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心理发展 PPT课件.ppt_第1页
婴儿心理发展 PPT课件.ppt_第2页
婴儿心理发展 PPT课件.ppt_第3页
婴儿心理发展 PPT课件.ppt_第4页
婴儿心理发展 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你可以给咨客什么? 安全,真诚,耐心,倾听,理解,友好,宣泄, 技能训练 不需要:专业,空泛的建议, 怎么去了解这个人? 怎么去接近这个? 怎么让这个人感到安全,1,婴儿心理发展,主讲:毕云,2,玛格丽马勒(Margaret S. Mahler,18971985)奥地利病理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是动力心理学学派中著名的客体关系理论的主要奠基人。,3,马勒自1930年开始在维也纳以一位孩童分析师的身份开始她的事业生涯。1938年,她离开维也纳,搬到纽约,成为纽约州立精神医疗机构儿童服务部的一位照会精神专科医师。在1950年代,玛勒在纽约市的马斯特儿童中心建立起她的观察方面的研究。 马勒在开拓性工作的基础上,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提出了儿童精神病的概念。并把她的观察范围扩展到正常婴儿和他们的母亲。通过对母婴相互作用的重复、外显行为的观察,马勒对发生在儿童内心的词语前心理过程进行了推断。她的这些关于生命前的内心事件的描述和陈述,为心理发育和客体关系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4,意义一:治疗精神病患者。 意义二:如何去指导哺养和培养一个孩子的原则和方向。这是精神分析最大的贡献。 这个理论让我们知道,我们人是怎么在心理上诞生的,诞生之后怎么是怎么正常健康的发展的。,5,6,7,宝宝 0 岁,8,神奇,自然,兴奋,熟悉,激动,痛苦,感受:,9,分娩过程,神奇,为通过狭窄产道,头部软骨暂时重叠,宫缩和产道的挤压,可将吸道内的羊水和黏液排挤出来,使新生儿湿肺和肺炎的发生率大大减少,子宫收缩促进胎儿肺成熟,将免疫球蛋白传给胎儿,10,听,说,动作,6个月的胎儿就能听到声音 4个月婴儿能分辨妈妈的声音,11,听,说,动作,12,听,说,动作,反射,13,嗅觉:奶香微笑、刺鼻转头 味觉:喜吃甜、咸、酸及无味的食品 其它:微笑、摸仿伸舌头和模仿表情 ,14,用一个词形容刚出生的婴儿: 才华横溢,15,才华横溢,婴儿最开始的动作发展:,16,动作发展-重要动作,主动探索 眼手协调 使用工具,主动移动 扩大活动范围 与人交往,1个小时可以走多远?,17,动作发展-重大意义,1、心理发展的源泉和前提 2、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3、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 4、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18,感知觉的发展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空间知觉,视觉,19,视觉 1、视觉集中:3周开始集中到物体,26CM视焦点 2、视觉追踪:12-48小时,有3/4可追视移动红环 3、颜色视觉:15天能辨别,3-4个月趋近成熟 4、对光的察觉:24-96小时,能察觉光的闪烁 5、视敏度:24小时,成人的13/100,6个月 20/100,12个月接近成人,感知觉的发展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空间知觉,20,听觉 1、听觉辨别能力:出生前就具备,三种反应: 感受抚慰、警觉、痛苦 2、语音感知:对语音敏感、偏爱母亲声音 3、音乐感知:偏爱轻松优美的音乐,6个月前 能分辨音乐的旋律和曲调 4、视听协调:出生就能听觉听位,声音和视 觉不一致时多倾向于声音来 源,一致时注视时间更长,感知觉的发展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空间知觉,21,味觉、嗅觉、肤觉 味觉:最发达的感觉,明显偏爱甜食,感知觉的发展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空间知觉,22,味觉、嗅觉、肤觉 嗅觉:24小时有表现,1周能辨别气味,偏爱母体气味,感知觉的发展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空间知觉,23,味觉、嗅觉、肤觉 肤觉:出生就有温觉,痛觉反应比较弱,但发展迅速,新生儿的口腔触觉辨别能力强 如,已能凭口腔触觉辨别软硬不同的乳头,4个月时则能辨别不同形状和软硬程度的乳头。,感知觉的发展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空间知觉,24,婴儿的四个心理发展阶段,一、 二、 三、 四、,25,一、自闭期 02个月,人一出生到2个月绝大多数时间是睡觉 孩子不跟外界发生关系 经典精神分析:原始自恋,26,到个月后,孩子开始和母亲有信息交换 很典型的一点,这个孩子会朝母亲笑, 意味着社交活动开始,人类第一次社交反应,27,母亲是附属的自我,母亲的存在就是我的存在,母亲的疼痛就是我的疼痛,不能把自己和母亲分开, 非常典型的就是微笑反应,2-6个月的孩子微笑不分人,分不开母亲和外人的差别,这种不分陌生人还是熟悉人,不分母亲还是其他人的微笑,是真正关系出现的一个微笑,是最早人类社交的标志,这个阶段叫共生阶段。,28,笑的发展,自发性微笑(05周),属反射性微笑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人的语音和面孔刺激引起的社会性微笑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真正的社会性微笑,29,二、共生期 26月,与母亲融为一体 没有你我概念 感觉不到被照顾 需求只能有限满足,随时待命、随时响应,30,婴儿常见行为,哭闹不止 咬手指 扔东西,31,婴儿哭闹不止,无征兆无理由的哭 妈妈能分辨几种哭?,哇、哇、哇,关注翻译回应,32,“脏,别乱咬!打小手!” 洗干净,尽情咬。,婴儿咬手指,33,宝宝在床上玩玩具,把娃娃、积木往地上扔 妈妈的反映? “别扔了” 捡起来,孩子更带劲,呵斥 一起从床上往地上扔 一起和孩子捡起来 坐在地上再往床上扔,婴儿扔东西,34,婴儿常见行为,哭闹不止 咬手指 扔东西,不听话、不懂事 不爱干净、习惯不好 调皮、没有收检,成年人思维,妈妈快迟到了,快别闹了! 手很脏,别咬! 你再乱扔,就不让你玩了!,35,常见行为,哭闹不止 咬手指 扔东西,宝宝希望我马上出现 宝宝喜欢熟悉的感觉 宝宝在享受扔的快乐,宝贝,妈妈来了 宝宝,给你奶嘴 妈妈陪你一起扔,宝宝思维,36,宝宝 6 个月,37,38,爬,视崖实验,39,视知觉、爬,意识到自己和别人的界限 注意力由内向外转换,40,爬,“转向爬”:给他玩一会儿玩具,然后将玩具当着他的面儿藏在婴儿的身后,引诱他转向爬。 “定向爬”:把球具放在婴儿面前适当的地方,引诱他爬去取。待他快拿到时,再放远点。 “自由爬”:即整理一块宽敞干净的场地(水泥地应铺上棉毯或席),拿开一切危险物和脏物,四处放一些玩具,任婴儿在地上抓玩。但必须在成人的视线内活动,以免意外。,41,三、个体化分离期孵化期 610个月,6个月开始孩子要变的更独立、更个体化 逐渐开始区分母亲和我是不一样的人 我咬母亲一口,我不疼,这个时候第一次感觉到我和母亲不是一体的,这个时候孩子看到母亲会微笑,看到陌生人的时候紧张焦虑,42,三、个体化分离期孵化期 610个月,孩子开始不听话,他会拼命的挣脱母亲的怀抱,要看世界、周围其他的人 这个孩子的挣扎实际是想取得一个更好的体位,来看清楚母亲的脸,好母亲应该用很好的角度让孩子看清楚你的脸 开始探索母亲更多的地方,他会在母亲的身上爬上爬下,抓头发、鼻子、眼睛、耳朵,甚至把母亲的头发放自己的嘴里等,这个时候实际是在探索母亲和自己的差异和差别,是个体化的开始 如果母亲不能让孩子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探索的时候,孩子往往会抓住一个床单、毛毯、枕巾、更多地是抓住玩具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母亲这个客体,让这个孩子探索世界。,43,从母亲的脸色上开始找到自己的形象,第一次的镜像反应就出现了,如果母亲是忧郁的、痛苦的,压抑的、婚姻关系不好,总之有很多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看到母亲的脸的时候,就会给自己的内心留下很多阴影,母亲的脸色恰恰反应了孩子的心理状态,三、个体化分离期孵化期 610个月,镜像中的自己,44,6-10个月的孩子更多的关注父母以外的人,尽管陌生人会让孩子产生很大的恐惧,但是他们会依托父母探索世界。如果这个时候父亲能及时出现,也能替代母亲,做一些工作,如果这个时候母亲、父亲都不在,孩子就惨了。,45,一个年轻的父亲是杂货店店主,在卖货时抱着7个月的女孩,小女孩穿着连胸裤,她把双手搭在父亲的肩膀,直起身子看,一会看看父亲的脸,一会看看外面的人,这个时候,她的脸上就会出现诧异和惊奇的表情,孩子吸引了路边的一个阿姨,阿姨微笑着向她走来,孩子并没有笑,当阿姨一走来,她就安静了,紧紧的贴着父亲,但是,她一边紧贴着父亲的胸膛,一边看着阿姨,很困惑的看着阿姨,是不是和母亲一样,她把心里母亲的意象拿出来和阿姨对比,这个孩子突然退回到父亲的怀里,马勒认为这个孩子遇到们陌生人的时候她是焦虑的,也是退行的,她特别想退行到共生期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孵化阶段孩子就是这样探索的,区别出和母亲和陌生人的不同,这个过程如果我们不能给予孩子足够退行的支持的话,她就会在个体化分离孵化期产生创伤。,46,宝宝 1 岁,47,飞跃一:从爬到走,玛格丽特S玛勒:儿童在身体上与母亲的分离,是“心理诞生”的真正开始。,48,心理冲突,自主,依赖,49,飞跃一:从爬到走 飞跃二: 学会说话,50,例1:两岁一个月的一天,孩子跑出去玩,外面停着一辆卡车,他要上卡车,我就把他带上去。那时候正好是夏天。宁夏夏天的傍晚,天空的蓝色有一种触目惊心的感觉!孩子扒在车栏杆上,仰视着天空。他看了很久,我不知道天上有什么东西吸引他 ,51,例2:妈妈发现,孩子2岁多开始喜欢听故事, 于是开始给他读短小而精悍故事书。6岁左右,孩子开始对自然、科学小知识感兴趣,于是给他看十万个为什么 例3:宝宝3岁多的时候,突然特别喜欢看各种标志图,道路上的交通标志、商场或电梯里的警示标志等等,于是一个一个耐心解释,很快都记住,52,什么才叫“爱学习”?,53,“教”的本质: 孩子把注意力转向什么,就“教”什么 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自身的潜力 如何帮孩子理解语言: 重复、随时随地交流、 边做边解释、回应宝宝,54,自主,依赖,害怕妈妈离开,害怕融为一体,情绪支持 不失坚定 温和的推动,55,三、个体化分离期实践期 10-16个月,母亲会带着这个孩子,有时会放手,孩子走出几步会回到母亲怀里,似乎母亲是基地、港湾、堡垒,马勒叫做感情上的充电,反复的感情充电,让这个孩子一步步的远离母亲、一步一步的独立、一步一步的分离个体,56,三、个体化分离期实践期 10-16个月,能够行走的孩子及能够说话的孩子,他的自恋达到了最顶峰,同时他的自恋的需要达到了最顶峰 如果母亲或父亲不能满足孩子这个时候的自恋需要,长大就会产生病理性的自恋或产生极度的自卑 一个好母亲这个时候要充分的满足这个孩子无所不能的自恋的需要,因此母亲要进行及时的、精确的、共情性的证实 例:阿姆斯特朗,57,三、个体化分离期实践期 10-16个月,这个时期的两个重要游戏: 第一个游戏:躲猫猫 孩子藏起来,让母亲找,更多的是孩子把自己的眼睛捂起来,孩子心里有个意象,当自己的眼睛被自己的手捂起来的时候,看不到母亲了,就意味着母亲消失了,他捂起来的时间越长,他内心的焦虑越严重,他突然把手松开,看到母亲,累积的能量突然释放,他的喜悦、惊奇、甚至伴随着尖叫。 例:孩子陪我上电梯,58,三、个体化分离期实践期 10-16个月,第二个游戏:“你来抓我呀” 他想逃离母亲,突然引起母亲的注意,突然跑掉,妈妈会跟在后面,突然把他抓起把他抱起来,再放下,孩子又会跑、母亲再次抓住他,这个时候孩子是快乐的、兴奋的,因为他在逃离母亲然后又被抓住后,他会体验到可以操作母亲这种控制感和自尊感。我们会看到很多神经症患者他们在长大后没有这种自尊感和操纵感。 能操纵母亲,也能和她融合,59,三、个体化分离期实践期 10-16个月,一个好母亲能够容忍孩子进一步的脱离,但是同时也会站在那里等待孩子充电,而且还用欣赏的目光看着孩子探索外界的世界,母亲是稳定的,不焦虑的、脸上堆着慈祥的、欣赏的表情,母亲鼓励孩子不断的去学习、做逃离的游戏,通常是深情的看着孩子,内心有同理性,同理心,共情性的支持,这个孩子这个时候是需要逃离的兴奋和喜悦的,这个好母亲远远的站在那里,以孩子在游戏中的喜悦和快乐来参与这种喜悦与快乐,这其实是共情性的过程,60,三、个体化分离期实践期 10-16个月,这个过程很重要,如果母亲做不到,对孩子可能就是一个创伤,如果母亲能够以同理心的状态来欣赏孩子逃离自己的喜悦感和惊奇感,就会让孩子更加有能力的对自己在更大范围里探索,而得到更高的自信感和更强烈的操控感,这些稳定感、操控感、自尊感、快乐感都是人长大后必备的,这非常重要。,61,三、个体化分离期实践期 10-16个月,这个时候的孩子是最淘气的,会给父母带来更大的担心和焦虑,孩子可能会从椅子上掉下来,可能会跑到大马路上,可能会玩尖锐危险的东西等等,这对父母是考验。绝大多数父母是有能力轻易阻止孩子做危险的事情的,但是也有一部分父母会在此阶段和孩子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如果是老人带孩子,往往怕跟不上孩子,把他们绑在身边,孩子就失去了探索实践的机会,孩子会失去操控感、稳定感、自尊感、愉悦感,这个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有问题。如果是高焦虑的母亲或父亲或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在这个发展阶段出现问题产生困难的时候,特别是无法和孩子进行分离的母亲。,62,三、个体化分离期实践期 10-16个月,有部分母亲非常需要孩子不能离开她半步,这个孩子也没有探索的机会,还有一种母亲,在这个阶段会把孩子推开,推开孩子是母亲避免和孩子逐渐分离的痛苦,很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抚养,是怕将来会产生这种分离的痛苦。,63,三、个体化分离期实践期 10-16个月,另一种母亲的做法,孩子需要充电,什么时候需要回到母亲的怀抱充电是孩子决定的,孩子如果有这种操控权,就能体会到操控能力,所以这个母亲一定要稳定,要再等待孩子走出去,再回来,而不是主动把他抓回来,焦虑的母亲当孩子跑出去的时候,为了自己的需要把孩子抓回来,这个时候孩子的感觉和自己回来是不一样的,感觉自己是被操控的,和好母亲让孩子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好母亲让孩子的感受是,我是有能力的,我是操控的,不要小看母亲这样的特点,我们就是一点点的从这个状态上长大的。焦虑的母亲可能会以自己的需要出发,在自己需要和孩子亲密的时候,他会在自己需要的时候把这个孩子抱起来,结果就打断了孩子原本正在进行的快乐的实践过程,孩子的自尊感、把握感,操纵感就消失了,代之是被操控感,会影响到他将来应对这样的世界。,64,三、个体化分离期实践期 10-16个月,孩子已经学会走路,应该是温柔的、稳定的、抱有情感的和他接触,推这个孩子一把,让这个孩子进一步的进行快乐的实践 实践阶段是推动孩子探索世界,以及提高自尊感的关键期,65,三、个体化分离期整合期 1624个月,这个时期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和需要增加了 这是正常的需要阶段 16-24个月的孩子虽然他们的知觉功能、运动功能都发展很好,感觉和母亲分离了,但是同时孤独的体验要比任何时候都严重。,66,三、个体化分离期整合期 1624个月,马勒描述了这样的孩子,20个月大的男孩,不断的干扰母亲,打断母亲,不断的在母亲读书、洗衣、工作的时候打断她,他会不顾一切的在母亲工作的时候爬到母亲的胸前引起母亲的注意,温柔的依靠在母亲的怀里,如果母亲主动的抱他,他会把母亲推开,从母亲的怀抱中挣脱出来,但是他挣脱出来后也不会自己玩,还会在母亲身边转来转去,这个时候的孩子是寻找母亲,这个时候的孩子似乎需要母亲更多的亲密,但似乎又要逃离这种被亲密控制的感觉,而处于一种矛盾的整合期,把独立、亲近、疏远整合起来,是这个时期非常重要的任务。,67,三、个体化分离期整合期 1624个月,在整合期,母亲最重要的就是情绪的稳定性 因为这个时候,这个孩子第一次在他的生命过程中体验到了精神和心理上的冲突和失衡 他的心理发育已经赶上了身体发育,客体关系已经建立,他会产生一种忧虑的情绪,正是这种若即若离的内心冲突的活动,让他在精神上和母亲共生的结合分离出来,所以说这个孩子在不断的试探,通过行动和目光接触,来调整新的分离的体验 母亲很可能把孩子实质上的一种进步或心理发展中正常的现实误解为孩子的退行,然后母亲会对孩子不耐烦,甚至产生粗暴的反应,因为这时母亲要干活,他要干扰,母亲可能会产生不耐烦和情绪上的不稳定,如果这样做了,会让自我功能没发育起来的孩子感觉到一种被抛弃的情绪当中,68,三、个体化分离期整合期 1624个月,母亲需要更加接纳,更加在情绪上的理解和共情态度,否则在这个点上容易出现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是除了精神分裂症比较严重的精神障碍,抑郁症和躁狂症的根源可能就发生在整合期,69,三、个体化分离期 孵化期 610个月 实践期 10-16个月 整合期 1624个月,70,后来新客体关系家把这个规定为前俄狄浦斯期,前俄狄浦斯期和俄狄浦斯期在起源和动力学上都是有所不同的,俄狄浦斯期主要强调父亲的介入,在性和攻击冲突方面具有竞争性,前俄狄浦斯期的动力其实是两元关系,父亲没有进入,无论男孩女孩都是和母亲建立关系,这时最重要的是在心理结构中,在两元关系中,发展是不是会中断,如果中断了,会影响后面的三元关系的心理过程,如果两元关系的中断,孩子的心理结构就会有缺陷,这些心理结构的缺陷会导致功能损坏,神经功能或心理功能,或人格功能都会产生一些问题。如边缘性问题,或严重自恋问题,或前俄狄浦斯期病理,不会表现出很多离散的症状,也不会产生很多内疚感,冲突的优柔寡断,而前俄狄浦斯期出现的是更广泛的功能失调,往往表现是紧张的、过度焦虑的,过分抑郁的,他们自我调节的功能是紊乱的,他们情绪一会是高涨的,一会是低迷的,情绪极度不稳定。情绪稳定性和情绪的控制性、调节性是受损害的,对自己的内心意象和对别人的意象也是不稳定的、模糊的。,71,人要被诞生两次: 第一次是躯体的诞生 第二次是心理诞生 这和父母有很大的关系,就是母亲的关怀和容纳,母亲准确的及时的共情性的证实、母亲的包容。,72,长期不在孩子身边 经常更换抚养人 隔带抚养且家庭矛盾 你爸太不负责千万别学他 不听话把你送人、卖了 不听话就不要你了 其实你不是我们亲生的,怎么缓解宝宝的分离焦虑?,妈妈一直在孩子身边 3岁前有稳定抚养人 隔带抚养但关系和谐 爸对妈不好但他爱你 妈妈永远不会离开你 你这样做妈妈很难受 你是爸妈的心肝,稳定的支持和陪伴,73,这么大了还吃奶,羞 别在地上爬,脏 别乱扔东西,听话 别到处乱跑,乖 他从小就体弱多病 你要先把玩具让别人 关黑房、体罚,怎么才算温和的推动?,准备一个奶嘴 买块地毯,随便爬 准备一些东西专门给宝宝扔 弯着腰当跟班 他身体不好但很坚强 你很想要那个玩具吧 接纳、宽容、耐心,保护成长空间、情感反应,74,宝宝 2 岁,75,一切都是“我的”、“不”,76,四、客体永恒性阶段 24-36个月,发展中的个体性以及客体恒久性发迹于整合期之分合反复接近尾声的时候。个性一定会伴随一种逐渐增强,在任何处境与情绪下都很稳定的“自己是谁”的意识。客体永恒性的意思是,维持客体稳定形象的能力,特别是维持母亲的稳定形象 ,无论她在或者不在,是满足的角色,还是剥夺的角色。 另一个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把和同一个人有关的愉快与不愉快的感情整合起来.要能相信缺席而令人挫折的母亲正式那个赞赏并挨着他的母亲,这个能力不只依靠理智上统合相反事物的能力,也依赖着足够的美好经验累积.孩童必须要累积足够多的温暖经验才有办法不让小的分离彻底压到会议这些美好经验的能力。,77,排便训练,孩子与外部规则的第一次碰撞,78,79,关于排便训练,美国: 妈妈让孩子在2岁或更大些开始快乐地如厕训练,90%的孩子在4-4.5岁完成。商家推出全套的训练品:一个漂亮的音乐便盆、20条传感尿片、卡通画册和对父母的指导小册子。 美国儿科专家坚决反对强制训练孩子大小便,反对对尿床的孩子进行体罚和羞辱。认为5岁的孩子尿床是正常现象,批评会增强孩子压力而适得其反。训练时要保护孩子好奇爱学习的天性,用多种办法正面鼓励。 比如尿湿的后可以过一会再换,告诉他干的比湿的舒服,让他们独立学习如厕冲水等,让孩子感到自己的能力。,80,关于排便训练,日本: 妈妈对孩子夜间常尿床很不敏感。日本人没有为孩子把尿的习惯,有的孩子上小学后晚上还用纸尿裤。 日本保育员在孩子2岁以后训练孩子如厕,在午睡前后让孩子坐尿盆。日本没有中国那种老痰盂,孩子尿盆可以坐着扶着玩。保育员认为强制孩子反而会让孩子紧张,导致以后心理隐患。在日本,如果孩子尿在地板上(是席子,非常不好擦),妈妈也不责骂孩子,而是擦给孩子看,让宝宝知道这样会给妈妈增添许多麻烦。,81,关于排便训练,澳大利亚: 妈妈认为自由大小便是婴儿成长阶段也只有这一阶段才拥有的一种人生快乐,实在不该剥夺。有的孩子五六岁仍尿床,大人不会看作是严重的事情,孩子也不会受到羞辱和责骂。,82,排便训练,干涉过分、惩罚过强: 1、故意弄脏以反抗和报复。长大,对权威报复,把事情弄得一塌糊涂、乱七八糟,不负责任、铺张浪费,甚至越轨放肆 2、吹毛求疵、考究挑剔、井然有序、节俭及种种控制行为 过分夸奖: 过于热心,过分慷慨,博爱,慈善工作,83,排便训练,怎么做? 给空间、耐心引导、示范动作要领、 及时鼓励、跟随孩子步伐,84,玛格丽马勒的分离个体化阶段,一、自闭期 02个月 二、是共生期 26月 三 、个体化分离时期 6个月2岁 610个月孵化期 10-16个月实践期 16-24个月整合期 四、客体永恒性阶段 24-36个月,85,依恋关系的实验Harlow,86,我们爱我们的母亲是因为我们爱她们的奶水? 上世纪50年代前依恋一直被认为是对于获得营养物质的一种回报 哈洛将刚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妈妈及同类隔离开,结果他发现小猴子对盖在笼子地板上的绒布产生了极大的依恋。它们躺在上面,用自己的小爪子紧紧地抓着绒布,如果把绒布拿走的话,它们就会发脾气,87,当他把奶瓶从小猴子的嘴边拿走的时候,猴宝宝只是吧唧吧唧嘴唇,或者用爪子擦去它们毛茸茸的下巴上滴落的奶水。但当哈洛把毛巾拿走的时候,猴宝宝就开始尖叫,在笼子里滚来滚去。,88,哈洛的学生、后来成为著名的猴类研究专家的罗辛布林说:“这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和玩耍。,89,新生婴儿要直接放在母亲的肚子上;孤儿院的工作人员知道仅仅向婴儿提供奶瓶是不够的,还必须抱着弃婴来回摇动,并且要对其微笑。 视频,90,91,92,93,94,依恋关系影响成年后人际关系,95,婴儿依恋的研究方法-陌生情境法,个情境: 情境1:婴儿自由探索,母亲在一旁观看(3min) ,96,情境2:陌生人进入,起初沉默,1min后与母亲交谈,在过1min,陌生人走进婴儿,与其游戏(3min),97,情境3:母亲离开,陌生人与婴儿留在一起活动(3min),98,情境4:母亲返回,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3min),99,情境5:母亲离开,婴儿单独留在房中。,100,情境6:陌生人返回,与婴儿一起活动(3min),101,情境7:母亲再次返回,重新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3min),102,婴儿的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 不安全-回避型依恋 不安全-拒绝型依恋(矛盾型),103,依恋与个体心理健康,大量的追踪研究发现,在婴儿期具有安全依恋的儿童在学前期往往被教师评定为具有高度的自尊、交往能力强、善于合作、受欢迎的孩子。 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则被评价为孤独、缺乏社会交往的孩子;焦虑矛盾型依恋的儿童被认为是具有破坏性的和难相处的孩子。 在夏令营活动中对11岁儿童进行的研究发现,在婴儿期具有安全依恋的儿童具有更好的同伴关系和较好的社会技能。,104,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幼儿园里通常充当领袖角色:他们发起活动和游戏、对他人的需要和感觉十分敏感,很受同伴欢迎。他们是好奇的、乐于学习、敢于探索。他们在问题解决能力更强,有良好的坚持性及挫折耐受能力。 不安全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社会性和情绪上表现为退缩,参加游戏很犹豫,不活泼,不投入。这些儿童在学龄期表现出对学习不感兴趣,没进取心,缺乏自制力,人际交往较差。,105,依恋类型与爱情关系,对52岁人群的研究(Klohnen & Davis, 1994)表明:安全型的成人有持久稳定和令人满意的爱情关系,离婚率显著低于回避型成人。 回避型的成人:不相信爱情,回避。难以给伴侣情绪支持。一项大学生恋爱调查(Feeney等人,1993) 焦虑矛盾型成人:多次恋爱,容易怀疑。 机场休息室研究(Fraley & Shaver,1998),106,丛中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即基本人际信任,才能积极地发掘自身的潜力,才能有人性及价值的较充分的实现。 环境感到安全、对人感到安全、信任妈妈、主动探索周围的人、事自信心、安全感、探索欲望、求知欲,107,安全圈 父母倾听孩子的需要,支持我的探索,监督我 帮助我 和我一起 分享,欢迎我回来,保护我 安慰我 让我开心 组织我的感受,安全的基地,安全的天堂,我要回,我要去,108,妈妈身体的一部分,和妈妈是一体的,妈妈就在我身边,妈妈会回来的,109,03 岁心理发展任务: 安全、自主,110,家庭教育应用,、不愿上幼儿园怎么办? 、如何教孩子说话?,111,、不愿上幼儿园怎么办?,112,、不愿上幼儿园怎么办?,113,、不愿上幼儿园怎么办?,114,115,、不愿上幼儿园怎么办?,提前打预防针, 国外升学衔接 下面这个妈妈. 妈:我很矛盾,很难受,不知道怎么办,我和你 爸又必须去工作,也不舍得让你去幼儿园。 女儿:是不是所有妈妈都不舍得? 妈:不知道,反正我不舍得 女儿:那你让我再哭一个星期,我就不哭了 妈:幼儿园里有没有什么让你不那么难受的 女儿:黄老师对我很好,玩滑梯的时候很好玩。,116,、如何教孩子说话(婴儿言语的发展),语音的发展 语音感知:对语言的辨别,表现在声音定位、区别语音与其他的声音,对语音的情绪反应 发音: 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 多音节阶段(49个月) 有意义的语音,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到3岁左右,婴儿基本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词汇的发展 11.5岁获得第一批词汇,约50个,3岁能达到1000个左右,词汇的内涵和外延的质量不断提高 句法的发展 1.52.5岁是婴儿获得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 3岁基本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 11.5,不完整句: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 1.52岁,简单句、一定程度的复杂句 3岁,基本使用完整句,117,宝贝宝贝,从啾啾出生起,我不停地喊她宝贝,用欢快的音调表达我的喜悦,絮絮叨叨,说个没完。她听不懂吗?这又有什么关系!而且什么叫懂?难道我对她说的是一些概念,因而要她也作为概念来理解吗?跟婴儿说话,不复是概念,而是声调和情感。婴儿就这样领悟了语言的意义,萌生了表达和交流的愿望。,118,宝贝宝贝,人的每一种基本能力的生长的时间和次序。聪明的大自然做了最主要的工作,父母的 聪明只在于当好大自然的助手,本能自己在生长,我们只须细心观察和用心配合就可以了。,119,宝贝宝贝,从一岁半开始,幼儿的词汇量迅速增加,对组词造句发生了浓厚兴趣。这个时候,父母如果多和孩子做问答游戏和练 习,能起有力的推动作用。 有一天,我们醒后在床上玩,红说:“我们一家人都在床上。”她听见了,马上说:“爸爸 在床上,妈妈在床上,宝贝也在床上。” 这种造句练习同时也是思维训练,包含着对一般与个别、共性与差异的理解。她乐此不疲,一直延续到两岁多,所造 的句子越来越具有认知的内涵。比如说,我上厕所,她在卧室里喊:“爸爸,你干什么呢?”我回答了,只听见她接着发 表议论:“妈妈是坐着尿,爸爸是站着尿,宝贝是把着尿。”概括得十分准确。,120,宝贝宝贝,有一回,她对妈妈如此概括全家人的职责:“爸爸要工作,妈妈要上班,小燕要洗碗,我要背唐诗。”其实她很少背唐诗,这么说只是为了凑个整罢了。还有一 回,妈妈唤她“心肝”,她由这个词发挥,说:“妈妈是心妈,爸爸是心爸,宝贝是心宝。”通过造这类有节奏的排比 句,她无疑感觉到了语言的快感。 孩子一岁多时,有限的词汇量尚不足以表达比较复杂的要求,观察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寻找表达的方法,是一件十 分有趣的事。 早晨,啾啾醒来,在床上喝奶。一会儿,她说:“妈妈,喝奶。”她已经在喝奶,妈妈不明白她的意思。她立刻把奶 瓶举给妈妈看,补充说:“妈妈帮忙喝奶。”原来,奶瓶里的剩奶不多了,她要妈妈帮她把奶瓶竖一竖,以便能喝到。,121,宝贝宝贝,满两岁后,一个显著特点是能够理解和表达比较复杂的语法了。 她站在那里,自己突然说:“小兔说我是小兔。”我估计是在转述她看或听的故事,发现这是练习人称代词的好机 会,便问她:“那宝贝会怎么说呢?”她答:“宝贝说我是宝贝。”然后,问她爸爸、妈妈、姐姐会怎么说,都正确。再 问:“爸爸对宝贝会怎么说?”答:“爸爸说你是宝贝。”宝贝对爸爸呢?“宝贝说你是爸爸。”爸爸对妈妈会怎么说宝 贝呢?太绕了,她听不明白,我慢慢地重复一遍,她想了一会儿,答:“爸爸说她是宝贝。” 妈妈说:“啾啾是好孩子。”她说:“不是的,是小坏蛋。”妈妈问:“谁说啾啾是小坏蛋?”她答:“周音序说啾 啾是小坏蛋。”我在旁听到,注意到她有意避免了“啾啾说啾啾”这样别扭的表达。,122,宝贝宝贝,为了准确地表达一个意思,她常常自己造词。 她和妈妈在浴盆里一起洗澡,她给妈妈淋水,妈妈也给她淋水。她告诉妈妈:“我们两个对洗。” 她手上有一个小伤口,非常小,只是一个点。妈妈说:“小伤口。”她马上纠正:“小伤点。” 为了准确地表达一个意思,她常常自己造词。 她和妈妈在浴盆里一起洗澡,她给妈妈淋水,妈妈也给她淋水。她告诉妈妈:“我们两个对洗。” 她手上有一个小伤口,非常小,只是一个点。妈妈说:“小伤口。”她马上纠正:“小伤点。”,123,宝贝宝贝,进入三岁,啾啾在语言上的一个新表现是爱追问词的含义。无论看电视,还是听大人说话,她常能挑出某个生词或关 键词来提问。有时候,她会自己在心里琢磨良久,然后在一个仿佛不相干的场合突然提出来,一定要问个明白。 我带她出去散步,她问我:“什么是粗心大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