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超文本阅读与纸媒阅读数字时代的阅读趋势:网络阅读、图文阅读、动漫阅读、娱乐阅读网络阅读既是数字时代的必然趋势,又是文化快餐化的必然结果。网络阅读日占主流,许多读书人已经养成网络阅读的习惯,感到如鱼得水。有一个大学生的调查显示,95.3%的人经常上网,上网的目的依次是:增长见识、收发邮件、网友聊天、游戏娱乐、寻求刺激、阅读故事、熟悉电脑、毫无目的(占5.7%、求职应聘。上网的人数猛增,人数直逼2.5亿,网民增长的比例大大超过了自然人口的增长率。又一个关于纸媒书的调查显示,2003年,中国只有51.7%的识字国民阅读纸媒书,这一比例比5年前下降了8.7个百分点。还有一个调查显示,过去5年里,中国人纸媒书的阅读量出现下降。一是因为生活节奏加快,读书时间相对减少;二是网上阅读增加;三是很多注重娱乐和健身,忽略阅读养心。很多读者满足于浅阅读,快餐化、动漫化、图解化似乎有点势不可挡。网络阅读未必就好,好与不好,全看其阅读和娱乐行为是否有利于身心健全。这里有一个引导的问题。青少年上网聊天、游戏、娱乐、寻求刺激的情况则更为严重,社会各界要联手防患于未然,不要让青少年虚度花样年华,不要让他们成为庸俗文化的受害者。绿色网络的假设迫在眉睫,健康的网络行为急待培养。娱乐阅读、读图时代不值得欢呼,更不能够讴歌为时代进步,没有深度的阅读会使人心智枯竭、心灵生锈。正面的引导当然要使人学会分辨不同目的、功能和层次的阅读:浏览、专题、研究、拓展、创造,步步前进,在充实的生活中逐渐向网络阅读和纸媒阅读的深度进军。图片更直观、更形象、更通俗,读起来也省时,但是文字是高度凝练抽象的,它需要左脑和全脑的积极调动,文字处理复杂的信息,图片处理只浅表的信息,主要是调动右脑,只需要做简单的粗加工。我们不能图片遮蔽文字,游戏取代阅读、娱乐替代思考。图文阅读和动漫阅读曾经在普及百科知识和经典中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然而它们只能够给文本阅读起辅助的作用,无限拔高图文和动漫是骗人的伎俩和赚钱的花招。我们不能够在培养网络人和动漫人的同时又造就一代文字阅读的文盲。有人非常生动地形容非网络阅读和网络阅读的区别:前者的特征是推,传播者主动、读者被动;后者的特征是拉,传播者被动、读者主动。上网冲浪时,你拉开一扇有一扇的大门,打开一个又一个的别外洞天。网上阅读风光无线,既可能是宝库,也可能是毒品,全看网管、网民、开发商和政府怎么用、怎么管。笔者现在每天用电脑十来个小时。一旦死机、停电、遭遇病毒,生活就被完全打乱。只要在家,电脑就须臾不离,我成了一个百分之百的网络人,研究、写作、翻译都倚靠电脑和网络。当然,除了网络资源以外,纸媒书还是少不了的。首先是因为网络很难得提供最新的整本书,深度阅读必须要要纸媒书。网上和网下的广泛涉猎,才能够厚积薄发;要平常积累,才能够滔滔不绝、下笔生花。我写这篇文章,就参考了十余种纸媒书。每当新生进校,我就告诉他们,现在做学问真是太幸福了。90以上的文献检索、资料加工都有人代劳,海量的信息就在你的指尖上。只轻轻敲敲键盘,你需要的资源就源源不断向你涌来。我告诉学生,即使节衣缩食、借贷典当,也要配好电脑,也要每天用电脑。网络阅读多幸福啊!省钱、省时间、省精力。只要用上半年,就熟能生巧,在网络上冲浪,在大海里捞针,有的是向导;哪怕面对几迷宫一样的千头万绪的信息,你也有办法不迷失方向。熟练的网络人能够凭直觉鉴别、凭经验决断:哪些网站好,哪些条目新,哪些最有用,那些是糟粕,他不会在毫不相关的信息里淹死。有人说得好:网络创造了一种与传统叙述方式相对的无始无终的写作形式,电子文化的交流方式不是一条不断的思绪,而是一个网络,你可以凭着兴趣随意跳跃。网络就是一部浩瀚的超文本书,你可以一直一页又一页的翻阅、跳跃。网络是一场书写革命,每次阅读都是一次创新。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是超越印刷文本的更高层次的超级媒介。网络是神奇的革命,网络阅读嘉惠于人,但是它决不会也不应该取代传统阅读。读者的分化与阅读目的的分化新闻传播业研究受众已经快一个世纪了。受众分化的相关系数是与媒介的性质、媒体经营的目的和目标市场的范围。受众的生理和社会属性自然要产生职业、社会文化身份、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个人兴趣的分化。媒体有分化,书籍有分化,读者的兴趣有分化,读书目的、范围、方式、方法必然要分化。有些阅读目的是各种读者群共同的,一切社会人都要搜寻资讯、追求娱乐,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凡是网民都以浏览为主要手段,浅阅读是人人必经的初始阶段,深浅的分化是以后阶段才发生的,深度阅读是专业人士、专题研究的需要,日常工作、一般读者哪里用得着?上文提到十年来阅读方式的一些变化趋势:从书斋阅读走向马桶阅读,从文字阅读走向视觉阅读,从纸媒阅读走向网络阅读,从知识阅读走向娱乐阅读。如果从社会的宏观变化看,大致可以说,这些走势仅仅是现象。媒体人和出版界之所以关心这些变化,那是网络生存发展的需要;家长和老师之所以关心,那是为了孩子的成长。惊呼这样的变化大可不必。新媒介的问世、生活节奏的加快、休闲社会的诞生必然会影响人们的阅读方式和目的。就个体这个层次而言,以上4种阅读方式未必明显地表现在每个人身上。就群体这个层次而言,新新人类倒是值得引导和关注,我们不能够然他们成为空心人;中小学生要养成多种而良好的阅读习惯;大学生不能停留在浅阅读;专业人士要平衡专业研究的深度阅读和身心放松的休闲阅读。从20世纪和21世纪的情况来看,听收音机、看电视、用电脑需要电能和专门的设备,印刷机的产品却极其慷慨,慷慨得令人难以置信。它们只需要光线,对世界别无所求。 (手机:挡不住的呼唤译者序18页)纸媒书正在迅速退出搜索、查询、新闻和浅阅读的领域。那不要紧,浅阅读群体多为知道分子。深度阅读还是少不了报刊杂志和纸媒书的。纸质媒介不会消亡的原因微软说:要在20年内结束纸媒书的时代。我想未必。不错,非纸媒介汹涌澎湃,但总有人不为所动,他们不会放弃纸媒书。诚然,一部电子书的容量相当于几十本纸媒书,就可以读上几个月。但是,读电子书有那摩挲纸张的乐趣和美感吗?印刷文本依然是网络内容的活力源泉。并非人人都喜欢虚拟的赛博空间,多数人还是需要在日光下、在海滨、在花园里手捧纸媒书读书的感觉,他们需要在床头与纸媒书同枕安眠,屏幕上读书伤眼力啊。即使在遥远的将来,一切都实现数字化、都可以进入虚拟空间之后,人这个物种还是要生存并活跃在物质世界中。镜中花、水中月再好还是不及可以摩挲拥抱的物质实体呀。总之,纸媒书不会退出历史舞台。莱文森的几本书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解释。他说:书籍尤其是平装本版的书,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流动,而且不需要准备就可以得到信息。然而当前的任何电子通讯设备都没有这样的流动性。连手机也需要电池,我们发现手机电池快要耗尽时,都深知电池的重要性。(真实空间英文版51页)他在一次电视访谈中说:真实空间开篇就批判赛博空间,主张在真实空间中遨游。我们的血肉之躯和科学都需要大量的面对面交流:手拉手在海滩漫步,亲临现场去体会陌生的环境.他又说:我们有一个强烈的生物学需求,渴望我们的肉体在真实空间中运动,而不是在赛博空间中运动;我们要满足人类的这个要求。本书阐明,如果这个需求得不到满足,等待我们的将是危险的命运。 (真实空间英文版23页)他还说,信息不足以满足人的要求:人不能只靠信息生存实际上,掌握的信息越多,我们就越想要去触摸、掌握、品尝、漫步,就越想身临其境地到信息显示的环境里去徜徉。说到底,形象和景色不可能让人满足,表征的东西不足以令人满意。生活是一种充分参与的游戏,我们渴望在现实之中得到报偿。(真实空间英文版4页)而且,纸媒书比电脑上的一切东西都更加可靠。白纸黑字的东西不会战栗在消失的边缘呀。经典作家如是说三代北美媒介理论家中的代表人物麦克卢汉(19111980)、波斯曼(亦译波兹曼,19312003)和莱文森(1947),国内读者都已经有所了解。他们的著作已经陆续译为中文。他们对纸媒和非纸媒、电子和非电子、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论述,给我们研究阅读方式的走向提供了比较好的视角,值得专辟一节,特在此进行梳理,供读者和研究者参考。三人的师承关系非常有趣。波斯曼和莱文森并非麦克卢汉的学生,但两人都自认是麦氏的私淑弟子。莱文森是波斯曼的学生,但他继承和扬弃的主要是麦克卢汉的学说。三位学者一条线,有传承,却有偏离,亦有反叛,更有超越。波斯曼偏离麦克卢汉,莱文森反叛 波斯曼和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开创了传播学的多伦多学派,成为20世纪最副盛名、最具原创性却又最有争议的大家。对他的评价曾经引起激烈的争议:拥护者称之为先师圣贤,反对者说他胡说八道。虽然这师徒三人差别很大,却也形成一条线,聚焦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十分关注媒介对人类的影响,认为媒介的影响超乎常人的意识和想象。麦克卢汉1964年提出媒介即信息,令人震撼,批评者说他夸大媒介的作用,视人为被动的受体。他认为,媒介的形式本身改写人类的历史,无论其承载的内容是什么。他认为,在宏观的社会层次上媒介对社会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是微观的个人层次上,媒介对个人的感知影响深刻。数字时代来临之前,许多批评家误读麦克卢汉,给他戴上一顶沉重的帽子:媒介决定论。20世纪90年代创刊的在线杂志,在刊头上讴歌他是数字时代的先师和圣贤,把媒介决定论的棍子送进了历史博物馆。波斯曼接受麦克卢汉的建议,在纽约大学首创媒介生态学专业和博士点,成为该学科的领军人物。他从消极的意义上继承了媒介决定论,对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负面影响忧心忡忡,向悲观的方向偏离,成为媒介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几本著作对电视等大众传媒提出严厉的控诉,要者有:技术垄断(1978)、童年的消逝(1982)、娱乐至死(1984)。后两本业已引进,2004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清华大学的学者已经发表了研究这个学派的论文。波斯曼继承了麦克卢汉的理论传统。1964年,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里说,媒介即信息;21年后,波斯曼在娱乐至死里提出媒介即隐喻的命题。他认为,媒介用隐蔽而强大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媒介的形式极为重要,因为特定的形式会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最终会塑造整个文化的特征。1979年,莱文森在博士的论文人类历程回顾中吹响了媒介乐观主义的号角,他首创人性化趋势和补救性媒介的媒介演化理论。他张扬万物为我所用、万物体现理性的人类沙文主义和蛋白质沙文主义。他从积极方面继承了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批评了波斯曼的媒介悲观主义。他认为,到了数字时代,媒介的活力正在转换成为人的活力,这种活力是人类业已得到增强和提升的控制能力。他在数字麦克卢汉里面说:人是积极驾御媒介的主人。不是在媒介中被发送出去,而是在发号施令,创造媒介的内容。对别人已经创造出的内容,人们拥有空前的自主选择能力。我的媒介演化理论可以叫做一种人性化趋势的理论。(译者序7页)接着他又说:我在探讨媒介演化时,提出了人性化趋势理论。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待媒介演化的总体情况.从这个观点来看问题,整个的媒介演化进程都可以看成是补救措施。因此,因特网可以看成是补救性媒介的补救性媒介,因为它是对报纸、书籍、电台和电话等等媒介的改进。(译者序45页)他批评曼德尔、波斯曼等人对电视的鞭笞。他对老师的批评有时不便明说,却也耐人寻味。1999年,莱文森在数字麦克卢汉里对波斯曼提出了委婉的批评:波斯曼不仅教我如何上课,而且使我洞悉麦克卢汉,洞悉麦氏对世界的影响。他不仅给我引路,而且把麦克卢汉本人介绍给我。此事对后来写这本书意义重大,容我下面细说。波斯曼是颇有影响的媒介理论家。虽然有时我不敢苟同他对媒介的过分悲观的批评,(谢辞2页)2004年,莱文森把手机献给恩师。谢辞是这样的:谨以此书献给尼尔波斯曼,他教我学会如何教书。这段谢辞巧妙地回避了对恩师学术地位的评价。可是在该书的文献里,他实在是不吐不快,所以他说:在指控电视损害文化素养方面,他显然是错了;此外,他还把电脑拽进来批了一通。手机和电脑上的文本驳斥了他的批评。不过,谦虚的弟子还是赶紧补上一句话:请容我做一点全面的介绍:波斯曼是我的博士导师,20世纪70年代晚期,我在纽约大学受业于他的门下。当时,我尝试纠正他对电子媒介的看法,徒劳一场。有人说,莱文森摒弃了麦克卢汉的媒介硬决定论,而代之以软决定论,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他指出:有些媒介学家认为信息系统对社会具有必然的、不可抗拒的影响,他们称这种关系为硬媒介决定论。这种关于抽象语言和人类的关系的观点有些极端;很难找到一些事实来说明信息技术和它们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之间非常复杂的关系。理智地讲,媒介很少产生绝对的不可避免的社会结果。相反,它们提供事件产生的可能性,事件的状态和影响是诸多因素的结果,而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结果。媒介学家称这种关系为软媒介决定论。(软边缘3页)莱文森超越了麦克卢汉和波斯曼,他用媒介乐观主义、人类沙文主义、蛋白质沙文主义、人性化趋势理论和和补救性媒介理论,树起后麦克卢汉的大旗。他决不会鞭笞任何一种新媒介。他认为,一切媒介的缺点都是可以补救的;媒介的演化服从人的理性,有无穷的发展潜力,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合理,越来越完美。他见新人无穷无尽的主观能动性:人既然发明了媒介,就有办法扬其长而避其短。尽管麦克卢汉、波斯曼和莱文森风格迥异,然而三个人还是一脉相承的。我熟悉他们的著作,但我偏好莱文森,所以译介他的大部分专著,正在为人民大学出版社完成莱文森研究书系。即将推出的真实空间和莱文森精粹问世之后,他的主要媒介理论著作就悉数走进中国读者了。看来,他的影响正在中国迅速上升。50年前,麦克卢汉就说:电子时代的人是信息采集人。50年后,莱文森说:我们是电子冲浪人。但是他又说,人类更喜欢诗意地方生活在物质世界和真实空间里,他为此而写下专著真实空间。现在看来,新媒介对阅读的冲击只能够逞一时之威,人类总是要追求最完美的生活和身心的健全。心智的健全怎么能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环境友好的建筑垃圾堆放处理技术
- 健身数据可视化技术-第1篇-洞察及研究
- 法律文本阐释困境-洞察及研究
- 2025年事业单位笔试-上海-上海麻醉学(医疗招聘)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重庆-重庆食品检验工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机械图纸基础知识培训班课件
- 机械发动机培训课件
- 新解读《GB-T 26126-2018商品煤质量 煤粉工业锅炉用煤》
- 司法警察基础理论课件
- 网络招聘面试题目及答案
- (中职) 化学分析技术11项目十一化学需氧量的测定教学课件
- 车站值班员技师考试论文
- YS/T 587.12-2006炭阳极用煅后石油焦检测方法 第12部分:粒度分布的测定
- GB/T 9871-2008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老化性能的测定拉伸应力松弛试验
- GB/T 26480-2011阀门的检验和试验
- GB/T 19861-2005丙烯酸系阴离子交换树脂强碱基团、弱碱基团和弱酸基团交换容量测定方法
- GB/T 11085-1989散装液态石油产品损耗
- GB 30000.3-2013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第3部分:易燃气体
- 5S培训题库及答案
- 碳纤维、粘钢加固施工方案
- (完整版)沪教牛津版小学一至六年级英语单词汇总(最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