后。结合哀郢:“方仲春而东迁。”则屈原被放逐的时间,多半是在顷襄王四年仲春。 (三) “流放者”没有自由 屈原被流放不会是“给他限定了活动的范围,但没有限定在一个地方。”更不是自己想去那里就可以去那里。多半是楚王指定去那里就要去那里。 流放者没有自由。流放途中有人监押,沿途各地安排食宿和交通工具,到目的地后,地方上有人监控管理,安排食宿,关照生活。否则成百上千里路的旅途费用;十几年或几十年的衣食住行的花费,从那里来?光就写作用的“简”,他就背不动。 屈原是贵族虽然被流放,只要是按照楚王的指令行动,各地的官员还是要按规定接待的。 屈原虽出自贵族,但是早年贫贱,为官清廉,肯定非富有者。假如流放途中,没有国家安排食宿和交通工具;流放之地,没有地方官员按排食宿,关照生活。他早就贫病交加、倒毙 路野。更不用说他还要写诗作赋;还要讲就:“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 从屈原作品中也反映出屈流放后没有自由。 抽思:“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 哀郢:“曼余自以流观兮,冀壹反之何时?” 涉江:“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四)、关于天问。 、天问写于“郢东”鄂渚 有人说,“天问是屈原诗歌中最为失败的一首”。对屈原来说天问根本不是什么“诗歌作品”。它既是求真、求证的一种哲学思考,也是诗人内心郁积苦闷的释放。 有些学者说,天问作于流放汉北之时。但是,其可能性不大。 屈原流放汉北三、四年中,次年孟夏作抽思;第三年作思美人;第四年作卜居;同时酝酿写作离骚。不大可能同时写作天问。而在流放“东楚”,写哀郢前的九年中居然一篇作品未写? 王逸的楚辞章句云: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昊,仰天叹息。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以古贤圣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泄愤懑,舒泻愁思。楚人哀惜屈原,因共论述,故其文义不次序云尔。 王逸此论,有两个疑点:第一、以天问之长文,按屈原的写作速度,需要很长时间。屈原能一直停留在宗庙、祠堂里吗?第二、宗庙、祠堂以及里面的壁画,乃神圣之地、神圣之物。岂能在里面“书其壁,呵而问之”?更不用说天问所写尽是些怀疑不敬之辞了。 屈原被放逐“郢东”(鄂渚江北),身处逆境,又有大量空闲时间。回想起先前在官府看到的史册、文献;在楚宗庙等处看到的神奇壁画;以及在乡野翁妪口中听到的古今异闻,对宇宙形成、天地日月、神圣怪异、历史传说、社会人生进行了跨时空的思考。对当时已有的定论,大胆质疑、潜心探究,一口气提了一百七十几个问题“他放言无惮,言前人所不敢言,问尽了古今宇宙的种种问题”。这无疑是对宇宙万物,社会历史经过了长期、深邃的哲学思考;对其诗文进行了千百次的推敲,才凝聚成这篇空前绝后的奇文 由于埋头写作天问,心有所系。等到写好天问后,才发现“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这时强烈的愤懑不平之感、浓郁的思乡之情一齐涌上心头,故而很快写出了哀郢。天问和哀郢约完成于顷襄王十三年。 、因天问和哀郢再迁溆浦。 流放者的一切言行均在监控之中,屈原所作天问哀郢,自有人向上呈报。哀郢的要害是“信非吾罪而弃逐,何日夜而忘之”!这是屈原遭受冤屈后,悲愤心情的发泄。屈原坚信自己光明磊落、毫无过错,他的愤愤不平,直接针对顷襄王。还指责顷襄王:“憎愠怆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 哀郢对王不敬。天问对天不敬。襄王看到哀郢、天问后,更为愤怒。不但不准屈原回郢都,反而把屈原流放到更僻远的南夷。(五)、从抽思、哀郢、涉江看屈原思想感情的变化 屈原善于把纪实、写景与抒情相结合,以华丽的辞藻、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写出复杂的心态。 1、抽思:“路远处幽,又无行媒兮。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忧心不遂,斯言谁告兮”。 屈原对怀王一片痴心。恨少,忧多。 2、屈原、昭雎反对子兰自立为王,策划了诈讣之计,接回太子,立为顷襄王。屈原对襄王满怀期望,想不到仅仅三年,顷襄王就把屈原逐出郢都。 哀郢:“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屈原悲愤的心情实在难以言表。但是尚存有消除误解,重回郢都的希望。 3、哀郢呈顷襄王后,得到的是更严厉的惩罚,流放到更僻远的溆浦。此时的屈原已经清醒,打碎了对顷襄王的一切幻想,思想感情反而平静许多。 涉江前十二句,浪漫的想象、华丽的词句,游瑶圃、登昆仑的描写都是这种心情的反映。 但是,必竟是长期遭受迫害,倍受折磨的流放生活。心里的悲苦不平,还是有所反映: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佗傺,忽乎吾将行兮!”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反映出屈原在断绝了重回郢都的希望之后,不管流放到多么僻远的地方,已经无所谓了。同时也说明溆浦比鄂渚-陵阳(?)更为僻远。四、屈原作品的流传问题 屈原也许不是一个高产的诗人。但是,他一生的作品应当超过现存的二十几篇。特别优秀的文艺作品,其创作速度有些人比较慢、产量也就不多。如左思费时十年写成三都赋,使得“洛阳纸贵”。李清照的词一生也就三、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