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文化课论文.doc_第1页
汉字与文化课论文.doc_第2页
汉字与文化课论文.doc_第3页
汉字与文化课论文.doc_第4页
汉字与文化课论文.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字与文化课论文从陈寅恪“恪”字读音看中国人的趋从文化关键词:恪字读音 趋从文化 内容提要:一直以来,中国人似乎都有一种“趋从”文化,即人云亦云或谓之“大一统”倾向。于是,针对陈寅恪先生的“恪”字读音就在学界和社会上引起了较大争议。本文从陈寅恪先生的“恪”谈开去,分析两派的论点论据,从而探讨中国人的这一历史文化情结。引子陈寅恪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史学大师。他的名字中最后一个字的读音,近年来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一般人按照普通话,把“恪”读成k音,而在人文学界中,“恪”则被广泛认同为qu音。“恪”字的两种读音,孰是孰对暂且不论,但从中不难发现中国人具有普遍的“趋从”文化,对权威或某一社会合流现象有一种尊敬甚至敬畏的心理,并自然产生权威趋从心态。正文(一)陈寅恪之“恪”之所以被学界读成qu ,其根本原因恐怕还在于陈先生是名人。对于名人,我们中国人历来怀有敬畏心态,即通常所说的“名人效应”。尤其陈先生是文学、史学大家,于是其名字的读音,也就成了学界趋之若鹜、力求“规范”的要素。对此,“qu”派列举了以下几点论据来证明其真实性和确切性:(一)“古音说”新版辞海注“恪”字曰:“k课,旧读qu却” 。“旧读”之说源自商务印书馆辞源(1915年版) 卯部第21 页,“恪亦读如却”。这表明, 当时有此读音。此为论据一。(二)“方言说”陈寅恪先生祖籍在江西修水,qu音属于客家方言的旧读。在客家方言中“恪”读qu音,故陈先生的“恪”应读qu。此为论据二。(三) “排行说”陈寅恪先生名中“寅恪”“恪”字是陈家这辈排行的通用字,如衡恪(师曾) 、隆恪 (彦和) 、方恪(彦通) 、登恪(彦上) 。而且在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中, 蒋天枢先生写道:“先生生寅年,祖母名之曰寅恪。”再如陈寅恪之表叔俞明震,字恪士。人们在提到俞明震的字时,往往写成“确士”。如近代著名诗人兼教育家陈衍在石遗室诗话卷四中,述及自己的友好俞明震时,便称“俞确士学使”、“俞确士”,而不是“俞恪士”。陈石遗与俞明震过往甚密,他不可能不知道俞的字为“恪士”。而俞的字“恪士”之所以被陈石遗写作“确士”,这是由于“恪”与“确”两者音相同。而“确”,无论在哪一本字典或词典里,只有一个音qu。这一事实,至少说明“恪”确实有qu的读音。此为论据三。(四) “自称说”以本人读音为标准。因“恪”为陈寅恪先生姓名用字,故读音以陈先生之是为是的说法,更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人的趋从文化。以陈先生之非为非,这是争论双方差异共同的立足点。有人例证,陈先生的女儿陈琉求说“恪”应读qu,因为“女儿不会读错的” 。因此,文史学界把陈寅恪先生名字的“恪”字,念成qu音,更确切的说,是源自于久远以来的一种约定俗成。此为论据四。但这里的问题同样是:陈寅格先生本人及家人对他的名字怎么读是否即为“恪”字的标准读音呢?有这样一种理论:“对于人名的读音有一个规矩。那就是姓名从其主,它的主人如何自称,别人也应该这样称呼。因为名字是极端个人化的产物。它的主人如果愿意用这个字来指代自己。别人是不应该干预的。”这显然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趋从文化心态作祟。据笔者所知,更有人当代许多艺人,如李玟,其“玟字从古只有民一个读音”,但事实上,国人又有谁会称这位大名鼎鼎的性感女明星为“李民”呢?甚至有人说,“也不排除玟字在李玟这个专有词组中,念文”,因为“可以把两个偏旁放在一起组成一个新字,赋予它一个任意的读音;也可以赋予一个已经存在的字,一个新的专有读音”。陈寅恪之“恪”就是“在这个人名词组中。被赋予了新读音确”。这种“高论”,实际就是说在人名中是可以造字造音的。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因为一个人取名诚然是“极端个人化的产物”,但这个名字怎么写怎么读,是不可以随心所欲的。我们认为,如果没有非常特殊的理由,或者强有力的文献依据,不应该违背语音演变的规律。再如,歌坛新秀张韶含名字第二个字显然是“韶光易逝”的韶字,应念阳平声,但是无论是其自己还是大众媒体,无一例外的称其去声。如有人提出异议,立即就会招致嘲讽:你连她都不认识?正如在大学校园里,有几次把陈寅恪的“恪”读成k ,总是被同学甚至师长纠正。为究其原因很简单大家都这样读的嘛!又是典型的趋从文化!当然,有些人名用字的读音确乎与通常不同,如陈省身之“省”不读sh6ng而读xIng,王朝闻之“朝”不读chao而读zhao,但这并非什么“名从其主”,相反恰恰是因有典可依(“吾日三省吾身”、“朝闻道,夕死可矣”),而被规范化、“公共化”了,成为一种公认的读音(即多音字)。至于历史上的一些特殊的字音,如古人名南宫适(ku6),樊於(wu)期、郦(ji)食,古城名龟(qiu)兹(cI),古君王称号可(ke )汗(han)等,它们作为历史遗存,何以形成己无可考,已约定俗成。但笔者问为,所谓的“多音字”、“固定读法”其实就是中国人“趋从”文化的一大表现。(二)另一种观点即k派,是近二三十年才刚刚兴起的。此派坚持认为k音不能从俗从众。(一) “音译说”赵武平先生曾发表一篇题为“是想看看陈寅恪的藏书”的文章,其中谈到了陈寅恪先生名字中“恪”字的读音问题。他也认为陈寅恪先生名字中的“恪”字的读音,当是k 。理由是陈寅恪先生自己把名字用英语拼写成“Tschen Yinkoh”或“Chen Yinke”,而未曾拼写成“Chen Yinque”。赵武平先生所引用的材料分别是陈寅恪先生于1940年5月致牛津大学与1946年2月19日致傅斯年的英文信。应该说,陈寅恪先生名字中的“恪”读音为k ,似乎是确定无疑的了。因为陈寅恪先生自己把名字中的“恪”拼写成koh或ke嘛!再者,最近北大陈平原教授说道,哈佛大学档案中标音就为“k”。西方语言中有时把“qu”读成k音,如technique,于是有人将西方的标音que ke按汉语拼音去读,于是以讹传讹,“恪”读成了“qu”。(二)“误读说”有人指出,误读陈先生的“恪”字的另一原因是“国音”与“粤音”的差异。在国音(普通话)里,用直音字课、注音字母和汉语拼音三种方式标注,而粤音(广东话)是以直音字确和国际音标标注。其中,“课”和“恪”是国音同音字,“确”和“恪”是粤语同音字。如果一个文化程度较低而又不懂注音字母、汉语拼音和国际音标的人,便很有可能误读。(三)“规范说”其基本依据是从汉字汉语规范的角度应读成k。如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第3版)即注“恪”音为k;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释例(语文出版社1997年)也如此,并特别注明“不取qu音”,例词除“恪守”,还有“人名如近代学者陈寅恪”。徐世荣先生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释例对此作了说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审恪守一词,定恪音k,注明:不取qu音。人名如近代学者陈寅恪。”因此,“陈寅恪”的“恪”应该读k。此外,贾占新先生在读书1997年的第12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恪”字的读音问题的文章,引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导师之一的赵元任先生同其妻子杨步伟合作的一篇忆寅恪的文章中的材料,指出赵元任先生认为“恪”字的读音“在全国只读为k”。赵元任先生为二十世纪的语音学大师,他的意见自然具有权威性。纵观上面三种说法,无论是“音译说”、“误读说”还是“规范说”都是“趋从”的鲜明表现。首先,针对“音译说”。陈寅恪先生为什么把自己的名字拼写成Tschen Yinkon或Chen Yinke呢?我认为,这是陈寅恪先生对当时国语化运动即主流语言文化的一种自觉认同。也就是说,笔者认为,陈先生本人也深受中国这种传统的趋同文化的影响。陈寅恪先生的这种自觉认同,在他的不少论文中表现了出来。如他在东晋南朝之吴语与从史实论切韵两文中,考察南朝的语音系统,根据大量的史实,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著名观点:即“永嘉乱起,人士南流,则东晋南朝士族阶级,无分侨旧,悉用北音。”原因是“司马氏平吴以来,中原众事,颇为孙吴遗民所尚,语音亦其一端” 。在江南被开启之前,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总的来说,均落后于中原。因此,向中原学习、看齐,是当时江南社会中的士族自觉形成的一种风尚(也不排除个别士族坚持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而在语音上效仿中原,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这种向先进的文化学习、效仿的美德,中华民族一直不曾间断过,即使在闭关锁国时期也不例外。陈寅恪先生虽被人戏称为“文化遗民”,但身当国语化运动蓬勃发展之时,他不可能抗拒这一运动。而作为一个华夏文化的传承人,他只会自觉地参与这一运动之中,以身作则,推进这一运动。因此,身为文化世族后人的陈寅恪先生,自然是认同纯洁文化兼具化民启智的国语,而不是固守偏僻之私。因而,陈寅恪先生将自己名字中的“恪”字的读音,按照国语的语音习惯拼写成k ,这正如我们每个人按照普通话的语音规则来拼写自己的名字是一样的。也就是说,陈寅恪先生拼写自己名字的这一行为,与他所解释的东晋江南士族“无分侨旧,悉用北音”出于同一机理。尾声张中晓先生曾谈到:“保存自我的存在(生存)不是使我们的心灵完全孤立,不是做一个与世无涉的隐士,而是杂利己和利人的大海中游弋。假如有两个本性完全相同的个人联合在一起,则他们将构成一个个体,比较各人单独孤立,必是加倍的强而有力。所以人与人团结 ,最为必要。当然这团结是建立在自我保持的基础上的,凡是从事这类团结的人,他们都是公正忠诚而高尚。” 这段话说得不错。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人,必然是独立的人,独立的人联合起来才有力量。没有自我意识的人其实不可能联合,他们拥有的不过是简单机械盲目的“趋从”而已。笔者对中国人的这种文化倾向深表不理解,更希望中国人摆脱这种文化倾向。注释:辞海1979年 P1989蔡鸿生仰望陈寅恪中华书局2004年1月. 赵武平“是想看看陈寅恪的藏书”中华读书报2001年4月25日. 郑茵 陈寅恪的“恪”应当怎么读咬文嚼字1997年 第09期. 陈寅恪从史实论切韵,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P342343. 李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