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和长沙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和城市形态的比较.docx_第1页
武汉和长沙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和城市形态的比较.docx_第2页
武汉和长沙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和城市形态的比较.docx_第3页
武汉和长沙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和城市形态的比较.docx_第4页
武汉和长沙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和城市形态的比较.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与长沙总体规划的比较及分析一、城市简介1.武汉概况:武汉市,简称汉,湖北省省会,因武昌、汉口、汉阳三地合称而得名,是一座现代化滨江国际性港口城市。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中国中部地区最大都市及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巨大型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心,国家重要的科技、信息、产业、通信中心,内陆地区的金融、商业、贸易、物流、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开启中国内陆市场的“金钥匙”,经济发展的“立交桥”,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区位优势。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是中国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作为仅次于北京、上海的中国第三大科教中心城市,武汉高校众多,在校大学生118.33万人,是全世界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武汉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选定的21世纪全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是首个上榜美国国家地理“世界十大都市排行榜”的中国城市。如今正以“复兴大武汉”为目标,重返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面积:2011年末,武汉全境面积8494.41平方公里,为湖北省面积的4.6%;市域周长977.28公里,7个中心城区面积86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07.54平方公里。人口:武汉市统计局2011年统计数据,武汉市共有常住人口1012万人。武汉市人口中,接受大学教育(指大专以上)的2465061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5.191%;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2131417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322689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296972人。经济:2012年武汉GDP总值为8003.82亿元。教育:2012年末全市拥有幼儿园888所,在园幼儿20.34万人。小学598所,在校学生41.28万人。普通中学374所,在校学生32.99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29所,在校学生13.23万人。普通高校79所,在校研究生10.61万人。旅游:武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市内遍布有名胜古迹339处,革命纪念地10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5A级旅游景区2家,4A级景区16家。2011年武汉市旅游业实现游客接待人数突破1亿人次、总收入超过千亿元两大历史性跨越,成为全国第6个旅游接待人数破亿的城市。2.长沙概况:长沙,湖南省省会,华中地区城市, 别称星城,古称潭州,是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科教中心,中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航运中心,是著名的山水洲城、快乐之都。长沙是全国文明城市,两型社会试验区,中南地区重要工商业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也是长株潭城市群中的核心,长沙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2012年长沙市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十,中部第一,是全球城市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10座城市之一,位居第四。长沙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 湘江下游和长浏盆地西缘,东邻江西省宜春地区和萍乡市,南接株洲、湘潭两市,西连娄底、益阳两市,北抵岳阳、益阳两市。长沙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有3000年悠久的文化历史,是著名的楚汉名城、屈贾之乡、伟人故里,楚文化和湖湘文化的重要始源地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为楚国雄踞南方的战略要地,历代为湖南及周边历代中心城市,也曾为汉长沙国国都和南楚国都。如今,长沙致力于打造中部最开放、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名城,向世界级旅游城市前进。气候:长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特征是: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四季分明。面积:全市辖区面积1.1819万平方公里。水文:长沙市的河流大都属湘江水系,支流河长5公里以上的有302条,其中湘江流域289条。按支流分级:一级支流24条,二级支流128条,三级支流118条,四级支流32条;另有13条属资江水系;形成相当完整的水系,河网密布全市。人口: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初步结果显示,长沙市常住人口7,044,118人,占湖南常住人口的10.72%居第3位。,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口的19.13%,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口的71.02%。交通:长沙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中国南方唯一的高铁枢纽,陆、水、空交通皆较发达、便利。经济: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400亿元。二、城市定位武汉城市定位:武汉是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长沙城市定位:长沙是湖南省省会,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表1.城市定位异同武汉长沙相同点地位湖北省省会湖南省省会文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同点区域位置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其他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分析:武汉市为湖北省省会,长沙为湖南省省会,故两者地位定位相似。武汉有着3500余年的建城史,是中国历史上建城史最为悠久的特大城市之一,尤其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长沙有2400余年的建城史,历史同样极为悠久。两者皆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武汉是中国地理经济中心,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中国中部地区最大都市及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巨大型城市。武汉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选定的21世纪全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图1.武汉和长沙在中国的位置(左图为长沙,右图为武汉)长沙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也是长株潭城市群中的核心,长沙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2012年长沙市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十,中部第一。综合来看,长沙和武汉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综合竞争力,所以城市定位都较高。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武汉市的政治地位和综合实力略强于长沙,因而武汉定位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长沙定位为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武汉近代就是工业重地,现在也是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2012年,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018.88亿元。而2012年,长沙市实现工业增加值3051.94亿元,与武汉存在不小的差距。因而武汉定位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武汉坐拥三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汉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居全球首位,科教综合实力全国第三,著名的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也坐落于此,另有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高校和直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中南民族大学。因而定位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长沙的高等教育比较发达,拥有4所211工程“重点大学”即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有3所进入985工程。但总体上略孙于武汉。武汉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长沙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中国南方唯一的高铁枢纽,陆、水、空交通皆较发达、便利。总体上,长沙交通地位略次于武汉。三、城市规模1.武汉2011年末,武汉全境面积8494.41平方公里,为湖北省面积的4.6%;市域周长977.28公里,7个中心城区面积86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07.54平方公里。武汉市统计局2011年统计数据,武汉市共有常住人口1012万人,拥有武汉户籍人口827.24万。武汉市人口中,接受大学教育(指大专以上)的2465061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5.191%;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2131417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322689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296972人。2.长沙全市辖区面积1.1819万平方公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初步结果显示,长沙市常住人口704万人,占湖南常住人口的10.72%居第3位。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口的19.13%,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口的71.02%。3.分析相同点:两城市人口规模较大,属于特大城市以上规模。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口的比例都较高,居民整体受教育程度较高。这与两者的重要地位、较大的人口基数和高水平的科教是分不开的。不同点:武汉市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达到特大城市规模。在长沙市2011年修改的总体规划中,预计长沙也将突破1000人口大关,达到特大城市规模。原因可能是武汉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等综合实力稍强,吸引了更多的外来人口,加上自身人口基数大,所以城市规模比长沙稍大。另外,武汉市科教地位和水平略强于长沙,反映出来的是武汉市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口的比例等受教育程度指标比长沙高。四、城市形态1.武汉市城市形态演变图2.武汉市城市形态变化过程图3.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武汉市的空间形态经历了三个阶段:组团型、集中团块型(1996年)、放射型(2010-2020规划)。建国初期,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武昌、汉口、汉阳三镇交界处,成组团型发展。之后形成了沿江、沿长江大桥两轴的发展,但还是较为集中;在发展受到限制后,开始逐渐转为集中团块型,形成了阳逻、吴家山、沌口、花山等卫星城;现在逐渐转为放射性,利用江河湖泊的自然格局和生态绿楔的隔离作用,依托重要交通干线,在都市发展区构建轴向延展、组团布局的城镇空间,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多轴多心”的开放式空间结构;由主城区向外沿阳逻、豹懈、纸坊、常福、汉水、盘龙等方向构筑六条城市空间发展轴。整合新城和与之联动发展的新城组团,形成东部、东南、南部、西南、西部和北部等六大新城组群。武汉市空间形态的变化特点是沿江发展,向四周辐射。2.长沙市城市形态演变图4. 长沙城市形态演变进程(1949-2005)1949年以前长沙城市主要沿湘江南北方向集中式发展,功能布局比较简单,城内道路主要以方格路网为主;19491961年间围绕旧区城市逐步向南、北以及东向成片发展,城市形成方格加放射路网;19621977,湘江大桥的修建加强了河西与河东的联系,这段时间河西发展很快,但多是沿着湘江发展,受产业发展政策的影响,河东区南向拓展非常迅速,形成以发展工业为主的新区,逐步形成放射加环状的路网系统;19781989年,城市的发展是以见缝插针填充式为主,并未出现大规模成片开发的现象;1989年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政策制度的推进以及城市自身发展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城市出现飞地式发展,原先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多中心多组团的分散布局模式,在城市近郊区形成了几大组团,城市形成了“一主、两次、四组团”的布局,道路系统则形成了“三环六桥”的格局。长沙城市形态各阶段发展的特点可以表2来概括。表2.现代长沙城市形态发展特点现代19491965196519791979199019902005城市功能性质毛主席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历史名城,又是省会所在地,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60)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光荣城市,毛主席家乡湖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轻纺、机械、电子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生产城市(1979)湖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90)湖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城建思想重点建设,稳步前进控制大城市规模,发展小城镇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1980)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1997)人口规模69.33万(1960)76.76万(1979)101.31万(1990)218.07万(2005)城市规模20.93平方公里(1965)68.04平方公里(1979)82.01平方公里(1990)167.7平方公里(2005)发展发向沿旧城区扩张东南方向河西依托旧城穿插式向南向东形态特征摊大饼扩张摊大饼扩张逐步开始组团式发展一主、两次、四组团;三环六桥;图5. 长沙规划区空间结构规划图(2011年)规划区构建“一城两片多点”的城镇空间结构,一城之长沙中心城区,两片指宁乡城区和浏阳工业新城两大城镇片区。多点指重点建设的铜官、乌山、莲花等乡镇。长沙城市形态的发展顺应了社会经济人口的发展,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城市功能的需要。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长沙市城市形态的演进经历了一个由单一的外部空间扩展向外部空间扩展与内部填充相结合的转变,由以圈层状、轴线状为主的连续扩展形态向以斑块状与组团状为主的非连续扩展形态转变的过程,其形态发展由单一型向复合型逐步转变。3.分析表3.武汉长沙空间结构总体规划的异同武汉长沙相同点过程经历了从组团型到放射型变化特点沿江发展,以江为轴现在规划多轴多中心不同点现在规划以主城区为核、多轴多心一城两片多点武汉市和长沙市都被水流而过。人类历史的起源都是从几大河域开始的,长江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武汉发源于长江岸边,长沙发源于湘江岸边,逐渐形成了城市,所以在建国初期的发展过程中也都是以长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