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兰坪普米族文化适应现状调查研究.doc_第1页
云南兰坪普米族文化适应现状调查研究.doc_第2页
云南兰坪普米族文化适应现状调查研究.doc_第3页
云南兰坪普米族文化适应现状调查研究.doc_第4页
云南兰坪普米族文化适应现状调查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云南兰坪普米族文化适应现状调查研究 院 系: 教师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系 专 业: 科学教育 年 级: 2009级 学生姓名: 董春丽 学 号: 200913050568 导师及职称: 赵永乐(副教授) 2013年5月2013 Annual Graduation Thesis (Project) of the College Undergraduate Orchid of yunnan pumi culture to adapt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studyDepartment: Departmen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Major: Science Education Grade: 2009 Students Name: Dong Chunli Student No.: 200913050568 Tutor: zhao Yongle (Associate professor) May, 2013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董春丽 日期: 2013.5.20毕业论文(设计)授权使用说明本论文(设计)作者完全了解红河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论文(设计)并向相关部门送交论文(设计)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论文(设计)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设计)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论文(设计)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董春丽 指导教师签名: 赵永乐 日期: 2013.5.20 日期: 2013.5.20 董春丽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答辩小组)成员名单姓名职称单位备注赵永乐副教授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组长王云峰讲师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组员孟令国 讲师 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组员摘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属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居住有白族、普米族、怒族、汉族、傈僳族、彝族等14个少数民族,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自治县。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来研究云南兰坪普米族文化适应状况;当少数民族个体从自己熟悉的本民族文本化环境走出并融入汉文化环境中时,文化差异就会造成文化适应的问题,本课题以兰坪普米族文化环境为研究背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普米族文化适应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兰坪地区普米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普米族的文化适应状况,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对促进普米族居民的文化适应和心理健康得出相应的对策。关键词:普米族;文化适应;心理健康;对策ABSTRACTLanping Bai Pumi Autonomous County is located in northwestern Yunnan Province, belonging to the Nujiang Lisu Autonomous Prefecture. Living with Bai, Pumi, Nu, Han, Lisu, Yi and other 14 ethnic minorities, is a minority autonomous counties inhabited. In this paper, literatur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o study the situation in Yunnan Lanping Pumi cultural adaptation; when minority individuals from their own familiar environment of the nation out of the text and to integrate into the Chinese cultural environment,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cultural adaptation will cause problems, the subject to lanping Pumi cultural environment as research background, from a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on the Pumi acculturation issues. Based on lanping area residents Pumi questionnaire,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survey Pumi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on the basis of empirical research, combined with relevant literature Pumi residents to promote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draw the appropriate mental health countermeasures.Keywords: Pumi; Cultural adaptation; Mental health; Countermeasures 目 录一、 引 言1二、 研究对象和方法3(一)、 研究对象3(二)、 研究方法31 问卷调查法32 数据统计4三、结果与分析5(一)、不同年龄阶段普米族成员文化适应的比较5(二)、不同性别普米族成员文化适应的比较6(三)、不同文化程度普米族成员的文化适应比较6(四)、普米族成员在汉族地区生活时间长短的文化适应状况比较7(五)、经济状况对普米族成员文化适应的比较8四、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10(一)、影响普米族成员文化适应的原因分析101心理学因素分析102 情景因素分析113 社会因素分析11(二)、 相应的对策111积极营造民族文化氛围122重视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123重视少数民族成员的心理健康问题124强化民族团结意识宣传党的民族政策13五、结语14参考文献15致 谢17附 录18一、引 言倡导多元文化,保护、传承、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是理论界的共识,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普米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集中在云南省。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普米族人口共3.5万人,其中云南省的普米族人数就有3.29万,占普米族总人数的97.99,兰坪普米族人数为15270人,占云南省普米族人口的46,在分布的各省中居首位。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在云南省西北部,属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居住有白族、普米族、傈僳族、怒族、彝族等14个少数民族。本文主要从兰坪地区的普米族居民进行调查研究,在这一地区民族文化保持得相对较好,但是少数民族学生受到的汉文化影响也是较大的,因此对于这些少数民族的学生来说,他们在知识上的增加和其独立思想的发展使得他们比其他文化程度较低、较少接触汉文化的本民族成员来说,对文化差异冲突会有着更深的感受,所以对该地区居民的文化适应进行研究更具有代表性。基于对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研究,心理学界已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有关文化适应的研究,他们都有各自的观点。但是对于文化适应的概念也有很多种解释,Berry借鉴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完善了文化适应的概念,Berry认为:完整的文化适应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在文化层面的文化适应或群体层面上的文化适应,也就是在文化接触之后在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政治组织等方面发生的变迁;另一个层面是指心理或个体层面上的文化适应,也就是文化接触之后个体在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态度以及认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2 。在我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理想的少数民族文化适应是发展与本民族文化和汉文化的和谐发展,因此本文对文化适应提出的发展模式是既保持对原文化的积极认同与参与,又发展对新文化的积极认同与参与。Berry根据文化适应个体在保持传统文化和身份的倾向,以及维持与其他文化群体关系的倾向性这两个维度提出了四种不同的文化策略:整合(当文化适应个体既重视保持原文化,也强调与其他群体进行日常交往)、同化(当个体不愿保持他们的原有文化认同而追求与其他文化群体的日常互动)、分离(当个体在重视原有文化并希望避免与其他群体进行交流)和边缘化(当个体对保持原来文化和与其他群体进行交流都没有太大兴趣)3。还有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文化适应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物质文化;二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承载着民族独特的历史与风情,反映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东西;而精神文化主要包括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都即将面临灭亡的危机 4。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确是极大的支持,并且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也是国家比较重视的一项基本建设,然而由于汉文化的入侵,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都在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成员被汉化。为了更好地了解普米族成员的文化适应状况,在普米族聚居较多的地方进行调研是必要的,因此选择兰坪普米族成员进行调查研究,并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其文化适应的状况,为更好地保存其文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进而更好的保护其文化,使普米族文化发展更加持久,让更多的普米族成员在保持对原文化的积极认同与参与下,也发展其对新文化的积极认同与参与,为普米族的文化发展做贡献。二、研究对象和方法(一)、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针对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普米族成员进行问卷调查。兰坪居住着白族、普米族、傈僳族、彝族、怒族、藏族、纳西族等14个少数民族,占全省26个少数民族的53,在这里居住的各民族都有着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服饰、民居、节日、风情、习俗等。兰坪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的中心地带,地理和交通呈星型向“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各县辐射,是滇西四地十县旅游环线的中心节点和主要入口,自然成为三江并流区旅游通道的中心驿站,因此有“三江之门”之称。兰坪县共有6个自治区,25个乡镇,分为19个乡6个镇,总人口20余万人,其中普米族成员有15270人。虽然在兰坪地区居住的普米族成员相对较多,但是他们的聚居地比较分散,所以本次调查只是针对一小部分生活在不同地区的普米族成员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覆盖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的普米族成员共300名。(二)、研究方法1、 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采用的是自编问卷,编制了37道有关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题目,问卷采用五点计分,依次是“很不符合”、“有些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问卷由对个人民族身份的认同和保持、感受到的民族歧视和偏见、来自主流社会的支持、与汉文化交流的倾向、对个人所属民族的文化特征认同和保持以及学习汉语倾向等六个维度的差异共37个问题构成。问卷重点分析普米族成员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在汉族地区生活的时间及经济状况(与周围人相比)等方面的差异。该问卷主要针对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普米族成员进行调查,被调查者均是普米族的非文盲成员。共调查了普米族成员300名,有效问卷232份,问卷有效率仅为77.33,从问卷的回收率来看,本次调查问卷的回收率相对较低,出现这一现象的可能因素是与被调查者的生活环境有关,由于本次调查对象大部分是生活在农村,并且文化程度有各个层次的成员,有些可能因为对某些文字的不认识而放弃了问卷的填写,有些也有可能是不小心将问卷拿来做其他的事情,所以去回收问卷的时候有很多人是找不到问卷放在什么地方,这样一来就导致问卷的回收率相对较低,可能在一些问题中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文化适应方面的差异,因此,本文的研究所得到的结论有些是相对肤浅的。2数据统计调查所得数据资料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三、结果与分析本文研究的问卷调查了六个方面的少数民族文化适应问题,按照Berry的理论分为对本民族文化以及主要的他民族(汉族)文化适应两方面的问题,并将其分为六个维度来分析。并根据六个维度来分析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在汉族地区生活的时间以及经济情况等对文化适应的影响。按照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在汉族地区生活的时间以及经济情况将其划分的六个维度为:a1-对个人民族身份的认同和保持;a2-感受到的民族歧视和偏见;a3-来自主流社会的支持;a4-与汉文化交流的倾向;a5-对个人所属民族的文化特征认同和保持;a6-学习汉语言的倾向六个维度,这六个维度及总体得分情况见下表:表3-1 维度及总体得分NMeanStd.Deviationa123126.664.67a223215.706.21a323222.086.24a423221.683.84a523218.945.68a623118.802.44总分230123.8315.85(一)、不同年龄阶段普米族成员文化适应的比较本部分欲分析不同年龄阶段普米族成员的文化适应状况,由于在所调查的这些普米族成员中,不同年龄阶段的普米族成员在文化适应上具有一定的差异,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年龄越大的普米族成员对个人所属民族的文化认同和保持就越明显,这一现象似乎可以表明年龄相对较小的普米族成员在文化适应上相对年龄大的人适应能力要好,也可以反映出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使得年龄相对小的普米族成员在逐渐被汉化(F=10.73,p=.001a),出现这一现象可能不同年龄的普米族成员在分离策略上出现了差异,所谓“分离策略”是指当个体在重视原有文化并希望避免与其他群体进行交流,相关研究表明年龄大的普米族成员在对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认同和保持上相对年龄较小的普米族成员要更加显著3。表3-2 不同年龄对文化适应的影响CoefficientsModel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tSig.BStd. ErrorBeta1(Constant)16.07.94816.95.000年龄.130.040.2123.27.001(二)、不同性别普米族成员文化适应的比较从调查的结果中发现,性别对其文化适应上没有显著的影响,尤其是在对个人民族身份的认同和保持、感受到民族歧视和偏见、来自主流社会的支持以及与汉文化的倾向这四个维度上基本没有任何的区别,只是在对个人所属民族的文化特征认同和保持上男性要稍微低于女性,但是这一现象不能明确的说明性别对文化适应存在一定的影响,而对于学习汉语的倾向上女性要稍微高于男性,但是这些都不是影响其文化适应的主要特征。因此,从分析的数据结果显示来看,总体上性别对文化适应没有显著的区别(t=0.61,p=0.54),故性别对文化适应有没有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三)、不同文化程度普米族成员的文化适应比较通过调查结果发现,文化程度对文化适应有一定的影响。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文化程度越是在高中以上,其文化适应状况就相对越好,其中不包括对个人所属民族的文化特征认同和保持,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大多数少数民族居住在边远的山区,从小接受着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一些人在自己的民族语言环境下长大,对汉语的接触比较少,在自己的意识里都带着本民族的文化模式和价值观念。但是,当他们步入普通高校之后,在文化习俗与学校环境的变化下,使得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对汉文化不同程度的认同感,对本民族的文化、习俗的依恋已经明显减弱。当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校园后的异文化环境中,会感觉到因文化差异带来的各种压力,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文化适应困难现象,面对不同文化的压力和冲击,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不会说甚至不会听本民族的语言,不了解或很少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然而,这些少数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语言、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的了解和掌握就明显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个体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态度。表3-3 文化程度对文化适应程度的比较ANOVASum of SquaresdfMean SquareFSig.a1Between Groups85.56328.521.31.271Within Groups4928.1022721.71Total5013.66230a2Between Groups1161.863387.2911.42.000Within Groups7734.2122833.92Total8896.07231a3Between Groups733.803244.606.75.000Within Groups8265.6422836.25Total8999.44231a4Between Groups146.26348.753.41.018Within Groups3259.7722814.30Total3406.03231a5Between Groups482.563160.855.27.002Within Groups6965.7122830.55Total7448.27231a6Between Groups88.82329.615.27.002Within Groups1276.022275.62Total1364.84230(四)、普米族成员在汉族地区生活时间长短的文化适应状况比较 当少数民族成员融入到一个新环境中时,通常会感到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各种压力,同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文化适应困难的现象。研究结果显示,在汉族地区生活时间越长来自主流社会的支持(F=9.02,p=.003a)、与汉文化交流的倾向(F=13.68,p=.000a)以及学习汉语的倾向(F=21.43,p=.000a)越高,也可以反映出在汉族地区生活时间越长,其文化适应状况就相对越好,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当少数民族个体融入到汉族群体中时,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他们逐渐被汉化,且时间越长他们对汉文化的认同和保持就越明显。因此,在汉族地区生活时间的长短对其文化适应有着一定的影响。表3-4 在汉族地区生活时间对文化适应的回归分析CoefficientsModel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tSig.BStd. ErrorBeta1(Constant)19.434.96920.051.000在汉族地区生活的时间.190.063.1943.004.003表3-5 与汉文化交流的倾向的回归结果CoefficientsModel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tSig.BStd. ErrorBeta1(Constant)19.69.59133.35.000在汉族地区生活的时间.143.039.2373.70.000表3-6 学习汉语的倾向的回归结果CoefficientsaModel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tSig.BStd. ErrorBeta1(Constant)17.23.37246.33.000在汉族地区生活的时间.112.024.2934.63.000(五)、经济状况对普米族成员文化适应的比较由于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兰坪县的普米族成员,在调查的过程中被调查者大部分居住在同一地方,而且居住在这一地区的普米族成员生活条件都差不多,收入状况除了一些有工作的家庭之外其他的家庭基本都靠农作物,在这一地区的大部分居民都是生活在家中,几乎没有外出打工的,在农村供个小孩上学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基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地区上学的人也相对较少,所以生活在这一地区的普米族成员他们的支出和收入就没有显著地区别,因此经济状况并没有显著的区别。通过分析目前的数据资料显示,普米族成员的经济状况好坏对其文化适应没有显著的影响,若要了解经济状况对普米族成员文化适应的影响,需要扩大调查的范围,对不同地区的普米族成员进行调查,因此,经济状况对影响文化适应有没有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 四、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一)、影响普米族成员文化适应的原因分析1心理学因素分析文化适应研究和心理健康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很多研究中已经得到证实。在一些移民国家中,移民在面临文化差异,受到巨大文化冲击的影响,在做出改变并加以适应其文化的同时还要保持自己原有的文化,在这个文化适应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就有一定的关系 5。同样当少数民族成员融入到另一个新群体中时,由于他们从出生就在本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中长大,他们在生活上会有很多的不适应,所以当他们刚刚进入一个新的群体中时,心理上会有很大的压力,比如自己之前与本民族的人交流时通常用本民族的语言,可能对汉语会有些陌生,所以在与他人交流时,心里上可能会有很大的障碍,导致很多人刚到一个新环境中时,很难与周围的人相处,因此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不适应就往往表现出对交往的回避及恐惧,而且在交往过程中通常都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导致交往的范围狭小。语言是交际最重要的工具,是思维的一种表达形式,语言的交流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就限制了少数民族成员的交际范围,并且对别人的言行举止也会特别敏感,这时他们就会将自己的人际关系问题缩小到族群中去,因此在他们的思想感情里已经建立了与本民族背景相符的情景,他们都会不自觉地在以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为前提下,去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引发自己内心愉悦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很容易产生激动,但是也一样会比较消沉,在情绪上的这些变化会很明显。当他们与异文化的接触越多,这时他们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认识就越来越深刻,他们所体会到的这种差异和陌生感会使得他们在心理上有很大的恐惧感,对待周围的任何事物都会有愤怒和不满,对别人的不理解而愤怒。另外,宗教信仰的差异也会引起他们人际交往中的不适应,一般不是本民族的成员之间,他们通常缺乏对这一问题的交流和讨论,与他人的言行举止也比较的小心翼翼,显得格外的拘谨,就怕犯了与对方的信仰行为准则不相符合的错误而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这无疑会使得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产生了一定的障碍。综上这些现象都是少数民族成员刚步入另一个新群体中时所产生的心理矛盾。2情景因素分析少数民族成员由于长期生活在自己的民族氛围中,生活习俗上的不适应在他们进入一个新环境中时会表现得格外的强烈和冲突。在饮食方面,无论怎样调和还是有些区别的,可能由于水质的原因,也可能由于当地人的生活习俗,以致这些少数民族成员无论怎么努力都还是不能够很好的解决生活方面的问题,他们在进入到这个新环境中时,通常会吃不好,睡不好,时间一长就会出现水土不服或疾病不断的现象,这些都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另外在穿着打扮等非宗教礼俗的问题上,原本他们有着自己民族的服饰,在本民族的群体中穿着感到十分的自豪,但是身处主流文化的成员为了实现与主流文化的融合,他们往往需要做出一些改变,虽然表面上的改变不难,但是这对他们以前的习惯来说却是一种冲击,所以这种转换也会给他们带来一些痛苦。3社会因素分析少数民族成员相对于汉族成员来说,在很多方面都没有汉族学生有优势。比如,当两个人同时跨出学校步入社会时,少数民族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就比汉族学生的相对要弱,对于这些从少数民族地区走出来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他们在职业生涯上的认识基本是在步入大学之后,明显要晚于来自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大多数汉族学生,而对于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很多大学生到毕业了对自己的职业认识仍然很模糊,因此当这样的两个人同时去面试同一份工作时,这个少数民族学生被淘汰的概率远远大于主流群体中这个汉族学生。而恰巧现在的社会又是一个很势力的社会,这对于从少数民族地区出来的学生来说,根本就不占任何优势,因此就使得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一个主流文化的群体中时,心理上就会产生极大的压力,他们在保留原有文化的同时不得不接受主流文化带来的压力。从本文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高中以上学历的普米族成员的文化适应就较好,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已经明显减弱,所以社会压力所造成的文化适应现象就是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保留越来越少,然而对异文化的适应越来越好,这样将会导致少数民族的文化在逐渐被遗忘,所以社会因素的影响将会是导致少数民族文化逐渐被遗忘的一个主要原因。(二)、相应的对策以上几个方面的不适应或者是过度的压力会导致少数民族成员的心理感受和行为方式产生较强的冲突,通过分析可知:生活习俗、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是影响少数民族成员文化适应的主要因素。为了让少数民族成员在保留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又要更好地适应主流文化,本文再提出以下几条相应的对策:1积极营造民族文化氛围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当他们融入到一个新群体中时,在校园里应该营造一定的民族文化氛围,能使这些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一个相对接近的文化生活环境。可以通过他们的民族节日,让他们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为他们举办相应的晚会,来创造一个民族文化氛围,这样就可以减少他们的陌生感和孤独感,通过举办活动来培养同学之间的亲近感,这样可以使他们在更好地适应新文化的同时也能发扬本民族的优良文化,避免了在适应新文化时将本民族文化遗忘的现象,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对于社会上的一些少数民族成员也应该如此,无论他人是什么身份,周围的人都应该重视他们的文化发展,这样才能使任何一个少数民族成员融入一个新群体时,能更快更好地适应这一地区的主流文化并能较好地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2重视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对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所以当一些或者一个少数民族成员融入到另一个新环境中时,我们就应该尊重他们的饮食习惯,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让他们在一个新环境中健康快乐的生活,也才会在新环境中能更快地适应这一地区的文化状况。对于兰坪地区的普米族成员来说,在饮食上他们的习惯就是每一顿早餐他们喜欢将做好的饼子拿到火边上烤,加上一碗酥油茶就可以当成是早饭。他们还有很多别具特色的古朴烹调方法,这是上几代人留下的生活习惯,但是到了现在可能没有那么多的人仍然保留这种传统的生活习惯,因为从研究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如今兰坪地区的普米族成员对适应汉文化的能力特别好,但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保留已经越来越少,基本在90后的人都已经被汉化,所以对于少数民族来说,不仅要很好的适应新文化,还应该保留一些本民族的重要文化,以便流传下去。3.重视少数民族成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个方面主要针对的是一些在校的学生,因为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在融入一个新群体时心理上会有极度的压力。所以对于一些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学校应该广泛开展心理调查和心理咨询的活动,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并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还可以举办一些讲座或者是面对面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来消除他们内心的自卑、羞怯与嫉妒等人际交往中的一些不良心理现象,使他们在与其他人的交流过程中比较轻松,扩大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从而使他们更好的适应新环境的文化状况。对于另外一些少数民族的农民工来说,大部分少数民族的农民工离开自己的家乡出去生活的大部分都是打工,那么从他们的就业环境和条件来看,他们的收入比较低、工作时间长且工作环境又相对恶劣,所以当他们到另一个新环境中生活时,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在工作上使得他们感到社会的极度不公平以及受到主流群体的歧视,导致他们极容易产生悲观、无助和仇恨的情绪,因此在社会中应加强心理健康辅导来缓解他们内心的压力,帮助他们解决社会不公平而带来的工作压力。刘亚敏提出“农民工精神生活问题和心理健康应该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应当建立系统性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体系”,对他们心理健康帮助起关键性作用的应该是社会群体和政府,政府应该大力帮助这些从少数民族地区进入到另一个新环境中生活的成员,让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得到一定的关心和帮助6,因此,在解决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问题上,应该得到社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得他们在一个新环境中生活时不仅能保持自己原有文化还要更好地适应其主流文化的发展,减小心理上的压力。4.强化民族团结意识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无论是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还是其他少数民族成员来说,当他们融入到另一个新环境中时,对所有人都应该强调的是民族平等团结,避免少数民族融入一个新群体时受到歧视。因此,不同民族的人聚集到同一个环境下生活、学习和工作,在此过程中,无论是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文化。五、结语通过对云南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普米族成员的文化适应状况调查研究,可以探微出少数民族成员的文化适应状况,从调查的结果得知,少数民族成员的文化适应状况不是很理想,虽然关于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状况已有很多研究,并且也给出了相应的文化适应方面的建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适应还是有很多方面的影响的,因此要使少数民族成员在文化适应上有待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参考文献1 吴学军.文化适应视野下的和谐校园建构J.职业时空,2008,(8):161-162.2 杨宝琰,万明钢.文化适应:理论及测量与研究方法J.世界民族,2010,(4):1-9.3 张劲梅,张庆林.多维文化适应模型与国外族群关系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8,(4):21-26.4 温开照.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考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7,(7):49-54.5 张劲梅.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D.中国重庆:西南大学,2008.6 孙俪璐.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研究D.中国重庆:西南大学,2011.7 李玉琴.藏族儿童内地学习生活的文化适应研究对双流县就读的藏族儿童群体的调查J.中国藏学,2009,(3):48-53.8 胡发稳,李丽菊.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及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144-148.9 马红艳.回族语言及其反映的民族认同心理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1,(10):108-110.10 谢苑苑.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策略与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31(3):11-15.11 方媛媛.留学生文化适应现状、影响因素及策略的实证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23(7):39-42.12 梁春莲.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通话学习中的文化适应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7):153-155.13 罗康隆.论文化适应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2):11-13.14 高发元,刘峰.论文化适应的双重性与调适取向的多样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版),2003,30(150):40-44.15 黄彩文,于爱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24(7):47-57.16 张劲梅,张庆林.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分类学研究J.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