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docx_第1页
浅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docx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论文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论文摘要:一个国家的经济方式转变无疑是需要千千万万个企业,亿亿万万的人所拉动的。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需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物质生产为驱动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变到一种靠人力资本,智力和革新为主驱动的发展模式,中国经济才能有望实现进一步的提升。 改革开放30年之际,围绕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讨论不绝于耳,那么什么是经济增长方式,人类的发展史上又经历了几种经济方式的转变呢? 经济增长方式通常指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现代经济主要经历了以下三种增长方式的转变: 1、早期经济增长:在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17701870)开始以前,经济增长非常缓慢。因为受到了自然资源的制约。当时经济增长主要靠新的自然资源主要是土地的投入,而土地是有限的,所以增长速度上不去。第一次工业革命打破了自然资源的约束,开辟了经济增长的广阔前景。此后,经济增长靠的是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为了用机器代替手工,就要生产机器,要发展重工业,而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的。所以这个时代的经济增长就是靠投资去驱动,靠资本积累。 2、现代经济增长:到了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1914)发展以后,增长方式除了依托资本和劳动以外,还有就是技术进步,它同样影响到总量增长。大量生产技术的进步成为了这种增长方式的特点。这里所说的技术进步不完全是工艺上的进步,而是更为广泛意义上的技术进步,即效率的提高。 3、后工业化时期的新经济增长:20世纪80年代后期产生并在当代发展经济学上占有优势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提出(或“内生增长理论”),技术进步不是一个外生变量,而是一个内生变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已经把知识或者说人力资源看成一项资源、生产要素。 从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趋势:经济增长已经由量的投入逐渐过渡为产出效率的提高来拉动。把无形的人力资本、知识财富也发展成一项重要的生产要素。但从中国的整体发展情况来讲,我们的增长模式尚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期中。 众所周知,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消耗资源的一个过程。问题是,自然资源有限,当耗用达到瓶颈后,我们应该如何维系增长?除了开发可再生资源外,更重要的就是提高效率。 从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开始,转变增长方式作为战略重点就成为了改革的主攻方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就一直是各级政府所关注的焦点。面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今天,为了避免经济急剧下滑,中国推出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计划投入人民币4万亿元,主要用于铁路、机场和其他硬资产项目。 不过,华尔街日报近期评论:“中国发展基建可能不足以支撑其经济长期增长。”“无法支撑长期增长”无疑指的就是没有特别注重效率的提高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因为,为了提高投资产出效率,最终还要靠“人”去实现这个目标,所以必须发展人力资本。但是发展教育基础方面,在中国已被证明是项尤为艰巨的挑战。1997年,中国政府曾表示计划到2000年将每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用于教育。这个目标从未实现:去年中国教育总支出仅占GDP的2.8。 由此,在当前的政策背景之下,我们是否需要把目光从那宏伟的4万亿转向产出的效率问题上来,把短期的解决就业率问题转向长期的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上来,把简单重复的生产带来的低效率回报转向由创新技术驱动的高回报率的产业中去呢? 一个国家的经济方式转变无疑是需要千千万万个企业,亿亿万万的人所拉动的。对于现存的任何一个企业,是否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生产效率,资源使用效率,人才培养和储备战略上?而每一位公司员工,从公司政策的决策层到生产在第一线的人员,是否应该把如何使用好手中的每一项资源,从一滴水,一度电,到一升油,一卷钢;从生产流程的优化,到员工潜力的培养和挖掘,作为切实提高效率的具体行动目标呢?所谓的“节约成本”不外乎是提高效率的一个量化体现。 过去的3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而令世人惊叹的30年,但不得不承认,也是经济发展经历的低层次的30年,主要靠物质生产要素驱动型的发展,技术上靠学习模仿和“拿来主义”就可以应付裕如,支撑增长的年代。然而,当中国羽翼渐丰之后,很多方面需要靠自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