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哲学论文.docx_第1页
红与黑哲学论文.docx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与黑哲学论文特征码kvqxcqlpqgncqepjsxpe 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斯汤达的作品, 只要是读过这本小说的人都不可能把小说中人物的个性, 言谈举止从自己的脑海中赶出去。这一切都不停的萦绕在他们的脑际, 让他们去思索, 让他们浮想联翩。所有的评论家一致肯定斯汤达深刻的反映了他的时代。只要看看小说的副标题“* 年记事”就可以体会到斯汤达和巴尔扎克一样, 只是在自觉地为现代社会谱写历史。可是对大多数的读者来说, 显然不是因为关心一百多年前的政治才喜欢红与黑的。人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它的主人公于连索雷尔。于连和整个社会的环境的冲突, 他的野心, 抱负与孤军奋斗, 他对现实的愤懑不平和报复性的反抗。这才是小说扣人心弦的地方。离开了于连的悲剧, 其他的一切对读者便毫无意义。在体味着小说引人的情节, 在对主人公的命运经过迭荡的推进而突然戛然而止于死亡而悲叹时, 人们不能不一再问到:“红”与“黑”究竟是什么? 它的真正喻意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一百年来文艺研究家进行无休止的争论, 一直没有一致的看法,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或者认为“红”指红色的军装, 代表军队;“黑”指教士的黑袍, 代表教会。或者认为“红”是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英雄时代;“黑”是指复辟王朝的反动统治。或者认为“红”指以特殊方式反抗复辟制度的小资产阶级叛逆者于连;“黑”指包揽反动教会、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内的黑暗势力。有人以“人性的深度”的角度认为红与黑是以“红”为象征的一种感情力量和以“黑”为象征的另一种感情力量的拼搏。还有人利用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对红与黑中欲望主体和叙述结构的关系进行剖析, 认为小说的主人公主体徘徊在“想象界”和“象征界”之间。因此对小说书名的解释为“红”是想象界, 是缺失的母亲、血、生命律动之源, 是欲望本身的形象;“黑”是象征界, 是父亲、法律制度、现实原则, 阉割、修道院、宗教之权威。可以说是“仁者见仁, 义者见义”, 当然无可非议, 这是所有可以被称作伟大小说的共同品格。例如红楼梦, 有人读出了革命, 有人读出了政治, 有人读出了爱情, 有人读出了人生等等。透过红与黑的字里行间, 随着引人入胜的情节, 我们仔细体味着之中所含的“红”与“黑”。我认为这个作品从开始、发展到结束, 贯穿着三组“红”与“黑”的主线, 顺着这三组线索才能深刻理解作者赋予这篇作品的深刻意义, 才能理解主人公短暂的一生和他的命运。第一组:“红”象征着拿破仑士兵的红军服;“黑”象征着教士的黑色道袍。第二组:“红”象征着于连索雷尔追求的飞黄腾达;“黑”象征着主人公结局的死亡。第三组:“红”象征着教堂的圣水、死亡、子宫、于连的重生;“黑”同时象征着教堂、死亡、洞穴。下面我们分组来解析其中的寓意。第一组:“红”象征着拿破仑士兵的红军服;“黑”象征着教士的黑色袍子这是斯汤达本人在回答朋友的询问时的解释。在小说的开始, 作者就给人们展示了表面虽然文弱但是心灵的深处, 有一团火一样的进取力量, 一股往着高处涌流的狂奔不息的热血的于连。那么怎样才能出人头地呢?拿破仑士兵的红军服是他心中的向往, 他们想自己像拿破仑那样年三十立功于战场而成为显赫的将军。然而于连生不逢时, 在王政复辟时期, 平民甚至没有穿上军制服的可能, 最好能够通向上层社会的途径就是当教士了。当于连看到一个德高望重的老法官在一场无聊的纠纷中被一个小小的教士所击败, 一个四十多岁的神甫就拿到三倍于拿破仑麾下名将的薪俸, 他就不再提拿破仑的名字而发奋攻读神学了。他想:“在一切事业里都需要聪明人在拿破仑统治下, 我会是一名军官, 在未来的神甫中, 我将是一名主教。”因此,“红与黑”在这里平行的, 都是于连新追求的飞黄腾达之路。第二组:“红”象征着于连索雷尔的追求的飞黄腾达;“黑”象征着主人公的结局要理解这一组,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1. 从小说的创作原意值得注意的是, 斯汤达为什么在小说里使他的主人公这样一个“才智之士”, 这样一个充满理想而处事慎重、谨慎的青年的结局以悲剧告终, 而不是塑造一个成功者形象呢?我认为这就是斯汤达没有解释完的书名的喻意, 也就是“红”象征着于连的追求;“黑”象征着死亡。在这里“红”与“黑”不是平行的, 而是对立的矛盾。要理解这一组, 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作者将拿破仑士兵的红色军装和教士的黑袍子这一“红”“黑”作为主人公于连所追求的梦想, 不仅仅是因为作者曾经十七岁就投入军界, 三次随拿破仑远征欧洲, 亲身参加过朗戈战役、耶拿战役, 曾经进驻米兰他是同时代作家中唯一真正了解拿破仑时代的人。而时过境迁, 教士是一个能实现于连野心的职业。若想细致入微的理解斯汤达的作品, 必须先了解他的内心,斯汤达的内心并非原动力旺盛, 充满志趣。由于天赋与志趣自身只不过是一些笼统的东西, 所以他所迷恋的是一些空洞形式, 也就是说没有明确和具体的东西, 由于缺乏那种功利和道德动机,他不会对任何事情深深感动, 事实上, 对他来说, 激情开始就是游戏、实验、消磨时光, 在人们看来他会完全沉溺于激情之中时,他却突然移情别处。从形式或从总体上而言, 斯汤达的理想也同样相当混乱和自相矛盾。因为他看起来只关心与个人密切相关的原动力与激情形式, 对此他赋予了只属于更高层次的原动力之雄伟气势与英雄气概。因此, 他赋予他的主人公也就同样的形式。于连在短短的一生中为自己规划了许多的角色: 拿破仑的副官、代理主教、司令官、指导教师等等。由此看来, 他所担任的角色是可以变换的, 只要能达到出人头地的目的。其次我们也不能忽视, 斯汤达出生在贵族律师家庭, 八岁丧母, 他是和可怕的穷神甫一起长大, 从小身心受到很大的压抑,书中西朗神父的一段话也表明了对于连的追求的否定:“我告诉你这一点是让你明了, 当教士不会给你带来什么, 如果你向当权者献媚的话, 那会得到诅骂, ”这表明作者并不认为做教士是一条什么光明大道而是下地狱的行当。2. 小说中的情节在小说的开始部分, 对于连开始他的征程之前有着这样的描写:“他孤单一个在教堂里, 祈祷的矮凳上, 于连发现一张印有字的小纸片摊在那儿, 他眼光落上去, 上面写到: 路易索雷尔判决以及临终时刻的详情在贝尚松处死, 在这张残缺零碎, 反面起首的三个字他可以看得清楚:第一步。他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接着说,他的名字末尾跟我一祥他把纸揉成一团。从教堂出来, 于连相信看见圣水钵旁有一摊血, 其实这是被洒过的圣水, 在蒙着窗上的红布的反衬下, 看上去像血一般。最后, 于连为内心隐藏着恐惧感到羞愧。难道我是个胆小鬼?他问自己,拿起武器。这几个单词在老军医叙述过的战争故事里反复出现, 在于连看来是勇敢的象征。他站起身来迅速走向德雷纳尔先生的房子”。由此看来, 小说的开始已经预示了主人公的结局: 他从教堂出发到德雷纳尔先生家当家庭教师, 开始奔向他追求仕途的战场, 到德拉莫尔府当秘书回到教堂开枪杀他的情人德雷纳尔太太, 被判死刑, 表明他的追求“红”的结果必然是失败或者说是死亡“黑”。3. 从词汇学的角度我们再翻开法、英、汉辞典, 对于“红”与“黑”的解释基本上都是一致的。“红”: 指像血那样的颜色; 象征革命; 象征顺利和成功。而“黑”却是指: 黑色; 阴郁的; 死亡。因此, 从词汇学的角度出发, 作者的喻意也是明确的: 红军服和黑道袍, 这一“红”, 一“黑”作为于连带着满腔的热血所追求的成功之路(红)的结果必然是死亡(黑)。第三组:“红”象征着教堂的圣水、子宫、于连的重生;“黑”同时象征着教堂、死亡、洞穴经过对平行的“红”与“黑”的追求和对立的“红”与“黑”追求失败之后,作品又以平行的“红”与“黑”的融合而结局。对于这一组的理解, 要从以下方面。1. 从情节上回顾于连从在追求发迹的四年, 细心阅读的读者可以注意到, 于连口口声声“成功”、“发迹”、“飞黄腾达”之类, 时时处处羡慕有钱人的“幸福”, 却从来没有说清楚他究竟要什么。金钱他当然是要的, 他动辄想当上一个主教比当上一个将军多挣多少法郎, 然而他关心和谁一起吃饭胜过拿多少薪水, 他拒绝过和爱丽莎的有利的婚事, 他不肯走富凯那样的稳妥的发财之路, 他也从不接受没有名分的馈赠总之, 于连不是一个爱钱的人, 这是他和当时一般渴望成功的人之间的很大的区别, 包括贵族和资产者。再说社会地位, 他所想得到的首先是荣誉、是平等、是自由, 其次才是金钱、财物和享受。有的研究者认为于连的全部心灵都体现着一种与封建观念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一种以个人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这种思想体系决定了他和他那个行将灭亡的社会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冲突, 也决定了他不可挽回的悲剧命运。总之, 说于连是一个个人主义野心家固然不错, 但不如说他是一个追求个人幸福而不幸走上歧途的年轻人更来的准确。于连的所作所为甚至他的所思所想和他的心灵呼唤在本质上是矛盾的。如果说在到达“虚伪”之前, 这个年轻农民的心灵曾走过很长的一段路, 那么他的死意味着他只不过在一条更长的路上刚刚迈开了第一步, 这一步他是在监狱里走完的。内容丰富, 份量沉重, 喻意深远的红与黑实际上写的是一个年轻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如何从迷误走向清醒, 说到底是写了一个“悟”字。这是人类永恒的难题的唯一的解, 也是红与黑中的于连的处境的真实写照。斯汤达的高明在于, 他只在“迷”字上用力, 似乎曲径通幽, 柳暗花明, 谁都说是从胜利走向胜利, 而在仿佛登上了高峰时却突然两声枪响, 让公重重的跌在地上, 犹如一声断喝:“此路不通!”于是主人公恍然“觉”, 而后在回想中大彻大悟, 从此走上了新的道路这也是这篇小说震撼人心的地方。于是于连找到了归宿又获得了重生, 从这个意义上他是成功者, 迷途知返者。在这里“红”与“黑”这对矛盾达到了统一。2. 从意蕴上“红”与“黑”是辩证的统一。“黑”的其一象征既是超越语言符号链的存在, 其表征为创伤和死亡, 而“红”象征之一显然与血和死亡有关, 于是,“红”与“黑”融为一体。本文在第二组里提到小说中于连在到德瑞纳先生家做家庭教师前到教堂祈祷时, 发现被处死的人名末尾和他的一样, 并且相信看到圣水钵旁边有滩血。在小说的另一处写到:“德福列先生所问: 为什么索黑尔先生特别选择了教堂为谋杀的地方,假如不是恰如那个时候, 他的情敌在那里举行弥撒呢。一般人都同意你(笔者按即玛特尔小姐)所保护的幸运的人, 具有无限的聪明和更多的谨慎。假如他躲藏在他所熟知的德瑞纳先生的花园里, 还有比那更简单的事吗?在那里, 差不多不会有人看见,不会被捕或怀疑。而且很容易地把他所妒嫉的女人置于死地。”一个婴儿诞生,要在教堂接受洗礼, 这是象征着生命, 象征着希望的“红”; 教堂也是为死者祷告的地方, 象征死亡的“黑”, 而不管在中国还是在西方, 人们都相信净化了的灵魂能得到再生, 在这里“红”与“黑”这对矛盾又达到了统一。从心理学上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