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客家文化10770131谭慧.doc_第1页
平江客家文化10770131谭慧.doc_第2页
平江客家文化10770131谭慧.doc_第3页
平江客家文化10770131谭慧.doc_第4页
平江客家文化10770131谭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江客家文化 10770131谭慧客家童谣 -客家是一个善于歌唱的民系,童谣甚多。这些童谣与客家民谣一样语句通俗,而且每句尾用同韵字,所以琅琅上口,小时念熟到老不忘。与客家民谣不同之处就是客家童谣只朗诵而不唱。客家话的声调有六或七个,颇富音乐韵味。 下面列举很久以来在客家民间流传的一些童谣,以供欣赏。 排排坐 排排坐,唱山歌,爷打鼓子涯打锣。新妇灶背炒田螺。田螺谷,刺到家官脚,家官呀呀呀,新妇哈哈笑。 小郎读书 白饭子,白珍珠,打扮小郎去读书。正月去,二月归,挑担箩夹等嫂归,归来花缸无滴水。鹅挑水,鸭洗菜,鸡公砻谷狗踏碓,狐狸烧火猫炒菜,猴哥偷食熝 疤嘴。 菱角子 菱角子,角弯弯,大姊嫁在菱角山。老弟骑牛等大姊,大姊割禾做佘(读音为:she)唔得闲。放撇禾镰拜两拜,目汁双双流落田。 伯劳 伯劳母(读音为:ma),嘴大大,有嘴说人家,没嘴说自家。 萤火虫 萤火虫, 找草丛, 翻转屎窟, 吊灯笼。 月光光,秀才郎 月光光,秀才郎,船来等,轿来扛。一扛扛到河中心,虾公毛蟹拜观音。观音脚下一朵花,拿给阿妹转外家,转去外家笑哈哈! 月光光,秀才娘,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头一口塘,种诶里麻八尺长,长诶拿来教酒食,短诶拿来教姑娘。两姊妹,学种菜两姊妹,学种菜,种菜难弯腰,学打雕。雕会飞,走到半路哭累累。朋友问道哭什么?没伢没娭真吃亏。你去归,猫狸子担水,狐狸子煮菜,猫公上楼抓礤菜。先生教我人之初 先生教我人之初,我教先生打山猪。山猪漂过河,跌得先生背驼驼。客家歇后语 -曲颈喇叭系囫气。半夜唱歌做鬼叫。泮坑公王保外乡。脚穿烂鞋过(较差的意思)。满塘鲫鱼无条鲤(理)(指某些人蛮不讲理)。岭岗上滚佛像辗神(谐音赞成)。蛤蟆打呵欠好大口气(指某些人蛮不讲理)。田螺无肉鬼啜。投石落河试深浅。煎粄无油难脱镬。背囊抓痒倒爪(做生意蚀本)。跛脚女多行(多走路之意)。死佬化妆死爱面子(形容某些人十分爱面子)。一张报纸净字(事)。 现今客家话轻唇声母字普遍存在文白异读。白读保留双唇音念法,例如古非母字斧、分今念P-,古敷母字孵、蜂今念P-,古奉母字吠、缚今念P-,古微母字巫、望今念m-,它反映客家话保留了唐朝以前的读音。据考证,客家先民从中原第一次迁徙开始于东晋末年,那时中原轻唇化现象还没发生,所以非母念P-,敷母念P-,不混;而现今文读非、敷、奉母字则念f-,微母字念V-,这是唐宋以后的读音,那时中原汉语已经产生轻唇音。这些现象可能反映出客家先民大量的从北方南迁发生在唐末宋初,因此早期客家话字音存在文白异读,它们分别代表了客家话里的两个音韵层次。 据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研究,晚唐五代还保留一套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到宋代浊声全部清化,规律是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客家话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不论平仄,大都读为相应的送气音。例如,步、别念P-,头、道念t-,舅、旧念K-或t-。客家话和中原汉语在浊音变化上的这种不致,可能是客家话和中原汉语沿首各自不同道路清化。 客家话里古次浊上声字有些白读音今念阴平,例如马、有、忍,文读则念上声。这是现今客家方言区别于其他方言的最重要的特征。它可能是在脱离中原汉祖语后,客家话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历史音变现象。 据王力先生研究,晚唐五代时,晓、匣母,清浊对立,到了宋代,全浊声母全部消失,匣母并入晓母。客家话凡晓、匣合口的字,由于受圆唇元音u的影响,已由喉音h-、h-变为唇齿音f-、v-,有一部分匣母合口字还保留浊音,没有并入晓母,例如话、滑念V-,有一部分匣母合口字已和晓母合并,念f-,例如湖、护。并入晓母的符合宋代中原汉语的发展规律,保留浊音的是宋代以前的现象,由喉音变为齿音则是客家话的独立发展。 邓先生指出,客家话的许多音韵特征与晚唐五代、宋代音韵相符,音韵格局介于唐末至中原音韵之间,从而推论,客家方言基本上是在晚唐五代至宋初时从中原汉祖语分离出来,逐渐发展演变而形成的。 上述关于客家话形成的推论,看来是比较科学的。说唐末宋初从中原汉祖语分离出来,而且逐渐发展演变而形成的,没有敲死一定形成于唐末宋初。这就给客家话的形成以至客家民系的形成问题的讨论留下了广阔的余地。 看来我们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要做,比方,客家话形成的讨论不仅要探讨语音问题,还要进一步对客家民系的形成问题,不仅要历史地作古今对应古今贯通的探讨,还要进一步把客家先民的支派跟迁徙的时间、空间联系起来进行动态的考察。总之,客家话的讨论初步做出些成绩,客家学的研究正方兴未艾,我们要多做些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工作,把客家学的研究稳步地向前推进。外国学者的眼中客家民系在许多外国学者的眼中,客家人是中国最优秀族群,而这一观点是建立在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中国人相比较基础上的。主要的观点有:1、他们的爱国心,比任何一族为强,是永远不会被人征服的。客家的精神是中国的革命精神。客家妇女的温柔顺从是健康的,因为她们都能够独立生活,(日)山口县造客家与中国革命2、客家是台湾最开化、最坚强和最富民族意识而不易统治的民族,他们的团结尤为惊人。(日)竹越三郎台湾统治志3、客家妇女,真是我们所见到的任何一族的妇女中之最值得赞叹的了;在客家中,几乎可以说,一切稍为粗重的工作,都是属于妇女们的责任。客家妇女,除了刻苦耐劳和尊敬丈夫以外,她们的聪明热情和在文化上的进步,也是很使我们羡慕,因为需要劳动,所以客家妇女,自有历史以来,都无缠足这一陋习,她们的迷信程度,也远不及其他地方的妇女。(美)罗伯史密斯中国的客家4、客家人可以从其他华人中,于语言上、习惯上辨别之。概括言之,妇女不缠足,通常体健而轩昂,具备全世界山居者爱好自由之特性。(美)肯贝尔客家源流与迁徙5、客家人是刚柔相济、既刚毅也仁爱的民族,而客家妇女,更是中国最优美的劳动妇女典型。客家民族犹牛乳中之奶酪,这光辉,至少有百分之七十是应该属于客家妇女的。(英)爱德尔客家人种志略、客家历史纲要转载自南国飘香/ngpxbbs/viewthread.php?tid=98032客家习俗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主要节日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立春:即交春。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二月二:开正节。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七月节:也即鬼节。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婚姻礼俗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看妹子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写庚帖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编红单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定亲 也叫“行大礼”,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看家门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行大礼”前,有的在“大礼”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送日子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送菜和抬嫁妆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璧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 (此礼仪在梅州地区亦已不常见,被现代婚礼模式取代)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闹房 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回门 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送满月 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传统喜庆习俗1.诞生礼仪标志着一个人出生的庆贺和祝福,是人生中的开端礼仪。催生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带几十斤)到岳家去报喜,外婆家要请客,至亲友好都会来参加,以表示祝贺。外公、外婆会回赠鸡和红蛋。做三朝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外婆会送来大公鸡、鸡蛋、面条、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请外婆及亲房。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送鸡、鸡蛋、面条等物。做满月婴儿出生一个月,要做“满月”,外婆会送来大公鸡(很多地方送大阉鸡)、鸡蛋,还会送来婴儿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项圈、风衣、裙、银手镯和背带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亲戚,一般都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亲房也会来庆贺。百岁小孩出生100天,也要庆贺。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会拿公鸡来庆贺,其他亲属一般都要给婴孩送红包。做周岁孩子出生一周岁,要做“周”,庆贺孩子“得周”。周岁比满月更为隆重,来庆贺的客人也更多。 2.成年礼仪客家的成年礼仪分男、女两种,男子的成年礼仪叫做“冠礼”,女子的成年礼仪叫做“笄礼”。 (现在好像已经无此礼仪,至少在我所在地(世界客都梅州)没有了).3.寿诞礼仪做生日 客家人与各地的习俗一样,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较为普遍。从十岁“启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岁,到了六十以上,可称为祝寿。做生日要吃寿面和荷包蛋,示意长寿百岁。 (此习俗亦已简化,只做大寿:六十岁以上)祝寿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其他人来祝寿,一般亲友送寿幛、寿联,或者再加上送礼金。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客家人生日和祝寿,是知情人自行送礼,上门祝贺,先贺后请;除内亲、至交有发请帖外,不贺不请。4.建房迁新居客家人把建房和乔迁新居亦视为重大喜庆之一,要进行隆重庆贺。建房时,房屋定位,房门定向都要请堪舆先生测定,竖柱上梁时,要张灯结彩,贴红联。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进行“驱邪”、“除煞”,然后才能迁入居住。迁入新居时,要随带灯笼(或油灯)、火笼、秤等进屋,还要带一窝小鸡,蒸一甑饭捧进新屋,以示新丁兴旺,喜气盈庭。迁新居要办“入宅酒”,宴请亲友和建屋工匠及帮工等。菜肴中要有韭菜、豆腐、猪肠、猪血和米糕等,示意长长久久,发财高升。客家酒俗客家人十分好客,每当亲朋戚友到来,他们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如是初开坛提取的酒,称之为“酒娘”。这种“酒娘”好喝,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大,容易醉人。他们在喝酒时,很注意礼节。客家人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上座时,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座。宴席间的大小位,是这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如果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宴席间第一回斟酒(亦称筛酒),是按尊卑长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给自己斟酒。酒斟好后,酒壶嘴不能对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就是失礼。敬酒时,敬酒者要站起来,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诚意),右手举杯讲几句祝颂的吉祥语,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迟到,视不同情况罚酒1-3杯,妇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离席。客家人喝酒时,为了增添酒兴和热闹气氛,在各种宴会场合,或俗、或雅、或简、或繁,都有猜拳助兴的习俗。猜拳时还有一些规则,比如出三时,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时,大拇指要侧向,不能往上翘。出二时,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时要侧向,不能象灯驳壳枪一样食指指向对方,以表示礼貌。客家人酒令,具有丰富的知识性。猜拳的数字从零到拾,如猜中双方所出的手指合计数,即为胜方。如双方同时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采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时叫“一品高升”;猜“二”时,叫“两家和好”;猜“三”时叫“三星高照”;猜“四”时叫“四季发财”;猜“五”时叫“五子登科”;猜“六”时叫“六六顺心”;猜“七”时叫“七巧成图”;猜“八”时叫“八仙庆寿”;猜“九”时叫“九久长长”;猜“十”时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语。喝酒猜拳时,一般以三杯酒为一组,输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过关。如余兴未了,可再来一组或几组。如需请人代拳、代酒,应和对方协商,征得对方同意才行。除了猜拳斗酒外,还有出手指点数字斗酒,做法是席间指定一人为首,按大家所出手指的总数,算到谁,谁就得喝一杯,例如大家所出手指是六,从为首者算起,到第六位即为喝酒者。另外也有“转汤匙”斗酒的,桌中摆一个汤匙,由一人旋转汤匙,待汤匙停止转动时,汤匙柄指向谁,谁就得喝一杯。除外还有“猜单双”斗酒的,在手心中任意放入一枚或两枚硬币,让别人猜单、双,输者喝酒。客家人酒令花样多,有文化的人还喜欢“字词令”(包括地方特产令、农谚令等)、“诗词令”,此外还有“通令”(多是别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谜等。客家人喜欢通过酒规酒令、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游戏,增添酒兴,消除寂寞困倦,直至尽欢尽醉。传统岁时习俗过年“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入年界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过大年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守岁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开大门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拜年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出年界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元宵节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春节到元宵期间,各地还有以下一些游乐活动:送春牛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组成一个小队,向各户送春牛图,有吹唢呐的,打小鼓的,敲小钹的,在每家门口吹打,送上“恭贺新禧”红贴,主人会给红包。稻草龙一截一截,插满香火,由小孩抬着到各户灶前和猪舍牛栏去舞,祝贺合家平安、六畜兴旺,各户要给红包,小孩得欢乐,主人求吉利。蝙蝠灯也由小孩逐户去舞,“火龙进屋,要你蜡烛”,“恭喜发财,买田建屋”,蝙蝠灯不收红包,只要蜡烛。船灯灯状似船,在陆地表演游唱。春节前排练,锣鼓队,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后,吃罢点心,在开阔场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怀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调,艘公只管划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开天官”,唱“天官赐福”等,最后喝酒吃饭。狮灯有傩人出场,一个狮头,一个狮尾,一个孙猴子,一个沙和尚,还有锣鼓队。狮、猴、沙和尚演唱完后,要进行武术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狮队过年前要请师傅教练武术。春分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清明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区除大部分是春分扫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扫墓的。清明节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坛的。端午节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家家户户买肉、杀鸭、包粽子、做米果过节。端午是个大节,许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会回家过节。中元节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中秋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也是个大节。吃月饼,赏月,庆团圆。各家各户要置办酒菜,买猪肉、宰鸡鸭、做米果过节。中秋晚上,家人团聚过节,饭后吃月饼赏月。重阳节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俗称“九月节”,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这一天,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风筝,谓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说,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这一天,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冬至 冬至在农历十一月,也叫“过冬年”。过冬至要吃猪肉、牛肉,做米果、煮汤丸,有钱人要吃鹿茸、人参补冬。民间娱乐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客家特色建筑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围龙屋的整体布局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自然的瞭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围龙屋的设计建筑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面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围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来储备粮食、草料,又可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如遇盗匪前来扰劫,只要把大门、半门一关,村民们便携武器进入围龙屋和角楼,进行抗击。围龙屋隐含的文化精神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围龙屋内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鱼池和盆景,正屋后面半园“花头”和正门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围均载有各种花木和果树,围龙屋背后的山头林木叫“龙衣”,严禁砍伐,整座建筑掩映在万绿丛中,一年四季鸟语花香,环境优美而静雅。围龙屋内的柱、梁、枋、门等雕绘上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并涂上鲜艳夺目的油漆,显得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十分壮观、气派。一般来说,一座围龙屋聚居着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共处,尊老爱幼、相敬如宾。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承传。据考古资料表明,处于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几十座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组成。这说明客家人的居住观念中潜意识地蕴含了其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第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集中体现在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如遇上不尽人意的地形则通过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筑半门调整座向,以达到阴阳平衡和适应环境。这种阴阳思想,后来又夹杂了不少讲究“风水屋场”的巫术文化,如俗谚:“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阳两相扶”等。第四、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一方面,呈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性。因为,他们不论是在长途跋涉的游离中,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户所难于克服的困难,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内住户按辈份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其建筑中心位置都安排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这种传统家族伦理思想。客家人做了新屋,一般都要举行“搬新屋”礼俗,叫“出煞”。要请风水先生驱赶“三煞”之后,才会平安吉利。迁居之日,大排宴席,祭祀神灵。客家饮食客家人的饮和食,与汉族其他地区很多相同或基本相同,而由于本民系发展有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历史背景等等,饮食文化也别具特色。客家菜特点的形成,与客家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有很大关系。客家人早期既多聚居山高水冷地区,地湿雾重,食物宜温热,忌寒凉,故多用煎炒,少吃生冷,在使用香辣方面更为突出,菜肴有“鲜润、浓香、醇厚”的特色。出门即须爬山,生产条件艰苦,劳动时间长、强度大,需要较多脂肪和盐分补充大量消耗的热能,饮食以烹调山珍野味见长,略偏“咸、油”。长期的迁徙流离及聚居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客家人艰苦度日,就地取材,制备咸菜、菜干、萝卜干等耐吃耐留的食物,家居可佐番薯饭并抑胀气,出门可配野菜充饥,这便形成了“咸、熟、陈”的特点。从上述特点的形成,也可见客家人适应环境能力特强,并创造了有特色的饮食文化。另方面,客家人既传承祖居地传统,又能吸取迁徙所经之地诸多饮食特色,更善于与聚居地的土著相融合,这便形成了客家饮食的丰富性。客家人的食谱,既有吴越地区的酸甜菜肴,也有巴蜀湖广地区的辛辣食品,更有闽粤地区的酱腌味菜。又由于客家人虽则平日粗茶淡饭,但甚好客,崇尚祭祖及重视节令喜庆饮食,因人、因事、因时而有不同的吃法和不同的饮食习俗,饮食文化更形多姿多采。客家比较有特色得菜有酿豆腐,肉丸(包括鱼肉丸,挥丸),东坡肉,酿香菇,酿春卷,白切鸡,酱鸭等。客家谚语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通俗易懂,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客家谚语是客家人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总结与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语言生动,内容丰富,韵味隽永,耐人寻味。 客家谚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生产谚语。总结生产经验,包括气象、时令、耕作技术、家畜饲养、手工作业等内容。 如“早起红霞晚落雨,晚起红霞晒死鱼”,“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春锄泥,夏锄皮;干锄浅,湿锄深”,“猪要喂得饱,牛要喂夜草”等。 社会谚语。反映阶级压迫和社会人情世态等内容。 如“天下乌鸦一般黑,到处杨梅一样花”,“有钱能使鬼推磨”,“缸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理”等。 生活谚语。总结日常生活各方面的经验,反映人民的世界观、生活态度和道德观念。 如“两脚站得牢,不怕大风摇”,“丰年当作歉年过,碰到歉年不挨饿”,“要得会,天天累;要得精,人前听”,以及“饭后行百步,不用上药铺”等。 主要说明: 客家人是古代从中原繁盛的地区迁到南方的,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边远的山区,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便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在途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它们大多为3至6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雄伟壮观。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经受无数次的地震撼动,风雨侵蜍以及炮火攻击而安然无恙,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和安宁的象征。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转载自南国飘香/ngpxbbs/viewthread.php?tid=98032客家天地铜鼓客家人过年习俗谈 欢迎点击在线收听 铜鼓县座落在江西省西北部,与湖南省的浏阳、平江交界,当地人用这样一句俗语来形容当地的环境:“八分半山半分田、一分水面、道路和庄园”,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林业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6,那里居住着13万勤劳、俭朴、智慧的客家人。 现在的客家人的过年习俗,在“吃”“玩”和“人际交往”三个方面表现的最为突出,下面我就分别介绍一下。 民以食为天,先谈谈“吃”吧。 过了腊月的二十四即小年之后至大年三十,江西铜鼓客家人都可选择其中的一天吃团年饭了。吃团年饭,长辈坐上席。碗筷要放得整整齐齐,尤其是筷子不能放反了方向,要顺,因为这意味着新的一年“顺顺利利、平平安安”。细人子(小孩子)也一定要上桌,他们每人也有一双碗筷。若是当年家里有人去世,少不了放一双空碗筷在那,表示对故人的怀念。谈到菜谱,有三样东西是必须要的,一是“包圆”,二是“竹笋”三是“鱼”。 “包圆”是吃团年饭中必备的食品,与北方水饺相似,一般是两盘,每人3只至5只,既是菜又可当饭。铜鼓包圆中的“包”字有“一定”的意思,“圆”有“团圆”的意思,所以“包圆”就是寓意欢欢喜喜,平平安安,一定团圆。它是用煮熟捣烂的芋子羹和蕃薯粉拌和做皮,冬笋丁馅与瘦肉包在里边做成的,也可用鸡油拌芝麻和蔗糖做馅。这样,有甜的,又有咸的,做好后,要稍微分开,别粘在一起,一个一个,摆在竹蔑做的笼床里,注意先要用一块薄薄的沙布用冷水打湿一下放在笼床垫底,包圆放在上面,用大火蒸上20分钟或半点钟就可以。现在大家都喜欢自己动手包包圆,一家老少都齐动手,在包包圆时大家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中,烘托过年时节亲人团圆的热闹气氛。 吃年饭,笋是少不了的。不要说现在,就是以前,铜鼓客家人都认为笋对人的身体有好处,认识到笋是森林蔬菜,生在野外,没有污染,因此这种绿色食品很受欢迎,特别是现在大鱼大肉吃得有点腻。 鱼是吃年饭时最后上的一道菜,意味着年年有余,糯米做的水酒也不一定喝完,象征着“饮不尽的荣华和富贵。” 菜上齐了,小孩点一挂长长的爆竹,全家人开始入席吃香喷喷的年饭。 讲到“玩”,春节期间,铜鼓客家人喜欢栽树种竹,客家人喜欢傍山而居,扎棚而住,过去称为“棚民”,此习惯延续至今。当然而今住的是砖房或是钢筋混凝土的小洋楼,不过,房前屋后依然种竹,这有象征意义,栽夫妻树,象征着夫妻恩爱到永远,栽生日树,象征着健康长寿活百年,栽新居树,象征着子子孙孙不断根。通常是栽松树、柏树和毛竹。 除了刚才讲到的栽树栽竹,正月里打龙灯也是铜鼓客家人玩的重要内容。打青草龙是当地客家人长期积累的艺术结晶,它是铜鼓独有的,具有浓郁的山区特点。青草龙是用山里青藤编成的,小巧玲珑,栩栩如生,由一人表演,舞龙者手持青龙翻腾跳跃,游动旋转,随心所欲,变幻自如,而且不拘时令场合,雅兴来了就可就地取材随即表演。在过年的时候表演,就可以大大增强节日的气氛。 最后,我要和您聊一聊正月里铜鼓客家人的人际交往。江西省铜鼓排埠乡和湖南省浏阳上洪乡都是客家人比较集中的乡,两乡也可说是两县两省的客家人正月间以灯彩为媒,增强友谊、加深了解。从清朝末年起,湖南浏阳县的师傅就来铜鼓排埠教舞狮灯和龙灯,开初是以姓氏家族出面,派代表传授。 两地客家人的灯彩走访,一般是正月初一到十五。浏阳市上洪乡和铜鼓排埠乡都要到对方逐户拜年耍灯,耍灯时,头一个是下贴子,帖子上写着“恭贺新年,奉上龙灯”的字样。有的还双手合一,在厅堂里说上一句“即刻龙灯庆贺,恭喜府上过个快乐新年!”。“欢迎欢迎,大家都新年好!” 接着在锣鼓,爆竹声中进行龙灯表演。龙灯的表演粗犷刚劲,热烈有序,一般的花套有双龙出水,游走摆动,穿花缠绕,盘旋团转,翻身打滚,咬尾抢珠。要求表演者身手灵活、步伐矫健,舞龙者甚至赤膊上阵,爆竹打得越密,舞龙的人越是有劲,左盘右蹙,上游下滚,围观者捧场喝彩,群情沸腾。 此外,正月走亲戚也是过年习俗中“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客人离开时,一定要送果子包,果子包分为生包、熟包、副食包、干子包四种。生包,即包未煮熟的食物,如腊猪肉、鸡翅。这类生包是送给未能前来而又托人带来了年礼的人,熟包,即包熟的食物,如油炸米果,油炸泡豆腐、豆腐干、火焙鱼、鸭脚掌。副食品包是果子包中最为常见,也最能体现时代变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