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立人学校2013届高三.doc_第1页
漳州立人学校2013届高三.doc_第2页
漳州立人学校2013届高三.doc_第3页
漳州立人学校2013届高三.doc_第4页
漳州立人学校2013届高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漳州立人学校2013届高三(上)期末语文质量检测卷(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50分钟)命题:程晖 校审:徐海港一、古代诗文阅读(6+15+6=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 佩缤纷其繁饰兮,_ 。 (屈原离骚)(2)人生如梦,_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3) _, 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非六国也。 (杜牧阿房宫赋)(5)_,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6)浮光跃金,_ 。 (范仲淹岳阳楼记)(二) 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一5题。游天平山记 高 启至正二十二年重九日,积霖既霁,灏气澄肃。予与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乃治馔载醪,相与诣天平山而游焉。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至则舍舟就舆,经平林浅坞间,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见,作泠泠琴筑声。予欣然停舆听,久之而去。至白云寺,谒魏公祠,憩远公庵,然后由其麓狙杙以上。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搏若噬,蟠孥撑拄,不可名状。复有泉出乱石间,曰白云泉,线脉萦络,下坠于沼,举瓢酌尝,味极甘冷。泉上有亭,名与泉同。草木秀润,可荫可息。过此,则峰回磴盘,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至于龙门。两崖并峙,若合而通,窄险深黑,过者侧足。又其上有石屋二:大可坐十人,小可坐六七人,皆石穴,空洞,广石覆之如屋。既入,则凛然若将压者,遂相引以去。至此,盖始及山之半矣。乃复离朋散伍,竞逐幽胜,登者,止者,哦者,嘨者,惫而喘者,恐而眺者,怡然若有乐者,怅然俯仰感慨,若有悲者:虽所遇不同,然莫不皆有得也。予居前,益上,觉石益怪,径益狭,山之景益奇,而人之力亦益以惫矣。顾后者不予继,乃独褰(qun,撩起)裳奋武,穷山之高而止焉。其上始平旷,坦石为地,拂石以坐,则见山之云浮浮,天之风飕飕,太湖之水渺乎其悠悠。予超乎若举,泊乎若休,然后知山之不负于兹游也。既而欲下,失其故路,树隐石蔽,愈索愈迷,遂困于荒茅丛筱之间。时日欲暮,大风忽来,洞谷唅呀,鸟兽鸣吼。予心恐,俯下疾呼,有樵者闻之,遂相导以出,至白云亭,复与同游者会。众莫不尤予好奇之过,而予亦笑其恇怯颓败,不能得兹山之绝胜也。于是采菊泛酒,乐饮将半,予起,言于众曰:“今天下板荡,十年之间,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然恐盛衰之不常,离合之难保也,请书之于石,明年将复来,使得有所考焉。”众曰:“诺!”遂书以为记。 【注】狙杙(j y):像猕猴攀登小木桩一样蟠(pn):盘曲。孥(n):牵引。板荡:板、荡,诗经大雅篇名,都是写周厉王无道的诗,后因称政局混乱为“板荡”。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治馔载醪 治:整理 B草木秀润,可荫可息 荫:遮盖 C蟠孥撑拄,不可名状 状:陈述或描摹 D予超乎若举,泊乎若休 举:飞3下列对原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对天平山的怪石、甘泉、险崖作了细致的描绘,还生动传神地描写了自己及同游者游览天平山时的不同动作、神态和感受。B作者特别写了自己登上山的高处后远眺的辽阔境界,而且写出了自己当时心旷神怡、飘飘欲仙的感觉。 C作者褰裳奋武,独登极顶后下山,虽经历了日暮风作,鸟兽鸣吼,愈转愈迷时的恐惧疾呼,但因能“得兹山之绝胜”,所以“乐”。D文章最后,作者感慨时局之动乱、保一己平安之不易、同游盛会之难再。要求记此次游历于石上,以弥补无法再游之遗憾。4选择断句最佳的一项。(3分)A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B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C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D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1)顾后者不予继,乃独褰裳奋武,穷山之高而止焉。(3分)译文: (2)众莫不尤予好奇之过,而予亦笑其恇怯颓败,不能得兹山之绝胜也。(3分)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完成后面题目。秦楼月宋 向子湮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注】公元1 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向子湮就生活在这个时期。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生日。(1)“子规声外,晓风残月”一句中“晓风残月”是移用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中的名句,但意象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试指出两首词中“晓风残月”所表现出的不同情感内涵。(2分)答: (2)试从抒情手法使用的角度赏析词的上片。(4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红楼梦判词中“可叹停机德,堪叹咏絮才”句分别写的是薛宝钗、林黛玉。“湘江水逝楚云飞”,是贾探春的判词。 B、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贾元春、懦弱的贾迎春、精明的贾探春、孤僻的贾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C、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都具有叛逆性格:宝玉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黛玉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而最具叛逆性格的丫鬟是睛雯,最卑躬屈膝的丫鬟是花袭人。D、红楼梦里有句话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E、红楼梦终因宝玉“调戏”而投井的丫环是金钏儿;袭人是宝玉的丫环,而在伺候宝玉之前,袭人服侍的是贾母。8、简答题(选做一题 5分)(1)“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时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这话是谁说的?是在什么场合说的?请简述事情的始末。(2)宝玉便伸手先将“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橱门开了,拿出一本册来,揭开一看,后有几行字迹,写的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红楼梦第五回)这说的是哪一位女子?她的“灵巧”最突出表现在哪件事上?她最终是什么结局?(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9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冶长)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注释】伯夷、叔齐:相传是商末孤竹国君的儿子,因相互谦让君位而逃奔周国。后来因周武王出兵,讨伐商朝,他们反对,劝阻无效,便稳居到首阳山,“义不食周粟”而饿死。(1)孔子提出了哪些“远怨”的方法?请简要概括。(3分)(2)在品德修养上,孔、孟都主张“反求诸己”,请简要分析。(3分)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012题。汉字的魅力优于拼音文字说到汉字,不能不提及世界文明史。世界的古代文明,可以说就是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圈,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圈,印度河 、恒河流域的印度圈,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圈等四大文明。这四大文明之中,前三者互相交往而发展,成为近代文明的源流,只有中国几乎未与其它文化产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国人对此是充满自豪感的,无论是对汉字的发展历史,还是对汉字所承载的中国独具的文字文明和文化底蕴。但是,由于汉字自身的特点所带来的缺陷,如撰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在过去几十年中,汉字的未来与发展前景便广受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的关注和议论。但肯定的一点是,要想准确把握汉字的功过是非,必须仔细回顾和耐心审视汉字所走过的历程。写于1988年的图说汉字的历史引进出版,该书作者阿辻哲次以“事典”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对汉字发展史上的基本事项进行了简洁却明晰的梳理和叙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现代的汉字发展史,从前印刷时代的汉字书写工具材料史到汉字印刷的发展史意在为学习汉字、使用汉字的人提供更多的相关知识,让那些对汉字有成见的人明白:现在就想把拥有四千余年悠久历史、担负着人类文明发展一翼的汉字塞进博物馆里,还为时尚早。汉字的表记法从古代到现代是连续发展的,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到隶、行、楷,没有文化断层。汉字不是拼音文字,而是图形文字,以物的图形为基础而形成文字,例如“山”、“川”、“日”、“月”等。而与汉字、汉学有关的律令制度,如国家概念、产业、生活、文化等,也都跨越广阔的版图,从中国中原,传播到东方的朝鲜、日本,南方的越南,用文字连结了中国与周边世界的文化。虽然多数国家后来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依然有着汉字的影响和痕迹存在。如朝鲜的自创文字“谚文”的意思是“非正式”的文字,因而朝鲜“正式”的文字依然是汉字,这跟日本称汉字为“真名”,称自创的文字为“假名”相同,都是出于对汉字的尊崇。但在过去的近百年里,世界潮流曾缩小了“汉字文化圈”,就连毛泽东、鲁迅等也曾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终将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但事实并非如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字改革实施拼音文字的作用只不过是充当了学习汉字的辅助工具。韩国在文字政策上曾先后经历了汉字时代和“韩文专用”时代。许多韩国专家指出,抛弃汉字使韩国社会出现了知识、哲学和思想的贫困,今天的经济危机,就是韩国半个世纪以来推行韩文专用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因为它导致韩国社会出现大量文盲。所以,韩国开始反思,并于1991年11月和1994年9月在汉城(今为“首尔”)先后两次举行了“汉字优于拼音文字”的国际汉字学术研讨会,并且成立了“国际汉字振兴协议会”。日本也是如此,它曾减少了可识的汉字字数,但现在又增加了。现在,世界潮流不仅在扩大“汉字文化圈”,还在促使汉字为创造21世纪人类的高度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图说汉字的历史带给汉字文化圈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它让读者明白,汉字不仅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文化根基,而且是能够超越语言的不同而让彼此知晓共通意思的最佳媒介。透过汉字,不用语音也能达到彼此理解、彼此认同和彼此融合。10对“汉字文化圈”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3分)指主要使用由中国文明圈独自诞生、发展的汉字的广大区域。指以汉字为主要交流工具的中国(包括港澳台)及周边区域指使用产生于黄河、长江流域、承载中华文明的文字的区域。指以汉字为主要交流工具以及受到汉字及其文化影响的区域。11“汉字文化圈”为什么曾经被缩小?(2分)12分点概述汉字的魅力所在。(4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l5题。谁是谁的痛几年来,父亲从没到过儿子所在的城市。因为去一次需步行好几里的山路,然后坐几个小时的汽车,再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父亲老了,不舍得花钱,况且还有严重的晕车毛病。当儿子打电话来问能否去参加他的婚礼时,父亲骂道:“浑小子,订日子了才给我说,这样的事就是出国我也得去啊!”父亲穿上了那件笔挺的西装,把皮鞋擦了一遍又一遍,看着鞋面上映出他满是皱纹的脸,嘿嘿地笑。儿子是这个小山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留在了城市,并且很快成了单位的领导,又找了一个天仙一样的城里媳妇。当父亲赶到时,宾馆里早已宾朋满座。儿子亲自开车从火车站把他接来,迅速穿过出出进进的人群,安排他到了一间安静的小屋里,说:“爸,你坐了这么长时间的车也累了,就在这里歇歇吧。”父亲连连说:“我大老远来了,应该见见你的朋友啊!”“今天太忙,以后再说吧!”儿子说着,走了出去,随手把门给关上了。忽然门又开了,儿子探出一个脑袋:“爸,你别乱跑。”紧接着又是关门声。 婚礼在一片祝贺声中进行着,伴随着一阵喧天的锣鼓,司仪走到前面,宣布所有的亲友就位。然后主婚人证婚人等在接连不断的掌声中送出了自己的祝福。忽然听到一声:“请新郎父亲讲话!” “来了!”一个声音传来。人们纷纷扭转头,只见一个乡下老头从后面正拨开人群急匆匆地往前面走来。这时,有的人已经忍不住笑出声来。只见他挽着西装的袖子,露出了黑黝黝的臂膀。 新郎慌了,快步走到司仪跟前小声地说了什么。只听司仪道:“由于老爷子一路劳顿,嗓子变得沙哑,但他依然带来了对儿子儿媳最真诚的祝福”儿子走到父亲跟前,皱着眉头小声说:“你怎么这个时候出来了?你不会讲话,心里就没数”正说着,只听到司仪又高声宣布:“今天,公司的董事长梅先生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儿子赶紧离开父亲,笑容可掬地向梅先生迎去,赶到前面的父亲僵立在那里,在众人面前挤出了尴尬的笑 父亲回家了,他买了好多喜糖分给乡亲们。晚上,他把妻子的遗像又擦了一遍,说:“老婆子,你交给我的任务我完成了。我把咱们的儿子养大,供他上了大学,如今也娶媳妇了。”然后他后退了一步,整了整那身西装,毕恭毕敬地站在那里,大声说:“请新郎的父亲讲话!”接着又向前迈了一步,朗声背出了自己的贺词。 就在一个月前,父亲就打听到城里人结婚都要让父母讲话的。父亲是个文盲,从没到过隆重的场合。他发誓不能给儿子丢脸,便特意找到本乡最有名的教师,为他写了篇讲话稿,还让人家一句一句地教会他,每天都要背诵一遍。父亲对着妻子的遗像一口气背了几遍,背着背着,不觉泪流满面13、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加之还要花钱,所以有严重晕车毛病的父亲几年来一直不愿意去儿子所在是城市。B.打电话问父亲“能否去参加”婚礼时,其实儿子的内心觉得父亲不去也可以,而父亲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他必须去。C.第段中,“皱着眉头小声说”这一语言描写,真实地表达出儿子对自己父亲此刻出现在婚礼现场的尴尬、懊恼和愤怒。D.儿子对父亲是有感情的,他于情于理都觉得父亲应该参加自己的婚礼,但是他和父亲之间已经有了隔阂,他不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E.这篇小说以婚礼为线索,深刻揭示了农村与城市的差异,既赞美了农村人的淳朴善良,又流露出对他们缺乏文化的忧虑和无奈。14、第段插叙的内容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4分)15、你认为小说标题“谁是谁的痛”有几重含义?读完这篇小说你对小说中的“痛”有什么感触?(6分)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16、根据所给材料,按要求作答。(3分) 今天,石家庄持续了十几天的雾mi 开始消散,人们见到了久违的太阳, 空气质量也明显改善。一些市民纷纷走出家门,有的带着孩子在遛弯,有的老年人在健身器上锻炼身体,个个 (眉头舒展,眼含笑意)的享受着久违的温暖阳光。事实上,这几年,每到秋冬,我国北部地区尤其是城市不时会遇到这种天气的持续,其中不但有气象原因,又有污染排放原因。(1)根据拼音在处填一个相应的汉字:mi:。(1分)(2)根据括号里的意思在处填上合适的成语:。(1分)(3)划线句有语病,请改正。(1分)原句改为:。17、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请在横线处写一个总结句。(20个字以内)(3分) 汉儒董仲舒曾精辟指出,“大富则骄,大贫则暴”。在贫富分化的社会结构中,富人和穷人的心理和行为都会扭曲,并造成人际关系的广泛紧张、对立,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官民对立、精英大众对立。在东南沿海地区,也表现为外来人口遭到本地政府和民众的排斥。社会的信任与团结因此迅速流失。同时,高房价、就业困难、财富与权力的世袭导致青年人的普遍消沉乃至绝望。凡此种种,都表明:_。 18、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5分)材料一:2011年 8月26日,江苏司机殷宏彬扶起摔倒老人,被诬肇事者,好在车内有监控录像,将他整个救人过程记录了下来,还了自己清白。还躺在床上养伤的老人不仅对自己的一时糊涂深表歉意,还让儿子专程向助人为乐的司机和乘务员送来锦旗致谢。材料二:据2011年9月4日成都晚报报道,88岁的李大爷在离家不到100米的菜场口跌倒,面朝下摔在地上,他想站起来,但力气不够。李大爷躺在地上1个小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没人敢上前扶一把。最终李大爷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材料三:2012年5月17日下午,在合肥顺城区新城路与乾安街交界处的十字路口,一位有轻微心脑血管病史的老人突然摔倒在地上,近20分钟无法起身,随时有被过往车辆刮碰的危险。其间,围观者无一上前帮忙,路经事发地的王丹与另外一名好心人郭来福见状后,将老人扶起送回家中。老人及其家人不胜感谢。对于上述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达鲜明连贯,言之成理,150 字左右)答:五、写作(70分)有一位牧师奉派到新教区,他发现前任牧师种了数百株郁金香,然而附近学校上学的学童走过花园,见花便摘。一天早上他站在花园里,有个上学的学童问他:“我可以摘一朵花吗?”牧师问:“你要哪一朵?”那孩子选了开得最美的一朵郁金香。牧师接着说:“这朵花是你的。要是把它留在这里,它过多大会儿也不会谢。现在采摘,只能活数小时。你把它怎么样?”孩子想了一会儿说:“我要把花留在这里,过一会儿再来看它。”当天下午,有十多个孩子都在这里选择他们的花,每个人都同意把他的花留在园里,免得过早凋谢。那年春天,牧师送出了整个花园的花,但一朵花都没有糟蹋,还结交了大批朋友。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漳州立人学校2013届高三(上)期末语文质量检测卷考生号末两位 答 题 卷一、古代诗文阅读(33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 (2) (3) (4) (5) (6) (二)文言文阅读(15分)2、(3分)( ) 3、(3分)( ) 4(3分)( )5(1)(3分) (2)(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1)(2分) (2)(4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7( )( )(5分)8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我选答第( )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9(1)(3分) (2)(3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9分)10(3分)( ) 11( 3分) 12(3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13(5分)( )( )14(4分) 15(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16(3分)。(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mai:。(1分)(2)根据提示写出成语: 。(1分)(3) 原句改为: (1分)17、(3分,20字以内) 。18、(7分) 五、作文(70分)(见背面)参考答案:一、(一)、1、芳菲菲其弥章一尊还酹江月茕茕孑立族秦者秦也故不积跬步静影沉璧。(兼顾诗词文赋及新增篇目,考查通假、易错、易漏现象)(二)2、 A(A选项“治”应解释为“准备”.)3、D(选项有误,文章最后作者在感慨时局之动乱、保一已平安之不易、同游盛会之难再的同时,仍作旧地重游之期待。)4、C 5、(1)回头看后面的人跟不上我了,就独自提起衣裳奋步攀登,上到山的最高处才停下来。(宾语前置1分,“穷”1分,句意通顺1分)(2)众人没有不指责我追逐奇景的过错的,而我也笑他们怯懦灰心,不能看到这山的绝美的风景。(“尤”1分,“绝胜”1分“恇怯颓败”大意对即可)(三)6、(1)柳永的雨霖铃中的“晓风残月”表现的是离别的愁苦,(1分)而本词中的“晓风残月”表现的是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故国之思。(1分)(2)“故园目断伤心切”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登高遥望北方故国,而故国却不可见的悲伤痛苦之情。“无边烟水,无穷山色”是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迷离的烟水,朦胧的山色,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满腹的惆怅和悠远的悲伤。(答对两种抒情手法2分,分析2分)二、7、(A、D)(A项最后一句判词是指湘云,D项宝玉和黛玉互换。)8、(1)答:探春。(1分)在抄检大观园时说的。(1分)当时探春顶撞凤姐,不让搜丫鬟的东西,说要搜就搜她的,并为贾府自行抄家而流泪。王善宝家的自恃是邢夫人的陪房,大胆掀探春的衣服,被打了一记耳光。并解衣卸裙要让凤姐搜身,凤姐赶紧帮她整理衣服。(3分)(2)9、(1)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计较以前的仇怨。(每点1分)(2)“反求诸己”就是自我反省的意思。(1分)孔子强调自我反省,他认为多责备自己就可以大大减少别人对自己的怨恨。(1分)孟子也强调自我反省,他认为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就要从自身找原因。(1分)参考译文略。三、10、(3分)D(“汉字文化圈”不仅指以汉字为主要交流工具的中国,也包括受汉字及其文化影响的国家,如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等。不受汉字文化影响的周边国家不在其中)11(1)汉字存在自身特点带来的缺陷,诸如撰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等。 (2)汉字曾受到某些领导人、名人的非议。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12(1)汉字的表记法从古代到现代是连续发展的,没有文化断层。(2)汉字承载着中国独具的文字文明和文化底蕴。(3)汉字所承载的文化跨越广阔的版图,并且至今仍影响着周边世界的文化。(4)汉字是能够超越语言的不同而让彼此知晓共通意思的最佳媒介。(1点1分,2 点2分,任意三点都可以得4分。意思对即可。)13、BD(A项“不愿意去儿子所在是城市”概括不准,父亲主观上是愿意而且渴望去的。C项“皱着眉头小声说”不是语言描写是神态描写,“懊恼和愤怒”也不符合人物心理。E项婚礼不是明显的线索,主题归纳也偏离了文本。)14、是塑造父亲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表现了他对儿子婚礼的重视,对儿子深沉的爱。照应第两段,使前文父亲一边喊着“来了”,一边拨开众人上前的行动有了心理基础,而且也使读者更深理解了父亲“僵立在那里”的尴尬。为小说最后父亲“泪流满面“做铺垫。(本题考查插叙在文中的作用,能从塑造人物形象,增加形象厚度,及照应上文,铺垫下文两方面解答本题即可得满分。)15、标题含义是在儿子心中,父亲身份低下,是个文盲,是他的痛。在父亲心中,儿子对他的冷淡以及忘情是他的痛。发生这样的事情,应该使我们每一个人痛心。(答出却其中两点即可得2分)感触是父爱如山。父亲艰难地把儿子养育大,为了在儿子婚礼上不给儿子丢脸,父亲做了充分的准备。在遇到尴尬后,他默默地回到山村独自痛苦,保全了儿子的所谓脸面。付出一切,忍受一切,无怨无悔,在儿女成长中默默老去。身为子女的我们不该忽视这份爱,更不该伤害我们的父亲,不能让他们因我们而心痛。(解答本题应从“父爱”和“如何对待父爱”的角度入手结合文本分析作答。每点2分共4分)四、16、答案(1)霾(2)眉开眼笑(3)“不但又”搭配不当,可改为“既又”“不但而且”等。(本题考查字、词、句,各1分合计3分)17、贫富分化严重威胁着社会秩序的稳定。(贫富分化严重影响社会和谐。)(3分)(本题考查段意归纳。关键词“贫富分化”“稳定或和谐”各1分,表达1分)18、答案示例:做人得有良知,我们不能对倒地的老人置之不理。虽然有被救起的人反过来诬告你,但那是善良偶然缺失;当你见死不救时,那你的善良缺失就是一种必然,一种由你决定的必然;良心是我们为人的底线,是创建美好和谐社会的催化剂,我们应找回丢掉的良心;当然,我们呼唤更完善的社会制度,为人们提供保障,让好人做好事时没有后顾之忧。(看法明确2分,理由申述4分,表达规范清晰1分共7分。)五、作文阅卷参照福建省2012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作文立意分析本材料的主要对象有三个:牧师、学童、花,其中牧师和学童是议论的主要对象。我们可以分别就牧师的角度和学童的角度深入思考,进行发问,围绕结果挖掘原因。一、从牧师的角度看 :1 牧师不希望花园里的花都被学童摘走而过早凋谢,那么我们可以发问,牧师为什么不希望花被摘下而过早凋谢呢?原因是他不希望花因个人占有而过早凋谢。这其实是怎样对待花(美)的问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独占与共享、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等问题,得出“不要独占,要乐于分享。”“分享让美丽之花更艳丽” “共同享有则人人都有,私自拥有反而一无所有。”等观点。2、牧师不是靠打骂,靠惩罚而制止学童摘花的,而是通过诱导,通过与学童商量使学生主动把花留在花园里的,那么我们可以发问:怎样做到即不引起学童的对立,又达到不让学童摘花的目的呢?或者问,为什么那年春天整个花园的花不但一朵都没有糟蹋,牧师还能结交了大批的朋友呢?原因是牧师有好的教育方法,牧师能够转变思维方式,不是防和堵,而是导和疏,由此我们可以提炼观点,“教育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往往事半功倍”,“教育者要讲究教育智慧”,“要转变思维方式”“导疏的力量大于硬堵力量”,“改变给予的方式”等二、从学童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发问:事实:学童开始是见花就摘,后来说“我要把花留在这里,过一会儿再来看它。”提问:学童为什么愿意放弃摘花,而答应把花放留在花园里呢?原因分析与回答:因为他们对花(也即对美,对自己喜爱的事物)的认识变了,态度变了。这就引起了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正确对待自已喜爱的事物?由此我们提炼观点:“爱她,就别把她搂得太紧”,“把爱留下人生更美丽”,“爱不等于占有”,“赠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