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池里养黄鳝.doc_第1页
生态池里养黄鳝.doc_第2页
生态池里养黄鳝.doc_第3页
生态池里养黄鳝.doc_第4页
生态池里养黄鳝.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池里养黄鳝(2005.11.16)作者:admin文章来源:央视科技苑点击数: 16254更新时间:2005-11-18央视国际 2005年11月17日 15:05 来源:CCTV.com 主持人: 说起生态养殖,我们想到的大多是尽量远离城市农村人类聚集区,尽可能地模仿创造自然野生的生态环境,恢复动物原来的生活习性。然而,今天我们要说的一个生态养殖项目可正好相反,它不但要给野生动物人为地创造一个新环境,还要驯化改变它们的一些生活习性。结果呢,同样生产出优质无污染的产品,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这究竟是什么项目呢,这就是很多人都爱吃的美味水产品黄鳝,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看一看。 这几年,市场上黄鳝的价格一直看好,看到很多养殖户都发了财,今年6月,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的徐军,在市场上收购了400斤小黄鳝回家放进水泥池里养殖,仅仅过了两天,他就有点不知所措了。 徐军(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 养殖户) 收回来的时候,我就放在那个池子里面,然后过了两天后,它就死了40来斤。因为什么原因呢?我当时收的时候,我不知道这个黄鳝已经生病了。因为我从那个黄鳝贩子那里收的。 看起来好好的黄鳝怎么会突然死亡,自己当初怎么看不出生病的症状呢?百思不得其解的徐军赶紧请来技术人员寻找原因。原来是黄鳝在商贩那里经过了长时间的密集存放造成的。 王太新(四川省简阳市科技局水产养殖示范基地 主任) 黄鳝在高密度存放的情况下,会造成体表黏液的脱落,黏液在水中通过发酵会产生高温,造成黄鳝不适应。所以黄鳝在这种高温的情况下很容易生病,拿回来饲养一般死亡率都会很高。 目前,黄鳝的人工养殖所需要的种苗,大多数仍然来自人工捕捉的野生黄鳝。要避免人工养殖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我们先要了解一下野生黄鳝的生活习性。黄鳝属于亚热带鱼类,广泛分布在中国、日本、泰国、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各地。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以及珠江流域的广东、广西等地;黄鳝属于冷血变温动物,它的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适宜黄鳝生存的水温为132度,最适宜黄鳝生长的水温为2128度,当水温低于10度时,黄鳝会停止进食,当水温高于32度时,黄鳝会出现打旋等焦躁不安的状况,几分钟内就会死亡;黄鳝还喜欢阴暗的环境,特别惧怕紫外线,昼伏夜出是它们的另一个栖息特征;这些家伙不但看起来像蛇,为了避免高温、躲避天敌、延续后代,它们喜欢钻洞穴居,在黄鳝种种与众不同的习性中,这是人工饲养惟一能够改变的。 王太新(四川省简阳市科技局水产养殖示范基地 主任) 野生的环境下,黄鳝在洞穴里边,它需要一个藏身的地方。而我们利用水浮莲,水浮莲它下面有很丰富的根须,供它栖息。黄鳝就藏在下边?对,再利用它上面茂盛的枝叶,可以给它遮阴。在我们实践当中,多次实践,这个完全可以代替泥土,黄鳝一样能够正常地生活。 外景主持: 观众朋友,这是一个黄鳝生态养殖基地。大家可以看到,在一排排高约50厘米的水泥池内,水面上漂浮着水葫芦、水花生之类的水草,池子底部没有一点泥土。黄鳝呢,悠闲地生活在水中。如果天热了,它们就会躲在水草下面避光纳凉。这和它们荒郊野外洞穴藏身昼伏夜出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不知道细心的观众朋友有没有注意到,每个水泥池的外面都有一截塑料管,王老师你好,这个管子是做什么用的呢? 王太新: 这个塑料管是控制这个池水的深度用的。一般在夏天,池水深最多40厘米,所以插的这个管子长度就是40厘米。 记者: 那如果浅了行不行呢? 王太新: 水太浅的时候,水温容易升高,水池的池水容易变质。 记者: 深了行不行呢? 王太新: 水太深了,换水的时候浪费水。 记者: 那对水质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呢? 王太新: 一般来说,使用干净的池塘水、井水河水都可以,主要是没有污染的水都可以。 记者:我看你们这个水是循环的,那什么时候需要换水呢? 王太新: 我们主要看这个池水的清洁度。如果是这个水变浑浊了,我们只能够看到20厘米以内的东西,这时候就需要换水了。 看,这就是生态养殖场内为黄鳝建造的新家,每个池子大约有10到30平方米大。这样不但可以将大小不同的黄鳝分池饲养,还能根据大小数量精确地投放饵料,避免它们内部恃强凌弱的现象发生。同时工人可以方便地清洁水池,放水换水。排放出来的污水经过第一道沉淀池沉淀后,再经过第二道沉淀池沉淀,在这里每立方水加入50100毫升的微生物制剂,目的是促进污水里有机物质的分解,净化水质,然后再回到蓄水池里循环使用。我们回头再看这个养殖池,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些长方形水池的每个池角都不是直角的,而且连池沿都是弧形的,这样做的目的可不是为了好看,而是防止不安分的黄鳝逃之夭夭。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生产优质无污染的黄鳝,首先得先保证饵料的营养及其安全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再来看一看黄鳝的饮食习惯,看一下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口味。 黄鳝属于以动物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他们对植物蛋白和纤维素几乎不消化,偏偏对蚯蚓、蝇蛆、田螺肉、河蚌肉等肉类食物百吃不厌。尤其是在土壤里辛勤耕耘的蚯蚓,不幸成为黄鳝最喜欢的美味。但是对没有味道的、或者有苦味、太咸的、有刺激性异味的食物,它们是宁可挨饿也一概不吃。所以,要想让黄鳝吃得多、长得快,从节约成本的角度上,最好为它们准备丰富而又优质的蝇蛆和蚯蚓。蝇蛆和蚯蚓的生态养殖方法很简单,先将畜禽的粪便拌入一些农作物秸秆,再按照每立方米粪料300500毫升的比例喷洒微生物制剂,密封发酵57天腐熟后,放进一间通风透光的废弃空房内,建立几个养蛆池就可以了。养蝇蛆方法很简单,成本也很低廉,但是用这样的蝇蛆来饲喂黄鳝会不会影响它的品质呢? 王太新(四川省简阳市科技局水产养殖示范基地 主任)其实我们的蝇蛆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它所使用的粪料是经过高温发酵,而且我们加了一种叫EM液的微生物制剂。微生物制剂加进去以后,它可以促进发酵。还有一个,它可以使粪料里一些有害细菌,通过它的抑制而得不到发展。我们在投喂以前,这个蝇蛆和蚯蚓,我们都采用了高锰酸钾进行消毒。所以采用这种方式饲养,是非常安全、无污染,还是绿色的。 养过蝇蛆的粪料再次加入一些农作物秸秆和微生物制剂后,可以再次密封发酵, 发酵产生的高温能够杀死里面残留的蝇蛆,以免污染环境。将发酵腐熟的粪料堆积在一个固定区域内,就可以养殖蚯蚓了。养殖蚯蚓时,需要将种蚯蚓和饵料蚯蚓分区饲养。每隔15天将种蚯蚓进行分离,并将分出来的粪料加入一些新鲜的粪料再洒水保湿,以便里面的蚯蚓茧孵化成小蚯蚓。如此反复多次,在温度适宜的季节,大约50多天后,小蚯蚓就长成了大蚯蚓。养殖蚯蚓后的蚯蚓粪则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养殖水蚯蚓,这些细小的水蚯蚓是黄鳝小苗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无论蝇蛆还是蚯蚓,在投喂黄鳝以前,都必须先用浓度为每吨水35克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另外,如果没有健康的种苗,即使再优越的环境、再先进的技术也养殖不出优质的产品来。目前,黄鳝的人工养殖所需要的幼苗,大多数仍然来自人工捕捉的野生黄鳝,如何识别野生幼鳝的健康状况,是您要想成功养殖必须掌握的技术。 王松 (四川省简阳市科技局水产养殖示范基地 技术员) 健康的黄鳝像这样,它周身的黏液很丰富,体表没有受伤的现象,也没有其他任何的病状。像这种全身发红,有出血点,还有像这种头部肿大,还有像这种肛门红肿、外翻,这种也不能够采用。当然在收购的时候,我们发现一户他的我们所说的病状比较多的情况下,这批黄鳝最好不要收购。 除此之外,野生幼鳝以每条单重3080克为好。太大了不但成本太高,幼鳝长到300克后生长会缓慢;太小了捕捉时容易受到伤害,增加死亡率。幼苗选好了,我们可以按照每平方米13公斤的密度投放到鳝池里。投鳝入池的当天晚上,就应该开始投喂饵料。由于黄鳝在饥一顿饱一顿的野生环境下,养成了暴饮暴食的贪婪本性,而且喜欢在夜间进食,所以,必须改变黄鳝的一些饮食坏习惯。学术上这叫做驯食。 王太新(四川省简阳市科技局水产养殖示范基地 主任) 驯食主要就是黄鳝从野生的环境到我们人工养殖的环境下,它要习惯我们投喂的饵料;还有一个是我们投食的时间,一般黄鳝是晚上吃,我们要驯化它们在白天,天黑以前吃。我们驯食一般是用蝇蛆、蚯蚓,现在池子里撒上一些,让黄鳝先习惯一下,然后再逐步把投料的地点移到空白的地方,这样我们就便于观察了。 驯食另外讲究的是一食多餐制,就是要根据黄鳝进食的情况多次投喂,这样可以避免有饵料剩余污染水质。生态养殖黄鳝虽然相对容易,但也需要勤快人。需要经常检查巡视黄鳝的生活状况。夏天日照量高的天气还要架设遮阳网,来降低光照强度、避免水温升高。如果这些你都做到了,黄鳝会悠闲、健康地生活在新家里,它们肯定会给你不错的经济回报。 主持人: 这种养殖方法主要的技术环节大致就是这些,具体的一些细节需要我们来仔细琢磨或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