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吟诵.docx_第1页
论吟诵.docx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吟诵特征码xjhhcvtokdgntarkmobx 论吟诵 我出生在福建省泉州市。过去,泉州这一带有吟诵的习惯,并且有一个基本的吟唱调子,我小的时候常常听到。那时候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都会,一般写诗的人也会吟唱,影响比较广。从小我就耳濡目染,觉得这个诗词吟唱很好听。那时的中学老师包括我父亲,吟唱的调子基本上是一个。调子虽然是一个调子,但是在处理的时候呢,要根据平仄四声的变化来变化它的节奏。每个地方因为方言不同,调子也不相同,但各地都有一个基本调。古代的文人都能牢记诗词、,我认为吟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从理论上讲,首先要有声,然后再有文学,再有诗歌,所以文学离不开声音。后来变成文字了。但那是不得已的。文字的流传实际上是保存了一种无声的行迹。在大儒文化的系统当中,在精英文化、贵族文化中一直保留着文学的一种对声音的功能,但是由于我们后代的人对大儒文化研究不够,就把大儒文化这个系统逐步地丢掉,但是民间倒是跟学校不同,它倒是保存了受到大儒文化的影响,又转成了一种民间的小文化。这个民间的小文化就形成了一个民间的基本吟唱的调子。每个地方都有。我在读书的时候,中学的老师,语文老师都会吟唱。大学里面呢,像朱东润先生他们都是吟唱的,他因为受到唐文治先生的影响,他们都强调要吟唱。像郭绍虞先生他是用苏州话,他也吟唱。据说,他过去在燕京的时候一边弹风琴,一边吟唱诗。他的基本调是属于吟诵的调子。比如说古文的话,桐城派是从始至终,一直到最后的李翔这些人都是非常强调要吟诵的。我们通过吟诵、吟唱,把文学作品的情绪传达出来。这个情绪一方面是文学创作者的情绪,一方面是吟诵者的情绪。两方面的情绪交汇以后形成一个新的吟唱调子。过去,大学、中学甚至小学都强调吟诵。但是现在的老师,特别是搞古典文学的老师大部分是不吟唱的,所谓的文学研究成了死的文学的研究。文学的功能是要通过声音、色彩、文字这几个方面表达的。如果你缺了声音,只依靠文字,那么你只有依靠文字写出来形体的这种想象力了。而声音的想象力你丧失了。实际上传达情绪的过程当中声音绝对重要。人在病痛时候的呻吟,人在高兴时候的欢呼,人在开心时候的大笑,实际上都是一种声音。这个声音,文学家在写作品的时候是把声音浓缩在文字当中了。实际上这个文字是语言。语言的声音功能消失了,实际上就丧失了一大块文学的审美意义。我们现在谈文学鉴赏,讲究科学方法,分析得很详细,实际上这个鉴赏是落到第二道的。就是说,按佛学来说的话,它不是菩萨剃的,是师傅剃的。因为能够证悟到文学的美妙或是审美的奥妙的话,不是依靠科学的分析来的,很多是必须要通过实践的证悟。科学的分析不可少,但是证悟的东西更不可少。实践的证悟你通过多读就能读出它的味道来,你就感到它的奥妙无穷了。所以说很多所谓的科学分析限制了人们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