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熟悉的古典文献.doc_第1页
我所熟悉的古典文献.doc_第2页
我所熟悉的古典文献.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所熟悉的中国古典文献王羲之兰亭集序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兰亭集序。不论是文章本身的文学性还是这篇书法的艺术性,都具有巨大的欣赏性和艺术价值。也足以另这部作品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并且流传千古。在读过兰亭集序后,被他在文中体现出的才情和不拘礼法洒脱放达的性情所打动。于是细细品读了这份经典,更详细深入的了解了这部经典。一、王羲之其人王羲之,字逸少,原籍山东琅琊。因曾以右军将军衔领会稽内史,所以世称王右军,是东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年少时的王羲之不善于言辞,长大后却辩才出众,而且性格耿直,这才盛行“清谈”,崇尚方正人格的东晋时期,无疑给他镀上了一层金光。晋大尉郗鉴选中他为女婿,他却“坦腹东床”(见世说新语雅量),其洒脱心性可见一斑。朝廷公卿看重他的才气,屡屡召举他为官,他都辞谢。后为征西将军瘐亮参军,累迁长史,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但因与太原王术不和,称病去职,归隐会稽,自适而终。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二、写作背景会稽山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子献、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二人。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我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 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篇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不论是文章本身的文学性还是这篇书法的艺术性,都具有巨大的欣赏性和艺术价值。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三、真迹与摹本兰亭集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酒醒后再写数十百通,均不如原作,乃称“最得意书”。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集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后察出兰亭集序真迹在辨才和尚手中,从此引出一段 ,唐太宗骗取兰亭集序,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兰亭集序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曾命弘文馆拓书名手冯承素以及虞世南、褚遂良诸人钩摹数本副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现传世的兰亭集序已非王羲之的真迹。唐太宗命冯承素钩摹本,称神龙本兰亭,由于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龙”小印,所以将其定名为神龙本兰亭序,以区别于其他的唐摹本。其笔法、墨气、行款、神韵上基本可窥见羲之原作风貌。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被视为珍品。冯承素摹的兰亭序纸本,现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传世本种类很多,或木石刻本,或为摹本,或为临本。兰亭序的疑案,涉及对王羲之思想,兰亭序内容的评价,涉及文学史、书法史。考古学诸多方面,其意义已远远超过了兰亭序本身。 随着岁月流逝,更多人肯定王之羲之兰亭序。四、读后所感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对此,王羲之作了委婉的批评。生与死并不只是动与静一样的区别,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它的状态和长短,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在我们在同样的生命里作出的不同的事情。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保尔柯察金说:“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些古今中外的名人们,用他们辉煌灿烂的一生,有力的言语反驳了这样消极的人生观。“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不同于其他名士消极的人生观,王羲之坚持的是积极的入世观念,他希望用这样的言语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从王羲之生平事迹来看,他应是不执着于身外物之人,放浪于这世间不为外物所累,随心所欲的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在生命的旅途中,也会有值得我们铭记的时刻,譬如这会稽山上短暂的相聚,不拘礼节的畅饮清谈。这些都是生命本身最瑰丽的色彩。王羲之读到了已逝昔人的“嗟悼”,也正像他敏感地意识到的,我们这些千载后的“览者” 同样读到了他的“嗟悼”,并且真的“有感于斯文”。好像时间并没有使他化为尘土,好像他依然健在,看着那流动的一笔一画,我们似乎看到了千余年前那次非同寻常的文人雅集,似乎听到了他们的欢声笑语、他们的吟咏、他们的悲叹。真的,好像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使王羲之来到了我们面前,于是,短暂的没有消失,变成了长久;旧的没有成为“陈迹”,而历久弥新。也许在这种意义上,王羲之对于永恒的追求是成功了。 我们这些后之览者不一定赞同他,更不一定要模仿他,但我们知道了,明白了,曾经有这样一群人以这样的方式生存过,思考过,歌过,哭过附:兰亭集序摹本褚摹兰亭序卷,唐,褚遂良摹,纸本,行书,纵24cm,横88.5cm此卷根据卷前项元汴标题 “褚摹王羲之兰亭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