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涌水的影响因素和处治措施.docx_第1页
隧道涌水的影响因素和处治措施.docx_第2页
隧道涌水的影响因素和处治措施.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隧道涌水的影响因素和处治措施 摘要:地下水渗涌是影响隧道施工中常见地质灾害之一,涌水灾害的发生往往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但影响施工,如果处理措施不当,还会影响正常运营。并且其后期维护更加困难,该文章对隧道涌水的动态变化特征、影响隧道涌水的因素进行阐述分析,同时对发生涌水或潜在水体的治理措施进行总结和研究。 关键词:隧道涌水;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处治措施 一引 言 复杂条件下深埋长大隧道主要的地质灾害有高应力、高地温、涌(突)水等,在这些地质灾害中,涌水突水甚至突泥是隧道工程中最具危害性的灾害之一。国内外许多隧道发生过涌水甚至突泥灾害,如法国仙尼斯峰隧道、日本青函隧道、前苏联北穆隧道、我国大瑶山隧道和军都山隧道等。其中,我国1988年以前建成的铁路隧道有80%在施工中遇到了涌水问题,而在运营过程中还有涌水漏水病害的隧道占30%左右,如成昆铁路的415 座隧道中,在施工期间有93.5%的隧道发生不同程度的涌水或突水灾害,其中涌水量超过10000m 3/d 的有8 座, 而严重涌水者13座。隧道涌水的存在,不仅填塞坑道、淹没设备,给隧道施工带来巨大的困难,影响工期,严重者还会造成人员伤亡。 隧道涌水时由于隧道的掘进破坏了含水层结构,使水动力条件和围岩力学平衡状态发急剧改变,以至地下水体所存储的能量以流体(有时有固体物质伴随)高速运移形式瞬间释放而产生的一种动力破坏现象。当涌水中有大量的固体物质(尤其是泥质物) 时, 称为隧道的突泥。隧道涌水突泥是否发生, 需满足一定的条件, 即含水围岩的能量储存性能、释放性能、水动力性能和围岩稳定性能等。 二隧道涌水的动态变化特征 隧道涌水量由静储量和动储量两部分组成。 前者为隧道围岩内空隙中所赋存的地下水, 其大小取决于含水围岩的规模、储水能力和给水能力; 后者以地下径流形式出现于含水围岩中, 它与地表水体或其它地下水体有直接的水力联系, 其大小取决于含水围岩的规模、补给条件、径流条件和排泄条件。 当隧道涌水量以静储量为主时, 初期涌水量很大, 表现为突水, 随着时间的推移, 涌水量不断衰减, 最后仅为滴水或渗水, 贯通性裂隙含水围岩和孤立溶洞中的围岩涌水多属此类。由于这类涌水衰减快速,对隧道施工影响很大,对运营影响相对较小。以动储量为主的含水围岩,发生隧道涌水时,涌水量往往由小到大地变化, 然后趋于与动储量相当的稳定值,即隧道的涌水量等于补给量。这类隧道涌水包括岩溶水,因充填裂隙的地下水力梯度增加或冲刷加剧而逐渐贯通,并与其它水体(地表水或地下水) 发生水力联系时的涌水,以及与地表水有水力联系的断层破碎带的涌水。 三隧道涌水的影响因素 1、地质构造 从隧道围岩的结构特征来看,不论何种围岩,当其隧道掘进至破碎带发育地域时,隧道常会发生大规模、高水压的涌(突)水。破碎带可以断层破碎带或是断层影响带,也可以是各种褶皱发育地域,有地应力引起区域岩体破碎。还可以是各种岩性接触带。如:可溶岩与不可溶岩接触带、岩浆与围岩的接触挤压带等。 其中,在大断裂带或区域性断层附近,断层的性质对涌水也很大,张性断层一般是导水和富水的;扭性断层次之;而压性断层一般是不导水的。在断层复合部位或此生断层区域, 其导水性增加, 因而其突水危险性也大为增大。 2、地形影响(水压力影响)、地貌影响 隧道涌水与隧道穿越区地貌条件密切相关,隧道涌水量随地形地貌条件及隧道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由于隧道通过的地段地质条件复杂,地形复杂、埋深越深。揭露的水文地质单元多,水源补给量充足,地形高差越大、汇水面积越大、水头压力越高。如日本的旧丹那隧道1918年开工后曾6次遇到大突水最大的一次断层突水达33m3s水头压力高达1442MPa,贯通时总涌水量达168m s致使该隧道历时16年建成。我国的京广复线大瑶山隧道通过F9 断层时,曾遇到05m3s的突水,射程达810m。 在深部岩体中,岩体断续裂隙在极高水压力下易发生扩展,裂隙相互贯通后再进一步张开,发生水力劈裂。探埋隧道工程围岩若发生水力劈裂,这将使裂隙的连通性增加张开度增大从而增加渗透能力;此外,动水压力作用还能使裂隙面上的充填物发生变形和位移,尤其是剪切变形和位移,由此导致裂隙的再扩展。这些都有利于隧道涌水量的增大。 3、岩性影响 隧道涌水量与地层岩性也有较密切的关系。据新七道梁隧道施工中统计:灰岩夹千枚岩围岩,隧道涌水量较小,比涌水量一般为6.48-124.24L(灰岩类区段比涌水量一般为93.75-952 L(泥质岩及砂岩类围岩,由于受断裂带以及地下河影响,比涌水量达699.56 L(砂岩的比涌水量可达到1366.36 L(可见岩性对涌水的影响。岩性对涌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岩石的可溶性,岩石受水的长时间的冲刷和溶蚀作用,易在岩体破碎或不同岩性岩石接触面处形成溶腔。并存储大量水,当人工直接开挖至溶腔或扰动岩体,使裂隙扩展引最终引发涌水或突泥。 4、隧道长度及埋深 隧道延伸越长,埋深越大,经过的地质单元和水文单元越多,汇水面积和补给范围越大。但不同的隧道,经过的地质单元和水文单元有较大的差异,故其比涌水量与隧道的长度的关系并不十分明显,也即隧道的比涌水量主要受控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特征。当长大隧道埋藏较深时, 地下水补给较为充足, 隧道总涌水量和比涌水量均有随着上覆岩体厚度增加而增大的特征。 四处治措施 涌水的诱发因素也较多,其处置办法也要根据其诱发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其原则是“放排结合,综合治理”。涌水探测到或涌水发生后其一般的主要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排、限排。地下水体错综复杂,整体预测预报并不能保证准确性,当隧道开挖至附近,查清水体的影响,直接排水、泄水会造成较大的环境问题的,严重的甚至影响当地居民生活涌水,改变当地水文地质环境。如大瑶山隧道。对于此类潜伏用水体,其治理和施工难度都很大,一般采用引排、限量排放的措施,将掌子面的出水引至自然径流中,减小对地下水位的影响。由于水量水压均较大,完全封堵技术措施难以保证,经济上更是难以接受。可控制水的排放只在施工期间,排放量在保证结构安全的量值。主要技术措施是超前帷幕注浆、超前管棚注浆、径向注浆、加强支护措施等。 2、泄水。对于涌水量不大的不影响区域水文环境的涌水,或潜在涌水体。可采用超前钻孔或辅助排水坑道,将聚集在隧道前方和周边的的潜伏水体采用直接排泄至洞外的方法。 3、已发生过涌水突泥。对突泥堆积物进行清理,并对涌水突泥形成的空腔进行钻孔灌注混凝土回填。对空腔较大,且处于隧道下部时,可在洞内架设梁的方式通过。避免回填对地下水系造成影响。 4、对小型涌水,水压力不是很大,可以保证封堵效果的,可直接封堵。 5、加强防排水措施。为保证运营期间的安全。通过涌水地段出应增大排水能力,加强防水措施,采用加强的支护措施。 五结 语 影响涌水的因素主要有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隧道长度及埋深等因素有关,由于隧道涌水突泥的发生条件和动态变化的特征,不难看出他不但与施工和隧道特征有关。更主要是受上述因素的影响。但具体到一次大的涌水,往往是受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在前期勘探中,弄清主要影响因素,对施工和涌水的预报可提供很大的便利。 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涌水突泥的处治措施也是根据具体的诱发因素,选择多种方法措施综合治理,达到治理的目的,同时减小对区域水文环境的影响。其中,如果能通过超前地质预报手段,如:TSP、TEM、红外探测法、超前水平钻探等进行准确的预测预报。探测潜在水体的位置、水压和水量。对其治理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