粲然绽放的文坛奇葩.doc_第1页
粲然绽放的文坛奇葩.doc_第2页
粲然绽放的文坛奇葩.doc_第3页
粲然绽放的文坛奇葩.doc_第4页
粲然绽放的文坛奇葩.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碧华研究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12 粲然绽放的文坛奇葩 从胭脂扣解读李碧华及其创作摘要:李碧华以一支写情之笔征服了众多的读者,并为其赢得了的、美学的、的拘不却作创哲她但。誉“天下言情第一人”的美泥于一般言情小说景幻情真的窠臼中,往往融入了历史的、社会学的意蕴,而独具一格。她的作品瑰奇诡异,雅俗共赏,在纯文学和消费文化之间找到了第三条道路。同时,在香港殖民、国族、本土混杂的文化谱系中,凸现着独特“香港意识”,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本文从解读她的代表作胭脂扣入手,浅析李碧华及其丁颖创作。关键词:李碧华;胭脂扣;言情;香港意识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0163 (2006) 2 -0029 -04很少有人见过李碧华, 但很少有人没接触. 过李碧华的作品, 无论通过文章还是影视。在与许多台港女作家一样, 李碧华为人所熟香港的文学界里, 有人称她为“文妖”, 亦有知, 往往是作为言情小说家的身份出现的。她人称她“奇笔”。她以一支笔, 写尽了生生死擅长写“情”, 其笔下的情充满了浪漫、细腻、死, 轮回不已。人世间争名争利, 争情争爱, 激越、离奇、诡异、凄艳的色调, 且到了极到头来尽随流水。有什么可争, 争到最后, 终致。她写的情爱, 并不是一般痴男怨女的情是命定; 有什么可执, 执到末了, 还是轮回。爱。在她的小说世界里, 古为今用, 人鬼殊她冷静而又诡异, 尖刻而又柔情.她到底是途, 生生死死, 轮回不已。如胭脂扣、秦什么样的奇情女子呢? 对于她, 我们无法说得俑、潘金莲之前世今生等都是如此。李碧清, 道得明。也许, 通过她的作品, 我们可以华作品多探讨女人、爱情与命运的奇妙关系。浅浅地感触到她的神经, 体会她丰富的内心。她对“情”的敏感, 对人情世态的观察入微, 她眼中的情爱与世间又是怎样的一番情形? 都显示了女性独有的触觉。以下我们以她的成一名之作胭脂扣为例, 看看她是如何把“情”演绎得如此这般凄厉媚艳与深挚。李碧华自白: 30 年代, 香港石塘咀, “塘西红阿姑”如喜欢的颜色: 男色和女色。花, 遇上了富家公子十二少, 二人遂深陷情海为什么常写“男女”题材: 基本上, 任何而不能自已。如花为了爱情不惜得罪其他“恩好看的小说不外八字真言: 痴男怨女, 悲欢离客”, 以至“花运日淡, 台脚冷落”, 但“终无合。悔意”。然而迫于种种压力(尤其是不被十二理想的生活: 过上等生活, 付中等劳力, 少家庭接受而生计无着), 二人无法如愿, 于享下等情欲。是相约服毒殉情。谁知在黄泉路上, 未能重29 逢。如花一心向阎王求情, 愿下世投胎减阳寿爱情亦穿插其中, 形成一组对比存在。他们在十年, 也要返回阳世, 以探原委.她如愿来帮助如花寻找十二少的过程中, 不断被如花对到阳间寻找十二少, 然而五十年光阴已逝, 一爱情的坚贞不渝所感动, 而重新检讨两人之间切都已改变, 他们的时代已无迹可寻。如花虽的关系。但与现代社会的众多情侣一样, 他们历尽波折而痴心不改, 但最终却发现她以死相的爱似乎只是一种方便快餐, 不要说永久, 更许的爱人十二少, 竟苟活于人间且龌龊丑陋, 别说殉情。都市里生活与工作的急速节奏使他昔日的浪漫爱情已不复存在。如花大失所望, 们以自我为中心, 毕生宏愿是置业安居, 不再相信“一往情深, 抵死无可留恋, 飘然而归。其主角多为女性。这些女性往往对一个凡俗的市民, 老死”3 , 缠绵”(辛弃疾词) 的爱情。如花为爱情所做在李碧华的笔下和由她的作品所构成的影的, 他们断不会为之。作为香港大都会中“像世界中, 而她相对的男性却颇让人失霸王别姬这是现实中真实的港人心态, 踏实, 望。男子的怯懦和不可信任比比皆是, 中的十二少、青蛇中的许仙、中的段小楼.如花作为一个当红“阿姑”如上文恒常, 却不浪漫。李碧华不愧为“文妖”, 她以一支“奇笔”, 无形中触动了现代都市人的然后爱情执着而坚贞, , 心结。也许是爱, 也许是人生, 使他们从震动历尽了烟花风月、人世间的薄情寡性, 本该风到接受认同, 同时也成就了她一部又一部不朽流世故, 而在她的身上却表现出了常人都无法的关于爱的“传奇”。比拟的痴情与偏执。十二少却更多的是沉迷于二声色犬马的淫奢生活中。他迷恋并勾引了如花, 尽管他的那份浓情蜜意也同样让人沉醉, 学者赵稀方在小说香港一书中曾说令人感动, 却终是在最后时刻动摇了。如花了过: “香港原是个政治冷漠的地方, 在文化身却前尘, 无牵无挂地走了, 十二少最终变成一份上任由英国与中国的国族叙事加以构造, 但个形容猥琐的糟老头, 拖着残败之躯, 怀着对自80 年代初中英谈判开始后, 香港现有的殖昔日爱侣的忏悔和愧疚之心苟延残喘。民地身份的消失, 忽然唤醒了港人的本土文化李碧华也并非完全在虚构的空间中谈情说意识, 于是有了大量的重构香港历史的怀爱。她的作品多有较为明晰的时代背景, 像旧之作, 有了大量的对于香港文化身份的讨胭脂扣、秦俑、霸王别姬等等, 都有论。”4 而引发香港的“怀旧”之风的最有影响着特定的时空, 过去与现在纠缠交结在一起, 的作品, 便是李碧华1984 年创作的胭脂人物穿梭于现实与历史之间, 而不拘泥于一扣。这部小说在1988 年由导演关锦鹏改编为处。李碧华所塑造的人物, “引人入胜之处, 电影, 并由此带出了本地通俗文化的“怀旧远超于纯浪漫的因由, 不仅因为他们是已过潮”。这股“怀旧”风潮契合了世纪末世界性去了的人物, 更重要的是他们已成为传的“怀旧”潮流, 而香港的“怀旧”也由当初奇, 他们所代表的那一个时代那一套价值观, 的西化之风转为关注本土。学者危令敦在不在当代社会已不复存在”1 , “由此, 她常常把记来时路中指出李碧华作品胭脂扣表面传奇和现世的爱情并置着、比较着, 让在的怀旧、回顾来时路, 实则上是一种看与被看其中出出进进的人物彼此在有意无意中把对方的关系。这是引入了本安特森的理论来讨论看作是自己的镜子; 在镜中, 他们会发现自己胭脂扣所流露的本土意识。学者们对这部的另一个不被人知, 甚至不为自己所知的一作品的关注, 既证明了小说的经典地位, 也进面。如钱钟书说过的那样: 好象小孩子要看一步引导着读者去探索李碧华作品的深层文化镜子里的光明, 却在镜子里发现了自己”2 。内涵。在胭脂扣中, 如花与十二少的爱情故胭脂扣对于读者来说, 有着极大的吸事是作品的主线, 而现世中袁永定和凌楚娟的引力。这种磁力一方面来源于其中缠绵悱恻的30 爱情悲剧在读者心灵中产生的震撼与共鸣, 另让港人感到了巨大的共鸣。小说中多次强调五一方面, 则来源于作者从一个边缘性的视角对十年: 五十年前, 如花与十二少山盟海誓, 并过去的香港的再现, 而这恰恰迎合了港人在以死赴情; 五十年后, 如花来阳间寻找十二“九七”大限下对香港历史的重新想象, 对香少, 然而一切都变了, 石塘咀变样了, 倚红楼港文化身份的重新定位的需要。危令敦认为, 不见了, 而昔日面如冠玉、唇红齿白的十二少小说对自身历史与群体身份的追寻, 对未来前竟苟活于世且形容枯槁, 苦苦等待五十年的浪途的担忧, 以及其中的种种历史经验与生活方漫爱情也早已不复存在了。香港的五十年以后代初中英谈判后, 式的变化甚至断裂的隐喻书写, 使得小说和电,题问确的观和8年七”回归的大限。中国政府所承诺的“一国两制, 五十年不变”, 对港人心理产生了极大激又是什么样子呢? 影对关于女鬼如花与袁永定、凌楚娟、十二少香港便面临“九之间的纠缠故事的铺陈, 获得了本土读者众的深刻的共鸣与认同。作品胭脂扣寻人耐种某了”份身化文相当自觉地触及了间之来未与史“香港的荡。虽然, 港人一面不满当下香港的现状以期在历构建起味的隐改观, 而另一方面又恐惧改变。“一切都有安秘联系, 使对过去的叙述获得了意义。排, 不是人力能够控制”, 因为香港处在英国首先, 对香港自身历史的找寻使这部作品与中国政府的夹缝中, 以“他者”的身份存港味十足。胭脂扣以一个妓女为线索, 构在, 它的改变并不是港人自己可以作主的。正造出了一部充满“情义”的民间的香港历史。是这样一种明知有变却无奈的恐慌与虚无心作者并非从中英历史大叙事角度入手, 而是着理, 使“香港意识”在20 世纪末达到了高峰。眼于所有“正史”所不容的香港娼妓史香胭脂扣便在这种环境中产生, 并迅速迎合港历史上的独特一笔。而正是这人所不齿之了港人的大众心理, 产生了巨大的共鸣力量。处, 却恰恰产生了至真至性的情感和永恒不变三的价值观。把这种执着的信念对应当代社会易碎的人伦关系, 不能不说是对现世一种莫大的“她的写作有着引人深思的边缘性, 既讽刺和调侃。不在纯文学的中心苦思, 又不在消费文化的阵袁永定与凌楚娟这对现代情侣为如花炽热营盘桓过久, 尝试着走一条中庸之道 而刚烈的情感所震动。他们在她的身上重新发其作品既不严肃到无人问津, 又不俗到走火现了香港人原本的那份精神与情义, 而这些正入魔, 而是熔二者于一炉。不走极端, 好处是他们这代人身上所缺失的部分, 即“香港情是兼容并蓄, 采众家之长, 雅俗共赏。但往往怀”。香港舞蹈团的艺术总监舒巧对这种情绪不容易把握, 难以界定。”5李碧华的作品内涵有一段精妙的自述: “如花的故事, 看起来是丰富, 主题深刻, 写作技巧自然天成, 有别于爱情的执着, 但她的执着也藏着一种落拓迷蒙一般通俗言情小说, 在香港这块弹丸之地出现的感情。往事只能凭着记忆; 未来, 也不可着实是一个奇迹。可以说, 她在纯文学和商业知。在冥冥的等待中, 她所有的, 不过是对往写作的纷争中找到了第三条道路。昔一种美化了的感怀, 和从往昔投射而来的憧李碧华很早就在报纸上写连载小说, 开专憬。” 栏, 时至今日她已是大名鼎鼎的专栏作家, 此其次, 对于作品中涉及的香港人的主体意外还写剧本、电影、电视、舞剧等。她的才华识、本土意识的探讨也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横溢, 世人有目共睹, 其作品往往跨雅俗, 跨学者赵稀方认为, 胭脂扣并未给港人提供文类, 而独具一格。安全度过“一国两制”下的五十年的信心, 它首先, 她追求作品的雅俗共赏。李碧华的给港人带来的恰是对于“五十年不变”承诺的小说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言情作品, 其中有超出怀疑和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理, 而正是这种心理情爱的更加丰富的内涵, 往往在历史、社会、31 美学、哲学等层面上给人深层次的思索, 这些是其他言情作品所无法企及的。如小说胭脂扣表面看来, 是一个凄艳哀婉的爱情故事, 而实际上却又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透过这部作品, 让人们看到了文学跟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的莫大关联。李碧华为写这篇小说, 做了不少的历史调查, 搜罗了20 世纪初各个方面关于香港的娼妓史和其他史料, 力图回复时代原貌。有评论说: “对80 年代后期的读者和观众来说, 这种鸳鸯蝴蝶派式的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 重要的原因也是因为它的社会背景.小说胭脂扣因此也可舞, 在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上演出, 俨然成为了跨文类、跨雅俗的香港“经典”之作。而后潘金莲之前世今生、诱僧、古今大战秦俑情、青蛇等也被搬上银幕, 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她的另一部反映新旧社会梨园血泪和梨园风气的力作霸王别姬则为中国电影捧回了第一个国际戛纳大奖(戛纳奖被视为全球文艺片的最高荣誉) 。喜人的票房, 众成就了李碧华, 同时也见证了李碧华作品的流行。可以说, 她的作品已经成为了拥有“自己的天空”, 是每一个作家都渴多的殊荣, 导演演员功成名就的超级酵母。的习俗、礼仪、言语、服饰、建筑, 以看作是某个历史时代的重构以至以卖淫为基础的畸型人际关系, 这个时代得以重现眼前。”6 对现实的逼真描摹与天马行空的想象, 使她的作品既有着纯文学深刻的现实指向性, 又不拘泥于言情小说景幻情真的窠臼中, 因而实现了真正的雅俗共赏。其次, 她的成就也是跨文类的。李碧华作为香港文坛大名鼎鼎的才女, 才高意广, 被视为文坛的一支“奇笔”。可以说, 她是真正以自己的一支笔去征服读者的作家。除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小说作品, 她的散文也是香港作家中风格最强者之一, 少见的犀利、尖刻、辛辣, 而她的杂文矛盾、荒谬、颠覆和诡异的混合更是体现了独特的“李碧华的风格”。李碧华是由一个剧作家跨入小说创作的, 因而她的小说很像分镜头剧本, 节奏紧凑, 行文轻快, 对白精彩, 情节跌宕起伏, 扣人心弦, 其大部分作品在发表的同时即被拍成电影, 并为她赢得了日益广泛的关注和众多的读者群。她在1984 年创作的小说胭脂扣, 于1988 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 由关锦鹏执导, 当红巨星梅艳芳、张国荣主演。这部影片在香港轰动一时, 夺走了金像奖众多奖项, 以及第十届巴黎三大洲电影金球奖、意大利都灵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 由此名声大噪, 迅速窜红。1990 年香港芭蕾舞团将其改编为芭蕾, 透过这个时代望的一种境界, 李碧华也在用敏锐的心, 用手中的笔创造着独特的“李碧华风格”。她的作品将尘世的“痴男怨女, 悲欢离合”八字演绎得那么引人入胜, 欲罢不能。但从中我们似乎也感觉到她笔尖的些许冷漠与淡定。她对爱情的冷眼, 却掩不住对人类持久而深沉的人生信念的坚持。她对人物的臧否, 却又裹挟着对文化及社会的思索。透过李碧华的作品, 不但让我们看到了她对爱情、对两性、对人生的独到见解, 也使我们触摸到了社会的大背景与特定时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