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庄子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大致可翻译成:庄子与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儵鱼在水中从容地游动,这是鱼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如何知道鱼的快乐的?”庄子说:“你不是我,又如何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受;但你固然也不是鱼,所以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就是肯定的了。”庄子说:“请顺着开始的地方想。你说你如何知道鱼的快乐,就是在你自己知道了我知道鱼之乐之后问得我。而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的快乐的。”在故事中,庄子看到鱼游得从容,感觉鱼是快乐的。惠子则怀疑庄子知道鱼之乐的可能性。庄子首先用了一个反问:“你又不是我,如何知道我知不知道呢?”。惠子在随即的回答中,先承认自己不是庄子也就不了解庄子的感想,又进一步认为,庄子不是鱼也就不知道鱼的感想了。但庄子在故事的最后既肯定了他自己知道鱼的快乐,又肯定了惠子知道庄子能体会到鱼的快乐。由此可见,庄惠的争论主要针对的是人与鱼、人与人互相感受,相互理解的可能性。让我们回忆一下,我们平时是如何理解他人的呢?当我们最初与外界接触时,我们的经验是原始的,并不能分清什么是外界,什么是“他”,什么又是“我”,这时外部事物与“我”之间不存在一条界限。只有当我们经历过后回想,才会逐渐发现刚才的经验是“我”的经验,而经验的对象触摸的物体、对我微笑的人、一条在我面前游过的小鱼并不是“我”。由此,我认识了作为经验主体的“我”,以及外界即“时空中的对象”。在此之后的对经验的反思中,我们将逐渐形成越来越准确的概念来把握外界事物的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对一条游动的鱼,我们将在脑中留存关于它的形状、它游动的身姿的形象;而且知道它是活的(当然这也伴随着对“生命”这个概念的认识过程),记住它要在水中活动,最后再用语言中“鱼”这个词来代表、指称这种存在的物。但如果一直沿着这条思路去认识“鱼”,我们就只能永远和惠子一样了,即认为“它是,而且也只能是一条鱼。”我们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关于鱼的生活习性的知识甚至解剖知识,但却永远不可能觉得“它很快乐”。因为在我们看来,“鱼”和“我”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它只能作为一个反思的对象出现在“我”的对立面上,而不会和我的生命产生联系。庄子又为什么能像小孩子一般说出“小鱼真快乐”呢?这是因为在庄子看来,“鱼”和“我”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它与“我”的生命休戚相关,甚至是“我”的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际上,小鱼与我的关系,并不是“我它”的关系,而是一种“我你”的关系:“我”不是“你”,也并不占有“你”,但“你”一直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你”存在于“我”的生命中,由此组成我的生命,构成了“我”。于是,我们所身处的世界也随即变化,变得与我息息相关,而我也感受到完整的人格。庄子便可以感觉到鱼的快乐,惠子也可以知道庄子知道鱼的快乐了。至于小孩为什么比成人更有可能说出“小鱼真快乐”呢?我想是因为小孩与成人相比,对经验的对象还没有形成较完善的概念,没有将我与对象完全看作是本质不同的两者(概念既是把握事物属性、本质的工具),即“我”与“它”还没有完全被区分开来。如此,也就有比成人更多的可能去感觉到鱼的快乐了。庄周梦蝶原文: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庄子画像。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译文: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十分轻松惬意。他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过一会儿,他醒来了,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他认真的想了又想,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一定是有分别的。这便称之为物我合一吧。知鱼之乐大意:庄子和惠子在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游得从容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呀。”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快乐。而你也不是鱼,那你肯定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从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在哪里(安:一意为如何,怎么;一意为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呢,既然你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还问我?我是在桥上知道的。韩非子鲁人徙越解读原文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徒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1、韩非子,战国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2、身:自己,本人。3、屦:麻鞋。4、于:到(介词)(表示方向)5、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6、跣行:赤脚走路,跌,赤脚。7、缟:古代的一种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8、被(pi)发:被,通“披”;披散头发。译文鲁国有个人自己擅长编织麻鞋,妻子擅长纺织白绢。他们却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必定很穷。”那鲁国人问:“为什么呢?”这个人回答说:“做鞋是为了给人穿的呀,但是越国人却习惯于赤脚走路;织白绸子是做帽子用的,但是越国人喜欢披散着头发,不戴帽子。凭借你们的专长,跑到用不着你的国家里去,要想不穷困,哪能办得到呢?”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用途也会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简析聪明的鲁人,放弃了生意兴隆的故地,想到外面独创一番天地。其可想见的困难在他看来并没有什么,因为他有充足的自信心,他相信自已会凭借自已的才智与不懈打拼创造出另一番在别人看来没法达到的事业天地。他还是个善于挑战自我的人,他运用逆向思维,独僻蹊径,去涉足别人未曾走过的路,这是对自我的一个挑战。他还是一个善抓商机的人,正是别人未曾染指的地方,才充满了无限商机他有先见之明,他有创新精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事还是学习都要从多方面去考虑,若永远循规蹈矩,就不会有创新,不会有更大的进步与发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阅读方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熟读成诵,增强文言语感;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懂得要正确面对逆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孟子名轲,战国时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又一位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主张行“仁政”而“使天下人皆归之”,主张以民为本,曾说“民为贵,社稷轻之,君为轻”。曾游说各国,但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们闭门著书,成孟子一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 熟读课文(一) 学生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给生字注音。(二) 全体朗读,正音。(三) 给学生时间自由朗读,要求读准确,读通畅。学生散读。(四) 全体朗读,教师指出失误及不足,提醒注意;教师范读(做到“零失误”),请学生找茬;再给学生自由朗读时间,鼓励他们也像老师一样做到“零失误”。(五) 请学生自告奋勇举手在全班面前朗读,尽力做到读准确,读通畅。其他学生认真听,数数朗读失误。采用“破纪录”的方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如:第一位学生朗读中出现四个失误,第二位同学就要努力将失误控制在四个以下,以此类推,直至零失误。)三、学生自读理解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理解课文,适当做笔记,疑问处可与同桌探讨,不能解决的做好记号。教师巡视,给予适当引导(如查阅工具书,选择义项等方面)。四、 布置作业(一) 朗读课文,尽力做到“零失误”;(二) 抄写课文一遍。第二课时一、理解分析第一段(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借助注释、学生的阅读积累及教师的讲解了解六个人物的故事。(关键词:发、举、士、市)(二)师:这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生:出身卑微,有的是农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隶;后来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师: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况且像管夷吾,并非生来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来就做奴隶的啊。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吧!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筑墙工辛苦的体力劳动;鱼盐贩子辛苦奔波,社会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边缘;隐士生活清贫;奴隶失去尊严,自由掌握在主人手里。(学生与教师应和着分析)生:他们生活艰苦,经历了磨难。师:是的,他们都经历了一番磨难,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炼,而最后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名垂青史。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什么道理吗?生: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炼。师:正是如此,逆境出人才,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板书:人才在忧患中造就)二、理解分析第二段(一)教师提问关键字意思,提示“使动用法”,请学生试着解释句子大意。难点教师给予帮助。(关键字:故、是、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动、忍、曾益)(二)师:经历磨难的好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要使他内心惊动,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本没有的才能,途经是 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师:是啊,必须让他在各个方面都经受一番磨难,由此磨炼出杰出的品格和才华。这样,才能担当起上天赋予的重任啊!(板书:苦劳饿 空乏 拂乱动心忍性 曾益不能)(三) 师:这一段所说的中心意思可以怎么来概括?生:人必须经历一番艰苦磨炼才能成才。师:咦,是不是与上一段意思一样啊?这两段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不过,论说的方法可不一样。生:第一段是举例子,第二段是在分析道理。师:严格地说,第一段是以事例为议论的依据,我们称为“举例论证”,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举例论证例证是人们议论分析时常用的方法。(板书:举例论证 )三、 布置作业(一) 背诵第一、第二段。复习字句解释。(二) 自己串讲第三第四段。第三课时一、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齐读课文。二、学生解释第三段的句意。教师指导、点拨。(关键字:恒、过、困、衡、虑、作、征、发、喻、入、楚、法家、拂士、敌国、外患)三、师:能否用概括第一、二段的句子“人才必须在忧患中造就”来概括这一段?生:不能,因为这里还写到了国家。师:是的,这一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有了内容的拓展,由人说到了国家。(板书:由人到国)有一副对联可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我说上联,同学们能否对出下联?人处困境方能奋发, 生:国无忧患常会灭亡。国少忧患易遭灭亡。等等。师:横批呢?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师:所以啊,孟子最后总结道:“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我们来解释解释句子的意思。(请学生讲,教师指导、点拨。关键字:生、忧患、死、安乐;句子解释时的语序调整。)四、 师生齐读课文。五、 教师简单归纳本文写法上的特点。六、结束语: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他的观点。当我们遇到挫折,身处困境之时,不要埋怨,不要害怕,不要气馁,你应该感谢生活给了你一个磨炼自己的机会,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努力锻造自己的品格和学识才干,你就会走出逆境,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由背诵。时间允许则当堂背诵。八、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复习字句解释。译文: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马说(韩愈)-教案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设计思路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教学过程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二、解题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六、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2背诵课文。资料链接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二、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白话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登 高杜甫译文: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衰老多病,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世事艰难,可恨秋霜凝染了我的双鬓,穷困潦倒,于是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杜甫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一千一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冽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 枯黄的树叶。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不不时传来几声 猿的哀鸣。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步履蹒跚地朝山上走来,他已经是浑身疾病,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长江, 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教学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铁道概论-课程标准
- 成都市 2024-2025 学年小学五年级语文期中模拟试卷(含答案与解析)
- 2025年控制技术综合试题及答案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5年公务员行测真题解析卷
- 2025年初中一年级政治上学期道德专项测试卷
- 2025年质量部门培训试题及答案
- 陕西省2025年公务员面试岗位适配测试卷
- 2025年高中二年级化学上学期冲刺练习
- 2025家用电器采购合同范本
- 定期进行认知测试评估体系规范
- 2025年教师考试时事政治考点热点题库含完整答案
- 球馆合伙协议合同模板
- 2024年陕西咸阳杨陵区招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考试真题
- 学堂在线 战场侦察监视技术与装备 章节测试答案
- 铁路行车事故应急预案范本
- 羽毛球基本功的学与练-教学实施报告(教师教学能力大赛)
- GB/T 879.1-2000弹性圆柱销直槽重型
- GB/T 670-1986化学试剂硝酸银
- GB/T 22901-2008纸和纸板透气度的测定(中等范围)通用方法
- GB/T 18915.2-2002镀膜玻璃第2部分:低辐射镀膜玻璃
- 2022年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答辩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