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记起老石匠.docx_第1页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记起老石匠.docx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记起老石匠特征码fdvdenzggnetxsbypdbv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记起老石匠 石匠,就是干石头活的匠人。过去人们磨面用石磨子,碾米用石碾子,碾场用石碌碡,盖房用柱顶石、房檐石,砸麦仁用对窝,都离不开石匠的劳动。石匠,经常与坚硬冰冷的石头打交道,干活多在深山野沟,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石匠,也可以说是艺人,谁说不是呢?一块又大又重不规则的石头,经他们耐心地打造,就可以变成美观而结实的生产、生活工具;一块不起眼的顽石,经他们细心地雕刻,就成为价值不菲的石佛、石狮等艺术品。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一名老石匠,经常活跃在山村,他的石头活做得远近闻名。 老石匠姓张,人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是哪里人,就叫石匠老张。听说他是从河南逃荒上来的,在县城附近找了孔破窑洞住着,以走村串户锻磨子、打碌碡等活为生。他高高的个子,苍老的脸庞,双手因长年累月干石头活,变得非常粗糙,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肩上挎一个用口袋片做的褡裢,里面装着铁锤、锉刀、凿子等工具。他好吃旱烟,身上不离一个短把烟锅,一有空就把烟锅咬在嘴上。他为人厚道,干活认真,要价合理,很受人欢迎,常常这家活刚刚做完,又被那家请去。 在没有电磨子前,农村人吃面都是用石磨子磨。磨面时套上驴拉着石磨转圈,人则在旁边用箩筛面,这样一遍又一遍,直到把面磨净为止。通常一个上午,只能磨二、三十斤麦子。遇到逢年过节、夏收大忙,就要起早熬夜加班加点磨面。我家里的石磨是祖辈留传下来的,石磨用久了,磨槽会磨损,影响磨面的功效,于是,就得请石匠锻磨。张石匠锻磨时,叮叮当当之声很好听,我爱挤到跟前去看,张石匠则挥手让我离远点,以防石粉飞进眼睛。 还有一次叫石匠,是给我家做碌碡。土地承包到户后,我的父亲生产积极性大增,除干好自己的承包地,还转包了别人的几亩地。又逢风调雨顺,麦子长得格外地好。过去碾场,要套上牛拉着碌碡满场转,碾一个场要二、三个小时,还要有好天气。父亲嫌家传的一个碌碡太小,用起来不得劲,就请张石匠做一个稍大一点的碌碡。张石匠在大沟底选了一块石头,就在那里干了起来,中午饭叫送到工地上吃。几天功夫,一个大小适中的碌碡就做成了。然后安上拨枷,套上两头牛,在乡邻的帮助下,牛拉人掀,从沟底把一个沉重的碌碡拉回了家,放在了麦场里。为了感谢我家对他生活的厚待,张石匠还特地用一块小石头凿了一个小巧精致的蒜罐,配有一个砸蒜的小石锤,送给我家里。从那以后,再没见过张石匠的面,后来听说已去了。 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磨面用上了电磨子,碾米有碾米机,碾场用拖拉机,有的用脱粒机。再后来,人们干脆拉上麦子到面粉厂换面,省得自己去磨。收麦用上了联合收割机,一大片麦子,一会时间就可割完,而且已经脱粒,只等着装颗粒。碌碡、石磨、碾盘等石制的生产和生活用具相继退役,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被闲置到僻背的角落。有的则被送到了民俗馆,作为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见证。干石匠的人,也随之消失。 改革开放4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但在社会上带来的变化,却是如此巨大,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