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教育的观点.doc_第1页
对孩子教育的观点.doc_第2页
对孩子教育的观点.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持人马东:谢谢史社长。大家也听到了,其实每位嘉宾的致辞都不是简单的客套话,都有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下面进入主题论坛环节。众所周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少年强则中国强,未来的几十年我们的少年该如何强,在座的各位需要做怎么样的努力,下面进入主题论坛时间,有请论坛主持人语文出版社社长、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以及论坛嘉宾,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程方平、对外经贸大学校长施建军、江苏启东中学校长王生、西安翻译学院院长丁祖诒、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让我们听一听教育专家们如何看待“中国百年:少年强,则中国强”。主持人王旭明:大家好!非常高兴在这个时间里跟大家一起实质性的讨论“少年强,则中国强”。在座的几位都是教育界的名人,有中学校长、有大学校长、有民办学校的校长、有教育专家,总之是教育界的资深人士,讨论“少年强,则中国强”,搜狐网给了我们这样一个话题。“少年强,则中国强”这是不需要证明的道理,所有人都知道的道理,所以请台上的嘉宾给我们很多教育实践的观点。首先的问题是,少年强则中国强,这个不用说了,前面很多的领导都做了很深刻的阐释。少年强则中国强,怎么样的少年才能强?在我们台上的嘉宾当中,你们心目当中无论是大学的、中学的、小学的,认为最强的少年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是怎么的?程方平:谢谢搜狐网给我这样的机会,搜狐关注教育也是这几年非常热心,而且在很多教育改革的大问题上他们都在关注。我对这样的话题也非常感兴趣,因为前面的专家、领导都提到,我们在总结60年的教育发展经验,其实总结60年发展经验的时候还可以往前推100年或者1000年、2000年。在人类历史上,教育都是从少年开始的,给孩子们、给少年提供什么样的教育这个非常关键,60年过程中我们提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提到了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很多的教育从娃娃抓起。我个人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其实理想观念就是我们提的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到今天我们好像没有一个特别权威的、具体的国民应该有什么样的素质?比如说我们现在到了大学才进行就业的教育,在校学、在中学,很多国家都非常注意劳动教育、社会服务,为公益做一点事情。像这样一些素质,我觉得是在和知识、和其他方面的努力都是相关的,而且是基础性的。再比如我们的想象力、我们的胆识、我们学生的责任心、我们学生对公益的态度,其实都是和他的成长、他的坚强、他的创造力都非常有关系的。所以我认为我们的教育还有很多方法值得反思,不光是我们现在的孩子身体弱了不参加体育活动,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对父母的理解、对社会的理解,以及参与都是非常重要的。主持人王旭明:理论家就是理论家,全都点到了,作为一个强的少年方方面面,毕竟这是理论家的特色。下面有请欧美同学会的副会长王辉耀先生来讲一下,王先生是长期接触欧美同学,您突破一下程教授的理论框架,在您认为最强的少年应该是什么样的?期待着给我们更加明晰、更加富有特色的回答。王辉耀:刚才各位专家,在搜狐这样的教育论坛上都有很好的观点。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少年强则中国强核心问题就是少年的创新能力,中国现在要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实际根子还是在我们的少年,如果我们少年没有敢于思考、敢于创新、敢于提出不同观点和有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我觉得中国永远也出不了创新型的人才或者很多的创新型人才。比如我觉得我们现在业面临一个教育的转型,就是我们几千年的教育模式,甚至最近这几十年的应试教育的模式,是不是到了一个非要转变的时刻。我们现在面临着网络教育,现在我们还需不需要这么多的死记硬背,比如说我们的惩罚口诀表,我们还需不需要这么多的死记硬背,包括我们还有很多理论上的、书本上的,我们的儿童少年他们有大量的需要背的东西,或者这种创造性的东西太少。所以我觉得是不是要还我们广大的中国少年一个快乐的少年、一个开心的少年、一个充满活力和充满各项活动创新的少年,而不是一个背着沉重书包的少年,有巨大压力、每天有大量功课的少年,这样的少年我想是应试而不是人才。中国60年来,为什么在中国的本土上没有出现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跟我们根基的培养可能有质的关系,所以我觉得可能要到了一个非要转型的时刻。怎么转?我想可能从根上就要改变我们的高考制度,因为我们从小学开始就是为我们的高考,家长、学校全社会得在为了高考。我曾经提出六个方面的观点,我觉得中国应该改革高考。第一,高考应该多次化、多样化,应该淡化高考成绩,比如像考托福、GRE一样,一年可以考很多次。第二,中学三年的成绩都应该算在评估的成绩里,而不是高考一考定终身。第三,要参考学校校长或者老师推荐信,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我注意到中国很多学校也在开始。第四,非常重要的,他的课外活动、他的公益活动、他的社会参与,非常重要,我们是培养他的公益性、创造性、心理性,而不仅仅是看他纸面上得分数。第五,他必须要有未来比如上大学做什么、为了什么,他的表达能力怎么样、他的组织能力怎么样,他要达到什么目的。第六,他的综合素质,全面综合的评价。我觉得如果我们在高考上面取得了共识,全源头上我们把它改变过来,我想从小学、少年开始,大家就为创造性来学习,为新颖性而学习,为独特性而学习,我想中国少年强的局面就一定会呈现。主持人王旭明:王会长毕竟是见识多,国外的很多方法都引进过来,这六种方法在国外相当多还是比较普遍的,国内还在探索。其实最核心的问题,王会长告诉我们少年强则中国强,前面又加了两个字是“创新”,创新的少年强则中国强,反复提创新,这个问题已经具体化这样了。下面三位将在这个思路上提的更加具体了,王会长领着我们,刚才程教授已经带我们做了一个宏观的浏览,王会长已经给我们在这个点上有了深入,不是一般的少年强则中国强,是创新的少年强则中国强,后面三位,两位大学校长、一位中学校长,请结合你们的实际工作谈一下,你们心目中,比方外经贸大学的施校长,你喜欢的最强的少年是什么样子的?施建军:我从事教育30周年,从事工商管理研究成功的企业家他的成长经历,我30年的教育经验里面,有5年的中学教学经验、有25年的大学教学经验,在我的人生当中,一致认为中国教育的希望在小学、在基础教育,少年强则中国强这个命题是绝对正确的命题。以前中国的古话说“3岁看老”,从3岁就看到老的时候,3岁怎么看老呢?实际上是看人的综合素质,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还是小学,素质教育是第一位的,所谓素质,实际是教育里面新的类别,在教育学里面,把人的智商教育和情商教育是分开的。所谓智商教育就是传授知识,看你聪明不聪明,所谓情商教育,是看你人在社会上待人处事的能力,是跟他人合作的能力,是你的交往能力、社交能力、合作能力、协作能力。大家知道,社会不是一个个人,任何一个个人有本领,匹夫之勇是没有用的,必须是一个组织、一个社会,你在这个社会当中怎么跟人协作、合作,这是人培训当中最重要的特点,我认为这是高素质的表现。什么叫高素质?有很多表现,比如说做人,做人最大的教育是爱心教育,是孝的教育,爱心、孝是做人之本,万事孝为大,一个小学教育就应该从孝开始,如果一个人不能给爸爸、妈妈孝心,怎么长大作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呢,这是没有可能的。比如我们高素质教育讲的挫折教育,人一生当中要经历挫折,而且要允许失败,这就是创新社会必须经历的条件,如果要创新不可能没有失败,没有风险就没有创新,要想创新必须接受风险,接受风险就有失败,只准成功不准失败怎么培养人才呢,所以够必须有挫折。很多人很可悲,从小学没有挫折,中学没有挫折,到大学招收挫折,谈恋爱的时候跳楼了、自杀了,着就是挫折教育没有。所以人的教育从爱心教育、挫折教育,这是素质,与他人合作,高素质教育是少年强之根本。少年强的本质是做人制成功,而不是做事,更不是做学问,做学问是排第二位的,教育的第一目的是教他做一个助人的人、有爱心的人、有孝心的人。我认为教育如果走到这样一步才可以谈第二步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确实是我们成大才之根本,在高素质的基础上创新能力强,这才是少年强则中国强。这种创新能力就体现了对客观事物的探索能力、提问能力、解决问题的分析能力,对社会复杂问题的思考能力。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探索,是风险的承受,是对未来未知区域勇敢大胆的去探索,所以我们的教育在这个基础上应该大胆的分类。中国教育从教育界到家长,一个可悲的现象就是一个模式,考上北大就是优秀的孩子、就是最伟大的孩子,就是让全世界鼓掌的孩子,我不这么认为,也许他做了一个普通的工作,他为人民应该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优秀的孩子、就是伟大的人。但是我们大多数社会都不是这样看的,我们的校长、我们的老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各界都把考上北大、清华在鼓掌、在欢呼,是的,他们是社会的精英,是少数人,但是大多数人是普通劳动者,他们只要快乐、只要开心,为社会尽一份所尽之力,他们就是社会的栋梁之才,社会是需要精英的,但是也需要大众。如果我们的教育有了这种共识,就是大家知道也有精英人才、也有大众人才、也有普通人才,只一每一个人都是高素质的、有诚信的、能爱国的、能为祖国,为国家、为人民、为父母作出自己努力的人,就是优秀的人才。如果我们作出这样的判断,也许中国的教育会有更大多数的创新人才出现,也许有更多的人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作出他们新的更大的贡献。主持人王旭明:谢谢施校长,施校长集他几十年的校阅经历,把我们创新的少年强则中国强又进一步的往下深入了一步,他把创新的少年关口前移,前移到基础教育里面,他认为应该有孝心的少年、应该有爱心的少年、应该有诚信的少年、应该不怕失败的少年,这样的少年进大学以后再启发他的质疑能力等等这样的少年才会。当然最后论述到了不一定精英人才才叫少年强,各行各业无数的少年,这样的少年强了我们国家才能强。丁校长是一位大家熟悉的民办大学的校长,做民办教育多年来你认为少年强最强在大学里应该体现在什么方面呢?丁祖诒:今天有幸和各位专家、领导讨论关于少年强则中国强,这个议题很有意思,没什么好讨论的,这是一个颠覆不破的真理。少年强当然国家就强,国家的竞争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不但是昨天有,今天有,后天有,所以抓基础教育,从少年开始抓,这是毫无疑问的。当然这个话题也让人感到有几分无奈,我们这辈人恐怕得不到了,只能寄托在后天的少年,那也行啊,仍然是颠覆不破的真理。过去我们这代人饱经风霜,各种政治运动。我是南京大学附中的,我那个时候也是全面发展,但那是57年,没有受多大的影响,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从体育来讲,我也跑12秒钟,文艺上也是尖子,高考还是高的。所以这就是次要的话,少年强则中国强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应该把希望寄托在未来。第二个问题,应该说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民办大学最需要的学生?我4万个学生,当然希望乖一点,一个个都很有个性,一个个都主张自由化,一个个都不读书,一个个都不进教室,这个学怎么办?我听过杨振宁先生在西安的一场报告,很诙谐的讲了一个故事,也许得诺贝尔奖的正因为他在中学几门不及格,当时很震撼。现在想想也有问题,都不及格那都得什么诺贝尔奖,还是要读书嘛,读书才是最根本。刚才讲我们4万学生希望乖一点,希望素质高一点,也曾经埋怨过中学校长,你光考虑高考指挥棒,但是那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学生我们需要德智体全方位发展,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别那么自私,独生子女年代老是考虑鼻尖底下自己那点个人利益,讲究过分自由、人性化,我作为民办大学校长是不太主张这样的。第三个问题,对高考的认识。高考是一个双刃剑,一谈素质教育,高考就是万恶之源,可是如果没有高考,我们就缺少了指挥棒了,缺少了压力我们一批一批成绩好的学生还是高考指挥棒指出来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对待高考的问题要一分为二,我们目前的条件还达不到,如果都像北大、清华那样的可以,自主招生,如果让每一个公办大学自主招生、民办大学自主招生,那么会更加腐败,而当前高考制度是唯一最为公平的制度,对于广大农村的孩子同样是一个标准,他能够中状元。再加上高考制度取消了以后各行其事,广大的高中毕业生无所适从,甚至于连老师都掌握不了整个教学的方向,我觉得还有待时日,我们可以讨论素质教育和高考指挥棒,但是并不是取消高考制度的最佳时刻。总的来讲,当然应该少年强。主持人王旭明:两位校长论述了他们心目中的少年强应该怎么样的强算作强少年,今天最后一位嘉宾也是离所谓少年最近的一位,就是来自江苏启东中学校长王生先生,王校长说说,在你们启东中学里,现在大家最担心的就是强少年、强少年、少年强、少年强,首先在中学出来。刚刚丁校长说了,他们这辈指不上了,我看很多坐在大学的人也差不多了,现在未来的小学、中学可能更加有指望,您来说说。王生:尊敬的各位嘉宾,很高兴今天参与搜狐教育讨论的这个话题,“少年强则中国强”,这个命题百分之百的正确,少年强之国强,我搞中学教育的33年,从77年开始当中学老师,从84年开始当启东中学副校长,当了33年的中学老师,从副校长到现在当了26年,从84年当到现在整整26年。主持人讲“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个过程,作为中学校长、作为中学老师对这个方面的理解,我是从这样四个方面,我觉得学生要强。第一,学会做人。学生很重要的做人,启东中学建校第一课我上两个小时,做人课,我提出要做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这是最重要的,做人要做到在家孝顺父母、在校尊敬师长、在外关爱他人,中华传统文化。上个礼拜我跟我们陈主任在教育电视台访问,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我觉得做人很重要。不会做人,学问做的再好,最后出的问题会很大,做人对父母要孝,对国家要忠,古时候讲忠孝、忠孝,我们现在做人对父母要孝,对国家要忠,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爱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