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的粮食市场.doc_第1页
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的粮食市场.doc_第2页
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的粮食市场.doc_第3页
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的粮食市场.doc_第4页
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的粮食市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的粮食市场陈风波1(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州,510642)作者投稿 摘要:本文从粮商及粮商组织、粮食加工和运输、粮食价格、粮食集散和粮食存储几个方面反映了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粮食市场的基本情况。研究结论表明,民国时期的江汉平原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基层市场、少量的中间中转市场和几个中心市场,粮食贸易将这些不同层次的市场联系在一起,区域性市场之间的明显关联性表明这个地区当时存在着完整的粮食贸易体系,但由于自然灾害和战争的影响,这个粮食贸易体系是脆弱的。关键词:民国 江汉平原 粮食 市场1 前言 江汉平原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明朝至清朝前期,江汉平原有大量剩余粮食供应其他地区,“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得以广为流传,在全国粮食生产和供应中占有重要地位(张建民,1987b)。但这种情形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并没有得到持续,主要原因是这个地区人口的大量增长以及对河流湖泊过渡围垦导致的频繁自然灾害降低了这个地区的粮食生产水平(张建民,1987a;张家炎,1991,1996,2005)。1934年,汉口商业月刊载文分析:“湖北省内产米之区,遍于各地,本省人民对于大米之消费量,亦颇巨大,故实际上每年尚须另由外省输入大宗之米粮,以补济湖北省内2700万人民之需求”2。粮食特别是稻米的生产和贸易一直以来在江汉平原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学者对江汉平原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的研究大多集在民国以前,如:对宋代江汉平原的市镇发展的研究(杨果,1998;杨果,陈曦,2000);对明清时期的江汉平原的城镇发展状况的研究(王蕾,2000);从人口与生态变化之间的关系探讨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农村经济发展的兴衰过程(张建民,1987a,1987b;张家炎,1991,1996,2005);对清代江汉平原普通农户收入状况分析(闫富东,1999);罗威廉(2005)通过对明清时期的汉口的研究中也大量涉及到江汉平原经济的发展。可以说,现今对民国时期江汉平原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还非常之少,对民国时期的粮食市场的研究更是很少涉及。本文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当时江汉平原的粮食贸易来了解当时的粮食市场的结构、集散、销售、价格及相关费用情况,从而展现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粮食市场的基本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做一定的分析和评论。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两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湖北省民国政府于民国26年(1937年)和27年(1938年)对江汉平原几个产粮大县粮食市场的调查报告,简称“江汉平原民国粮食市场调查报告数据”3。现存调查报告有4份,其中包括沙市、草市和江陵县粮食概况的调查报告4,荆门县的县城、十廻桥、十里铺、刘候集和沙洋粮食市场概况调查报告5,蒲圻县和嘉鱼县粮食市场概况调查报告6,这些调查点基本上都分部在江汉平原上;第二部分是湖北省民国政府于民国24年(1935年)对湖北省各县粮食调查的数据,具体调查时间在1935年1月到10月之间,这里简称“湖北民国粮食调查数据”7,本文选取的主要是地处江汉平原的县市8。1 作者简介:陈风波,男,湖北天门人,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和农户经济。电子邮件:,电话2 湖北农牧业志编撰委员会湖北农牧业志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P773 调查报告一般分为主要粮食情况、集散概况和粮商调查三个部分,其中主要粮食情况介绍各个时期上市粮食的种类,集散概况分为粮食销售一般情况、粮食来源及销路、运输情形等三部分,而粮商调查则包括粮商数量及其经营能力、粮食买卖佣金及其相关费用、粮商的团体组织和与粮食买卖相关的度量衡种类等。TP4PT 沙市、草市和江陵粮食概况调查报告(民国26年10月),湖北省档案馆,全宗号:LS24-1-732-2TP5PT 荆门县各粮食市场概况调查报告(民国26年10月),湖北省档案馆,全宗号:LS24-1-732-1TP6PT 嘉鱼县粮食商店调查报告(民国26年),蒲圻县粮食商店及其他调查报告,湖北档案馆,全宗号:LS24-1-732-1。7 调查内容主要是各县民国23年(1934年)的耕地人口状况、粮食收成情况、灾害发生情况、农户粮食消费情况以及各县各种粮食余缺情况,其中对民国1923年(19301934年)之间湖北各县的粮食收成情况和民国23年各县全年各月各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动情况进行了相对全面的反映。资料来源:粮食调查表(一)(二),湖北省档案馆,全宗号:LS24-1-7321,LS24-1-732-28 现存数据包括了当时湖北省的55个县,本文选取当时处在江汉平原的22个县进行分析,这22个县分别是安陆、当阳、鄂城、公安、黄梅、嘉鱼、监利、江陵、荆门、京山、蒲圻、潜江、石首、松滋、天门、武昌、孝感、应城、枝江、钟祥、沔阳(今仙桃市)和浠水。文章中所涉及的地名或县(市)名历经多年已经发生了变化,其中有的县已经改为市,有的县名完全发生了变化,有的县原属于某一地区,现可能独立为市。为了尊重历史资料,在文中维持原来的名称。2调查县乡基本情况通过对“民国粮食市场调查报告数据”,可以了解到这几个调查县乡的基本情况,如表格1所示。表格1 民国时期(19371938年)江汉平原几个粮食市场基本状况数据来源和说明:此表根据“江汉平原民国粮食市场调查报告数据”整理而获得,粮食市场的分类考虑了施坚雅(1998)对中国传统市场的分类标准,“”表示调查报告上没有反映粮食市场该方面的情况。 沙市历来是长江中上游重镇,水陆交通均比较方便,可经襄沙公路(襄樊至沙市)抵达荆门、襄樊、汉口和宜昌等地,从长江向上可以到达万县和重庆,向下可以到达汉口和上海等商业中心。民国时期,附近各县如江陵、公安、荆门、枝江、监利、石首及当阳等县粮食都在此销售。距沙市较近的粮食集散市场是草市和江陵县,三者各相距十里左右,形成等边三角形,其中草市滨临长湖,所以水陆交通都比较方便,粮食主要销往沙市。江陵县城由于和沙市比较接近,所以贸易比较冷淡,主要是在粮食收获期作为粮食转往沙市的中转站。荆门县历来为粮食主要产区,县城三面环山,北部为平原。荆门所属的沙洋镇(现为沙阳县)历来为汉水下游重要集镇,水陆交通均很方便,陆路为汉宜(汉口至宜昌)公路中点,水路可通过汉江向上达襄樊和老河口,下可抵汉口等商埠。荆门十廻桥镇位于荆门县南,水陆交通均比较方便,陆路有汉宜(汉口至宜昌),水路由长湖可抵沙市、汉口等长江各商埠,是荆门西南各乡镇粮食集散市场,常年粮食均向外输出。荆门县十里铺镇为汉宜公路和襄沙(襄樊至沙市)公路交叉点,陆行比较方便。荆门县刘猴集是荆门县北乡唯一集散市场。嘉鱼县位居长江之边,船运可直抵汉口。民国时期,当地农产品生产主要以杂粮为主,所以杂粮过剩而主粮不足,需要从外运进稻谷和小麦。当地市场除了通过粮食市场解决本地粮食需求外,还是外地粮食的中转站,大量稻谷从邻县蒲圻和湖南等地运进而转往武汉等地。蒲圻县也位于长江之边,但当地粮食出产不足,每年产出粮食仅可够食用,所以市场交易粮食大半来自外县,且多为当地人民所消费,很少有运销外县。调查报告反映,部分农户生产稻谷,但数量不足食用,于是将生产的稻谷运往嘉鱼交换杂粮食用。按照施坚雅(1998)对传统经济时期中国市场类型的划分,在这些粮食市场中,沙市可以分为中心市场,县级市场如荆门县城、沙洋、蒲圻和嘉鱼县为中间市场,乡镇一级如草市、十廻桥、十里铺和刘猴集为基层市场。从地理和交通位置上来看,除了少数几个集镇外,多数粮食市场均处在交通便利之地,或靠近公路,或靠近长江、汉江,或者为城市中心地区。江汉平原所产主要以稻谷和大麦、小麦为主,同时间也种杂粮作物,如黄豆、蚕豆、高粱、芝麻和花生等,所以这些市场上的粮食销售种类也主要以米麦为主,各种杂粮为辅,一般是夏初为麦市,中秋前后为米市,在正常月份以大米和麦面为主。根据各地的种植作物种类和面积的不同,市场上销售的粮食种类稍微存在差别,如表格1所示。3粮商及粮商组织粮食交易者包含销售者、购买者和中间商。其中销售者主要是各地的地主,一般农户较少直接进入市场进行粮食交易,但也有一定的农户将收成的稻谷销售后购买杂粮1。购买者主要为资本相对雄厚的粮商,他们拥有大量的资本、固定的仓库和进行交易的门市部,在农村占有垄断地位,粮食流通也主要通过这些粮商来进行。但除了这些资本雄厚的粮商外,还有大量小商贩,他们拥有资金极少,所使用工具只是一斗一盆而已。此外,各粮商从事的业务可能也不同,有的仅从事大宗粮食交易,有的仅从事大米加工,有的进行大米门市销售,还有些小粮贩从农户或地主家中直接收购粮食然后销售给大粮商,但绝大部分粮商同时从事多种粮食业务。在粮商较多和主要粮食集散地,都成立了粮食经营者的同业公会,以便维持共同利益,如表格1所示。在一些粮食经营规模较小,而且呈现明显季节性特征的粮食市场,则可能没有同业工会。沙市、荆门县城、荆门十廻桥和沙洋均有同业工会成立,成立时间都在民国22-23年(1933-1934年)左右,其中沙市成立多个和粮食经营相关的同业工会,如粮行同业公会、米店同业公会、米厂同业工会、标量号同业工会。这些公会的主要作用是规范商家粮食经营活动。江陵、草市、荆门十里铺、荆门县的刘猴集均没有成立相关同业公会。在成立公会的集市中,粮商的交易主要在粮行之中进行,交易完成之后,由粮商和米店进行转售。基本上所有的粮食交易都要缴纳佣金,佣金以现金或交易物形式缴纳。如沙市于民国23年24日成立同业公会,会员有48家,附近四乡的粮食运沙市都要经过粮行成交,佣金每石为1角5分,如果在河下为交易则为每石1角。有如,沙洋的粮食交易佣金分为两种,一为街行佣金,每石米提取3升,杂粮提取5升,另一种为河行佣金,每石粮食成交取佣金1角8分。佣金的收取主要用于地方治安、粮食公会经费、粮食查验费和一些地方性公共开支。行业公会收取佣金的同时保证粮食的质量,防止以次充好或粮食中混合杂物等,以维护粮行声誉。1 这种交易的动机和薛暮桥(1934)研究结论类似,因为农村破产,很多贫苦小农被迫出售米麦,改用杂粮充饥,从而产生商品经济的畸形发展。见:薛暮桥怎样研究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1934(1),第1卷;又见: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24粮食加工、运输及其相关费用4.1粮食加工及其相关费用稻谷在食用之前必须通过人工或机械去壳,一般市面上销售的有齐米(没有经过精加工的大米)和熟米(经过精加工过的大米)两种。粮食加工机械只在中心城区或一些主要粮食集散地,大部分农村地区通过手工或畜力碾米。调查报告上显示,只有沙市和荆门十廻桥采用了机器加工大米。沙市米厂同业工会有碾米机27座,砻谷机4座,以煤或柴油驱动。如果将齐米碾成熟米,每座机器每小时能出15石熟米,基本上能满足销售之用。荆门十廻桥碾米厂只有两家,每家各只有一台发动机,两家合计每日可碾米约60余石,所加工的大米供本地消费,向外输出的主要是齐米。报告显示,碾米费率主要由米厂行会规定,每石碾费用约为一次1角,两次2角,三次3角,总体碾米费用约为熟米价格的1/201。除了沙市和十廻桥镇,其他几个调查点由于电力和机械的缺乏,粮食加工主要以人力驱动的传统工具为主。4.2粮食运输及其相关费用江汉平原跨县或跨地区的粮食运输主要依赖水运,短距离的粮食运输主要通过人力和畜力来进行,火车运输只在嘉鱼县有所提及,而汽车运输也只限于襄沙公路和汉宜公路。江汉平原密布的水系为大宗贸易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明清时期江汉平原的县(州)城及商业市镇也无一例外地分布在长江、汉江或者两者支流两岸(王蕾,2000),报告中提到的沙市、江陵、草市、沙洋、十廻桥、嘉鱼和蒲圻都位于长江、汉江或和其相通湖泊之滨。良好的水运条件为粮食的大范围流创造了条件,需要转运外地的粮食都通过轮船和民船进行。在这些粮食市场的码头上,有相对固定的装卸人员和船工专门从事粮食的装卸和运输工作。粮食市场的短途运输基本上都通过畜力和劳动力来进行,而远离长江和汉江的小型集散市场的粮食运输则只有畜力和人力,从而导致粮食运输成本太高。有些地方由于交通比较闭塞,剩余的粮食不能运出,同时也较少购买外地的产品。即便是修筑了公路,一旦雨天则不能成行,而且汽车也并不是常有,这也影响到粮食的运销,部分地方粮食不能运出堆放时间过长而腐烂2。粮食运费占粮食价格的很大一部分。如沙洋地处汉江之边,当地集中粮食可以通过民船运往汉口及沿岸各地,通过民船运至汉口须三日可到达,每石运费为5角。荆门十廻桥濒临长湖,稻米主要通过民船向外运出,由长湖可直接达沙市,然后进入长江,可达长江沿岸各城镇及汉口,船大者可载200石,小则可载数10石不等。从十廻桥运至沙市每石粮食运费为约1角5分,8-9个小时可以到达,至汉口每石运费高达8角左右,1星期可以到达。荆门十里铺稻米向外运出均由汽车装运至沙市,每石需运费3角6分3,但襄沙公路道路状况很差,一遇天雨,汽车不通,所以运出极感困难,从十里铺运往附近乡镇则主要通过牲口和人力。由此可见江汉平原众多的河流为商品贸易创造了条件,但是在远离河道的地方缺乏良好的公路系统,只能通过牲口和人力来运输,运输成本高而且耽误商机。如果包含运输成本的价格超出消费地居民的承受水平,则交易便不能达成,部分地方的粮食因不能运出而堆放时间过长以至腐烂的情形也就不难理解了。1 沙市的调查报告显示碾米费用曾经多次发生改变,最初的米厂公会将碾米费率定位为一次1角,两次2角,三次3角,但米店公会强烈反对,价格调整至每石碾一次8分,两次一角六分,三次两角3分,后来因柴油和各种零件价格上涨,米厂公会将碾米费率增加碾一次两角,两次三角,三次则四角,米厂公会同样反对,部分米厂从而将价格重新调整至一次1角,两次2角,三次3角。2 报告中有提到荆门县刘猴集镇由于灌溉主要靠泉水供应,水旱无忧,所以产量稳定,剩余粮食很多。常年稻米运出境的有10万余石,但由于刘猴集为全山围绕,所以交通非常不便,向外通道均为羊肠小道,粮食不能运出,从而大地主家中甚至有大量剩余稻谷因堆放时间过长而腐烂。见:荆门县各粮食市场概况调查报告(民国26年10月),湖北省档案馆,全宗号:LS24-1-732-13 每石米1公里运费1分,沙市距十里铺36公里,则每石运费为3角6分。5度量衡、粮食市场价格及波动旧中国各地的度量衡差异很大,即便只是相隔十数里,各地所沿用的斗秤也不同,民国时期的江汉平原也是如此。以荆门县为例,刘猴集所用斗为樊斗加一斗,每斗计折合市制约1.672斗,秤为16两,每石米重200斤;荆门县城食用斗折合市制1斗4升3,麦斗为番流斗,计折合市制约1斗4升6,秤为16两,每石米约重80斤左右;十廻桥使用斗为正樊斗,折合市制1石5斗2升,大小麦及其杂粮均适用之,谷斗为樊8斗,计折合市制1石2斗5升,秤为16两;十里铺所用之斗为正樊8斗,折合市制约1石2斗5升,秤为15两。以上所列举差异还只是在一县之内,如果扩大区域范围,差异可能更大。不仅所使用的斗秤存在差异,而且货币种类多样,调查报告中出现的价值单位包括元、角、串和文等,不同种类货币之间的信用等级和价值含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差异无疑给区域间贸易造成了很大障碍。由于各地度量衡的差异,所以很难对所有调查县粮食价格进行比较。“民国粮食调查数据”对民国23年(1934年)湖北各县1-12月份每月粮食市场包括大米、稻谷、小麦和大麦的最低批发价格和最高批发价格进行了调查。图表1显示了1934年江汉平原16个县市的全年稻谷价格及其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各县稻谷每月最高批发价和最低批发价之间差别不大,每石大概相差0.2-0.4元左右。除公安和沔阳两县呈现下降趋势以外,其它各县1-12月稻谷批发价格总体均成上涨趋势,但变化幅度相当大。大部分县1-5月份稻谷批发价格相对比较平稳,6-8月份开始小幅度上涨,然后9-10月间会有较大幅度的下跌,11-12月份又开始上涨。图表1 民国23年(1934)江汉平原各县各月稻谷市场价格变化数据来源:粮食调查表(一)(二) (民国24年),湖北省档案馆,全宗号:LS24-1-7321,LS24-1-732-2数据说明:价格为一个县粮食市场当月最高价和最低批发价。由于各县价格的单位存在差异,如元/担、元/石、元/斤等,货币种类多样且币值也存在差异,重量单位或容积单位在各县之间也存在差异,统一存在很大的困难。由于此处只是为了比较各月之间价格的差异,所以没有进行统一。粮食价格变化和粮食市场供给及需求紧密相连。在民国时期,由于江汉平原的水稻种植主要以中稻为主(张家炎,1991),稻谷的收获时间一般在10月份左右,市场上粮食供给增加,造成了稻谷价格的下跌,当收获季节过后,粮食价格则会开始上涨。稻谷价格各月变化趋势的趋同性反映这些市场之间存在一定的整合,江汉平原各县之间存在粮食贸易往来,是属于一个相对完整的市场范畴。由于各地度量衡上的差异,各县之间稻谷价格绝对值的可比性值得进一步探讨。另外,从图表1中,可以看出民国时期江汉平原各县全年的粮食价格存在着大幅度的波动。通过计算稻谷全年中最高每月均价和最低每月均价的比值,可以看出全年价格的变化幅度。数据分析显示,稻谷全年最高月均价和最低月均价的比值在1.32-3.03之间,大部分在2左右。其中,嘉鱼县的比值最高为3.03,该县当年4月份价格最低为1.5元/石,而到了12月份,稻谷价格最高为4.55元/石,是年初的3倍多。由于粮食价格缺乏稳定性,无疑更会增加商人的投机活动,同时增加普通农民和地主生产的不确定性,对广大依靠购买粮食生活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也造成了较大的不利影响。6粮食集散及存储情况6.1粮食集散按照粮食集散情况,可以将各个粮食市场的类型分为四种:一种是从外地运来,加工或集中之后主要运往外地,本地只是消费其中很少的部分;二种是从外地运来,主要供本地销售;三种是从本地各乡进行集中于一镇或一县,然后销往外地;还有第四种就是本地各乡集中于县城,然后在本县居民中进行销售。沙市属于第一种类型,是一个典型的粮食集散市场。周边县市甚至长江上游的四川省也将粮食运来沙市进行集中,各类粮食特别是主要粮食的运入和售出量都很大,每月销售稻米(包括齐米和熟米)40万石以上,可供40万人食用三个月以上。除了保留本地消费之外,其余均通过轮船运往汉口和上海等地。从民国26年(1937年)9月份的数据看来,稻谷、齐米和熟米运入和售出基本持平,且略有存储1。嘉鱼县和蒲圻县属于第二种类型市场。从表格2可以看出蒲圻县和嘉鱼县各地的各种粮食的销售数量及运输方式。嘉鱼和蒲圻两县的粮食调查报告中反映,由于水田面积较少旱地丰富,所以嘉鱼县不以生产稻米为主,主要是生产杂粮,稻米不足而杂粮有余,而蒲圻虽产稻谷,但并不够本县农民消费。蒲圻县的贫苦农民将生产出来的稻米销售后购买来自嘉鱼县的杂粮,而嘉鱼县购进蒲圻的大米,同时将杂粮销售给蒲圻县。此外,蒲圻县和嘉鱼县的某些乡镇还是湖南大米转销武汉的中转站,特别是嘉鱼县,大量的稻米从湖南运并进转运到武汉,同时将剩余杂粮销往湖南和武汉。从表格2也可以了解到蒲圻县和嘉鱼县的粮食市场规模,蒲圻县的每年经销的粮食数量较少,每年大米和稻谷的经销数量接近5万石,基本上和沙市一个月的大米和稻谷的经销量相当。嘉鱼县的稻谷和大米经营规模较蒲圻县大,年经销量超过10万石,如加上小麦和杂粮,则超过20万石,主要原因本地杂粮大量剩余,更重要的在于其是湖南大米运销武汉的中转点。表格2 民国26年(1937年)蒲圻县和嘉鱼县粮食商店调查表数据来源:嘉鱼县粮食商店调查报告(民国26年),湖北省档案馆,全宗号: LS24-1-732-1;蒲圻县粮食商店及其他调查报告,全宗号: LS24-1-732-1江陵、草市、沙洋、十里铺和刘猴集均属于第三种类型市场。除了沙洋外,这些市场基本上是沙市的二级市场,所收购粮食均通过水路或陆路销往沙市,然后在沙市经过加工或集中之后转运到汉口或上海等大城市。其中,荆门县刘猴集田地有泉水供应,没有水旱之虞,是生产稻麦最多的地区,但是当地交通不便,大量粮食积压而不能运出。十廻桥是荆门西南重要集镇,荆门县西南各乡等地粮食均到此集中,然后销往其他地方,以销往沙市为最多。荆门县十里铺的粮食主要由荆门西南各乡运来,收购粮食基本上都是销往沙市,由于不濒临河湖,所以长途运输必须通过汽车装运,如碰到天雨,则汽车不通,粮食运输则非常困难。沙洋镇是汉江粮食集散市场之一,常年均有粮食向外运出,主要用轮船或民船经汉江运往汉口。荆门县城属于第四类市场,并不是粮食集散地,由于是县府所在之地,所销售粮食主要供城市人口食用,销售粮食也主要为附近乡镇所产。正常年份有粮食输出,但遇到灾荒,仍需要购买外地粮食。除了沙市和嘉鱼外,报告中的其他县乡的粮食贸易主要依赖于当地粮食的产出,如果当地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导致收成不佳,则会受到严重影响。如报告中提及:荆门十廻桥镇,常年粮食均向外输出,总计大米年可达10万石,大麦和小麦年可到达3万石,民国25年(1936年)因遭受天旱,收成大幅减产,十廻桥附近各乡来源断绝,当地消费和军用需求都必须依赖外来粮食供给2。6.2粮食存储粮食储备是减少自然灾害和稳定市场价格的主要措施之一,而粮食储备则主要在于仓库建设和储粮制度的建立。通过建立完善的仓储系统和储粮制度,能将丰年的粮食储备起来,而当灾年来临之时,用以赈灾、平粜或借贷给无粮农户以降低粮食市场价格,从而缓解社会矛盾。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建立了粮食储备制度,汉代就建立了常平仓制,“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贵时减其价而粜,名曰常平仓”3。这一制度在以后各朝得到了延续,隋朝时期则在村社中普遍设立“义仓”4以备灾荒,唐、宋、元、明、清也均设立了常平仓,而明代和清朝更鼓励“社仓”所起的作用。北洋军阀时期,仓政废弛。1931年,经南京国民政府努力,各省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储粮制度,当时有国立储备仓、省立储备仓、县仓和乡仓。1932年,江苏、湖北等12省市储备粮食达391.1万石5。“江汉平原民国粮食市场调查报告数据”也反映了几个调查县的人口和仓储积谷情况,如表格3所示。从中可以看出,虽然三县设有县仓和区仓,但粮食存储量极为有限,平均到每个人则数量更少,其中:嘉鱼县人均积谷最高,为0.26石,如果按每石141斤6计算,则每个约人37斤,大概一个人一个月的粮食消费;江陵县在三县中最低,不到0.02石,也就是不到3斤。政府手中掌握的粮食有限,必然对市场粮食价格的波动缺乏调控能力,这也成为造成民国时期粮食市场价格大幅度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表格3 民国26年(1937年)江陵县、嘉鱼县和蒲圻县人口和粮食积谷数量数据来源:沙市、草市和江陵粮食概况调查报告(26年10月),湖北省档案馆,全宗号:LS24-1-732-2;嘉鱼县粮食商店调查报告(民国26年),湖北省档案馆,全宗号: LS24-1-732-1;蒲圻县粮食商店及其他调查报告,全宗号: LS24-1-732-1相关资料表明,即便是上述有限的粮食仓储系统,在日军侵华期间也基本上毁坏殆尽。一方面原有仓库粮食被日军运走,另一方面仓库本身也遭到损坏,丧失了其基本功能。民国35年(1946年),江陵县田赋粮食管理处是这样形容当时江陵县的粮食储备情况的:“本年征实征借仓库,奉令以尽量利用祠堂,庙宇,公共处所为仓库及租用民宅为原则,不另建仓库,唯本县城乡公私房均造损坏,无可利用,间有较大祠堂和庙宇,四壁徒立,修理费用甚巨,目前最严重不能解决之问题,即为有粮无仓之困难,刻已呈请县政府及征实征借实物,设法补救中。”7可见1937之后的粮食存储状况更差,政府对粮食市场价格的调节能力也更差,市场上的粮食价格基本上是自由定价,在粮食供给有限的情况下,粮食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不可避免。在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传统经济中,这必然会导致整个经济的波动。1 沙市、草市和江陵粮食概况调查报告(民国26年10月),湖北省档案馆,全宗号:LS24-1-732-22 荆门县各粮食市场概况调查报告(民国26年10月),湖北省档案馆,全宗号:LS24-1-732-13 汉书.食货志4 因“义仓”基本上一般都设立在村社之中,故有称“社仓”。5 孙绍聘,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北京,p906 吴慧(1985:174176)对一石所能容纳稻谷的重量进行过测算,测算结果是,1清石146市斤,1清石1.0355市石,所以1市石141市斤7 中华民国35年江陵县田赋粮食管理处工作报告(1946年),湖北省档案馆,全宗号:LS24-1-8507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粮食市场的分析结论及评价通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在民国时期江汉平原上存在着大量农村基层市场、少量的中间中转市场和几个中心市场,粮食贸易将这些不同层次的市场联系在一起,区域性市场之间产品价格的波动存在明显的关联性表明江汉平原在民国时期已经存在完整的粮食贸易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存在大量拥有不同资本的粮商或小商贩。粮商组成粮行从事粮食贸易,并成立了粮食公会对粮食贸易进行管理,收取佣金。除了粮商之外还有专门粮食买卖代理的经纪人,也有专门人员从事粮食运输、粮食加工和码头装卸等。这些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人群组成了粮食贸易网络,通过这个网络,粮食从基层农户和地主手中集中起来,或者直接加工销售,或者通过各种交通工具运往上级市场,最后被运往武汉、上海等中心城市被消费。但是落后的陆上交通,原始的交通工具,各地之间巨大的度量衡差异,粮食市场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以及大量存在的社会性动荡表明江汉平原的粮食市场远非是一个成熟的市场。主要体现为如下几点:首先,度量衡差异就可以看出即便是在一县之内,市场也并不是完全统一的,而落后交通条件使粮食的市场变得非常脆弱的和不稳定。其次,粮食市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