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1页
平武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2页
平武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3页
平武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4页
平武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武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年)为认真贯彻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精神,抓住我县灾后重建的大好机遇,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我县实际,制定平武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一、规划依据(一)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0921号)(三)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四)绵阳市地震灾后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恢复重建规划(五)平武县农业灾后重建规划(六)中共绵阳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搞好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暨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规划的通知(绵农工办200927号)二、规划背景(一)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县农业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核心,狠抓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土地集中向规模化经营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初步形成了“茶叶、核桃、中药材、纤维林”四项特色产业和畜牧、中蜂、蚕桑、魔芋、蔬菜(含马铃薯)五项传统产业,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07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1.93万亩,农业总产值8.72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27%,农民人均纯收入3071元。1.茶叶平武县是“四川省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县”。2007年茶园面积10.2万亩,投产茶园6.4万亩,其中获有机茶认证基地500亩。品种主要为苔子茶、福鼎大白茶、福选9号、名山131等优良品种,茶叶常年社会产量2540吨,其中,优质茶年产量500吨左右,茶叶总产值6125万元,茶业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0.8%左右。主要生产蒸青、炒青等名优绿茶、花茶和边茶,产品出口日本、美国等国家。全县现有大型精制加工厂1个,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企业14家(其中,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2家,县级龙头企业6家),企业从业人员400余人。有“平武绿茶”国家工商注册证明商标1个,有2个茶叶交易市场,27个茶叶加工点,7个流动收购网点,县级茶叶协会1个,乡村茶叶专业合作社8个,入社农户3100户。全县植茶农户2.7万户,茶农人均种茶收入300余元。茶业已成为清漪江流域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支柱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核桃通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县栽植核桃树270万株,折合面积12万亩,其中,挂果树160万株,年产核桃(干果)1600多吨,年产值1800万元,主要以鲜食和干果上市。现有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1家(平武县南坝南江食品有限公司待重建),核桃专合组织5个,会员超过2000户。3.中药材根据平武中药材资源普查,全县有药材资源1500余种,种质资源占全省的三分之二。有天麻、虫草、重楼、川贝、大黄等道地药材20余种,是中药材资源富集地区,中药材蕴藏量1000多万公斤,素有“药材之乡”的美誉,是四川省十大中药材基地县之一。截止2008年底,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约20万亩,其中:木本药材面积16.5万亩,草本药材面积2.1万亩,乌梅栽植面积1.4万亩。全县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药材专合组织7个,野生药材人工驯化及规范化种植示范区5个。2008年,中药材龙头企业、专合组织营销中药材3200余吨,销售收入达2500余万元。平武道地中药材生产已成为我县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4.纤维林2008年,县林业局依据森林分类经营区划界定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按技术要求和有关文件精神,对以人工林为主的重点林区的乡、镇和国有单位进行了工业原料林(纤维林)认定,纳入认证的共27个单位(25个乡、镇,2个国有单位),全县规划认定工业原料林(纤维林)25197.0公顷(37.8万亩),立木蓄积量1975079.0立方米,其中:集体与个人立木蓄积量1829468.0 立方米;国有单位立木蓄积量145611.0立方米,主要树种有桉树、杨树、马尾松、杉木、柳杉、桦木、青杠、桤木等。我县工业原料林(纤维林)规划认定涉及 9 镇 16 乡(水晶镇、虎牙乡、黄羊乡、阔达乡、大桥镇、土城乡、旧堡乡、泗耳乡、龙安镇、古城镇、水田乡、高村乡、坝子乡、南坝镇、水观乡、响岩镇、锁江乡、大印镇、徐塘乡、豆叩镇、平南乡、平通镇、白马乡、木座乡、木皮乡)和两个国有单位(平武县龙门山林场、平武县林产品有限责任公司)。(二)传统农业产业发展现状1.畜牧畜牧业是平武传统支柱产业,2007年末,全县生猪出栏20.18万头,牛出栏1.5万头,羊出栏6万只,家禽出栏120万只,兔出栏0.8万只,养蜂4万箱;肉类总产量2.0763万吨,禽蛋0.2206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4亿元,年人均牧业增收80元;2008年5.12地震,平武畜牧业遭受重大损失,全县猪、牛、羊、禽、兔出栏分别为14.27万头、0.8836万头、3.58万只、64.85万只和0.4万只,分别比灾前减少29.3%、41.1%、40.3%、46%、50%。肉类产量1.2498万吨、禽蛋产量0.0897万吨,比灾前减少39.8%和59.3%。牧业产值达2.1亿元,比灾前减少38.2%。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41.8%,畜牧业纯收入占农民家庭纯收入比重近40%。2009年,猪、牛、羊、禽、兔出栏分别为17.7万头、0.96万头、3.9万只、70.95万只和0.41万只。各项目标任务接近灾前指标。2.中蜂平武素有养蜂的传统习惯,具备基本的养蜂技术。截止2008年底,我县饲养中蜂量位居全省第一,已有养蜂农户3800户,养蜂40000多箱,养殖方式主要以传统“棒棒巢”为主,年产蜂蜜20万公斤,产值400万元。饲养规模在30箱以上的有120多户,100箱以上的10余户。特别是边缘山区的几个民族乡饲养中蜂的数量更多,仅火溪河流域白马、木座、木皮三个民族乡中蜂养殖数量就达10000群,大多数饲养都在20群以上,最多的达200多群,有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3个。发挥蜂养殖区域优势,可以将平武做成全省乃甚全国最大的特种蜜生产和养蜂基地县3.蚕桑平武气候条件适宜蚕桑生产发展,蚕茧产量高、茧丝长、解舒率高。全县适宜栽桑面积可达30万亩,现有桑园面积7.5万亩,占适宜面积25,主要分布在龙安、古城、南坝、阔达等十余乡镇,174个村,蚕农1万余户,年养蚕1200张,产茧7200担,蚕农茧款收入720万元。现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年加工缫丝150吨,织绸150万米,实现产值6900万元。目前,全县成立了平武县蚕桑技术协会1个。蚕茧生产是山区农民一项重要经济来源,全县已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蚕桑产业格局。4.魔芋全县常年魔芋种植面积1.65万亩,年产量16000吨,总产值3800万元;魔芋加工企业1家,年产魔芋精粉150吨,年产值600万元,带动农户2.0万户,企业从业人员80余人。促进了农村魔芋种植,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格局,拓展了国内外销售市场,增加了农民魔芋种植收入。5.蔬菜(含马铃薯)2007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0.14万亩,产量达11.56万吨,产值达6200万元。现有野生蔬菜加工企业一家,年加工生产各类山野菜千余吨。各类蔬菜专合组织7家,入社农户2500多户。我县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适宜于发展反季节蔬菜和特色蔬菜,产品远销绵阳、成都、重庆等市场。(1)反季节蔬菜 平武海拔带分布较广,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中半山区至海拔1800米左右的高山地区因其气候冷凉,尤其适宜发展反季节蔬菜,可满足市场对反季节蔬菜的需求并便于蔬菜产品调配,同时中半山及以下山区也能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春提前栽培。2007年以来,重点发展了以白马、虎牙、水晶、黄羊、木座、平通等乡镇为主的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及龙安、高村、古城等春提前栽培蔬菜基地共1.5万亩,年产各类优质蔬菜30000多吨,主要品种为各种叶菜类、韩国白萝卜系列、蒜薹和蒜苗、南瓜、晚秋洋芋等,其产品在三台、绵阳、成都等周边较大的县市区供不应求。(2)大棚蔬菜 我县的蔬菜大棚起建于2007年,系采用钢架水泥结构而成,坚固耐用、便于控温控湿,能起到蔬菜提前上市、调节花期、延长采收期、增进产量等效果,促进农民增收,目前我县重点在龙安、古城、高村、坝子、响岩等乡镇发展了大棚蔬菜基地。(3)山野菜 我县的野生蔬菜有100多种,他们主要分布于田坎、路旁、溪沟边及荒山荒坡或林地。虽然部分野生菜(如:蕨菜、山核桃须、鹿耳韭、山蒜等)已成为人们日常佳肴,但其独特的生理生长特性,还未被人们所认识,人工驯化栽培也未起步。目前,我县仅有的两家加工厂,也只能对其原始产品进行简单的粗加工。(4)食用菌 全县有菌类资源25种,可食用珍贵菌类有木耳、香菌、松茸、猴头菇、羊肚菌、牛肝菌等十多种,常年人工种植香菇、平菇等食用菌类0.2万袋,黑木耳300万棒。木耳、香菌产量分别达到60、30余万公斤。(5)马铃薯 平武出产的马铃薯品质好、味道佳、无污染,是人们所喜爱的绿色健康食品。全县年种植面积7万多亩,其中,有种薯繁育基地2万亩和高产示范基地0.5万亩,常年社会产量7万吨。通过多年来的精心打造,它已成为我县大宗农产品。(三)农业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1.政策环境改善,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进入新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密切关注,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进一步认识到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实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我县农业产业发展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机遇期。2.市场容量扩大,农业发展空间加大3.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户生产积极性较高4.区位优势凸显,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平武典型的山地地貌,具有多种类型的立体农业气候。特别有利于大力发展茶叶、核桃、中药材、纤维林等特色产业。畜牧、中蜂、蚕桑、魔芋、蔬菜(含马铃薯)等传统产业已具有一定的基础。随着灾后重建交通的恢复,有利于加快农产品的流通和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5.灾后重建面临重大机遇5.12特大地震,使我县农业遭受重创,农业基础设施严重损毁。国家和河北省为我县投入了大量的重建资金,加上灾后农村产业重建的需要,给我县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四)农业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1.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一是一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利设施基础较差且年久失修、中低产田面积大、分布广、区内机耕路及田间渠道网络不健全。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差。全县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10%,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5%;二是设施农业不发达,仍处于起步阶段。滴灌、喷灌、温室、机耕、机收等农业技术装备推广力度较弱,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较低。三是重灾乡镇的农业基础设施完全损毁,恢复重建到震前水平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金。2.农业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目前全县龙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还比较缓慢,加工层次较低,科技含量不高,很多还处于手工作坊加工水平,农产品加工率、商品率、优质率较低;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发育滞后,实力不强,无法有效联结企业和农户;农业产业化利益机制不够完善。农村集贸市场规模小,服务功能不全,专业批发市场少,无力组织大规模的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信息不灵,农民生产经营上存在不少盲目性,“卖难”现象时有发生,农业生产尚未走出“少了就赶、多了就砍”的怪圈。3.农业投入仍然不足4.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植物检疫网点和体系建设不够完善,防治突发性病虫的能力较差;检验检测、农业执法、技术推广手段落后,设备不全,还不能及时全面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效服务。三、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为支撑,以开发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核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提升“茶叶、核桃、中药材、纤维林”四大特色产业和巩固发展“畜牧、中蜂、蚕桑、魔芋、蔬菜(含马铃薯)五大传统产业为重点,以“一基五化”为路径,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传统产业;培育和扶强做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二)基本原则1.坚持市场导向原则2.坚持主导产业优先的原则3.坚持多元发展的原则4.坚持示范带动的原则5.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6.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三)发展总目标全县重点培育“茶叶、核桃、中药材、纤维林”四大特色产业和“畜牧、中蜂、蚕桑、魔芋、蔬菜(含马铃薯)五大传统产业,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新农村建设,带动规范化农产品基地和龙头企业发展,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使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带动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特色和品牌优势更加突出,农业产业为农增收效果更加明显。到2012年,全县特色、传统农业产业产值达到8.2亿元,建设特色、传统农产品基地达到74万亩,新增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2家,特色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0%以上,新增农村专合组织达到20个以上;特色、传统农业产业为农民人均增收实现600元以上。四、建设重点(一)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以平整土地、增厚土层、调整田型、培肥地力为重点的耕地质量建设;以排灌渠系、小型集雨蓄水和提灌设施为重点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田间耕作道路、干道连接基地路为重点的路网建设;改造完善基地供电网络。基地设施达到田成方、土成型,田网、水网、路网、电网配套,灌、排、蓄功能齐全,旱涝保收。耕地质量达到四川省标准农田三级以上,旱地有机质达到1.5%以上,稻田有机质达到2%以上,土层厚度达80厘米以上,耕作层厚度达20厘米以上。(二)建设设施农业建设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灌喷灌、棚架、遮阳网覆盖等为重点的设施农业,采用以产品分级、包装、储藏、加工为重点的产后处理措施,提高基地设施保障水平。加大适用新型农机具的推广使用,提高基地耕、播、收机械化水平。(三)建立核心示范园区集中力量建设县域优势特色产业核心示范园区,要将核心示范园区打造成为“一个产值上万元的企业、一个新农村建设的展示窗口、一个生态旅游观光景点”。同时注重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开展生产管理、产后加工、品牌创建、市场开拓和机制创新等全方位示范,辐射带动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保证特色优势产业向带状、块状集中发展,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区。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规划三个核心示范区:一是建立以清漪江流域为中心的茶叶核心示范园带,重点发展茶叶产业;二是建立以响岩镇、南坝镇为中心的新品种核心示范园区,重点发展蔬菜、核桃、中药材产业;三是建立以龙安镇为中心的现代观光农业综合示范园区,重点发展蚕桑、蔬菜、马铃薯。同时,鼓励各乡镇按照“一乡一业”或“一村一品”的要求发展优势产业。总之要使示范园区(片)内70%以上的农户参与主导产业生产经营,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30%以上。1.茶叶核心示范园带(1)规划布局 坚持以推广标准化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为主,结合低产茶园改造,到2012年,形成以平通镇豆叩镇为中心的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园区暨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整个示范片面积达到3万亩;打造1家出口型省级龙头企业,企业年效益达千万元以上,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带动茶叶产业发展,将示范片及其周边建设成为具有我县特色的生态茶叶产业经济区。(2)预期效益 到2012年,通过茶叶核心示范片建设,改造旧有茶园面积2万亩,新增加标准化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万亩,实现各类名优茶年产量700吨左右,年产值在3000万元左右,促农人均增收400元左右。2.新品种核心示范园区(1)规划布局 坚持将市场需求与品种引进结合起来,在试验、示范、生产技术推广的原则上,积极引进适销对路的新品种,以响岩镇、南坝镇为中心,打造以核桃、晚熟水果、茄果类蔬菜、薇菜、马铃薯新品种为主的集中展示示范区,示范园区面积达到1.5万亩。(2)预期效益 示范园区内每年可进行20多个水果、青梅、蔬菜、核桃等作物新品种的集中示范,其中,主要推广品种不少于8个,农产品综合产值达到2300万元,带动1000户以上农户发展相关产业,促农人均增收500左右。3.现代观光农业综合示范园区(1)规划布局 坚持提高产业经济效益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特点,新建龙安镇为中心,辐射阔达、木座、古城等乡镇的现代观光农业综合园区1万亩。园区按特点及种植内容可分设五大功能区,即:旱作节水灌溉区、优质桑园及经果林区、优质花卉园区、优质无公害大棚蔬菜园区、休闲娱乐园区,主要建设内容为:坡耕地治理;农田综合治理;节水高效灌溉设施建设;设施栽培;园区保护设施建设;休闲设施建设;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2)预期效益 项目建成后,种植业可实现年产值1325万元,其中蔬菜园区提供优质无公害蔬菜100吨,实现产值960万元,水果园区可供优质水果400吨,实现产值120万元,花卉园区可提供优质花卉苗木150万株,实现产值225万元,新品种展示园可实现产值20万元。旅游休闲场所年均接待10万人次,每人每次收费10元计算,可实现年收入100万元以上,促农人均增收450元左右。(四)加强农产品品牌打造强力推进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整体认证,努力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比重。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以品牌为纽带,实行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整合,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争创品牌企业、名牌产品;坚持政府、协会、企业联手,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请和保护工作,打造地域品牌、区域品牌;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品牌展示、推荐和宣传活动,提高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带动和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重点打造“平武绿茶”、“平武乌梅”、“平武天麻”、“平武山野菜”等品牌。(五)推进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严格推行农产品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实施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优化改造和农产品清洁化加工技术;农业、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和行政执法力度;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助政府积极开展工作,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建立行业自律机制;通过追加资金、改造环境、更新设备、加强人员培训等措施,实现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并建立检验监测体系,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加快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的建设。到2012年,实现基地标准化生产率达100%,优质(专用)率达70%以上。(六)推进技术集成与运用实施良种繁育工程和品种改良工程,分作物、分区域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基地。大力开展特色优势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加快省工节本增效技术、循环农业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机技术的集成组装,做到农耕、农艺、农机技术结合,良种良法良制配套。基地良种覆盖率、实用技术到位率和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率均达到100%。五、建设布局、重点内容及任务(一)特色产业1.茶叶(1)建设目标到2012年达到11.2万亩,其中新建标准化良种茶园1万亩,改造2万亩。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家,扶持带动农户500户以上的专合组织1个,打造省级驰名品牌1个。(2)产业布局主要规划在平通镇、豆叩镇、大印镇、平南乡、徐塘乡、锁江乡、土城乡等7个乡镇。(3)建设重点进一步搞好茶叶基地建设和标准化生产,扩大有机茶园和优质高效茶园种植面积,加快推广福鼎大白茶、福选9号、名山131等新品种,力争2012年提高全县茶园良种率达到20%以上。以2000亩生态茶园建设为重点,到2012年,完成从平通到豆叩的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园区暨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建设。整个园区面积达到3万亩,园区建设坚持向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实现茶园种植从高山向中半山转变、栽培品种从群体种向无性系良种转变、种植模式从相对分散的粮茶间作向集中成片的净作茶园转变、管理方式从粗放到精细化转变。 做大做强茶叶产业龙头企业。鼓励茶叶生产加工企业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联合,并集中力量扶持发展12家科技型、外向型、带动型的茶业龙头企业,促使茶业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同时,针对“西乡”茶园的恢复和发展,积极扶持1家企业在土城乡兴办茶叶加工厂。整合力量,强力打造“平武绿茶”品牌。通过举办茶文化节、茶艺、茶道表演等多种活动,挖掘和深化“平武绿茶”文化底蕴,推进茶产业与茶文化的融合;规范企业实施“双品牌”战略,即形成企业联合体,宣传、推广统一的“平武绿茶”大品牌,在大品牌框架下使用企业品牌,合力做响“平武绿茶”品牌,从而扩大市场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启动平武茶叶质量认证工程。力争到2012年全县绿色、有机茶园的认证面积达到3万亩。鼓励企业积极进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企业要积极进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以及GAP、HACCP等质量保障制度和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4)任务分解表1. 20092012年全县茶叶产业发展乡镇任务分解表 (单位:万亩) 年度乡镇2009201020112012合计平通镇牛飞村0.050.05棉角村0.050.05大坝村0.050.05团碑村0.050.05明阳村0.050.05益泉村0.050.05豆叩镇荣华村0.010.020.030.06华丰村0.010.020.03砚石村0.030.030.06银岭村0.030.020.05先峰村0.010.01堡子村0.020.020.04大印镇黄庙村0.030.020.05宫慈村0.050.05铧嘴村0.020.02山峰村0.030.020.05高坪村0.030.03锁江乡锁江村0.020.02江东村0.020.02槐窝村0.010.01徐塘乡油榨村0.030.020.05平南乡华光村0.030.020.05新民村0.030.030.06新桥村0.020.02龙治村0.010.01双沟村0.010.01合 计0.150.40.350.11.02.核桃(1)建设目标新发展核桃基地面积达到1.3万亩,到2012年全县核桃总面积达13万亩以上,产量达到2000吨,产值达到3000万元。培育一个能带动500户以上农户的专合组织。(2)产业布局核桃标准种植基地重点布局在涪江流域的南坝镇、古城镇、龙安镇和清漪江流域的平通镇,带动坝子、水观、高村、水田等乡镇。(3)建设重点大力改造低产核桃园。核桃树龄老化,品种混杂退化,低产林严重制约了我县核桃产业发展。目前采用高嫁换头、核桃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措施,改良品种,扶壮树势。对确实没有改造价值的老核桃树(园)要及时淘汰,用良种进行改种补种,以提高核桃单产。实施标准化管理。抓紧建立健全核桃标准化生产体系、产品及农药安全、卫生监测体系,核桃产品的质量分级标准等的制订工作,提高种植水平和果品质量。加强平武核桃质量认证。以平武绿色食品(核桃)生产基地认证为基础,争创平武核桃品牌,促进绿色和有机核桃产业的发展。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努力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走公司加农户联基地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一是培植1-2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二是发展和扶持5-10个专合组织,果农组织化程度达到70%以上;三是建立核桃专业市场13个,吸引周边地区核桃进入市场,提高市场营销额。(4)任务分解表2. 2009-2012年核桃产业新发展面积任务分解表 (单位:万亩)年度乡镇村2009201020112012合计水田乡红岩村0.020.1五里村0.03沙河村0.05高村乡福寿村0.030.040.1民主村0.03坝子乡黑水村0.020.1金宝村0.05八洞村0.03龙安镇安国村0.030.2长河村0.06高坝村0.02石人村0.03曲水村0.02铁龙村0.02虹金村0.02南坝镇垭头坪村0.030.3何家坝村0.03健康村0.04建全村0.04苏家河村0.03党家沟村0.03旧洲村0.02金林村0.05兴建村0.03古城镇玉村0.060.2朝阳村0.04火炬村0.08石坪村0.02水观乡龙岩村0.050.1观凤村0.05平通镇绵角村0.060.2桅杆村0.04易阳村0.05牛飞村0.05合计0.20.60.51.33.中药材(1)建设目标到2012年全县中药材总面积达到23万亩,其中:木本药材面积达到18.5万亩,草本药材面积达到3.0万亩,乌梅栽植面积1.5万亩;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区8个。药材总产量达到8000吨,产值6200万元。发展中药材初加工企业2家,中药材专合组织10个,建成名贵野生药材人工驯化基地2个,建设300500吨中药材贮藏周转标准化仓库2个(包括冷贮室、防蛀室)。将“平武天麻”、 “平武大黄”、“平武厚朴”、“平武乌梅”等做成具有影响力的道地中药材品牌。(2)产业布局中药材产业共划分三个自然生态区域:锁江豆叩徐塘旧堡大桥片区重点发展木本药材,南坝古城龙安木皮片区重点发展草本药材,阔达水晶土城黄羊片区木本药材与草本药材结合发展。(3)建设重点特色药材基地建设天麻:以平武县代坝野生药材驯化科技示范园为依托,加强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所的联系,搞好平武野生天麻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设人工天麻繁育和种植基地,在高村、泗耳等乡镇建立商品天麻种植基地300亩。川乌:以平武县土城中药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依托,在大桥、土城、高村、坝子等乡镇成片发展附子种植基地4700亩。大黄:以平武中药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都植物研究所为依托,在水晶、黄羊、土城、龙安等乡镇成片发展大黄种植基地5000亩。乌梅:以平通镇为核心区,带动幅射周边地区实施乌梅低产改造10000亩。厚朴:以锁江乡、土城乡为核心区,带动幅射周边地区新发展木本药材厚朴20000亩。龙头企业发展野生药材人工驯化与技术推广: 平武县代坝野生药材驯化科技示范园建立平武天麻、猪苓等名贵野生中药材人工驯化基地2亩、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50亩,企业产值200万元。附片加工: 平武县土城中药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建立标准化川乌加工生产线一条,年加工能力500吨,企业产值600万元。大黄初级加工:平武中药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建立大黄初级加工生产线一条,年加工能力300吨,企业产值400万元。中药材仓贮建设: 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平武县山地中药业有限公司、平武中药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建立标准化中药材仓库各一处,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中药材贮藏、周转能力300500吨。品牌打造以项目承担单位为支撑,以有关科研院校为技术依托,围绕平武中药材资源优势开发与利用,制定平武特色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标准和质量技术控制标准,开展“平武天麻”、 “平武大黄”、“平武厚朴”、“平武乌梅”品牌认证,打造品牌优势。任务分解 表3. 20092012年全县中药材发展面积任务分解表 (单位:亩)年度品种乡镇2009201020112012天麻小 计60100200300高村乡5090140210水田乡553040泗耳乡553050川乌小 计2000280037004700土城乡1100130016001800大桥镇300400600900坝子乡150300400500黄羊乡0200300400锁江乡300400500800高村乡50100100100南坝镇100100200200大黄小 计2000300040005000水晶镇700100014001600土城乡800120015002000大桥镇200300400500龙安镇200300400500黄羊乡100200300400厚朴小 计10000120001600020000锁江乡2000260035004500大印镇1500180027003500豆叩镇1500180025003000徐塘乡1500170021002500旧堡乡1000120015002000大桥镇1000120015002000土城乡1500170022002500表4. 20092012年乌梅低产改造任务分解表(单位:亩) 年 度乡 镇2009201020112012小 计1000300040002000平通镇800200030001500其他乡镇200100010005004.纤维林(1)建设目标新发展纤维林 (工业原料林)5万亩,到2012年达42万亩。(2)产业布局以清漪江流域及大桥、水晶片区为建设重点,主要涉及水晶镇、阔达乡、大桥镇、土城乡、旧堡乡、泗耳乡、龙安镇、古城镇、水田乡、高村乡、坝子乡、南坝镇、水观乡、响岩镇、锁江乡、大印镇、徐塘乡、豆叩镇、平南乡、平通镇、木皮乡,共21个乡镇。(3)建设重点确定优势树种:以生长快的速生树种为主,主要主要树种确定为桉树、杨树、马尾松、杉木、柳杉、桦木、青杠、桤木等。大力开展丰产技术培训,运用成熟的速生丰产技术建设纤维林(工业原料林)基地,力争8-10年可进行抚育间伐,50%可进行利用。(4)任务分解表5. 20092012年纤维林产业基地建设任务分解表年度地点201020112012合计 南坝镇 1000150015004000龙安镇1000100010003000平通镇1000100010003000水观乡1000100010003000响岩镇1000100010003000坝子乡5005001000大印镇1000100010003000豆叩镇1000100010003000古城镇100010002000大桥镇100010002000土城乡1000100010003000旧堡乡100010002000高村乡500100010002500水田乡100010005002500水晶镇100010002000阔达乡100010002000泗洱乡100010002000平南乡5005001000徐塘乡100010002000锁江乡50010005002000木皮乡50050010002000合 计15000200001500050000(二)传统产业1.畜牧(1)生猪产业建设目标:2012年,全县生猪出栏26万头,其中,生猪优势区域出栏10万头,占全县生猪出栏的38.5%;产业布局:以兴鑫科技有限公司和四财养业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将扩达、龙安、古城、坝子、平通、响岩、南坝、高村、水晶11个乡镇作为生猪优势区域。建设重点:一是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类型的生态畜牧家园(连户形成生态养殖园区)10个、适度规模户(重点建设年出栏10000头猪场2户、5000-10000头6户、1000-5000头20户、500-1000头30户)58户,提高标准化养殖水平;二是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好原种猪场1个、生猪扩繁场8个和改良配种站20个,改善生猪良种化水平。三是加大生猪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建立生猪产销六方合作模式,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四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进行精深加工,形成知名品牌,确保产品进入大中城市,力争出口创汇。(2)草食牲畜:肉牛、肉羊、兔产业建设目标:2012年,全县出栏肉牛肉羊和兔分别为:4万只、10万只、2万只,其中,肉牛肉羊和兔优势区域分别出栏 1.4万头、3万只、4万只,占全县肉牛肉羊出栏的40%、30%、70%;产业布局:充分利用平武黄牛地方肉牛品种优势,将大桥、旧堡、土城、水田、南坝、大印、锁江等乡镇作为平武黄牛肉牛优势区域,将虎牙、泗洱、白马、为犏牦牛优势区域;以诚义肉羊公司为龙头,将响岩、南坝(石坎为主)、水观、高村、古城、龙安、水田、大桥、白马、木座、木皮乡镇作为优质肉羊区域;依托江油獭兔公司为龙头,将平通、响岩、南坝、龙安、扩达作为兔业优势区域。建设重点:一是加大平武黄牛品种培育力度,作好品种保护建设项目;二是加快平武种牛场建设,建立平武黄牛核心场2个,扩繁场8个,肉牛标准化养殖小区8个,指导养殖户建标准化牛舍、青贮窖及其相关配套设施。二是建立波尔山羊扩繁场4个,利用波尔山羊广泛开展杂交改良,肉羊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5个;三是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开发农作物桔杆饲料资源,建立牧草种植基地,加快标准化舍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提高专业化水平;四是建好1个种兔场,养殖小区3个,带动农户发展规模兔场,推广兔场标准化养殖技术。(3)生态土鸡:建设目标:2012年,全县家禽出栏100万只,其中,林下生态土鸡优势区域出栏50万只,占全县土鸡出栏的41%;产业布局:以平武山林养业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在响岩、平通、豆叩、大印、锁江、古城、龙安7个乡镇建立林下土鸡优势区域。建设重点:依托平武山林养业公司的“公司+基地+农户”养殖模式,建立年孵化、育雏50万只生态土鸡的孵化场,向全县供给鸡苗。建立林下标准化养殖小区10个,指导养殖户建标准化鸡舍,引导农户进行规范饲养,大力推行林下养鸡技术,加强鸡舍建设,提高饲养水平,培育肉鸡深加工企业,利用好现有“报恩生态鸡”品牌,创建绿色有机知名品牌。总体目标:2012年,全县实现畜牧业产值4.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初步建成国家草食牲畜优势区域优势县;畜牧主导产业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0%;生猪、肉牛、肉羊、生态土鸡、兔出栏分别达24万头、4万只、10万只、100万只和4万只;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30%;生猪(DLY为主)、肉牛、肉羊、生态土鸡、兔良种面分别达到75%、85%、90%、90%、95%;养蜂10万群,新法饲养面40%,蜂产品达到2000吨,产值达0.4亿元;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达到2600元。2.中蜂(1)建设目标到2012年达到10万群以上,其中新增6.5万群,推广新法饲养,新增蜂蜜195万公斤,每公斤以20元计,新增现金收入3900万元。加上原始“棒棒巢”4万群蜂,产蜜20万公斤,产值400万元,则实现产值4300万元。通过龙头企业加工,每公斤实现增值40元,企业年产值8000万元,蜂王浆、蜂蜡、蜂花、蜂毒200万元,蜂产业总产值达1.4亿元,其中全县16.8万农户人均增加纯收入238万元,户平增收1000元。使平武中蜂蜂群数量居全省第一,成为中蜂有机蜜生产大县。扶持10个的专合组织,带动农户500户以上。培育一家省级蜂产品龙头加工企业,打造省级蜂产品驰名品牌1个。(2)产业布局主要规划在火溪河流域的白马、木皮、木座片区,大桥、旧堡、土城、黄羊、虎牙片区,龙安、古城、高村、坝子、南坝、水观片区,徐塘、泗洱、锁江片区等4个片区17个乡镇。(3)建设重点有机蜂产品蜜源基地建设17个。每个基地平均饲养中蜂6000群,每户饲养中蜂40-200群,养蜂农户20-150户,合计带动中蜂养殖专业户5000-7000户。基地内养殖农户60%以上农户能掌握新法饲养技术。建中蜂良种场4个。在九环线上建设1个蜂产品加工企业,能加工蜂蜜产品100万公斤以上。加强品牌认证和质量监测体系建设,积极申报国家有机蜜产品品牌认证和建立平武蜂蜜产品质量检测室,确保平武蜂产品质量。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10个,蜂业合作社内按照统一规划、统一信贷、统一保险、统一生产蜂箱、统一生产巢脾、统一饲养技术、统一防疫、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原则共谋发展。搞好养蜂技术培训,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培训养蜂管理人员和蜂农3000人次。(4)任务分解表6. 平武县中蜂特色产业2009-2012年任务分解表乡镇17个内容新增蜂(群)规划村(个)2009年新增(群)2010年新增(群)2011年新增(群)2012年新增(群)白马乡40004150010001000500木座乡40003150010001000500木皮乡50003200015001000500大桥镇35005100015001000旧堡乡30003100010001000土城乡3500410002000500黄羊乡30006100010001000虎牙乡30004100010001000龙安镇30004100010001000古城镇30004100010001000高村乡35005100015001000坝子乡40006100020001000南坝镇35008150010001000水观乡35004100015001000徐塘乡30004100010001000锁江乡35005150010001000泗洱乡40003150015001000水晶镇18003600600600大印镇18004600600600扩达乡14003500500400合计650007550001900021000150003.蚕桑(1)建设目标建设桑园基地任务3万亩,其中:新增1万亩,改造2万亩。到2012年全县桑园面积达到10万亩。实现年产鲜茧1万担(约合500吨),培育年产茧10担的大户50个,年产茧1000担的乡镇2个,年产茧500担的村6个,年产茧200担的重点社10个。全县蚕农售茧收入1000万元(按最低保护价计算),农民工劳务收入1000万元。在基地乡镇和重点村社成立蚕桑技术协会,共建立乡镇级蚕桑技术协会8个,村社级蚕桑技术协会150个。到2012年,龙头企业年实现缫丝200吨,织绸200万米,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实现蚕桑业总产值1亿人民币。(2)产业布局主要规划在龙安镇、古城镇、南坝镇、平通镇、响岩镇、大印镇、坝子乡、阔达乡等8个乡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