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窃符救赵设计.doc_第1页
信陵君窃符救赵设计.doc_第2页
信陵君窃符救赵设计.doc_第3页
信陵君窃符救赵设计.doc_第4页
信陵君窃符救赵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学设计 【教材及学情分析】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的特点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信陵君仁而下士和救人之困的精神。本文是一篇很有特色的传记,先交代人物的基本情况,总写人物基本特点,再选取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言行去表现人物。本文的教学重点,应鼓励学生发现并赏析作品中的细节描写,感受信陵君及侯赢等人的精神品质,并从中受到启发,能写出自己的启示感悟。教学中可用写旁批的方式对人物进行分析评价或写出启示感悟。作为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教师不必字斟句酌带领学生疏通文句,可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由教师带着学生解答疑点难点,提高学生根据语境推知词义的能力。【教学目标】1. 梳理文章内容,掌握文章中“就”“过”“独”“下”“辞”“无”“存”等文言实词,“之”“以”“者”“所”“安”“何”“故”“且”“莫”等文言虚词,以及特殊文言句式。 2. 通过讨论分析,探究信陵君仁而下士和急人之困的精神3. 发现并赏析作品中的细节描写,感受信陵君及侯赢等人的精神品质,并从中受到启发,能写出自己的启示感悟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2. 发现并赏析作品中的细节描写,感受信陵君及侯赢等人的精神品质,并从中受到启发,能写出自己的启示感悟【教学难点】1. 能根据语境推知词义。2. 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根本原因,理解侯赢北向自刭的原因。【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有关“士”“战国四公子”的有关常识2.学习1、2、3、4自然段,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3.初步分析侯赢和信陵君的形象,体会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精神品质。【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关于史记史记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中国第一部 体通史。史记作者 ,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史记全书 篇,包十二 、三十 、七十 、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 ,下到 太初四年约000年的历史。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二、关于“士”及“战国四公子”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这是个知识分子阶层。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也有人有高强的武艺,能文能武,懂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其中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四君,即魏国的信陵君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们都收养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三、关于时代背景: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件事,发生在周赧王五十七年,即公元前258年,当时属战国末期,秦国吞并六国日亟,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40万。秦又乘胜进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完成统一中国的计划。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信陵君认识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于挫败了敌人的图谋,保障了两国的安全。四、学习1、2、3、4段: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2.致食客三千人3.欲厚遗之4.虚左,自迎夷门侯生。5.侯生摄敝衣冠,6.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7.愿枉车骑过之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秦师过周北门9.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0.从骑皆窃骂侯生。窃为大王不取也11.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哙拜谢12.遍赞宾客,宾客皆惊。13.然嬴欲就公子之名金就砺则利14.故: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故久立与其客语君安与项伯有故故幸来告良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15.以: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欲以观公子巿人皆以嬴为小人,16.为:为大梁夷门监者。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为从者之淹为吾子之将行也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五、概括各段内容,初步评价信陵君和侯赢1.第一部分的两个自然段是怎样介绍信陵君的? 明确:文章首先按传记的一般体例,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分:“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然后介绍他的品德特点:“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和威望:“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阅读亲迎侯赢部分,初步评价信陵君信陵君:求贤若渴,尊贤重士,知人善任,虚心谦恭3.作者怎样具体描写信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主要运用什么方法写信陵君仁而下士、求贤若渴的思想性格的? 虚左 执辔愈恭 颜色愈和 色终不变 引侯生坐上座,遍赞宾客 为寿侯生前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以侯赢、从骑、宾客、市人来衬托信陵君仁而下士。六、作业:整理重点文言知识在积累本上。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学习5、6自然段,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2. 借助词典及注释翻译课文,能根据语境推断词义,提高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进一步分析侯赢和信陵君的形象,体会信陵君急人之困的精神品质。【教学过程】一、基础检测(略)二、教师泛读5、6段,圈画重点字词句三、自主学习,疏通文意,完成学案内容:第5、6段:一、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数遗魏王及公子书2.吾攻赵旦暮且下3.已拔赵4.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5.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6.公子患之,数请魏王 7.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8.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9.公子勉之矣10.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11.今吾且死12.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13.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14.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15.此五霸之伐也。16.顾顾未有路耳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孟尝君顾谓冯谖曰17.以实持两端以观望。欲以客往赴秦军18.乃侯生乃屏人间语嬴乃夷门报关者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家祭无忘告乃翁19.为如姬为公子泣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20.安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沛公安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21.之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吾固知公子之还也四、交流学案,解惑答疑五、内容理解:1.有人质疑,信陵君为了怜“姊”而牺牲魏国的利益, 这是否算得上“义勇”? (即:该如何评价信陵君“窃符救赵”一事?) 明确:有人认为信陵君“急”的是“姊之困”,而不是“魏之困”,这称不上“义”,他置魏国面临被秦军“移兵而击之”的危难于不顾,先“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后又私盗兵符,矫杀晋鄙,这算不上“勇”。我们应该把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分析。六国唇齿相依,一荣皆荣,一损俱损,虽然信陵君窃符救赵,从主观动机上说,为的是怜“姊”,但是,在客观效果上却“却秦存赵”,遏制了秦并吞六国的野心,信陵君窃符救赵而存魏乃至六国,这应当是“义勇”的表现。相反地,如果六国的国君都像魏王那样,在强秦面前“恐”而“持两端以观望”甚至于“赂秦”,那就会丧权辱国,加速自己的灭亡。 2.侯嬴为什么不在信陵君辞决时献上计策, 而一定要让信陵君去而复返才献计? 是否当时侯嬴并未想好计策? 有以下几个原因:1、信陵君“约车骑百余乘行过夷门”,顺便辞决侯生,并无问计之意,作为门客不能主动干预。2、耳目众多,不便说出。3、关乎人命,干系重大,不宜轻易说出。且轻易说出恐不能引起信陵君的重视。4、侯嬴对信陵君的了解,料定信陵君心中有憾,必定去而复返。 侯嬴早已想好此计,这可以从以下四点来说明: 早已打听出魏王藏符地点;想定窃符之人;考虑到晋鄙的态度;计划好用朱亥去对付晋鄙等。 六、作业:整理重点文言知识在积累本上。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 学习7、8、9、10自然段,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2. 借助词典及注释翻译课文,能根据语境推断词义,提高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进一步分析侯赢和信陵君的形象,体会信陵君的仁爱和侯赢“士为知己者死”的大义精神。教学过程:一、基础检测(略)二、教师泛读5、6段,圈画重点字词句三、自主学习,疏通文意,完成学案内容:第7、8、9、10、11段:1.以以便国家。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2数而公子亲数存之请数公子行日,3.矫魏王令代晋鄙。4.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5.遂救邯郸,存赵。6.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7.公子与侯生决四、答疑解惑,交流学案五、内容理解:侯赢为什么一定要北向自刎呢?信陵君又为何不加劝阻? 第一,战国时,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已者死”。信陵君能“仁而下士”,且“待侯生者备矣”,侯生就会成为“为知己者死”的士。文中朱亥说:“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就是当时这一道德观念的反映。第二,是侯生为激励信陵君,坚定他的意志而为。因为当初侯生一讲出“夺晋鄙军”的计策,信陵君就哭了。晋鄙是为国领兵在外的大将,下决心杀了他是要有大决心支持的。侯生可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坚定信陵君的夺军信心。第三,侯生为信陵君出此计,客观上救了赵国,也保住了魏国,但毕竟是欺君之举,欺君是不忠的,为了保住声誉,只有一死。 板书:当时的道德风尚:士为知己死。人物的精神性格:一诺千金,知恩图报。六、拓展提升:信陵君能够完成退秦存赵历史使命的原因是什么?三方面原因: 一、凭借侯嬴的妙计和朱亥的神勇。根本原因: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品格。 二、得到如姬偷得虎符的帮助。根本原因:信陵君急人之困的精神。 三、信陵君善于用兵。 根本原因:信陵君仁爱义勇的境界。 七、作业:用信陵君的故事论证“善用人才”这一观点。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 整理本课重点实词虚词,完成知识检测2. 总体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他们身上可贵的精神品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3.学习本文烘云托月塑造人物的方法,发现并赏析作品中细节描写的运用及作用。教学过程:一、 完成“知识检测”(见学案)并讲解二、 选择你最欣赏的人物加以分析(100200字)信陵君:求贤若渴,尊贤重士,知人善任,虚心谦恭,善纳人言,大勇大义,急人所难,抑强扶弱。侯嬴:修身洁行,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忠于知己,冷静沉着,料事如神,多谋善断,知恩图报,一诺千金,是一个超凡出众的人才 。三、 信陵君与平原君之比较略四、 为了刻画人物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说明: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烘托以人物烘托人物:以侯生的故作傲慢来烘托信陵君的谦恭;以魏王持两端以观望来烘托信陵君的急人之困; 以平原君不能自比于人来烘托信陵君的义勇有为。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以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的紧张气氛来烘托信陵君不能说服魏王的焦虑; 以赵王与平原君亲迎公子的隆重场面来烘托信陵君的盖世之功。以事件烘托事件:以信陵君对侯嬴的态度和宾客的反应来烘托侯嬴的不同寻常; 以平原君的急切、魏王的惧秦观望、信陵君欲赴秦军死来烘托侯生巧设奇谋。五、作业:文中哪处细节最经典?为什么?请选择2处加以赏析附:1.关于座次。 本文出现了许多的文化常识,其中最使学生感兴趣也最困惑的当数其中的座次问题。为此,我们不妨绘制一幅信陵君礼待侯生,亲自给他驾车的场面图,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文章的主题。绘图可参考王力的古代汉语车马(即原教材第六册第九课我国古代的车马)。此文提到,战国时供贵族出行的人坐的马车叫小车,有一根或直或曲的“辕”(当时称为“车舟”),这根独辕上有挂马具的“衡”。战国时,驾小车的马,可以是两匹、三匹或四匹,分别称为骈、骖、驷。“公子从车骑,虚左”,这意味着“左”是尊位。 那么中国古代是不是都以“左”为尊位呢?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其实在古代一般是尊右卑左的,如古人称大姓为“右姓”,称望族为“右族”,称高官为“右职”,称贵戚为“右戚”,成语有“无出其右”的说法;而“左物”是下物,“左迁”为贬官,“左道”为邪道,成语“旁门左道”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此外像“左计”“左袒”等“左”字都含有贬义。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右手右足力大而且使用方便,左手相对要逊色,故崇右而贬左。但在乘车时,则正好相反。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居于右位的叫“车右”,亦名“骖乘”,职责在于防止车子倾斜或受阻,保护居左尊者的安全,一般由有能力的人担任。因此文中的“虚左”就是“空出尊位”的意思。这个句子后来演变为成语“信陵虚左”或“虚左待贤”。 2.关于考验。 古代隐士贤人欲助有为之人,都要对对方进行一番考验(一般为三次),留下了许多佳话。例如黄石考验张良,孔明考验刘备等等。本文侯嬴拒绝了信陵君的厚遗后,信陵君大会宾客,引荐侯嬴,此时侯嬴也对信陵君作了三次考验。 三次考验说明侯嬴对信陵君并不了解,对他的诚心还有所怀疑,这为他最终献身相助作了成功的铺垫;同时“三试”也突出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品格,印证了“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的说法。“三试”的描写还充分体现了史传文学写人叙事的特点。 3.关于烘托。 烘托是史传文学的最常用的手法,本文就成功地运用了烘托的手法。烘手手法一般有三种,以人物烘托人物,以事件烘托事件,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前者的例子有:以侯生的故作傲慢来烘托信陵君谦恭;以魏王的持两端以观望来烘托信陵君的急人之困。次者的例子有:以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的紧张气氛来烘托信陵君不能说服魏王的焦虑;以赵王与平原君亲迎公子的隆重场面来烘托信陵君的盖世之功。后者的例子有:以信陵君对侯嬴的态度和宾客的反应来烘托侯嬴的不同寻常;以平原君的急切、魏王的惧秦观望、信陵君欲赴秦军死来烘托侯生巧设奇谋。 (解说:此处点拨基本上集中了本文的重点和难点,这种点拨目的在于“引”,而不是“牵”,更不是“灌”,而且这种点拨应当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应当离开全文的教学作孤立的分析。) 4.在这篇课文里突出表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意识,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明确:对“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意识的评价,可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这是司马迁的一种理想道德。他歌颂那些忠于知己、能为知己者奋勇牺牲的人,而憎恨那些朝秦暮楚,不念旧交,甚至落井下石,卖友求荣的败类。在此,他所正面歌颂的人物大都具有忠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