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蔬菜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doc_第1页
山东省蔬菜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doc_第2页
山东省蔬菜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doc_第3页
山东省蔬菜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doc_第4页
山东省蔬菜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蔬菜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为加快振兴我省蔬菜(含食用菌)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蔬菜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发展现状(一)蔬菜产业。我省蔬菜产业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已经成为特色鲜明、效益突出的优势产业,生产、加工、市场、流通的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蔬菜面积、产量、产值、出口创汇等一直位居全国前列。2009年,全省蔬菜(含瓜类)播种面积3046万亩,总产1.02亿吨,分别占全国的11%和16.6%;总产值1527.4亿元,占农业产值的47.4%;出口创汇20.1亿美元,占全国的31.2%;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300万亩,占全国的20%以上,蔬菜产业已成为我省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但从目前情况看,要实现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推动产业上档次、上水平,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标准化生产水平不够高,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依然存在;设施蔬菜土壤盐渍化、酸化以及土传病害严重等连作障碍问题日渐突出;棚室设计建造不规范,日光温室更新换代任务艰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偏少,部分蔬菜种子大量依靠进口;国内外市场准入门槛不断提高,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压力加大;其他省市蔬菜产业发展迅猛,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二)食用菌产业。食用菌产业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高效特色朝阳产业,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的显著特点。2009年,全省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总产量达到206万吨,总产值达124亿元,出口创汇2.1亿美元,较2000年分别增长了183%、372%、332%,菇农人均食用菌年纯收入8000元以上,食用菌综合指标已跃居全国第二位。但从目前情况看,我省食用菌产业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生产经营方式比较落后,产出能力较低,单位面积产出率比发达国家低40%左右;加工能力不强,加工比例不足30%,且产品大多是初级加工,精深加工发展滞后;市场开发不够,人均消费量仅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科研人员少,经费不足,与产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行业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等。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高端、高质、高效”的发展理念,以保障市场供应、确保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通过转方式、调结构,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全力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产业的加工增值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再创山东蔬菜产业新优势。(二)基本原则。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坚持产品质量安全第一,实现产量、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坚持规模化发展,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地方名优特产;坚持品牌化发展战略,努力拓展市场空间。(三)发展目标。1.蔬菜产业。到2015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3000万亩左右,其中设施蔬菜面积力争扩大到1500万亩左右;蔬菜总产量达到1.1亿吨,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定在20%左右;蔬菜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数量增加30%以上;产品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率达到65%以上;建设1000个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100个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通过蔬菜产业的提升发展,使全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300元左右。2.食用菌产业。到2015年,全省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总产量、总产值分别达到300万吨、2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食用菌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建设100个高标准示范园区,标准化生产率达到85%以上;食用菌产品加工比重达到45%;创建和培育省级以上名优品牌100个;食用菌亩均收入达到4万元,通过食用菌产业的提升发展,使全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150元以上。三、发展重点(一)蔬菜产业。1.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以日光温室为龙头,形成日光温室、拱圆大棚和中小拱棚相互衔接和配套的设施蔬菜生产体系、技术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推广新型设施和覆盖材料,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和设施环境调控能力;引进、选育和开发设施专用蔬菜品种;研究和推广现代育苗技术、规范化生产技术和采后处理技术;完善蔬菜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优化设施蔬菜区域布局,引导各项资源逐步向技术、经济、基础条件好的优势区域集中,提高设施蔬菜产出率。以列入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名单的寿光市、莘县、滕州市、沂南县、苍山县、泰安市岱岳区、青州市、淄博市临淄区、平原县、昌乐县、泗水县、聊城市东昌府区、齐河县、单县、阳谷县、冠县、茌平县、诸城市、金乡县、莱西市、安丘市、商河县、肥城市、枣庄市薛城区、成武县、济阳县、邹城市、胶南市、高唐县、曹县、莒县、沂水县、陵县、广饶县、鱼台县、东阿县、济宁市任城区、定陶县、莒南县、海阳市、临清市、郓城县、莱芜市莱城区、临沂市河东区、高密市、新泰市、高青县、枣庄市峄城区、济南市历城区、枣庄市台儿庄区、费县、昌邑市、临邑县、章丘市、惠民县、莱州市等56个县(市、区)为重点实施区域。2.挖掘提升地方名产蔬菜。以山东名产蔬菜品牌化为中心,以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的苍山大蒜、金乡大蒜、莱芜生姜、章丘大葱、潍县萝卜、胶州大白菜、昌乐西瓜、马家沟芹菜、曹县芦笋、烟台地黄瓜、青州银瓜等为重点,在搜集、整理和保护品种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品质改良和开发利用,推行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和品牌化营销,充分放大品牌效应。以具有地方名产蔬菜的县(市、区)作为重点实施区域。3.做深做精加工出口蔬菜。以标准化生产和精深加工为中心,以发展脱水蔬菜、速冻蔬菜、保鲜蔬菜、调理食品等产品为重点,加大出口蔬菜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促进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壮大出口产业集群。以列入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东南沿海出口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名单的肥城市、莱阳市、高密市、诸城市、安丘市、成武县、莱州市、金乡县、胶州市、临邑县、东明县、昌乐县、莱芜市莱城区、莱西市、曹县、青州市、平度市、滕州市、苍山县、巨野县、广饶县、兖州市、济南市长清区、泰安市岱岳区、临沂市河东区、博兴县、寿光市、郯城县、乐陵市、菏泽市牡丹区、武城县、夏津县、胶南市、单县、即墨市等35个县(市、区)为重点实施区域。(二)食用菌产业。1.突出增量提质。着眼于提高食用菌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在香菇优势区(以惠民县、栖霞市、胶南市、淄博市临淄区、平度市、滕州市、日照市岚山区、文登市等为核心地区)、双孢菇优势区(以邹城市、莘县、定陶县、武城县、巨野县、单县、郓城县、平原县、禹城市、新泰市等为核心地区)、金针菇优势区(以青州市、齐河县、苍山县、梁山县、高青县、莱芜市莱城区、高密市、滕州市等为核心地区)、珍稀菇类优势区(以新泰市、冠县、东平县、利津县、邹平县、平阴县、济阳县、蒙阴县、宁阳县、东平县、沂水县、广饶县、泰安市岱岳区、汶上县等为核心地区)、黑(毛)木耳优势区(以费县、莒县、新泰市、鱼台县、金乡县、微山县、梁山县、枣庄市山亭区等为核心地区)、平菇优势区(以聊城市东昌府区、枣庄市台儿庄区、章丘市、寿光市、曲阜市、阳谷县、枣庄市薛城区、昌邑市、禹城市等为核心地区)等优势区域,打造一批集约化程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示范园区,建设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菌种繁育场(基地),扶持一批有特色、专业化的原材料生产基地,发展一批规模较大、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工厂化生产企业,带动全省食用菌产业尽快步入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轨道。2.突出增效增收。围绕提高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壮大一批工艺先进、科技含量高、出口能力强的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一批区域性强、覆盖面广的专业化批发市场,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优品牌,不断增强食用菌产业的加工增值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3.突出科技进步。提升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引进选育一批品质优、产量高、适应性强的新品种,研制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新成果、新技术,培养培训一批业务精、素质高的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四、政策措施(一)改善生产设施和装备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1.加快老旧棚室升级改造。大力推行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的新型棚室,科学选用棚室骨架、覆盖材料,提高采光保温性能,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积极推广机械卷帘、肥水一体化以及食用菌拌料、装袋、接种、喷灌、通风等自动化控制装备,提升机械化操作水平,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规模化生产能力。力争经过5年努力,全省改造老旧棚室50万个,升级改造率达到80%以上;升级改造食用菌菇房70万个,基本实现全覆盖。2.大力发展集约化育苗和菌包繁育。培育一批管理规范、技术先进、销售和服务网络健全的集约化育苗中心和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大幅度提高集约化育苗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比重。省里重点扶持50个年育苗能力3000万株以上的大型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30个年生产能力1000万包以上的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3.切实改善田间基础设施。在设施蔬菜、地方名产蔬菜集中产区和食用菌重点产区,加强生产道路、排灌沟渠等设施的修整改造,配备必要的水电设施,达到路、水、电齐全,为生产提供保障。(二)加大技术创新和推广力度,提高科技支撑能力。1.推进科技创新。重点加强蔬菜良种工程和重大应用技术创新研究实施力度,尽快启动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产品精深加工体系等建设项目,创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加快建设蔬菜种业研发基地,加快蔬菜进口种子国产化、名优品种改良国际化步伐;加大食用菌名特优和珍稀品种选育力度,实施种质资源数据库建设工程,在泰山、沂山、蒙山等十大山脉开展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调查、采集、保护、驯化和开发利用,解决食用菌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科技支撑能力。2.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的集成与推广,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大力实施蔬菜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财政支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组织开展蔬菜提质增效工程,利用5年时间,遴选10项技术成果,在100个蔬菜主产乡(镇)进行转化推广,全面提高项目区蔬菜产品品质,增加经济效益。在食用菌生产优势区域,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建设100个高标准示范园区,推进菌渣高效利用,构建“动物、植物、食用菌”的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充分发挥示范园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着重进行50个新品种展示和20个新技术示范。3.加强技术培训。大力实施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培训项目,重点针对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控等开展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提高核心竞争力,丰富产业技术储备,提升产业科技含量。(三)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1.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通过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加快制订、完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程,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在抓好42个国家级标准园建设的同时,省、市、县(市、区)三级要再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地方蔬菜标准示范园。加快建设一批生态、优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原材料工厂化生产基地;强化产品“三品一标”认证。2.建立健全质量监测体系。加强产品质量监测机构和检测点的建设。3.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大对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和违禁添加剂的监测力度,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并及时发布信息。4.建立健全质量监管体系。加强监管队伍、制度和条件建设,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四)深化产业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和推动龙头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相结合,加快加工设备的更新改造,促进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重点对保健食品、休闲食品、调味品、化妆品及药品等蔬菜产品进行研制,提高产品附加值,着力打造500家加工能力强、生产工艺先进的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企业科技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2.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鼓励农民参加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提高农民社会化组织程度,改变“小、散、低”的传统生产加工方式,推广“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运作模式。3.加快市场网络改造升级。加快现有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步伐,完善配套设施,规范市场管理,增强服务功能;强化产销衔接,鼓励农贸市场、连锁超市与蔬菜加工、流通企业和生产基地实行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运营成本;建立市场预警机制,降低市场风险;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手段,搭建市场信息平台,搞好信息服务;建设和改造300处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蔬菜重点产区批发市场。4.大力开展名优品牌创建。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巩固老品牌,创建新品牌,打造知名品牌。鼓励蔬菜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三品一标”申请认证,加快品牌创建步伐,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到2015年,培育50个以上国内外知名蔬菜品牌。(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政策保障能力。制定扶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示范园区和种苗繁育基地建设、质量监控、技术研发与推广等给予重点扶持。完善信贷担保抵押模式和担保机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创新保险机制,逐步扩大保险试点范围和试点险种,降低生产风险。同时,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争取和动员社会资金,增加对产业的支持。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健全工作机构,协调和指导产业健康发展。在蔬菜主产区,要把产业发展列入当地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支持产业加快发展的措施和办法,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产业加快发展。山东省渔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为提升山东渔业整体素质,促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快建设现代渔业,促进渔业振兴,努力实现由渔业大省向渔业强省转变,制定本规划。一、发展现状我省是渔业大省,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2009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753.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4.7%;渔业增加值485亿元,占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14.3%;水产品出口创汇33.6亿美元,分别占全国水产品和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的32%和34.4%,水产品总产量、渔业总产值、增加值、出口创汇等主要统计指标均位居全国首位。渔业作为山东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优化膳食结构、提高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从目前情况看,做大做强现代渔业仍面临许多挑战,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与渔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市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与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低的矛盾日益突出,渔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与当前渔业科技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现代渔业建设的要求与当前薄弱的渔业支撑保障体系不相适应。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发展理念,以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渔民增收为首要任务,以转变渔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为主攻方向,以实施渔业“双十工程”为主要抓手,不断提升渔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实现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打造全国最大的高端高质“蓝色食品基地”,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实施作出更大贡献。(二)基本原则。1.调整优化结构,推进产业升级。优化传统产业、做强主导产业、提升优势产业、培植新兴产业,促进渔业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增强产业素质。2.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渔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渔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3.挖掘资源潜力,拓展发展空间。注重利用海外渔业资源,合理开发国内宜渔资源,扩大渔业生产规模,增强优质产品供应能力,丰富居民菜篮子。4.加强安全管理,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制度,加强监管,构建生态安全、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保障体系,创造渔业振兴良好环境。(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基本形成生态良好、基础完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科技先进、机制灵活、渔民收入稳定增长和渔区社会繁荣的现代渔业发展格局,实现渔业振兴目标。1.生产贡献。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80万吨,年均增长4.5%;渔业增加值达860亿元,年均增长10%,在农业中的比重提高到16%;水产品出口量达到110万吨。2.产业贡献。可提供300多万就业岗位,渔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带动机械加工、饲料、鱼药、物流、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3.营养贡献。全省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达到100多公斤,可为全省居民提供相当于1亿头猪的优质蛋白质,满足国民摄取优质蛋白的需要,改善膳食结构,提高生活水平。4.生态贡献。海水贝藻增养殖碳汇贡献相当于每年减排二氧化碳200360万吨;建设内陆渔业净水型增殖水域300万亩,通过鱼虾蟹增养殖生产,每年可转移湖库区水体中纯氮磷2000吨,水体质量提升1个标准等级。三、发展重点(一)做强养殖业。1.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按照“一个品种一个产业”的思路,稳定发展大宗鱼虾贝藻等常规品种,着力提高品质,保障大众供给;重点壮大海参、鲍鱼等名优珍品,着力培育品牌,满足高端消费;积极推进对虾、乌鳢等出口品种,着力扩大规模,适应市场需求。力争形成10个产值过30亿元的品种,其中产值过50亿元的3个,过100亿元的1个。2.优化养殖区域布局,建设东部沿海现代渔业主导区,发展空间从浅海滩涂向深海、底层和岸基利用拓展,发展深海网箱4000个,底播面积800万亩,岸基工厂化1000万平方米,增加产能60万吨;建设黄河三角洲现代渔业示范区,积极开发利用盐碱涝洼地宜渔土地(水面),形成标准化生态养殖池塘200万亩,增加产能85万吨;建设湖库生态渔业示范区,在南四湖、东平湖、鲁西南大中型水库形成净水型生态渔业面积100万亩,增加产能10万吨;建设沿黄生态渔业产业带,实施老旧池塘标准化改造,形成标准化池塘100万亩,增加产能10万吨。3.积极推行园区化发展,建设万亩以上规模化生态健康养殖园区100处,其中5万亩以上20处、10万亩以上10处、20万亩以上的5处,着力形成规模优势,打造全国最大的优质水产品生产基地和水产品出口产业基地。4.全面推行“上粮下渔”、“池塘+氧化塘(湿地)”、“封闭式循环水”、“大水面立体养殖”等节地、节水、节能、节粮健康养殖模式,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200万平方米,“上粮下渔”池塘生态养殖200万亩,浅海多层面立体养殖300万亩,内陆大水面净水型养殖50万亩。水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比重达到80%以上,生态养殖面积占总面积的60以上。(二)做优捕捞业。1.加大渔业资源修复行动力度,提高近海捕捞品种资源量。每年在山东近海海域和内陆湖库区增殖放流主要品种150亿单位,建设60个人工鱼礁群,面积达30万亩;营造30处海底藻场示范区,面积200万亩;选划65处海洋与渔业保护区,面积达1000万亩;开发利用海底4万平方公里,打造山东近海海洋牧场,遏制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势头,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逐步恢复主要经济种群的资源量,增殖产量达到20万吨。2.严格执行休渔禁渔和渔船数量及功率指标双控制度,逐步压减近海捕捞能力, 报废更新老旧渔船5000艘,实现近海捕捞产量零增长,推动近海捕捞生产由“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和“负责任型”的战略转移。实施渔船标准化改造,优化设计5个标准船型和50个标准网型,木质渔船玻璃钢改造2000艘,配备冷冻设备的大马力渔船发展到1000艘,推广应用节能减排动力装置,提高海洋捕捞质量和效能。3.积极推进远洋渔业结构调整,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加快发展大洋性渔业,重点开发国际公海资源,积极参与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培育30家远洋渔业生产企业和5家规模大、实力强、管理规范的海外渔业龙头企业。远洋渔船发展到600艘,功率30万千瓦,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超低温金枪鱼围网、大型拖网加工船等,远洋渔业产量发展到40万吨。建设斐济、菲律宾、毛塔、加纳、乌拉圭等5处捕捞、冷藏加工和渔船修造补给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延长产业链条,拓展海外渔业领域。(三)提升加工业。1.稳定发展国际市场,巩固进来料加工,扩大本地养殖产品加工出口。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引导加工企业构建国内营销网络,产品定位适应市场,培育品牌引领市场,加工出口企业国内销售比例达50%以上。2.发展海外加工业基地,以来料源地、远洋作业场、产品输入地为重点,以东北亚、东盟贸易圈为突破口,建设10处海外加工园区,进一步挖掘我省水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发展潜力,拉动整个水产品加工业的新发展。3.加大新技术开发,利用现代生物、工程、信息等技术装备加工业,以大宗产品和低值产品的深度利用为重点,以食用、药用、工业用为方向,进行水产即食食品、模拟食品、医药品、保健品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水产保健品、药品等新兴水产品加工产业的产值达200亿元,海参加工产值达200亿元,海带加工产值达40亿元,提升水产加工质量水平。构建冷链物流体系,水产品保鲜保活比率达60%以上,显著提高水产品质量和产品附加值。4.做大做强100家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加工基地36处,发展现代化水产品加工园区30个,水产加工产值达到2000亿元,建成全国最大的水产品加工基地和出口贸易基地。5.积极开展无公害水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水产品认证及食品加工HACCP、ISO9000等质量体系认证,推行地理标志、产地标识和产品集体商标,形成50个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知名商标。(四)拓展服务业。1.构建渔技推广体系,围绕主导品种和关键技术,加大科技创新和新技术转化,着力推广刺参、优质海水鱼、对虾等20个渔业主养品种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中草药制剂、池塘微孔增氧等15项集成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主养品种产量占养殖产量的40%以上;大力培训新型渔民,示范户技术入户率达到95%以上。2.建立水产苗种繁育体系,建成10处水产遗传育种中心、30处水产原种场、80处水产良种场,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年育苗能力达到5000亿单位,产值100亿元。3.完善现代物流营销体系,集中打造10处全国重要的水产品物流集散基地。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渔业流通业态,做大烟台金枪鱼交易中心,探索建立山东水产品期货交易中心,形成区域性水产品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4.构建渔业信息网络体系,加强海上山东政务平台和商务平台建设,以渔业“三网一平台”为基础,扩大渔业信息覆盖范围,提高信息服务能力。5.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以县级水产疫病防治站为基础,集疫病防治、环境监测、质量检测为一体的水产品质量保障机构100个,水生动植物病害测报点300个,提高水产品质量保障能力。6.构建渔业安全生产与防灾减灾体系,为符合条件的渔船装配CDMA、AIS和卫星定位设备,完善东平湖、南四湖渔船航标等渔业安全设施,提高安全救助水平。建立完善沿海渔业灾害预警预报网络,提高渔业减灾防灾能力。(五)培植文化旅游渔业。1.开拓渔业休闲娱乐功能,积极打造渔耕体验、海上田园、游钓健身、岛礁拓展、渔乡风情、都市观赏渔业等渔业休闲旅游平台,做大做强渔业休闲产业,打造渔业特色商圈。建设渔业休闲度假基地1000处,认证省级休闲渔业基地300处。2.深度挖掘齐鲁渔文化,全力打造“泰山赤鳞鱼放生节”、“长岛妈祖文化节”、“荣成渔民节”、“田横岛祭海节”等20个区域特色渔业民俗文化品牌,建设海洋公园、渔业历史博览馆、渔业科普馆等10处渔业主题园馆。3.优化渔港旅游功能,以50个国家级重点渔港为平台,配套建设集渔业服务、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渔人码头”,培育渔港经济区,打造“渔、港、城”黄金海岸。4.举办“黄河口大闸蟹”、“胶东海珍品”等品牌推介会、烹饪赛和美食节等系列活动,培育水产品消费文化,引领水产品消费。四、政策措施(一)加快实施“双十工程”,夯实产业振兴基础。围绕打基础、管长远、增后劲、拓市场,大力实施渔业资源修复工程、渔港及渔港经济区建设工程、标准化池塘整理工程、渔船标准化改造工程、海外渔业工程、渔业良种工程、平安渔业工程、莱州湾生态整治示范工程、水产品质量保障工程、渔业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十大工程,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培育“胶东刺参”、“胶东鲍”、“胶东鲆鲽鳎”、“胶东扇贝”、“东方对虾”、“荣成海带”、“莱州湾梭子蟹”、“黄河口大闸蟹”、“黄运甲鱼”和“微山湖乌鳢”等十大渔业品牌,鼓励开展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积极培育乳山牡蛎、红岛蛤蜊、蒙阴花白鲢、微山湖蟹、泰山赤鳞鱼、东平湖青虾、寿光毛蚶等区域特色品牌,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二)强化科技支撑体系,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整合渔业科研资源,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加强渔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高新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在渔业良种培育、资源环境保护与修复、健康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疫病防治和节能减排等领域取得突破,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加快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海水养殖病害防治、淡水水产遗传育种等渔业重点实验室建设,提高渔业研发能力。创新机制,探索建立以实验示范基地、标准化示范园区为平台,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生产大户为载体的新型推广模式,加快良种良法的推广与应用。加强人才、智力引进和培养,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人员保障。(三)创新渔业组织形式,提升产业化水平。扶持壮大渔业企业,积极培育100家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渔业龙头企业,完善“龙头企业+基地+渔户”生产经营模式,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壮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化经营和渔民增收。按照集约集聚集群原则,探索建立政府推动下的“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养殖渔户”的产业化新模式,解决养殖渔户融资难问题。积极发展渔业中介组织,鼓励渔民和企业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开展多形式的合作与服务,发展渔业专业合作社1500家,提高渔业组织化水平。(四)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提高振兴保障能力。认真研究制定有利于渔业振兴倾斜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渔业的投入力度,大力支持实施渔业资源修复、标准化鱼塘改造、平安渔业、远洋渔业、渔业良种、渔港建设等重点项目。建立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和渔民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渔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优势企业上市,提高渔业建设的融资能力。龙头企业认定、农业产业化、农机补贴等扶持政策向渔业倾斜。划定渔业养殖基本水域,对渔业振兴项目建设用地、用海,按国家规定严格落实海域使用金征收减免政策。(五)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优化渔业发展环境。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完善有利于渔业振兴的体制机制。健全完善水域滩涂养殖权、捕捞权制度,依法规范水域滩涂使用权的出租、转让和抵押行为,建立水域滩涂征用、资源损害补(赔)偿机制,维护渔民群众合法权益。逐步将渔业互助保险纳入农业保险范围,开展渔业增养殖、近海捕捞、海外渔业等保险试点,建立有财政支持的稳定的渔业风险保障制度。高度重视渔民“失海”、“失水”问题,推动建立健全涵盖教育、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渔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政府投资的渔港等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通过拍卖、租赁、入股等形式,盘活资产,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探索建立碳汇渔业补偿机制,在政府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中,对贝藻增养殖、循环水养殖等碳汇渔业进行补贴,促进低碳绿色海洋渔业发展。山东省畜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为再创山东畜牧业发展新优势,加快由畜牧业大省向畜牧业强省跨越,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鲁办发201033号)精神,制定本规划。一、产业现状(一)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省畜牧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全省畜牧业产值、肉蛋奶总产量、畜产品出口创汇等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列。2009年,肉类总产684万吨,禽蛋378万吨,奶类258万吨,肉蛋奶总产量占全国的1/10。畜牧业产值1684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8%。饲料加工企业1460家,工业饲料产量1690万吨,产值575亿元。兽药生产企业255家,产值44亿元。全省各类畜产品加工企业2000多家,销售收入过百万元的895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3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7家,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额1300多亿元,均居全国第一位。产品深加工率40%,产业化经营覆盖率超过60%。畜产品加工与初级畜产品产值基本达到2:1。全省获得出口注册的肉类加工企业163家,畜牧外资企业1580家,产品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畜产品正常年份出口创汇20多亿美元,居全国第一位,其中禽肉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50%以上,兔肉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90%以上。畜牧业已成为富裕农民、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大产业。(二)存在的问题。一是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畜牧业生产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东西差距较大,仍存有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饲养形式。二是畜禽饲养效益不高。我省畜牧业增加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三是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疫病、药残、人为添加非添加物质发生的机率加大。四是产业化、组织化水平不高。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仍然较弱。五是社会化服务不完备。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投入品供应体系没建立,检验检测体系不配套,技术服务能力不强,专业化营销组织不发达,产销衔接不紧密。六是扶持政策不完善。现有投向畜牧业发展的资金总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发展需要。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合作金融、民间金融发展滞后,农村金融体系功能不健全、服务不到位;政策性保险制度还不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等。(三)面临的形势。今后几年是我省由畜牧业大省向畜牧业强省转变、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重要机遇期。从外部环境看,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把畜牧业作为现阶段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产业,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形成了推进畜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从消费需求看,当前,我省居民人均动物性蛋白摄入量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乡居民对畜产品消费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新一轮的消费升级对优质畜产品需求将大幅度增加。从饲草饲料资源看,近年来,我省粮食生产连续7年增产,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年产大约7000万吨秸秆。随着三元种植结构的不断推进,专用饲料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在耕地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饲料产量可大幅度提高。同时,大量棉籽饼、菜籽饼和食品工业下脚料等,都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品牌畜牧业为目标,以建设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和提高畜产品产量、质量和效益为重点,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坚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创建、科技化支撑,统筹兼顾公共卫生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畜产品加工,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我省由畜牧业大省向畜牧业强省跨越,再创山东畜牧业发展新优势。(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扩大规模与提升质量、效益相结合。以“调结构、转方式、上水平”为主线,按照集约化、科技化、信息化和生态化要求,大力发展标准化养殖,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二是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协调作用和企业的主体功能,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广泛吸引国内外各种生产要素,支持畜牧业发展。三是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加强源头创新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积极推进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和产业化开发。积极探索现代畜牧业经营主体和管理体制机制,大力发展畜牧合作社和各种中介组织,着力构筑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发展的现代畜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四是坚持产业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在全面考虑动物防疫、环境保护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科学确定畜禽养殖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尊重自然规律、市场规律和发展规律,实现生产与生态相统一、发展与保护相一致、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目标。(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900万吨、420万吨、800万吨;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工业饲料产量达到2350万吨,产值900亿元;兽药产值达到55亿元;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占农民现金收入比重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以上;建设畜禽标准化示范基地2500个,大型育种场或良种繁育场200个;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畜牧养殖对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达到60%,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优势区域畜产品产量占全省总量的60%以上;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4000亿元,与畜牧业产值比达到2:1;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公共卫生、产品质量、生态环境三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初步建立现代畜牧产业体系。三、发展重点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分布,按照突出区域优势和产品特色的原则,围绕建设六大体系和八大工程,未来5年,重点支持“七大领域”和“五大产业区”建设。(一)七大领域。1.良种繁育。重点扶持省级种公牛站,猪、兔、牛、禽、羊、特种动物等省级种畜禽生产性能测定站建设,加强种畜禽品种的监测,提高良种选育、推广使用能力。支持200个畜禽原种场、扩繁场基础设施和150个县级生猪人工授精站建设。扶持10家大型畜牧企业从事畜禽品种的产业化开发,不断加大新品种培育力度,缓解对外来畜禽品种的依赖,实现地方良种国际化。构建门类齐全、相互配套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良种制种供种水平。2.品牌创建和特色产业培育。围绕重点产业和产品,鼓励各类畜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组织开展品牌创建活动,争创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通过实施“五个十品牌创建工程”(培育“十大地方畜禽品种”、“十大畜产品品牌”、“十大饲料品牌”、“十大兽药品牌”、“十大出口知名企业”),努力建设畜牧业品牌大省。加大畜牧特色产业支持力度,挖掘畜牧业发展潜力,培育新的增长点,重点支持鲁西牛、渤海黑牛、莱芜黑猪、大蒲莲猪、里岔黑猪、德州驴、寿光鸡、汶上芦花鸡、鲁西斗鸡、豁眼鹅、小尾寒羊、济宁青山羊、鲁北白山羊、山东黑牛等地方优良畜禽品种资源的利用保护与开发,培育一批风味好、价格高、潜力大,具有山东特色的畜禽品种;支持水貂、狐狸等特种动物养殖和深加工,不断拓展畜牧业发展空间和领域;支持德州扒鸡、高唐驴肉、莱芜香肠、单县羊肉汤等传统地方食品提升档次、提高知名度,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不断引伸畜牧业产业链,增加附加值。3.标准化生态饲养。按照“统一标准、规模饲养、提高质量”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支持5000个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进行标准化改造,加快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生态养殖模式,确立现代养殖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粪便排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4.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动物防疫、监测、检疫监督体系,建立动物疫情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报机制。加强道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建设,完善动物防疫屏障体系。加强动物隔离场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的建设。加快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和评估认证。加强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5.畜产品质量监测。支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新建省级畜牧环境检验检测实验室,扶持一批区域性及县级饲料、兽药、畜产品、牧草等公益性检验检测实验室改善条件。支持已发证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改造,确保乳品质量安全。严格畜牧业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6.科技研发与推广。按照超前研究一批、开发转化一批、推广应用一批的原则,加强现代畜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支持畜牧业科研、教学单位与企业联合,发展生物高新技术和新型兽药、饲料等产品,不断提高畜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建立健全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通过科技培训、示范带动等形式,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瘦肉型猪配套养殖技术、高产奶牛繁育与规范化饲养技术、优质牛羊经济杂交技术、人工授精技术、疫病综合防控技术、全株玉米青贮及秸秆利用技术、配合饲料生产应用技术和数字化信息管理技术等。7.畜产品市场信息。支持完善省市县乡四级畜牧兽医信息网络建设,搞好软件开发,建立畜产品价格、市场供应等信息发布制度。支持大型畜禽批发交易市场建设,推行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农超对接、连锁经营等现代畜产品交易方式和物流体系。深化与沪杭宁、京津塘地区产销合作,组织产销对接会、产品订货会。逐步增加长三角地区生猪、家禽及其产品,京津塘地区生猪、牛羊及其产品供应量,不断扩大国内高端消费市场占有率。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稳定和巩固日本、韩国等传统出口市场,扩大欧美、东盟、俄罗斯、非洲等新兴出口市场,加快构建我省畜产品多元化出口市场体系。(二)五大产业区。1.山东半岛高端禽肉产品出口加工区。结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群和制造业基地建设,在胶南市、胶州市、莱西市、平度市、即墨市、滕州市、广饶县、招远市、蓬莱市、烟台市牟平区、莱阳市、莱州市、海阳市、诸城市、昌邑市、高密市、安丘市、昌乐县、文登市、荣成市、莒县、临沂市兰山区、平邑县、费县、德州市德城区、禹城市、临邑县、阳谷县、莘县、东阿县、茌平县、高唐县等32个县(市、区),大力发展肉禽(肉鸡、肉鸭)等标准化规模饲养,支持加工企业建设畜产品出口基地。主攻方向:加快肉禽标准化基地建设,重点支持100个肉鸡、肉鸭和鹅育种场或良种繁育场,50个高标准无公害肉鸡生产基地,20个肉鸭生产基地,5个肥肝鹅生产基地建设。从事肉禽饲养、加工与销售一条龙服务的30家企业全部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标准,建立起禽肉制品生产的HACCP质量管理体系。彻底解决疫病和药残,提高产品加工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发展目标:到2015年,该区域肉禽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幅度提高,禽肉产量达到300万吨,年均增长5%以上;肉禽年存栏量增加3%,年出栏量增加5%;肉禽产品精深加工率提高到60%以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品牌禽肉销售量占到优势区域禽肉产量的80%以上;肉禽产品出口率提高到20%以上;无公害标准生产基地出栏肉禽达7亿只。2.鲁中南生猪生态生产区。以诸城市、高密市、寿光市、安丘市、临朐县、曲阜市、梁山县、泗水县、汶上县、兖州市、邹城市、滕州市、枣庄市薛城区、莒南县、沂水县、平邑县、沂南县、郯城县、莱芜市莱城区、新泰市、宁阳县、泰安市岱岳区、肥城市、章丘市、济南市历城区、济阳县、商河县、济南市长清区、齐河县、乐陵市、禹城市、陵县、莱西市、胶南市、即墨市、胶州市、单县、菏泽市牡丹区、郓城县、曹县、邹平县、莒县、阳谷县等43个县(市、区)为优势主产区,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养殖模式,提高规模化水平。主攻方向:以推广自然养猪法和“洋三元”生猪为重点,加快品种改良步伐,发展适度规模饲养,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提高猪肉质量和生产效率,努力把鲁中地区建设成为供应京、津、沪、杭等国内大中城市猪肉产品生产基地。发展目标:到2015年,区域生猪年出栏达到2906万头,出栏率达到160%;猪肉产量218万吨,生产优质猪肉37万吨;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以上。3.沿高速公路奶牛健康养殖区。以高速公路两侧的莱阳市、烟台市牟平区、莱州市、文登市、荣成市、莱西市、青岛市城阳区、即墨市、胶南市、胶州市、临朐县、青州市、昌乐县、滨州市滨城区、邹平县、广饶县、淄博市临淄区、高青县、章丘市、济南市长清区、济南市历城区、济阳县、平阴县、德州市德城区、陵县、齐河县、平原县、禹城市、临邑县、泰安市岱岳区、泰安市泰山区、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汶上县、枣庄市台儿庄区、临沂市罗庄区、阳谷县、冠县、曹县等40个县(市、区)为重点,大力发展奶牛健康养殖,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主攻方向:以提高奶牛单产和养殖效益为主要任务,着力提高奶业集约化、标准化、优质化水平。加强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良种普及率;推广TMR饲喂技术,提高奶牛单产水平。推广奶牛数字化管理系统,推进奶业优化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开展奶畜种质创新、名特优乳制品开发、粪污处理和奶畜疫病防控等关键技术研究攻关。加快饲料饲草基地建设,增加青贮饲料和优质牧草的种植面积,改善奶牛营养品质。发展目标:到2015年,该区域奶牛存栏达到80万头以上,平均年产奶量提高到6000公斤以上,奶牛数字化管理普及率达到40%以上,建成一批与国际标准接轨、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乳品加工企业,利用我省的地理区位优势,开拓日、韩及东南亚市场。4.沿黄肉牛肉羊高质高效产业区。以发展节粮型食草畜为重点,在菏泽市牡丹区、东明县、鄄城县、曹县、定陶县、郓城县、单县、巨野县、成武县、嘉祥县、汶上县、梁山县、宁阳县、曲阜市、兖州市、泗水县、东平县、肥城市、高唐县、冠县、聊城市东昌府区、临清市、莘县、阳谷县、东阿县、茌平县、禹城市、齐河县、陵县、乐陵市、平阴县、济南市长清区、济阳县、章丘市、商河县、济南市历城区、惠民县、邹平县、滨州市滨城区、无棣县、阳信县、沾化县、高青县、博兴县、利津县、垦利县、广饶县、东营市东营区、东营市河口区等49个县(市、区)大力发展鲁西黄牛、渤海黑牛和乳肉兼用牛,以及小尾寒羊、青山羊、洼地绵羊等优良草食品种,加快秸秆转化,提供秸秆的利用率,打造高质高效肉牛肉羊产业区。主攻方向:主要建立健全肉牛肉羊改良体系,搞好规模饲养,提高现有肉牛肉羊加工企业加工能力,进一步扩大肉牛肉羊及加工品出口,提高国内外市场份额。发展目标:到2015年,把优势产区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牛羊肉产业带,区域内肉牛、肉羊出栏分别达到350万头和2800万只以上,产量分别达到50万吨和25万吨,牛羊肉产量提高30%左右;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80%和70%,优质牛羊肉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把区域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牛羊肉出口基地。5.黄河三角洲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紧紧抓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机遇,在6市19个县(市、区)逐步加大保护、开发力度,调整种植结构,实施种草养畜工程,加快草地、草场建设步伐,力争把黄河三角洲建成国内外知名的高效生态现代畜牧示范区和优质牧草生产基地。主攻方向:围绕天然草地保护开发、优质牧草基地培育、牧草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饲料作物种植推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