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印记》4——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doc_第1页
《法的印记》4——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doc_第2页
《法的印记》4——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的印记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这是一位哲学家发自肺腑的声音,这是一位智者对于法律的最早界定,这位极具智慧的古希腊哲学家,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却远远不止这些,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史上最伟大,最完美的师生三人行,苏格拉底用一杯毒酒,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服从了他认为并不完善的,雅典城邦的法律,他的学生柏拉图厌恶雅典的民主政治,提出国家应由,最具智慧的哲学家来统治的哲学王之治,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却坚决反对老师的哲学王之治,他主张法治,亚里士多德是在柏拉图的学园里边,成长起来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但他不是出生在雅典,而是出生在雅典北部的一个小城,叫做斯塔吉拉,他的父亲是马其顿的宫廷医生,他受他父亲的这种影响,对生物学 生理学 包括植物学,从小就很感兴趣,但他最感兴趣的是哲学,在他18岁的时候,他就到了雅典,跟随柏拉图学习哲学,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学园,学习长达20年之久,尽管他后来在很多思想的主张上,超越了他的老师,对他的老师,也提出了相当严厉的批判,但是柏拉图在学术人格上,给予亚里士多德的影响是终生的,柏拉图去世以后,他离开雅典,接受了小亚细亚的,赫尔米亚的邀请,赫尔米亚何许人也,赫尔米亚是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学园的同学,他建立了一个纯粹的,哲学家的小团队,讨论真理 追求真理,所以他邀请了在柏拉图学园,学业非常优秀的亚里士多德,加盟这个小团队,亚里士多德在亚索斯城生活了三年,这三年他主要从事哲学的研究工作,而且在这个地方他结婚了,他的妻子就是赫尔米亚的养女,但很不幸,他的妻子很早就离世了,后来亚里士多德没有再正式结婚,没有二婚,但是他也不是孤身一人,他和另一位雅典女子同居,还生了一个儿子,我们要了解亚里士多德,他的政治法律思想,尤其是要去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法治主张,有一本书是必读的,这本书的书名叫,尼各马科伦理学,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呢,这个尼各马科就是他和他的同居者,生下的这个儿子的名字,他非常疼爱他的儿子,所以把他最最重要的,这样一本政治法律哲学(著作),用他儿子的名字来命名,在这个地方生活三年以后,在大约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这个时候,已经是一个(扬名),海内外的大学者了,他应马其顿的菲力国王的邀请,回到马其顿,担任太子的师傅,这个太子是谁呢,这位太子就是后来的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大帝在历史上,是留下了赫赫声名的,亚里士多德就是亚历山大的老师,他要教的是未来的一位帝王,所以他讲授的主要内容,就是政治学和法律学,很有可能就是在担任太子师傅的,这个过程当中,让亚里士多德把主要的思想注意力,放到了政治和法律问题上来,很可能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做了大量的收集资料的工作,他收集了雅典158个城邦的,基本的法律文书 法典等等,后来写成了一本名著,叫雅典政治,作为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亚里士多德是何其幸运,他有了充足的时间进行学术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是他又何其不幸,亚历山大死后,他的生命也受到了威胁,疯狂的雅典人给他与他的师爷苏格拉底,定下了同样的一项罪名 亵渎雅典神明,苏格拉底选择了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真理,那么亚里士多德是否也要步其后尘,他的命运将会如何,亚历山大继位以后,这个时候,这个师傅的位子就不能再坐了,现在可不是个太子了,是一位帝王了,注意,亚里士多德是很善于保护自己的,伴君如伴虎啊,亚历山大继位以后,他没有再在马其顿呆下去了,按照常人的话,在那个地方你的学生都当国王了,那大概就可以占些便宜了吧,他没有,而是重返雅典,在雅典呆的时间就比较长了,长达13年之久,就像他的老师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精神事业一样,他这一次重返雅典,继承的是他的老师,柏拉图的精神事业,他在雅典一个叫吕克昂的地方,创办了一个哲学学园,为什么选在这儿呢,一 这个地方,是雅典人祭拜阿波罗神的一个地方,阿波罗神在希腊神话里边,意味着什么呢,代表的是理性,而且他的师爷苏格拉底,就经常在吕克昂那一带散步,思考问题,所以他在这个地方,办了一个哲学学园,他把它称之为吕克昂学园,他上课的方式,跟我们今天不太一样,他不是坐而论道,不是老师坐在台上讲,学生然后在台下听 记笔记,不是这样的,是师生融为一体的,他经常带着他的学生,一边散步 一边聊天 一边讨论,所以这个吕克昂学园,又称之为逍遥学派,逍遥的意思就是散步嘛,散步学派,一边散步一边讨论哲学问题,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体系,就是在这个学园里边完成的,但是又很不幸,这个不幸来自于他的那个学生,帝王的那个学生,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23年去世了,这个时候在雅典兴了一股巨大的,反马其顿的一个浪潮,而亚里士多德无论是你的家族,你的出身还是你本人,都跟马其顿的关系太密切了,你就是亚历山大的老师,这个时候雅典人又有点发疯的味道,起诉了亚里士多德一项罪名,这项罪名跟当年起诉他的师爷一模一样,亵渎雅典神明,那是死罪,亚里士多德这一次,没有能够像他的师爷那样,俯首就擒,没有 跑了,而且他扔下一句话,我为什么要跑,那我不是贪生怕死,我是为了让雅典人不再,第二次对哲学犯罪,他逃到哪儿了呢,他逃到一个叫卡尔西斯的地方,保全了自己的性命,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因为肠胃老毛病去世了,他没有他老师那么长寿,享年62岁,我们曾经说过,从古希腊文明开始,人类才真正开始了,对跟我们的自身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法律问题,开始理性地 系统化地思考,是从希腊文明开始的,而主要就是雅典文明,雅典这些思想家开始的,亚里士多德成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而且政治和法律问题,是他一直都要关注的,特别关注的问题,他启示给我们的是什么呢,启示给我们的就是,要理解我们的这个法律,仅仅依靠法律本身,是很难把握它的,最最深层的那些东西的,你必须要具有渊博的学识,要对人生 对社会,包括政治经济等等其他的,有一个宏观的整体的把握,你才可能真正理解法律,这是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所给予我们的一个启示,这是亚里士多德,对于老师柏拉图的一种否定,还是他对于追求真理的一种态度,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至理名言应该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这句名言很多人都在引述,引述的目的是各自不一样的,这句名言就是,我爱吾师 但我更爱真理,经常被大家引用,引用来干什么呢,有些人是从,一个道德辩护的意义上来引用,自己对自己老师,提出一点批评或者怎么的,又害怕别人说他,或者自己感觉到,内心世界有点不安稳,所以亚里士多德都说过,我爱吾师 但我更爱真理,所以我今天就不客气了,也有人引用这句名言来说,亚里士多德本身就是反他老师的,他自己都说了嘛,亚里士多德是法治的,经典定义的提出者,而我们很多人,又把柏拉图的那个哲学王之治理解为或者把它简称为,这是一种人治,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在柏拉图看来,国家的统治者应为,最具智慧的哲学家,哲学王是整个城邦中,最有智慧 最有才能的,和经过最严格锻炼的人,是智慧和道德的化身,他的意志就是法律,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却坚决主张法治,亚里士多德是不是,一定要反他老师的,那个哲学王之治呢,来提倡自己的所谓法治呢,我想我们从他的这句名言,给大家做一个理解,我们要知道,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这是师爷到徒孙三代人,而这三代人在哲学的基本主张上,追求上 他们都是哲学家,相互可以说是有种心心相印,什么叫做老师 什么叫做真理,亚里士多德这句话里面,不就两个关键词吗,一个就是老师 一个就是真理,爱吾师与爱真理,真的是对立的 真的是冲突的,真的是矛盾的,真的是没有办法融合的吗,不是那样,柏拉图在写作理想国的时候,那个里边的第六卷,专门讨论什么叫哲学家,那一卷里边,也专门讨论了什么叫老师,他借苏格拉底之口这样说到,这些被政治家叫做诡辩派,加以敌视的收取学费的私人教师,像一个饲养野兽的人,在饲养过程中,了解野兽的习性和要求那样,至于这些意见和要求的真实,其中什么是美的 什么是丑的,什么是善的 什么是恶,什么是正义的 什么是不正义的,他全都一无所知,猛兽所喜欢的他就称之为善,猛兽所不喜欢的,他就称之为恶,说真的你不觉得这样一个人,是一个荒谬的教师吗,这是什么意思呢,所谓老师就是指的,柏拉图所理解的真正的老师,那就是热爱真理 追求真理,并传授真理的人,是哲学家,老师与真理是直接相关的,真理是界定老师这个词的关键,对此亚里士多德肯定是非常了解的,在这样的一个意义上,我们说你怎么能把,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这样的一个说法,把它弄成那么的对立 这是第一,第二在一种学术人格上,在探究真理这样一个立场上,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老师的职责在于,把学生引向真理的道路,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至于说老师的具体主张,却是可以超越的可以批判的,而这种超越和批评不存在,我们今天那个通常意义上的,道德含义,只是为了真理本身,所以亚里士多德这样的一句名言,其实恰恰表达的是,他要继承他老师,探究真理的高尚品格,也不是要把它对立起来,这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法治经典定义,这与他的老师柏拉图提出的,哲学王之治的理论是否完全对立,王治与法治斗争的结果如何,亚里士多德放弃了,柏拉图对哲学王那个理念的,那样的一个追求了,将哲学王所蕴含的理性精神,落实到了法律之中,他怎么界定法律的呢,他把法律界定为,不受欲望影响的智慧,看看他这个界定,这个关键词不受欲望(影响),这个东西恰恰是他老师柏拉图,要规置的东西,要用理性来指导的东西,法律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当中,就成了纯粹理性的一个载体,在这样一个对法律的界定基础之上,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了,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命题,法治应当优于一人至治,法治是我们现实当中,最为优良的治国方略,这亚里士多德是很伟大的,一直到我们今天,也没有谁能够改变,这样一个法治的定义,我们说它是一个经典性的定义,他接着讲,什么叫法治,又看法治在整个治国当中,它的地位,他把它确定下来以后,什么叫法治呢,第一个法律必须要,大家普遍一起遵守,普遍的遵行服从,具有朴实性,不是那些特权什么的,你可以服从这个法律,我就在法律之外,或者在它之上 不是这样,要普遍服从国王也要服从,第二 我服从你,但是你这个法律必须要是良法,要是制定得很好的法律,如果你是恶法,很糟糕的一部法律,那我为什么服从你,所以他把这个法治,这么两条最根本的东西,我这里要跟大家讲一点是,但这里有一点悬了 有一点深了,但是大家仔细去思考一下,亚里士多德这个定义里边,有一个矛盾,他既然是关注现实的,这样一种治国的方略,法律那么重要,他不是在谈理想法,那么你把这样的一个,所谓普遍服从与良法,两者搁在法治这个定义里边,很可能它有一种互相消减,自我否定,我们说人制定的法律,它总是有缺陷的,总是不完善的,它总是有可改进的一个巨大空间,你要坚持所谓普遍服从,很有可能对良法这个标准,就要有所降低甚至要放弃,你要坚持良法的这个标准,什么叫良法呢,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很难达成一个共识,啥叫良法,什么就叫制定良好的法律了,这也是有争论的,这样的一个争论,它本来是应该的,但是它很可能就要去消减,或者影响到,你那个所谓普遍服从的,这样一个原则,亚里士多德当时他没有能够意识到,他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把两个原则弄到一块儿呢,苏格拉底的悲剧,实际上就已经把两者的矛盾,揭示出来了,苏格拉底最后选择的是什么呢,他知道那是个不好的法律,对他的判决是不公正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