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概念及用法.doc_第1页
虚词概念及用法.doc_第2页
虚词概念及用法.doc_第3页
虚词概念及用法.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虚词概念及用法一是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二是不能单独成名,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三是不能重叠。这些与虚词无词汇意义有关。词按照语法功能的区别,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与“实词”相对的就是虚词。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汉语是虚词特别丰富的语言,这是由汉语特性决定的。汉语的虚词是封闭的,包括极不常用的不过1000个左右,掌握汉语几百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说是学好汉语的关键。 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实词是开放性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所编的现代汉语词典收实词五万多条,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收了九万多条,就一般常用的词来说,大约也在二万五千左右。虚词的数目则要少得多,就现代汉语里的虚词来说,大约在八百左右,常用的也只有三百五十个左右。 虚词数量虽少,但重要性从总体上说不亚于实词,就个体说比实词还要重要。有人把实词比作人体的血肉、骨头、毛发,把虚词比作人体的经络。这比喻当然也不一定恰当,但这主要在说明虚词数量虽少却非常重要。因为虚词的运用往往会牵涉到整个句子的结构,影响到整个句子的意思。我们要是把某些个实词(如“桌子”“馒头”“电灯”)取消掉,对我们说话当然会有些影响,但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至少不会影响到正常交际。可是我们如果把现代汉语里的“的、了、吧、不、也、吗、呢”去掉了,那影响可就大了,就会影响到正常交际。 由于虚词在数量上要比实词少得多,而重要性不亚于实词,甚至大于实词,因此虚词在交际中的使用频率比实词要高得多。像“的”“了”,它们的使用频率竟高达35%,这是任何一个实词没法相比的。虚词在各种语言里都占极重要的地位,而在汉语中尤其显得重要。汉语就其语法来说是属于分析型的,它“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汉语既没有俄语、法语、英语里那种形态标志和曲折变化,也没有日语、朝鲜语里那种粘附形式。这样,虚词在汉语中担负着更为繁重的语法任务,起着更为重要的语法作用。因此,我们汉族人要提高文化水平和语文修养,外族人要学习汉语,不能不重视虚词的运用。 实词用得好固然不容易,虚词要用得好,则更难。可能就因为这个缘故,一般讲炼字、炼词时,只讲炼实字、实词,不大讲炼虚字、虚词。其实,炼虚字、虚词是写作中很值得注意的一件事。一个虚词用得好,不仅能使它所在的句子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而且往往会把整段、乃至整篇文字都搞活了,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一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历来被看作是讲究修辞的范例。好在哪儿?一般都着眼那个“绿”字。据说王安石在草稿上最初用了个“到”字,后又改为“过”,又改为“入”,又改为“满”,改了十几次,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洪迈容斋续笔)。这个“绿”字用得确实好。用“到、过、入、满”等也不能说不准确,但“绿”所表示的意思要丰富得多。它既包含了“到、过、入、满”等字的意思,同时又比它们更新鲜、更生动。因此,这个“绿”字确实可以称得上炼词的范例。但是,这一诗句中的虚词“又”,也用得非常好,而一般人却忽略了。2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请看下联: 君恩似海矣; 臣节如山乎。 原来此联是明末陕西总督洪承畴的门联,原本无联句尾处两虚字,为“君恩似海,臣节如山”,是一副表白自己、歌颂皇恩的对联。洪承畴后来投敌卖国,遭人唾弃,便有人在原联句尾添此“矣”、“乎”二字,其意即大相径庭,成为一副绝妙的讽刺联。 再看这样一副对联: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这副对联是王湘绮写的讽刺袁世凯的,被近代人称为名联。联中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不是东西”,上联的“也“字和下联的“之”字都运用得很好,如去掉虚字,则难称佳作。 以虚字入联,多用于古人祠堂、集字集句联。如山东济宁子路祠联: 允矣圣人之徒,闻善则行,闻过则喜; 大哉夫子之勇,见危必拯,见义必为。 作用 用以构成文句,工整文意,例如耳、目是实字,若夹配以“而”“之”二字,联成“耳而目之”,就有灵动活跃之义。唐代刘知几说:“夫人枢机之发,+ +不穷,必有徐音足句,为其始末。是以伊、唯、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去之则言语不足,加之则章句获全。”(史通卷六浮词)所以古书用虚词以足成文句,工整文意,随所可见。例如用“为”字,左传襄公十七年:“而何以田为?”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何以圣为?”国语晋语:“将何治为?”荀子议兵:“何以兵为?”皆因句末,不加为字,不能成句。还有加“唯”字,书经皋陶谟“百工唯时”,以及召诰“无疆唯休”,只“时”与“休”不成句,加“唯”以成之。再有加“或”字,诗经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此句若省“或”字,仅“无不尔承”,则文义匆促,加“或”字,语气缓和。若加“之”字,约分为三种: 1加“之”字语句联用,增强语气。宋人陈叔方说:“老子云: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叠八之字,无穷之用,只在于用一助语中耳。”(颍川语小) 2为句尾虚指,联字见意。诗经裳裳者华:“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维其有之,是以似之。”六句中用八个“之”字,显而易见,少“之”字则文意不整。 3在句中用“之”字,以工整文句,诗经上到处见之。如诗经小雅正月:“瞻乌爰止,于谁之屋?”用一“之”字,使句子工整。诗经中“之”字甚多,据黎锦熙先生统计,诗经用之字共1039个,其中动词4个,形容词52个,代名词400个,介助词583个,以介助词为最多。(见黎锦熙汉语解释词论文集)除文字用之字为语助外,印文题额也用之字。例如宋太祖赵匡胤见开封城门额有“朱雀之门”,便问赵普何不写朱雀门,加之字何用,赵答以助语。印章亦多加之”字。如汉代人好以五字为印文,若位在丞相,印文为丞相之印章。后世印文取其偶数,平正,印文多用之字,如单名不足四字,则为“口口之印”。(参见履斋示儿编卷十二“印文榜额有之字”条)今人尚有用之。又一句用之字和其他字以成句亦常有之。如诗经邶风雄雉“道之云远”,以及瞻印:“人之云亡”,只用“道远”和“人亡”四字不能成句,加此二之字以成之,诗文中类此颇多。 文章必用虚词才能成文。清刘淇助字辨略自序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盖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轾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柳柳州(柳宗元)所由发哂于杜温夫者邪!”(杜温夫之事见后)这里说古代文言,必用实和虚字,且“虚字一乘,判于燕越”,充分表明虚词的重要性。本来,“实”和“虚”具有相反的意义,而相反正足以相成,好像真、善、美的反面是假、恶、丑,没有假、恶、丑,就没有真、善、美。 虚词由实词而来(详后),它们都是假借字,如也、者、矣、尔、耳、乎、邪、焉、哉、之、以、于等字,今日所用都无原来的意义。清郝懿行说:“凡语词(虚助词)之字,多非本义,但取其声。”(尔雅义疏释诂下)所以虚词有不定的“间”字意义,在句中固为“间”,在句首(如发词、转折词)和句尾(如歇语词)亦为“间”。不论它是“中间”“首间”“尾间”,都非其本义,发生了质的变化。变了质的字,不能从其本义去解,而由其所处的位置和读音以释其义。例如“所”字,原为伐木声或举木声,本义为动词,假借变为名词的“处所”,如派出所、卫生所,由处所引申而变为虚词,如“予所否者”,作“若”字义,发生质变,与本义无关。 我尝读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和杨树达词诠等书,他们解释虚词一字多至十余义,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也不说明其所以然,乃至写此书时反复思考,始知其所以然。清朱骏声说假借的虚词,是“依声托事,谊不在形而在音。意不在字而在神,神似,则字原不拘,音肖则形可不论”(说文通训定声卷一假借)。例如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尚书微子之“何其”,皆当读基字浊音。音在“基其”之间,盖语辞之有音无字者,虚词只取其音,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