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和时代精神.doc_第1页
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和时代精神.doc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和时代精神导入新课: 中国文化传统包括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都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民族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我们应该以一种开放、积极、进取的心态,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吸取营养。特别是要加强比较研究和系统对照,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和而不同,有容乃大,创造性地将其他民族文化优秀成果转化为自身发展的营养,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讲授新课:多媒体显示资料:中国文化千年脉络:11世纪:11世纪初:始于上个千年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经欧阳修、王安石、梅尧臣、苏舜钦等人的推动,到宋仁宗年间达到高潮。它纠正了晚唐五代片面追求声律的浮靡作风,使文人开始关注现实生活。11世纪中叶:文化教育进一步普及。除中央设国子学、太学外,全国州县都建立官办学校,培养官宦子弟;同时,民间教育得到推广,出现岳麓书院等私立学校,促进了文化发展。同期,程朱理学渐渐走向正统地位,中国文化更严密也更体系化,但也进一步束缚了人的个性。11世纪中后期:唐代被称为“诗余”的词已经成熟,推动市民文化进一步发展。柳永成为第一位专工写词的作家,与南宋李清照、姜夔等成为婉约派的代表。稍晚,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标志北宋社会文化达到了新高度。12世纪末: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陆游等用诗词的形式,表达对时政和国运的看法,爱国主义成为当时的文化主流。13世纪:戏曲从民间走入文人视野。经过元代的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明代的汤显祖(牡丹亭),清代(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等剧作家的努力,戏曲的内容样式都进一步完善,并成为民众最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是普通民众获取历史、文化知识的重要来 源。14世纪中叶:明太祖朱元璋和刘基定下“八股取士”的程式,延用到本世纪初。科举制度使文化的专制统治空前加强,并助长了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14至15世纪:小说在唐宋“话本”的基础上走向成熟,产生出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杰出作品。17世纪初中期:西学东渐,中西文化开始碰撞。归有光、李贽及“公安三袁”、“竟陵”等派,在晚些时候开始强烈反对诗文复古,主张独抒性灵,要求用民间语言写文章。随着西游记、三言、二拍和清代的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以及18世纪红楼梦的完成,口语才完全进入文学作品,文化也才真正走进民间,并且开始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前途的探究。19世纪中期:龚自珍主张“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开近代文化风气。魏源、林则徐更放眼世界,明清以来日渐僵化的文化格局开始被打破。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20世纪新文化运动的晨钟敲响。经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努力,“白话文运动”迅速成功;同时,反思和启蒙、“科学”与“民主”,成为现代文化的两大旗帜。中国文化面貌一新。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中国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博大胸襟走进新时代。过渡: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培育新世纪中华民族精神,需要研究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研究和发扬当代中国人民优秀文化品质,这些都必须要的。但它们不过是培育新世纪中华民族精神的前提,构成民族精神的要素。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立足中国现实,紧紧围绕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民族这个中心,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反映中华民族的根本抱负和理想这个主题。从世界文明的角度,反观中国文化精神,探讨中西文化冲突和交融的特点和规律,解决好民族精神和人类文明的关系,使其他民族文化精神“中国化”;从当代中国的角度,反思中国文化精神,探讨传统与现实的冲突和交融的特点和规律,解决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现代化”。因此,培育民族精神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研究,加工提炼,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经过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话语转换,像江泽民同志所讲的那样,在党领导人民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由此对中华民族精神做出当代的整体表述。这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环节。 (二)海纳百川,博采众长 培育新世纪中华民族精神,人文社会科学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研究。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对各民族文化精神的借鉴和吸收,都是为了把全国人民吸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下,使广大人民以更加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而且,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各民族文化精神,其中的精与粗、真与伪、优与劣,都要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加以评判和检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里的“用”,在当代中国,就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与创新的历史 文明的多样性使世界充满活力和不断进步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博采各国文化之所长。 多媒体显示: “海纳百川”告诉我们要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要求我们培养谦虚向学的品格,这些思想对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间的交流和融合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待不同的民族和宗教信仰,中国文化崇尚相互学习,而不是搞所谓文明对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激励我们变革创新、努力奋斗,中国人民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实现民族解放,通过改革开放,实现国家振兴。今天,这些优秀传统在中国仍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 多媒体显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于2000年8月至9月,在美国纽约、华盛顿、得梅因、芝加哥、圣路易斯、印地安纳波利斯、洛杉矶、旧金山、圣何西等主要城市举办2000中华文化美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