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于音乐中的语文课堂.doc_第1页
徜徉于音乐中的语文课堂.doc_第2页
徜徉于音乐中的语文课堂.doc_第3页
徜徉于音乐中的语文课堂.doc_第4页
徜徉于音乐中的语文课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徜徉于音乐中的语文课堂文学和音乐相伴相融渊源已久:我国最早的文学样式诗经就是按乐曲划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的,后来的“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都是能合乐而唱的文学样式。而现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把音乐引入语文教学,作为情景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已为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青睐。一、以乐“引”文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一个生动形象的课堂导入能渲染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情绪,从而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采用背景音乐开场是颇为有效的一种手段。记得在教江南的冬景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时,为了能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文本,课堂伊始笔者播放了一首轻音乐梦江南来创设情境,伴随着古筝那清脆悦耳、如泉流畅的旋律,学生们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感受着江南冬景的神韵。正当学生心醉神摇之时,笔者便顺势导入:一曲梦江南让我们对江南魂牵梦绕,现在就让我们跟随郁达夫一起去领略江南冬景的独特风采吧。音乐的渲染奠定了课文的基调,学生在音乐中很自然地进入了文本的情境,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也由此产生。其实,只要抓住学生的心境,那么这堂课对老师来说,已经成功了一半。二、以乐“诵”文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蕴含着作者独特的内心体验,反映着特定的时代背景,但凭一支粉笔,教师的一张嘴,无论如何“晓之以理”,学生都难“动之以情”。“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所以“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听之善,亦必得于心而会于意”,这就表明音乐长于表达感情,也最容易触发听者的情感,引起欣赏者的共鸣。音乐给人的感染作用,更为直接,更为强烈。所以配乐朗诵不仅能打破课堂的沉闷气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鉴赏力,促进学生更深入地体味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情感,领略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同样以江南的冬景为例,在整体感知文本以后,学生概括出作者主要描摹的几幅画面:冬日晨景图、江南山野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接着,笔者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若让你配乐朗读,你将分别选用什么背景音乐?为什么?这一开放式的命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调动了他们的审美动机。而要找到与文本相协调的曲子首先必须深入文本中去感悟字里行间所营造的优美意境,体味文字背后所表达的含蓄情感。第二天,学生来交流他们的成果。甲学生说:“我给冬日晨景图配上轻音乐晨歌。作者笔下江南的冬天早晨温暖和煦,老翁小孩曝背谈天,其乐融融。配上这首乐曲,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一份明朗、一丝惬意。”乙学生说:“江南山野图中描绘了丰腴润泽的江南冬郊的花草树木,色彩明丽,蕴含生机。若以梦江南这首古筝曲作为背景音乐,更能体现江南冬景独特的韵味。”丙同学则给微雨寒村图配上钢琴曲雨的印记,那节奏舒缓的音乐彷佛将我们带入江南水乡,感受着微微细雨飘洒脸上的温柔,享受着那份独有的恬淡与幽静。最后一位同学则用snowdream这首曲子作为朗读江南雪景图的背景音乐。这样的配乐朗读时而使人沉浸在悠扬婉转的古典音乐的意境中,时而又将人带进语言文字所组成的优美画境中。总之,整堂课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文本情境中,在朗诵中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在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分享着欢乐。除了配乐朗读,歌咏背诵也很好地体现了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曾记得,每当叫学生背诵古诗词他们就愁眉苦脸、怨声载道,就算花功夫背下来了也只是死记硬背,过不了几天就忘得干干净净,默写更是错别字满天飞。可一旦让他们唱起歌曲来却朗朗上口、一字不差。试想,若将诗词变成让他们唱的歌曲会是怎样的效果呢?在教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时我做了一番尝试。讲解完这首词之后,我播放了一曲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很多同学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几遍下来他们就已记得滚瓜烂熟了。更可喜的是,隔了一个月,笔者突击检查,默写这首词,结果所有同学都一次过关。于是笔者就问他们怎么隔了这么长时间还能牢记,他们说,默写时虞美人的曲调就回旋在脑际,曲调哼得出,歌词也就记起来了。之后,笔者以同样的方式教李清照的一剪梅、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三、以乐“赏”文语言文字本身是没有什么可感性的,只有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如入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样的课堂才会浮现思想的灵气,才会飘溢生命的诗意。而音乐恰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情感空间和想象空间,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变而为可能。”以音乐为媒的语文课堂定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的思绪飞扬。我与地坛这篇课文的第二部分写到了作者史铁生的母亲。作者由于身体的残废,几乎失去了生活的勇气,他非常痛苦。然而还有一个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亲。课堂上笔者设置了一个环节:找出文中描写母亲的文字,哪些语句特别打动你?并加以赏析。一开始学生总是毫无感情地泛泛而谈,根本没有将自己的情感完全注入其中。可见他们并未走进文本,也未能与文本产生共鸣。而这时音乐就成为学生准确感悟语言的辅助手段和重要桥梁,由满文军演唱的歌曲懂你渐渐响起: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音乐在教室里回荡,那一个个音符勾起了每个人对母亲的回忆,那一句句歌词触动着每个人的心。笔者甚至可以看到有人眼睛里已经噙满了泪水,可想而知学生的心里此时已经是百感交集,这时再来赏析文本就能畅所欲言了:“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读到这儿的时候,我的鼻子不禁一酸:这分明就是伟大的母亲的塑像啊!这是母爱无私,伟大,深沉和痛苦的缩影啊!”“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母亲不仅孕育了他,更重要的是为他的生命护航,无私付出,默默忍受,在不幸面前,母亲以自己的坚韧为他指引了前进的方向,使他在逆境中更加坚强。”“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儿子成功之日,是多么渴望母亲能和她一起分享。遗憾的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作者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哀痛是可想而知的。而我还有机会,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对待母亲,决不再惹她生气。”瞧,学生们说得多好啊,真可谓“一曲激起千层浪”!他们对课文中母爱主题的体悟得到了延展和升华。这正如荀子乐论中所言:“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四、以乐“升”文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一段优美的旋律往往会拨动听者最绵软的心弦,使之心荡神摇,久久不能忘怀。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适当地进行音乐点缀,既可以有效消除学生的课堂紧张和疲劳,又可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新知,升华精神,收到画龙点睛和余音绕梁的效果。比如讲解杨绛的名篇老王,在重点分析了老王作为底层人身上所散发出的独特光芒和杨绛作为一位大家敢于反省自己的勇气后,我用大提琴曲殇作为背景音乐,并配上这样一段结束语:伛偻的身躯,藏着金子般的心;不幸的命运,却掩藏不住人性的光辉。即使最困苦的时候,他想到的也总是别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就是老王,他用言行诠释了善良,他用善良捍卫了尊严。让更多的“我”,能在反思和自我拷问中好好对待那些生活在底层,却有着金子般良心和太阳般光芒品质的“老王”们,也用一代大家的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感染我们的人格品质吧!此时此刻,不仅是笔者,孩子们眼中也含有泪花,不可否认,这段乐曲触动了我们心灵深处最敏感的那根弦,让我们同情、让我们反思、让我们自责此时,一切的话语都是多余的,就让孩子们在乐曲声中静静地思考,深深地感悟吧!正如德国伟大文学家歌德对同时代的音乐家贝多芬说过的那样:“我用文学不能表达的地方,请你用音乐来表达吧!”当然,我们不能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音乐课,毕竟音乐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在语文课堂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