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ppt_第1页
龋病.ppt_第2页
龋病.ppt_第3页
龋病.ppt_第4页
龋病.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 龋 病,健康牙齿,龋患牙齿,龋病 的危害,龋病的结局 -牙髓病、根尖周病、甚至是颌骨炎症,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掌握: 1.龋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及结局 2.釉质龋、牙本质龋、和牙骨质的病理 改变 3.菌斑的形成过程以及与龋病发生的关 系。 熟悉:三联因素学说的具体内容。 了解:龋病病因其他学说的重要内容,一、概述 二、龋的发病机制及病因 三、龋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一、概述,龋病,在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作用下,牙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导致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感染性疾病。,龋病好发部位之一:咬合面,咬合面窝沟龋的特点:潜行性破坏,龋病好发部位之二:颈部 颈部是牙结构上的薄弱部位,结构、力学,龋病好发部位之三:邻面 食物嵌塞,自洁作用不佳,釉质发育不全,牙颈部楔状缺损,牙磨耗,发病情况,1 、在口腔疾病之中发病率占首位。 2 、被WHO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心血管病、癌症) 3 、2007年卫生部对全国开展的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 调查的结果表明:,龋病的发病机制,化学细菌学说 蛋白溶解学说 蛋白溶解螯合学说,1、化学细菌学说 1889年由Miller提出:寄生在牙面上的细菌作用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和糖类,发酵产酸,酸使得牙齿硬组织脱钙。这一观点是否正确?,龋病的发病机制,Miller首次提出了龋形成的三个基本要素: 细菌、碳水化合物、牙齿硬组织。这在龋病病因的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缺点:存在一定的缺憾,未能指出特异的致龋菌群及其在牙面存在形式。,2、蛋白溶解学说 1947年由Gottlieb提出: 它认为口内细菌产生蛋白溶解酶先使釉质中釉板等有机物含量丰富的部位溶解破坏,继而产酸菌进入产酸使无机物溶解,则发生了龋。但后期很多致龋实验不支持这一学说。,龋病的发病机制,3、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1955年由Schatz提出:蛋白酶将有机物分解,同时产生螯合作用的有机酸,枸橼酸、乳酸等。与牙中的钙盐结合形成可溶性的螯合物,导致脱矿,使牙体组织破坏形成龋病。,龋病的发病机制,但是这一学说最大的不足是,缺乏有力的根据,引起病变的螯合剂和蛋白酶都有待证实。,4、三联因素学说 60年代,三联因素学说-细菌、食物、宿主。 70年代,四联因素学说-细菌、食物、宿主、时间。,龋病的发病机制,60年代初,KEYES等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加以补充,提出了三联因素学说。其基本论点是:龋病是由细菌、食物、宿主三个主要因素互相作用产生的。,(三联因素),B:细菌 F:食物 H:宿主,B,F,H,龋,龋病病因,B,F,H,T,B:细菌 F:食物 H:宿主 T:时间,龋,四联因素学说,细菌和菌斑变形链球菌 (致龋菌黏附于牙面) 食物蔗糖 (超强的致龋能力) 宿主易感牙 (牙的位置、形态、结构都 与龋病有关) 时间(时间的力量),菌斑 是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由唾液 糖蛋白形 成 的基质和细菌构成。,细菌:,变形链球菌的致龋力最强,菌斑 含有大量的细菌和少量脱落上皮细胞、白细胞、食物残渣等。 构成:,组织学上-基底层: 唾液糖蛋白(获得性薄膜) 中间层: 表层 : 球菌、杆菌、丝状菌、细菌残渣、脱落上皮细胞,体积上-细菌:6070% 基质等:3040%,重量上- 水 :80% 固体物质:20 %,形成:,不溶性 细胞外多糖,葡糖基转移酶,牙面,菌斑,分类,龋病的组织病理学改变,龋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一)釉质龋 1.平滑面龋 2.窝沟龋,釉质早期平滑面龋,釉质早期平滑面龋(磨片),A:透明层 B:暗层 C:病损体部 D:表层,釉质早期平滑面龋(磨片),A:透明层 B:暗层 C:病损体部 D:表层,光镜下釉质早期龋形成四层改变的原理,釉质早期龋 (三角形病损),釉质早期平滑面龋(显微放射摄影),病损体部脱矿最严重,釉质早期平滑面龋(偏光显微镜),釉质早期龋 (光镜磨片),釉质早期龋 (显微放射摄影),A:表层 B:病损体部(生长线明显),釉质早期龋,釉质早期龋牙齿表面扫描电镜,病损区晶体破坏,A:周缘晶体破坏 B:晶体中央溶解,病损呈三角形改变,尖向釉牙本质界,底向表面: 透明层:病损最前沿,晶体 开始脱矿,孔隙容积1% 暗层:脱矿加重,孔隙容积2%4%, 有再矿化 病损体部:脱矿最重,孔隙 容积5%25% 表层:因再矿化而相对完整,孔隙容积5%,釉质早期平滑面龋的病理改变:,窝沟龋,窝沟龋(光镜,磨片),窝沟龋特点:沿窝沟侧壁,向沟窝底部进展形成底朝釉牙本质 界,顶向牙表面的三角形病损,窝沟龋(显微放射摄影),窝沟龋(进一步发展),窝沟龋(显微放射摄影),窝沟龋(进一步发展),釉质窝沟龋的病理改变: 病损呈三角形改变,底向釉牙本质界,尖向表面。 成因:与釉柱排列方向一致。 注意:咬合面窝洞,口小底大。,(二)牙本质龋,牙本质龋(磨片,低倍镜),牙本质龋(磨片,低倍镜),牙本质龋(磨片,低倍镜),牙本质龋(磨片,低倍光镜),牙本质龋(磨片,低倍光镜),牙本质龋(磨片,低倍光镜),牙本质龋,A:透明层;B:脱矿层;C:细菌侵入层,牙本质龋(光镜,磨片),III:脱矿层; II:透明层; I:脂肪变性层,I,II,III,牙本质龋 A:细菌侵入层;B:坏死崩解层,牙本质龋(光镜,切片): 细菌侵入层中的横向裂隙(箭头),牙本质龋切片 细菌侵入层中的液化坏死灶(箭头),牙本质龋切片 A:细菌侵入层;B:坏死崩解层,A,B,牙本质龋切片:细菌侵入牙本质小管,牙本质龋:液化坏死灶(星号),*,牙本质龋 (坏死灶使小管形成串珠样改变),牙本质龋切片 (小管内充满细菌),牙本质龋切片 (小管相互融合形成大的坏死灶),牙本质龋切片 (箭头所指横向裂隙),牙本质小管内细菌( 透射电镜),牙本质龋(小管内充满细菌,透射电镜),牙本质小管内细菌(透射电镜),牙本质小管内细菌(透射电镜),牙本质龋的病理改变,病损形态呈三角形,顶部朝向髓腔,底部 朝向釉牙本质界,其改变由病损深部向表层 分为四层结构: 透明层 脱矿层 细菌侵入层 坏死崩解层,牙本质龋病变模式图,牙本质龋病变层次及意义,坏死崩解层:牙本质结构完全破坏,有大量细菌 细菌侵入层:有菌,脱矿与有机物溶解并存 脱矿层:细菌产的酸 ,导致了脱矿,无细菌 透明层:细胞突变性 ,小管中钙盐沉积,(三) 牙骨质龋,条件:牙骨质暴露 特点:多发于牙颈部、进展快、累及牙本质 发生:菌斑下、沿层板及穿通纤维进展,牙骨质龋 特点,牙骨质龋切片,牙周袋内牙骨质龋形成,牙骨质龋沿穿通纤维向深处扩散,牙骨质龋切片,龋坏沿牙骨质层板扩散,形成裂隙,龋坏沿穿通纤维侵入,牙骨质龋 菌斑(P)的深面牙骨质龋形成,部分牙骨质脱落(箭头),牙骨质龋 (牙骨质龋进一步发展,形成根部牙本质龋),龋病进展方向,牙釉质-牙本质龋,不同时期牙本质龋,小 结:龋病发展的动态过程,思考题,1.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