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山东省博物馆“石刻艺术”展厅,常年陈列着一批我国两汉时期特有的珍贵文物画像石,它们是汉代奉死如生的坟墓文化的产物,亦是画刻兼施的精美石雕作品,以艺术的形式、形象化的内容,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成为了解、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诸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它们所携带的社会文化信息不断地激活后人的思想,打开人们的思路,予人艺术的启迪。 展现汉代 厚葬之风 在墓葬中使用画像石做装饰的习俗,从西汉中期兴起到东汉末年衰落,持续了近三百年。画像石为什么出现在汉代,为汉代所特有?专家介绍,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疆域广阔,国力强盛,国家的统一和长期的和平环境为汉代的艺术发展创造了优良条件。汉代统治者尊崇儒家学说,以孝为先,而且信奉长生不老、羽化成仙之说,奉死如生。同时,经济的发展,导致贫富分化加剧,统治阶级生前奢侈腐化,还梦想死后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厚葬风气渐长,坚固耐用的砖石墓逐步代替了木椁墓,而且规模越来越大。人们幻想在坚固的墓室里,有画像上的神仙,还有可使尸体不腐的美玉庇护,仍然能够过上神仙般的生活。这样,画像石艺术随着画像石墓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和完美。 山东画像石 首屈一指 从全国来看,山东、四川、河南、陕西等许多地方是汉画像石发现较多的地方。尤其是山东,不论是画像石墓的数量,分布范围,还是画像石出土的数量和精美程度,都在全国首屈一指。这是由于古老的“齐鲁”之邦富有渔盐之利,丝织、冶铁业也很发达,经济的发展使生活较为富足,厚葬之风盛行,画像石墓随着厚葬的风行产生,而且发展很快。 目前山东出土汉画像石以鲁南地区的济宁、临沂两市最为集中,鲁中和胶东半岛有少量发现,鲁西南和鲁北地区较少。从出土的汉画像石看,画像石艺术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一是雕刻技法不断进步,从单纯运用线条刻画到浮雕与线刻相结合,包括高浮雕、透雕的运用;二是画像题材内容逐渐丰富。从单一的龙、凤、人物画像到题材复杂的反映人们升仙思想的神话传说;反映统治者腐化堕落生活的宴享、乐舞百戏、庖厨、车马出行等场景,还有反映封建忠孝观念的历史故事等。总体来说,山东地区汉画像石自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晚期经历了从滥觞到繁荣的阶段。其特点是:分布广,数量多;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构图复杂,场面宏大;雕刻技法多种多样,风格细致繁缛。 浪漫缥缈的 精神世界 画像石是作为随葬品镶嵌在墓室内的,它是墓主生前官宅府邸的缩影,又是汉代人思想的集中体现,这从汉画像石的内容就可知道。 想象丰富的神话祥瑞题材在画像石上十分多见,并且在山东汉画像石中表现得千变万化,神奇无穷,如降福人间、导民升仙的西王母和东王公,天降地生的祥禽瑞兽,星辰天象等。汉代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另一个神仙世界,希望自己死后能得到神灵庇佑。山东省博物馆收藏了众多的神话传说题材画像石。如西王母画像石,中间端坐者为西王母。她是汉代传说中的主要神仙,与东王公相对,凭几而坐,其周围各有一些侍奉的仙人和供他们驱使的九尾狐、玉兔、三足鸟、龙、朱雀等奇禽异兽,四周烟雾缭绕,一派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相传西王母有长生不老的神药,被汉代人视为最高的神灵。山东汉画像石艺术还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那些乘云车驾飞龙的神仙,把自然天象拟人化的表现,把人和动物自由拼合出来的各种灵异神怪,反映着工匠们海阔天空的艺术想象力,也反映了汉代人浪漫的精神世界。 历史故事 显现忠孝观念 历史人物故事题材是汉画像石的特色部分,多是表现大权独揽的帝王、称霸一方的诸侯、辅佐君王的将相、儒道圣、敬父尊母的孝子、不让须眉的烈女、视死如归的刺客等。这些历史故事雷同的较多,某些画像石上还有文字说明,多为简洁的几个字,以此可断的故事有孔子见老子、二桃杀三士、荆轲刺秦王、大禹治水、闵子骞失棰等。其中,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在山东的嘉祥、济宁、长清孝堂山等都有发现。画像石反映了孔子周游列国时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反映了孔子好学、谦虚的态度。画面上,孔子老子面对而立,孔子身后往往跟着许多弟子。有的标明是颜回、子路等。老子和孔子之间往往有一孩童,他就是神童项托。传说孔子因被项托的问题所难倒,中断了东游,回家潜心学习。孔子手中多拿一鸠杖,鸠杖是汉代封建统治阶级标榜的尊重老人的信物,由朝庭发给。相传上端的鸠鸟为不噎鸟,祝老人身体健康之意。 乐舞百戏 栩栩如生 我国的杂技艺术在汉代统称“百戏”,因杂技演出有歌舞配合、乐器伴奏,又称“乐舞百戏”。吹箫弹琴、撞钟击磬、长袖飘舞、飞剑跳丸、勇士斗猛兽这些场面不仅在古文献中有详细记载,在画像石中亦屡屡可见,通过那些生动的图像,我们仍可欣赏到千年前的那些热闹场景。 山东沂南东汉末年画像石中的乐舞百戏图反映了在庞大乐队伴奏下,百戏杂陈的盛况。画面上有三组乐队分别为不同的杂技节目伴奏。第一组为七盘舞、寻橦、跳丸飞剑等表演项目伴奏的乐队。第二组是戏车乐队,共七人。车上有建鼓,其下有一小鼓,由两人敲击。还有一人吹排箫,一人吹箫。戏车后面有三人手持长梃击小鼓。第三组是为绳技伴奏的乐队。绳技,又称履索。绳上有三人表演,绳下立插刀剑,十分惊险。上方右侧有伴奏乐队,一人吹箫,一人击掌高歌,一人袖手端坐,也为讴员(唱歌者)。另外在鱼龙曼衍等戏中还有五人各执一鼓,在鱼、龙之间戏耍。在滕州龙阳店出土的东汉画像石,则表现了飞剑、跳丸等杂技技巧,表演者正以双手抛接数量不等的刀、球,这是古代杂技表演时最主要的项目之一。另外,“吞刀吐火”、“水人弄蛇”、三虎驾车、虎面人击鼓、仙人骑麒麟、人鱼表演等节目在画像石上也经常出现。 汉代社会的 形象画卷 在汉代画像石中,有众多表现汉代社会生活的画面,诸如浩浩荡荡的车骑出行、聚会拜谒、祭祀吊唁图,也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农耕场面、锤声铿锵的冶铁场面。 这类内容主要表现死者的社会地位、生平经历、享乐生活以及拥有的财富,同时也反映了汉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山东省博物馆收藏有一件纺织画像石,画面分为四层,一、二层刻有建筑在楼阁上的水榭,二层右边部分刻有众多武器悬挂在架上,象征着放置兵器的武器库;左边形象地刻有众人纺织图案。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发明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西汉时,我国的纺织技术水平非常高,有了先进的织布工具。可能是较复杂的工具在石头上难以表现,所以我们看到的画像石中的织布机器都较简单原始,不过通过众人纺织的场面,仍可以感受到当时的纺织业已经比较发达。 回味无穷的 雕刻艺术 画像石的存在,为我们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图像史料,其精美的雕刻技艺,亦令后世的艺术家们赞叹不已。就造型艺术而论,画像石的构思构图、笔法刀功、神态刻画等都展示了古代艺人的造诣,图像本身且是寻味无穷的艺术品。 画像石是集绘画和雕塑于一体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技法有阴线刻、凹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等。前三种主要是以刀代笔用线条刻画物像,属于“拟绘画”;后三种呈现浮起的立体造型,而物像细部仍用线刻,属于“拟浮雕”。这些雕刻技法出现虽有早晚,但在山东汉画像石繁荣时期同时流行。其成熟的代表作品如:沂南、诸城线刻画像的细腻传神,孝堂山凹面线刻的刚劲古朴,武氏祠减地凸面线刻的凝重醒目,济宁两城浅浮雕作品的华丽优美。 山东汉画像石存在时间比较短暂,但它具有的史料和艺术价值,确立了它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的地位,对汉代以后的雕塑和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概述 历史故事类画像:有古代帝王圣贤,如三皇五帝和夏禹、夏桀、文王及十子,孔子见老子与孔门弟子等;有忠臣义士,如二桃杀三士,蔺相如完璧归赵,荆轲刺秦王,豫让杀身,聂政涂炭等;有孝子列女,如老莱子娱亲、丁兰刻木、邢渠哺父、梁高行,楚昭贞姜,京师节女等。这些画像里面,非常突出那些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忠孝思想和人身依附关系。众多的忠臣义士、孝子烈女画像都是宣扬为其主、其父、其夫尽忠守节或“杀身成仁”的;可以说,这些是奉行封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的形象标本,但也为我们今天研究当时的伦理道德提供了素材,这些熔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炉的石刻画像,发人深思,感化性灵,有明显教育当代及世人的意义。西壁画像的上古十个帝王,从伏羲至夏桀,有褒有贬,如其中的夏禹手持铁叉率众治水为民造福,而夏桀则手执兵器骑妇人而行,对比形像油然而出。东壁的始皇泗水捞鼎的画像,龙啮断其系,升鼎人抑扑惊跌,捞鼎不得,则象征其不行王道,祚命不长。这些祠堂中刻的历史人物故事和西汉鲁灵光殿壁画中的“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焕炳可观,黄帝唐虞,轩冕以庸,衣裳有殊,上及三后,淫妃乱生。忠臣孝子,烈士贞女。贤愚成败,靡不叙载,恶以诫世,善以示后”。其内容与意义都是一致的。水经注?济水引戴延之西征记说:“焦氏山北数里,有汉司录校尉鲁恭冢,冢有石祠石庙,四壁皆青石隐起,自书契以来,忠臣、孝子、贞妇、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形象,像边皆刻石记之,文字分明”。神话传说类画像:有被奉为人类始祖神的伏羲、女娲,有炼制长生不老药的西王母及东王公,有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北斗星君等天象神,有乘云车驾翼龙、飞鸟的神人,有驾鱼车、骑鱼的海神海灵,有肩生双翅或羽化自飞的仙人,有各种奇禽怪兽、祥瑞灵异等。这类画像内容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包含了儒、道、阴阳五行等各种思想和神话传说,也含有古代人们对宇宙认识的朴素唯物思想。有些神话,反映了人们当时对自然现象的想像,如武氏祠后石室一幅图,刻一雷公,由云彩作轮子,九个肩膀上生有翅膀的仙人用绳子拉着,车上立两面鼓,一个女装的雷神手拿槌不断击鼓,鼓声代表了隆隆的雷声画像石把神仙和凡人,天上和人间、神话和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其既有真实的美又有幻象的美;既有平常的景象,又有神奇的景象,把两种似乎矛盾的事物,协调地糅合为一体,组成了武氏祠多彩的画面。在汉画像石上我们还可以看到文化的承续,比如现在我们过年贴对联和门牌,汉画像石墓门上也有类似的东西,再比如汉画像石上雷公、雨师形象,也是如今民间最常敬奉的“神”,但隔着一两千年的时光,中国文化又有几次大的转型,很多事物古今悬殊,所以对汉画像石的辨识是研究工作的基础。武氏祠堂和石阙建筑一样,都是全部用石材垫砌而成,整个建筑结构非常简洁利落,这些石材是按照建筑物的各种用途预制好的构件,不仅每块石材的形制、大小要符合它所在建筑物上的部位和配置;而且,凿成石材后,还要在每块石面上雕刻既定的画像内容,花纹边饰以及其他特殊要求。一切制作就绪,最后作总体安装而成。这种建筑物本身,就是把建筑艺术、绘画、雕刻和装饰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双树双壁画像石汉画像石的发现和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金石学阶段、考古资料积累阶段和综合研究阶段。 双树双 第一阶段为金石学阶段,时间上大体从北宋末年到二十世纪初。作为一种明显的地理标志,矗立在墓地中的汉代石祠堂、石墓阙及其画像,最先受到战争史家和地理学家的注意。东晋末年,戴延之在西征记中首次记载了今山东地区鲁恭墓前的石祠堂、石庙及其画像。北魏末年,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述了今山东、河南南阳等地李刚、鲁峻、胡著等人的石祠堂及其画像。但是这些石祠堂及其画像,都是作者在记述地理形势和河川时作为地理标志而写进著作中的,还算不上是汉画像石的学术性著录。 金石学阶段北宋中期以后,随着金石学的兴起,一些金石学家开始有目的地收集和著录汉画像石。北宋末年,金石学家赵明诚“访求藏蓄凡二十年”,积累了大量金石铭刻拓片资料,著成金石录三十卷,前十卷为目录,后十卷为跋尾,对藏品进行评论和考订,其中汉画像石拓片占了相当比重。书中首次著录了今山东嘉祥武氏祠的画像。该书由于主观欣赏的比重远远超过客观研究,因此对画像石记述非常简略,使读者很难通过其描述了解画像的具体内容。真正意义上的汉画像石著述,始于南宋洪适的隶释和隶续。隶释一书不仅收录了比金石录更多的汉画像石的题榜刻铭,而且对画像内容有了更详尽的描述和考证。在隶续中,收录摹写了包括武氏祠在内的山东、四川等地的大量汉代石祠堂、墓碑、墓阙上的画像,在汉画像石研究中首开摹录图象的先例。元明时期,学术废弛,金石学日衰,有关汉画像石的著作寥若晨星。进入清代以后,随着乾嘉学派的兴起,金石学复兴,汉画像石也重新进入金石学家的视野。这一阶段的特点,一是资料主要来自未经科学调查和发掘的零散画像石,大多数学者甚至只以收集的拓片为资料,因此研究对象几乎都是地面上散存的石祠堂、墓碑和墓阙的画像,墓室画像石几近于无;二是著录和研究偏重题榜铭刻文字和历史故事画像内容的考证,对大量无文字题榜的画像石则很少加以注意。这种研究方法的局限,使金石学家没有、也不可能对汉画像石作全面的、科学的考察。 考古资料积累阶段 屠宰庖厨画像石第二个阶段约从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是一个用近代考古学方法积累汉画像石资料的阶段。1907年,法国考古学家沙畹和日本古建筑学家关野贞分别调查了山东、河南等地的汉代石祠堂、石墓阙及其画像,并出版了印制精美的图录;1914年,法国考古学家色伽兰等人调查了四川嘉陵江和岷江流域的汉代崖墓、石阙及其画像。在调查中,他们用考古学的科学方法进行了测量和记录,从而使汉画像石的研究开始走出金石学家的狭隘书斋,进入到考古科学的庭院。1933年,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考古学家主持发掘了山东滕县的一座大型画像石墓传曹王墓。与此同时,河南南阳地区的汉画像石也引起了文化界人士的关注。1930年和1937年,关百益和孙文青相继出版了南阳汉画像集、南阳汉画像汇存,南阳汉画像石的风貌开始为世人所知。抗日战争期间,撤往四川的原中央研究院和中国营造学社的部分学者,分别调查了四川彭山、乐山和重庆附近的汉代画像石阙及崖墓画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傅惜华将所收集的大量山东地区的汉画像石拓片,编辑出版了汉代画像全集初编、二编。 猎犬逐兔画像石研究方法也不再是简单地著录图象或孤立地进行画像题材内容的考证,而是将汉画像石作为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力图从整体上加以考察。最初,沙畹和关野贞结合汉代建筑形制和丧葬礼制对山东、河南等地石祠堂、石阙及其画像所作的研究,美国费慰梅对武氏祠的复原构想,都对汉画像石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金石学家所忽视的画像石雕刻技法此时得到充分重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滕固在南阳汉画像石刻之历史的及风格的考察一文中,把雕刻技法的分析提到了首位,认为雕刻技法是决定汉画像石艺术风格的最主要因素。他通过与希腊、罗马石刻艺术的对比,将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归纳为“拟绘画的”和“拟浮雕的”两大类,这一分类原则,仍未失去意义。 但这一阶段的研究,忽视了对社会关系的注意,对汉画像石本身的发展序列、同一建筑内不同内容画像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墓室画像与祠堂画像之间的有机联系还没有给以注意。因此,这一阶段只能认为是一个资料的积累阶段。不过,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汉画像石的地域分布及其雕刻技法、艺术风格特点已经被大体搞清,从而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综合研究阶段 汉画像石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汉画像石的研究进入到第三阶段即综合研究阶段。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考古学研究已经开始注意了对隐藏在考古资料背后的社会关系的考察,并注意了考古资料所反映出的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和阶段性,这也正是考古学区系类型和分期断代研究的课题。正是在这种学术思想背景下,考古界开始了对汉画像石分区与分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汉画像石研究的各个方面,诸如雕刻技法、图像内容的解释和考证、图像的配置规律、各类题材内容画像之间的联系,汉画像石所反映出的汉代礼制、风俗、宗教信仰、汉画像石所属建筑的复原等专项研究也相继展开,汉画像石研究出现了一个佳作不断、异彩纷呈的新局面。 这一时期,各地考古工作者对不同地区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艺术风格、题材内容等方面的特点和分期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蒋英炬、吴文祺对山东地区汉画像石的产生条件、雕刻技法、分期所作的分析,代表了这一研究的新水平。在复原零散画像石的所属建筑方面,蒋英炬、吴文祺对武氏祠所作的科学复原,使这批久负盛名的零散画像石变成了有巨大学术价值的科学资料;而蒋英炬利用嘉祥出土的零散画像石对小祠堂的复原,对汉代墓地祠堂的形制有了新的认识。在综合研究方面,信立祥于1996年和2000年分别用日文和中文出版了中国汉代画像石研究、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两书,填补了中国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离石汉画像石 画像石棺离石是中国汉画像石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离石汉画像石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天上的神仙世界,描写的是墓主人死后祈求步入的仙境;一类是人间的现实图景,描写的是墓主人生前的享乐生活。 在神话传说的题材里,常见的有口衔圭的赤鸟、三足鸟、双头鸟,有鸡首人身、牛首人身、独角神马,有虎车、雁车、狐车、豹车、鱼车、狗车、龙车、车马出行图,有东王公、西王母、羽人乘龙、羽人双龙等。为求得墓主人在阴间平安无事,画像石墓中常刻有铺首衔环、朱雀、青龙、玄武、白虎等吉祥动物。铺首衔环多刻在墓门上,是门户的标志,铺首应为饕餮的演变,刻在墓门上是为了驱邪避鬼。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方位神,其职责是御四方,避不祥。除反映神话传说、神话故事的内容外,还有部分反映贵族生活的题材,在这类题材中刻有重楼高阁,楼内主人宴饮闲谈,下棋听乐,有的奴仆捧食进撰,有的拱手作迎送宾客状。 离石汉画像石为砂质页岩,质较软,呈灰绿色,红褐色。系削凿磨制成石材后,由画工用墨线勾勒出物像,再由石匠阴刻其轮廓并剔地平铲,成为浅浮雕作品。画像中细部不作阴线镌刻,留有隐约可辨的原有墨迹。其画像构图疏朗,刻画凝重醒目,形象洗练质朴。且剔地平铲极浅,故拓片效果宛如剪影,又衬凿地,得成古拙深沉的艺术风格。离石汉画像石可与洛阳汉墓中砖上的彩色人物,大连劳城子汉墓中人物壁画,以及朝鲜平壤附近一些汉墓中各种漆器上的人物画有同样的艺术、历史价值。它比山东武梁祠的图案疏朗,而画刻亦比武梁石室的人物现实生动。离石汉画像石在加拿大、北京故宫、山西省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都有展出,在群众中有极大的影响。 徐州汉画像石 扁鹊施针图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集中分布地之一,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是收藏、陈列、研究汉画像石的专题性博物馆。占地1万平方米,收藏珍品汉画像石350余块,由当代艺术大师李可染先生题写馆牌,于1989年10月1日建成开放。 徐州汉画像石题材广博、内容丰富,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有车马出行、对博比武、舞乐杂技、迎宾待客、庖厨宴饮、建筑人物、男耕女织等;反映神话故事的内容有伏羲、女娲、炎帝、黄帝、东王公、西王母、日中金乌、月中玉兔等,表示祥瑞吉祥的图案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麒麟、九尾狐、二龙穿璧、十字穿环等。徐州汉画像石中的牛耕图、纺织图、九仕图、迎宾图、百戏图及八米长卷押囚图,堪称艺术珍品、镇馆之宝。 徐州汉画像石雕刻浑身有力、画风质朴简洁,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雕刻技法有阴线刻、浅浮雕两种。线刻细腻真切,有阴柔之丽,浮雕浑雄苍健,有阳刚之美。阴柔阳刚,体现了中国传统美的基本要素。徐州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是构图紧密、夸张得体、以形传神,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 徐州汉画像石丰富的内容,真实地再现了汉代政治、经济、文化、信仰等各个方面;精美的雕刻,使它在中国美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参观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犹如置身于瑰丽的历史画廊之中,能给您带来知识的启迪,艺术的享受。 相关记载 畋猎画像石河南南阳是我国出土汉画像最多的一个地区。秦代便设南阳郡,汉代袭之。当时是手工业、商业、农业水利灌溉比较发达的地区,而且南阳又是汉光武帝刘秀起家的地方,东汉的许多皇亲国戚、王公贵族都活动在南阳,死后葬于此地。这种经济和政治的背景,形成了南阳地区这个汉画像石艺术宝库。 鲁迅对于南阳汉画像石的研究是深入而精辟的。这从1935年12月21日写给王冶秋的信中也可得到证明。鲁迅说:“今日已收到杨君(杨廷宾、南阳人,王冶秋之朋友)寄来之南阳汉画像拓片一包、计六十五张,此后当尚有续寄,款如不足,望告白,当续汇也。”鲁迅在信中说道这些汉画的内容有神话、有变戏法的、有音乐队、更有车马出行鲁迅想从南阳汉画里找到实证,来丰富他拟写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字体变迁史,这种注重文物实例的研究眼光是当时一般学者所不能比拟的。 直到鲁迅先生逝世前两个月,他还托人搜集南阳汉画像拓片。1936年8月18日,鲁迅给王正朔一封信:“正朔先生足下:顷奉到八月十四日惠函,谨悉一切。其拓片一包,共六十七张,亦已于同日收到无误。侨基石刻,亦切望于水消后拓出,迟固无防也。知关锦念,特此奉闻,并颂时绥不尽,周玉才顿首八月十八日。”寥寥数语,足以表明鲁迅先生殷切希望和迫切心情,不幸的是鲁迅先生未等到那一天,便于1936年10月19日与世长辞了。但可以告慰鲁迅先生英灵的是,鲁迅博物馆已于1987年将鲁迅生前收藏的有关南阳汉画拓片整理出版,全国最大的汉画像石研究中心南阳汉画馆馆藏近3000块汉画像石已对外开放。 制作工艺根据汉画像石上的铭文题刻,可以知道,汉代墓室、祠堂和墓阙的画像石制作,大体是按以下七个工序进行的。 厅堂人物画像石第一,首先由丧主或死者亲友雇请“名工”或“良匠”即雕造画像石技术最好的工匠,让他们承担画像石建筑如墓室、祠堂的设计和建造任务。这些“名工”或“良匠”,往往同属于由同乡或亲友组成的工匠集团。这种同乡或亲缘关系,既有利于画像石制作技术的传承和提高,也有利于集中力量承担较大的工程,在流动性很强的施工作业中保持工匠队伍的团结和稳定,容易形成地域范围较大的施工覆盖面。 第二,由雇请的画像石制作工匠,到附近的山上挑选、开采石料。所选采的石料,必须是适于雕造、石质细腻的优等石材。 第三,由石匠根据建筑的设计图对选取的石料进行加工,使石料变为符合设计要求的建筑构件。 第四,由被称为“画师”的画工在磨制平滑的石面上,用磨和毛笔以准确有力的线条绘出画像的底稿。对画像石的制作来说,这是一道关系作品成败优劣的关键性工序。画师们不仅要有高超的绘画技巧,还必须对施工建造的建筑本身的结构了如指掌,对每块石材究竟是建筑上哪个部位的构件,应画什么题材内容的图像,做到心中有数,一清二楚。因此,在工作中,画师需要与石匠密切配合。 第五,由石匠严格按照画师在石面绘制的墨线画稿,用凿、錾等工具刻出图像,使其具有凹凸的立体效果。 第六,将雕刻好图像的石材按照设计图拼装成墓室、祠堂等石结构建筑。 第七,由画师对石结构建筑上刻好的图像施彩着色,使之具有与帛画和墓室壁画同样的视觉色彩效果。 题材与形式 文叔阳食堂画像石汉画像石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汉代大多没有留下名字的民间艺人雕刻在墓室、棺椁、墓祠、墓阙上的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的石刻艺术品。 中国发现汉画像石的地域很广,分布区域主要有个中心:一是河南南阳、鄂北区,二是山东、苏北、皖北区,三是四川地区,四是陕北、晋西北区。此外河南新密、永城,北京丰台,浙江杭州,陕西邠县,也有零星发现。前个区域都是当时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心;陕北、晋西北区在东汉顺帝以前是北方边防重地,其中心绥德又位于通往西方的贸易通道上。据资料称,现已发现汉画像石一万块左右,数量之多令人惊叹。 汉画像石的内容丰富多彩,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如迎来送往、车骑出行、迎宾拜谒、庖厨宴饮、乐舞杂技、钟鸣鼎食、六博对弈、驰逐狩猎、射御比武、飞剑跳丸、驯象弄蛇、鱼龙漫衍、吞刀吐火、捕鱼田猎、亭台楼阁、门卒侍卫等。它广泛地反映出墓主生前拥有的各种财富资产情况,从山林田池到宅第高楼等,将这些内容都总汇起来便可构成一幅完整的庄园经济图,也是墓主所想过的前述那种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同样,作为一种崇尚财富的观念这也被移植到人们想象的仙境之中。 二是垂教后世的历史故事。汉代先民善于思想和崇拜,虽然皇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在社会上新儒学占主导地位的同时,道家思想和民间宗教也十分活跃。人们在接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君孝亲的伦理道德束缚的同时,在对贤君明臣、武功爵勋、贞节烈女、殉国刺客顶礼膜拜的同时,对成神为仙也充满激情,对天地山川等自然之神也是尊崇有加。他们认为万物有灵,对从天上到地下的一切神灵都是非常敬重。在汉画艺术中,可以看到它是无所不包的,无怪乎重迅先生要赞叹汉画艺术之“深沉博大”。 三是雄奇瑰丽的神仙世界。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相交)四神,有传说的抟士造人,炼石补天,创造天、地、人的始祖女娲,有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相交,有玉兔捣药、神兽守鼎、西王母与东王公、有随车出行的九头人面兽开明兽,也有三足乌、九尾狐、灵芝、麒麟、天神羽人、奇禽异兽等。为了死后能够得道升仙,充满想象力的先民把龙、虎、鹿等神奇动物作为升仙的骑乘工具。这些内容的画像,表达了墓主希望死后能升仙和享受仙境生活的强烈愿望,而这种仙境生活实际上就是墓主生前现实生活的延伸和继续。 总之,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状况、风土民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不仅是精美的古代石刻艺术品,也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 成就与地位 九头人面车骑出行画像石汉画像石所描绘的扑朔迷离的宇宙世界,莽莽苍苍,横无际涯,具有一种荡人心魄的巨大震撼力。这种深沉雄大的艺术气魄,是时代的产物。只有伟大的时代才能产生伟大的艺术。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灿烂辉煌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宽阔历史舞台上,各类生机勃勃的英雄人物应时而出,上演了一幕幕足以令后世感叹唏嘘的慷慨雄壮的历史剧。汉画像石就是从这片英雄时代沃土上生长出的一株艺术奇葩。作为典型的丧葬艺术,它表现的主题是生者祭祀、悼念死者的永恒悲剧题材。但在艺术表现上,汉画像石并没有将死亡描绘得凄凄惨惨、悲悲切切,而是充满了对未来、对生命的乐观与渴望。就这一点来说,汉画像石称得上是古典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一方面,它作为丧葬艺术,必须正视和尊重社会礼制和风俗,把当时祭祀祖先的场面加以提炼加工,尽可能准确、真实而又细致铺张地描绘出来;另一方面,它又力图表现人们对生命战胜死亡的渴望。将个人的生死放到宇宙世界的永恒变化中去进行表现,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命题。用远古神话去描绘宇宙世界,使汉画像石不仅具有一种扑朔迷离的神秘魅力,而且充溢着一股朴野古拙的力量。 西王母讲经车骑画像石从汉画像石的思想内容看,人世与鬼神杂糅,精华与糟粕参半。既然是大小统治者丧葬建筑的装饰画,当然带有封建的思想糟粕;但由于是劳动人民所创造,其中一定凝聚着反抗和不平。对“祠庙祭祖图”和“孔子见老子”历史故事画像以及祥瑞图,尽管那些民间雕刻艺术家力图认真而准确地进行描绘,但那冰冷的感情却通过雕刀凝固在画像上。这类图像从早到晚,构图永远是一个模式,各类祥瑞如静物一般僵死地摆在画面上,人物的身姿神态也始终是一个模样,既缺少变化,又没有动感,仿佛永远在简单地模仿、照抄。显然,他们对这类内容毫不关心。但这些民间雕刻家毕竟是热爱生活的,一进入他们所熟悉的现实生活题材,手中的雕刀立刻将生命和活力注入到作品中。那欢乐的乐舞百戏表演、忙碌的庖厨操作,简直使人如身临其境。特别是那一幅幅气势磅礴的车马出行图,用准确而简练的线条,将奔马的神骏、骑吏的紧张、出行主人公的雍容,巧夺天工般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在作品中,民间雕刻家虽然诚惶诚恐、必恭必敬地刻出了上帝诸神的可怕形象,却让自己的主人公摈弃了对他们的祈祷和哀告,大胆而热情洋溢地飞升到西王母和东王公的昆仑山极乐仙境去了,而这个昆仑山仙境,就在上帝诸神的鼻子底下。这是人民在思想上对上天,同时也是对现实人间社会统治者的大胆背叛!西王母和东王公所代表的昆仑山仙界的出现,是当时群众性造仙运动的浪漫主义思想闪电幻化出的一束最绚丽夺目的光彩。这一题材被采撷到画像石中以后,极大地提高了汉画像石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汉画像石中最富人性、最具情趣的浪漫主义作品。 从考古发现看,汉画像石是发现最多、数量最大、同时也是画像内容最为丰富的汉代美术作品群。在二百余年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汉画像石所取得的巨大艺术成就,使它不仅成为汉以前中国古典美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以后的美术发展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主要由汉画像石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汉代绘画艺术原则,为汉以后的墓室壁画、特别是中国画所继承。其中,上远下近散点透视构图法,成为中国画的标准透视构图模式;而填白也成为中国中世纪绘画的主要构图原则。魏晋以后,随着犍陀罗佛教造型艺术的传入,中国的石刻艺术走向了新的发展方向。从在中国美术史上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来说,汉画像石永远是一座巍然屹立的艺术丰碑。 陕北汉画像石以现实生活为主题,有较多的农耕、狩猎等题材,形成质朴简洁、装饰性强的艺术风格,后世的剪纸和它一脉相传,因为地处边塞,可以看出秦文化和胡文化的明显影响。 汉代画像石对于研究汉代的建筑、雕刻、绘画具有很大价值,作为雕刻艺术形式,在中国美术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所谓“禀三代钟鼎玉器雕刻之工,开两晋唐宋绘画之先河”,留给后人的是古拙素朴、活泼热情的艺术风采。 由于汉画像石在雕凿前是先在石块平面上绘出画面,而后雕刻出物像,是绘画和雕刻两种艺术的结合,因此,中国的绘画艺术的诸多早期因素都可以从这里窥见端倪。汉画石拓片这些拓自画像石的古趣横生的宣纸,不知滋润了当今多少中外艺术家枯竭的灵感,有相当高的收藏价值。 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武氏墓群石刻俗称武氏祠或武梁祠,位于山东嘉祥县城南的15公里的武翟山村,是东汉末年(147189年之间)武氏家族墓地上的石构装饰建筑,现存石狮一对,汉碑两方,汉画像石46块。汉画像石内容之广泛、思想内容之深邃、雕刻技术之精湛,居全国汉代画像石之前列。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武氏墓群石刻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分为神话传说、经史故事、现实生活三大类。这些画面的内容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既是汉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又透视了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社会发展轨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百科全书”。尤其是其中的历史人物故事最为丰富,有中国汉画像石人物看山东,山东看武氏祠之说,有着极高的收藏价值。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汉画像石概说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汉代大多没有留下名字的民间艺人雕刻在墓室、棺椁、墓祠、墓阙上的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的石刻艺术品。 目前,我国发现汉画像石的地域很广,分布区域主要有个中心:一是河南南阳、鄂北区,二是山东、苏北、皖北区,三是四川地区,四是陕北、晋西北区。此外河南新密、永城,北京丰台,浙江杭州,陕西邠县,也有零星发现。前个区域都是当时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心;陕北、晋西北区在东汉顺帝以前是北方边防重地,其中心绥德又位于通往西方的贸易通道上。据资料称,现已发现汉画像石一万块左右,数量之多令人惊叹。 汉画像石发展时代和地区分布都有轨迹可循。画像石产生在西汉中叶,即国家财力势力最为雄厚发达的时期;西汉末至东汉初是画像石的发展期,地点分布以河南、山东、湖北为主;东汉中晚期是画像石的全盛期,山东、南阳画像石在此时臻于繁荣,其它各地也开始流行画像石,并较快形成地方风貌;东汉末年,战乱局势使社会生产遭受重大破坏,画像石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全面而迅速地走向衰微。 本书所录,绝大多数出自作者自己的藏品,而且很多来自民间。 走近汉画像石,徜徉千年忘川,透过这些无名艺术家们留下的杰作,我们听到的是一曲动人的绝响。蔡元培在记鲁迅先生轶事里指出,鲁迅早在北京时已经注意搜辑汉碑图案的拓本,“从前纪录汉碑的书,注重文字,对于碑上雕刻的花纹,毫不注意。先生特别搜辑,已获得数百种。”这批汉画像石拓本,鲁迅在离开北平时亦带在身边一部分,他在厦门大学还选择一部分参加展览会。在厦门通讯三中说:“除教书之外,还希望将先前所集成的汉画像考和古小说钩沉印出。”粗犷奔放、洋溢生命活力的南阳汉画像石,让鲁迅看到了中华民族鼎盛时期那种强大的民族自信心,他盛赞“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除了极少数研究者外,汉画还“养在深闺人未识”,鲁迅先生深刻地敏感到了汉画像石存在的重大意义,他认为,从这些看似古老残缺的东西中,依然留存涌动着新鲜的艺术生命信息与光芒,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上升期昂扬饱满的精神风貌。在民族贫弱的时候,这种精神气质尤为可贵。他认为从画像石上,一是可以窥见秦汉典章文物及生活状态;二是如果参酌汉代的石刻画像,明清的书籍插图,并且留心民间所赏玩的所谓“年画”,和欧洲的新法融合起来,也许能够创出一种更好的版画,“或可另辟一境界”。他曾感叹说:“唯汉人石刻深沉雄大。” 他希望汉画像能给现代中国美术提供借鉴,希望汉画像中所涌动的奔放和自信能注入国人的灵魂。正因为这样,弃医从文、希望从精神上救治国人的鲁迅先生,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集和保存汉画拓片。 1936年8月18日,病魔缠身、身体衰弱的鲁迅给王正朔一封信:“正朔先生足下:顷奉到八月十四日惠函,谨悉一切。其拓片一包,共六十七张,亦已于同日收到无误。桥基石刻,亦切望于水消后拓出,迟固无妨也。知关锦念,特此奉闻,并颂时绥不尽,周玉才顿首八月十八日。”寥寥数语,足以表明鲁迅先生翘首以待的殷切心情,不幸的是鲁迅先生未等到那一天,便于1936年10月19日与世长辞了。没能把南阳汉画像编辑出版,是这位中国世纪文化巨人终生的憾事。 一代文豪郭沫若见到玄武的拓片即为之震惊不已,他吟咏道:“二物同心剧相爱,纠缪不懈二千年。”竟以为大可以与米开朗基罗及罗丹的雕塑媲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吴冠中先生自述平生激动过三次,第一次是在法国看印象派一个大展,第二次是看西安霍去病墓前石雕,第三次是参观南阳汉画馆。他说:“我简直要跪倒在汉代先民的面前。” 他说道:“其艺术的气概与魅力,已够令人惊心动魄了。那粗犷的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件模板比较
- 密度教学课件
- 花店开店课程培训
- 设计小书包课件
- 课件智能录音
- 课件显示教学课件
- 历年乐理考试题及答案
- 乐清保安考试题及答案
- 老舍考试题目及答案
- 课件显示乱码问题
- 人教版八年级下Unit10 SectionB Hometown Feelings 课件
- 联通创新人才认证(物联网)考试题库(附答案)
- GB/T 5900.1-2008机床主轴端部与卡盘连接尺寸第1部分:圆锥连接
- GB/T 10294-2008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防护热板法
- 房屋验收记录表
- 大项目销售之如何测量控单力
- 星火英语六级词汇大全(带音标)
- 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方案
- 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
- 体育教学论-课件
-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