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十朋人文精神粗解.doc_第1页
王十朋人文精神粗解.doc_第2页
王十朋人文精神粗解.doc_第3页
王十朋人文精神粗解.doc_第4页
王十朋人文精神粗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十朋人文精神粗解乐清县学始建于唐朝,在望来桥东文庙之内。晋唐北宋,乐清学风未曾大开,海角一隅,风流难继,本土文人寥若晨星。北宋治平二年(1065),焦千之任乐清县令,采取系列措施,改变乐清千年陋习,扩建文庙作为县学,并写了初建学记,记述扩建县学的经过,可谓得其根本,恩泽后世。北宋崇宁三年(1104),县学迁到望来桥西。十四年后,乐清才出了第一个进士郑邦彦。南宋绍兴元年(1131),县学失火。绍兴五年(1135),县尉吴芾迁建于隆儒坊(又叫卧龙坊,故址在今乐清市府内)。绍兴十五年(1145),县令赵敦临扩建县学学舍,合旧计四十五间。绍兴十七年(1147),贾如规请林季仲写了温州乐清县学记,记述这件事情。林季仲,字懿成,号竹轩,自号芦山老人,南宋永嘉(今温州市)人。宣和三年(1121)进士,作过吏部员外郎、太常少卿,著有竹轩杂著。林季仲生活在金兵入侵,秦桧主和的时代,曾经因为反对秦桧卖国、力主抗金而被罢官。作为一个读书人,有骨气,有声望。为重修乐清县学学舍而写的这篇碑记,记述乐清县学的发展简史和赵敦临筹资的情况,并阐明林季仲本人办学为道的教育主张。林季仲在温州乐清县学记中说:“道不远人,人自云远;绝伦类,灭礼乐,游心物外以求之,非吾所谓道者。以子之居家也,而能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道即在是矣。今一世之人,惟利是鹜,吾为此论,谁不笑且怪者?抑闻诸夫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盖学不期禄而禄自至,似亦无负于学者。”文中“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几句,是仿论语颜渊篇第十二所载孔子的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说,做父亲的要尽其当父亲的责任,做儿子的要尽其当儿子的责任;丈夫、妻子也要各尽其责。“学也,禄在其中矣”一句,语出孔子论语为政篇第二。从北宋朝周邠和焦千之等人的诗文中,我们还看不出有多少孔孟儒学意味;到林季仲的温州乐清县学记,乐清才有了儒学意味较浓的宣扬孔孟之道的文章。乐清从蛮荒之地起步,倡导办学的中原士人和本土乡贤,含辛茹苦,历尽艰辛,几十年后终于出了个王十朋。创办教育的先人,心志与山海同在,足迹永不会湮没。乐清各地世代农耕的家族,相继建起书塾,读书人脱离田间劳作,在书塾专心学习。南宋朝,书塾遍布乐清全境,大多建在风景名胜之地。书塾重视道德人格的构建,强调真才实学,与官学有所不同。自从王十朋创梅溪书院之后,乐清学业振,文风盛,名士辈出,群星璀璨,留下耀眼的光芒。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左原(今四都乡梅溪村)人。王十朋的大井记记载了左原王氏家族史:“予始祖,五代末自钱塘徙于温州乐清之左原,迨今无虑二十房。惟吾庐世得先祖始卜之地,阅二百年矣。”王十朋先祖王泽,东汉末年定居山西太原,到十九世王仲华随晋朝皇室南渡,迁居杭州养沙坑。五代末年,左原王氏鼻祖王庆嗣从杭州养沙坑迁到左原,王十朋是七世孙。王十朋诞生那年,他的祖父王格建大井井亭,取名“投辖”。大井南北,有王氏先祖种植的两株桂花。王十朋10岁那年,仙居吕师囊、永嘉俞道安响应方腊起事,攻占乐清县城。王十朋全家避乱“三井”(在今乐成镇北十八玍水库下),左原遭兵火之灾,全村化为灰烬,只有大井和“投辖”亭尚存。王十朋11岁时,祖父王格得病想吃鲫鱼,王辅、王十朋父子垂钓于大井,竟然钓上了一条大鱼。乡人以为是孝心感动上天,就改大井为“孝感井”。孝感井水至今依然甘甜。王家世代务农,王十朋的祖父王格辛勤耕耘,家境有所好转,就立下规矩,要从王十朋的父亲王辅这一代开始,子子孙孙走耕读传家的道路。王辅农闲时读书,农忙时下地劳动,儒雅正直,到王十朋诞生时,王辅一家已成了在当地受人尊敬的耕读家庭。王十朋7岁进入乡塾读书,每天诵读几千字。王十朋13岁时,到祖母家乡鹿岩乡塾(在今石帆镇贾岙村)读书。王十朋在九日寄表叔贾司理并引中说:“当日如贾太孺、 潘先生、刘谦仲、觉闍梨,皆一时人也。”“贾司理”指贾如规(10881166),字元范,于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贾岙创办鹿岩书塾,宣和年间中特奏名科,曾任兴国军司理,是王十朋的表叔。“潘先生”指他的老师,宿儒潘翼先生。贾太孺、刘谦仲、觉闍梨是当时经常在这里雅会的老一辈先生。同窗书友有季仲默、刘镇、孙皓、毛宏等人。刘镇和毛宏后来中进士比王十朋早。王十朋16岁时,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金兵掳到黑龙江依兰,北宋灭亡。宋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在今日河南省商丘即位,即宋高宗。王十朋在鹿岩乡塾刻苦用功五年,学业有成。建炎三年,王十朋辞别左原,转学县城招仙馆。路过白龙山下风光旖旎的湖边庄时,18岁的少年吟出了著名的题湖边庄: 十里青山荫碧湖,湖边风物画难如。夕阳茅舍客沽酒,明月小桥人钓鱼。旧卜草庄临水竹,来寻野叟问耕锄。他年待挂衣冠后,乘兴扁舟取次居。 这首诗以极其朴素的文字写出秀丽清幽的山野风光和宁静恬和的人文气息,王十朋在他所喜爱的田园生活和他所追求的人生理想之间,寻求到了一种和谐的美。同年秋,王十朋又访湖边,在桂屿山前崖,留下“桂岩”两个五尺来长的楷体大字。此后“桂岩”摩崖石刻成了人们寻踪探幽的胜景,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从北宋徽宗到南宋高宗三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极为腐败、社会极为动荡、民族矛盾非常尖锐、国难危机极为深重的历史时期,王十朋可谓生不逢时,但是政治式微并没有影响他刻苦读书的人生态度。王十朋在金溪招仙馆求学时,白鹤寺已于永嘉俞道安兵火中焚毁,王十朋经常去双瀑、箫台山、沐箫泉附近游览,这一带处处留着王十朋刻苦求学的身影足迹,处处留着王十朋吟唱家乡自然风光和人文积淀的诗词文章。王十朋与同窗季仲默、刘铨、刘镇、孙皓、毛宏、姜大吕、陈商霖结成诗社唱和,号称“金溪八诗友”,也称“八叟”。金溪桥附近一方大溪石,是王十朋经常夜吟诗文之处,后人命名为“梅溪读书台”;流过沐箫泉的小溪,后人取名叫“梅溪”;东塔山顶也留有“王十朋读书台”遗址。王十朋19岁在金溪求学时,南宋小朝廷曾在正月逃到温州。王十朋也曾去过温州,目睹宋高宗离开温州时的场面。五月间,民族英雄岳飞收复了南京。十月,卖国贼秦桧从金营逃回,建议赵构向金兵求和,不久就受到重用。绍兴五年(1135),县尉吴芾迁建县学于隆儒坊(又名卧龙坊,在今市府内)。王十朋在县学读书期间作有游西岑遇雨一诗: 西岑风物秋更佳,杖藜出郭欢无涯。深村有酒隔烟渚,共乘小艇穿芦花。罗裙绰约越溪女,茅舍迫窄吴侬家。床头新酿喜正熟,千金倒瓮倾流霞。天公妒我一日乐,俄然雨脚来如麻。醉归扶路泥没股,冠巾不整头鬖髿。人生贵在适意耳,安能局缩身如蜗。杖头有钱即相觅,明日更泛仙源槎。 西岑即西象山,又名西皋,山顶有西塔和塔院,有孤高挺立的大松树,后来成为“乐成八景”之一“西岑松雪”。去西岑要出城,所以叫“出郭”。“渚”本是水中间的小块陆地,诗中指西河对面西岑山下河边村落。王十朋坐船渡河穿过芦苇荡,在西岑山下村女家里喝得酩酊大醉,也不怕西岑山下泥路多水难行、头发散乱,还说明日要再坐小船来喝酒。这首古风天趣率真。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青灯黄卷,艰辛读书,结伴出郊秋游,赏村姑,饮美酒,淋大雨,冠巾歪斜,满身泥沙,写得酣畅淋漓,活泼可爱。大贤也有七情六欲,这首诗反映了王十朋性格中豪放浪漫的一面,虽然这一面长期遭受忽视和压抑。吾乐古代像这样敢于直面人性,抒写真我的诗,好象不多见。王十朋29岁时,金宗弼率兵南侵,刘錡、张浚、岳飞大败金兵。宋高宗和秦桧却一再向金兵求和,一天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逼迫岳飞退兵。当时,王十朋在县学读书;这一年秋天,参加了温州科举考试。温州几万读书人,仅十七个名额,四百人取一人。王十朋应举考试落第,就回到了家乡左原。雨夜抱病,忧时感怀,作夜雨述怀一诗抒写心境: 夜深风雨撼庭芭,唤起新愁乱如麻。梦觉尚疑身似蝶,病苏方悟影非蛇。浇肠竹叶频生晕,照眼银釭自结花。我在故乡非逆旅,不须杜宇唤归家。 诗中“身似蝶”,用庄周化蝶的典故。庄子齐物论说,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醒来后不知道是庄周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庄周。后人常称梦境为“蝶梦”。“影非蛇”,用风俗通义怪神中杯弓蛇影的典故。杜宣饮酒,看见杯中似有蛇影,就得病了。后来朋友告诉他酒杯里的“蛇影”是墙上弓的照影,不是蛇,杜宣的病就好了。这首诗抒发诗人落第归家,重病初愈,忧国忧民,愁思难排,壮怀难酬的深深感慨。第二年四月,宋高宗解除韩世忠、岳飞等人兵权。十月,岳飞下监狱。十二月二十九日,赵构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民族英雄岳飞。秦桧专权卖国,宋高宗割地赔款,跟金朝达成“绍兴和议”。王十朋31岁时,他的父亲王辅去世,家境每况愈下,为国家而烦恼,对朋友的思念,诗人写了咏柳一诗,借题咏故乡的春山野景,聊且排遣郁闷的心境,激励自我,奋发进取。 东君於此最钟情,妆点村村入画屏。向我无言眉自展,与人非故眼犹青。萦牵别恨丝千尺,断送春光絮一庭。叶底黄鹂音更好,隔溪烟雨醉时听。 诗中“眼犹青”,用阮籍青白眼的典故。阮籍看不顺眼的人用白眼,看顺眼的人用青眼。这里用来指柳叶如柳眼,给人以温暖。这首诗写得含蓄深沉,别有情致;寓排遣愁思,提升自我于咏柳颂春之中,可谓诗中有画,话外有音,富有哲理情味。王十朋32岁时,写出了家政集。王十朋将读书人的生活分成公私两个领域,王十朋引用孝经、大学、论语来说明私家之政和公家之政的关系。在家政集中,王十朋批评了世俗之人,他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维持一家生计或家声,而是“植德积善”,建立和谐的家庭人伦关系。从家政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王十朋作为长子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到底是什么动力,促使一个前途未卜的读书人,写出这样一篇家训呢?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探索。绍兴十四年(1144),王十朋33岁,在孝感井南边修建房舍,开辟书塾。王十朋自号梅溪,书塾取名叫“梅溪书馆”。远近学子慕名而来四十人,王十朋除讲授春秋、论语等六经之外,每月有文章会评。王十朋重视道德的构建和人格的砥砺,跟学生相处如友人,师生道义相交,真诚相待。梅溪书馆设有“梅溪诗社”,师生唱和,学风盛,学法活,名声远播,桃李争芳。梅溪书馆断断续续办了十二年,不但使王十朋能继续他的耕读生涯,还培养远近的农家子弟走上耕读之路,对乐清和附近地区耕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明朝正统刊本梅溪王先生文集梅溪先生前集第九卷第122页,清朝雍正六年唐传鉎重刊本梅溪集卷十八,王十朋全集第139页等三种版本所载王十朋和李花一诗,小序有“梅溪书院”四字。王十朋称“梅溪书院”或“梅溪书馆”,不像我们今日严格。梅溪书院是乐清最早、最著名的书院。元朝时,为纪念王十朋,在县城九牛山下王忠文公祠内设梅溪书院,明朝隆庆年间曾重建。清朝雍正六年(1728),县令唐传鉎把箫台山下的长春道院改建为梅溪书院。梅溪书院有九百年历史,执教的是浙南著名学者,如徐炯文、陈舜咨、林启亨、陈黼宸等人,梅溪书院门生弟子遍海内,把乐清千百年积聚的耕读文化的精华,辐射到乐清全境和书院弟子足迹所到之处。县城的梅溪书院虽已毁圯,但它似一首古老而雄壮的“奋进协奏曲”,始终在历史的琴键上跳跃着、轰鸣着。绍兴十九年(1149),王十朋38岁,他的母亲万氏去世。王十朋跟他的弟弟百朋经常外出游学,家人生计,全靠三弟寿朋耕读兼顾。寿朋在田旁积石建亭,用来躲避风雨烈日,读书休息,取名“代笠亭”。王十朋写了代笠亭记勉励寿朋,“子亦良苦矣。然子之志,巧于以物代物;而子之心,乐于以劳代劳也”。“朝东皐,莫西畴,厌春雨秋阳,上笠而下屩之縻手足也,遂作亭以代之”。“然子于耕稼之余,手不废卷,日与竹先生、毛颖、陶泓诸子从游于是亭,而深得书林艺圃之趣”。乡间小亭,到处都有;兄弟情谊,人间常事。王十朋借代笠亭记这篇写区区小亭的短文,表达他耕读仕进的意愿,写出了农耕时代耕读文化的本质特点。半耕半读、晴耕雨读是当时农家子弟既耕又读的最好方式,王寿朋自耕自读,既能帮助家庭解决温饱问题,使王十朋得以进入更高一层次的耕读,又能提高自身修养,是符合家族、宗族价值取向的壮举。清朝王永彬围炉夜话说:“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此耕读之本源也。”烈日风霜,田间挥汗如雨,夕阳余晖,亭中黄卷滋润。左原山野,精神家园,人格理想,光大升华,多么富有人生诗意的极美的景致!文章集中在这一点上用心构思,记得详,论得透,寄托长兄勉励小弟的深情厚意。“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农家子弟走刻苦耕读求取功名这条小路,文中“登金门,上玉堂”,“为天子代言之士”,“移孝而忠”,这不仅是对小弟所说,也是对生徒和天下农家子弟说的。文章似乎写得正统了点,想想王十朋当时的处境,也就无可厚非了。绍兴二十年(1150),王十朋39岁,在杭州太学读书,有时回左原梅溪书馆教书。家里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穷得连纸也买不起,但是王十朋和闻诗、闻礼父子仍忍饥挨饿苦读。贫困之中,为坚持耕读生涯,为激励学生苦学,王十朋写了题卓一文: 吾贫,好作文,苦于无书可阅;好写字,苦于无纸可书。遂于贫中撰出一术,以卓为纸,以肺腑为书。凈几无尘,日书数百字,吾之无尽藏纸也;心之精微,日出数百言,吾之无尽藏书也。从予游者,有童子数人,劳之以研墨之职,授之以所书之言,日从吾为无尽藏游也。 寒门出高士,耕读何艰辛。北宋欧阳修孤贫以沙为纸,南宋王十朋以桌为纸。39岁人到中年,痛丧双亲,功名未就,衣食无着,惨酷的现实生活,没有改变王十朋奋发进取的心志。王十朋创梅溪书馆授徒,在读的大多是农家子弟,各人家境也不比王家好到哪里去。文章自我砥砺并教诲童子,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充溢天地之间。唯“吾老矣,无尽者有时而尽,汝能记吾言,使不如几上字灭没否乎?”一句,表面看是嘱托后人,但隐隐中也流露出艰辛耕读毫无着落的心绪,读来颇有“英雄气短”之慨。清朝雍正五年,状元彭启丰有访王梅溪读书处诗: 学士才名久擅场,珠宫何处访书堂。海天一角繁华郡,犹唱新词十八香。 诗中“十八香”,指王十朋有调寄点绛唇十八香词,是借咏花木书怀的组词。2005年,普通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第一册第一单元“研讨与练习”中,选入了王十朋点绛唇素香丁香一词: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这是王十朋作品首次被选入现代教育课本,虽然这首点绛唇不是十八香组词中最优秀的一首词,更不是王十朋诗词中最杰出的作品,但是,这说明,南宋朝一代抗金名臣王十朋,作为当时历史舞台上最杰出的楷模,九百年过去,仍然活在人们心中。 王十朋十八香组词中有点绛唇暗香梅: 云径深深,北枝贪睡南枝醒。暗香疏影,孤压群芳顶。玉艳冰姿,妆点园林景。凭栏咏,月明溪静,忆昔林和靖。 “北枝贪睡”,指北枝向阴,开得晚。“南枝醒”,指南枝朝阳,开得早。这一句隐喻江北金沦陷区与江南宋地人们不同的生活态度。“暗香疏影”,化用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句。王十朋一生爱梅,家住左原梅溪,号梅溪,创梅溪书院,辟小小园首植梅花。这首词得力于长期细致的观察体验,能写出梅花玉艳冰姿的特点,也是诗人高洁心志的自况。朱彝尊、汪森所编词综选入王十朋十八香组词中点绛唇酴醾: 野态芳姿,枝头占得春长久,怕钩衣袖,不放攀花手。试问东风,花似当时否?还依旧。谪仙去后,风月今谁有。 酴醾,花名,初夏开花,白色。“东风”指春风,王十朋全集作“东山”,从词综。“谪仙”,指谪居世间的仙人,古人往往称誉才行高迈的人为谪仙。这首词上阕写爱花实为写爱春、惜春;下阕直接与春风对话,与造化交流,写诗人的赏春心得。天然浑成之作。梅溪书馆办了十二年,生员除本州县外,还有从台州、安徽、山东等地慕名而来的学子,受业120多人,开创了乐清勤奋的学风、朴实的文风。加上学生中举中进士,远近闻名,俨然成了浙南学者皈依之地。此后,王十朋曾在贾岙村明庆寺和郭路村建书馆。至绍兴二十三年,王十朋因为秦桧卖国求荣,离开杭州太学回乡,执教梅溪书馆,桃李满天下。绍兴十三年(1143)二月,朝廷立太学。宋朝科举考试只有两级,即发解试和礼部的省试。太学生成绩优良的可免去解试,称免解。绍兴十六年(1146),王十朋考取外舍生,次年升内舍生,绍兴二十年(1150),王十朋由内舍生升为上舍生。但由于秦桧把持朝政,王十朋十年太学读书,曾几次归居左原。直到秦桧死后,绍兴二十七年(1157)三月,王十朋46岁时,以太学上舍生的资格,直接参加殿试。高宗面试进士,王十朋廷试策辞语鲠切,议论醇正,成了乐清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王十朋爱民至深,初任绍兴签判,就把自己的官署取名叫“民事堂”。为了防止奸吏欺诈黎民,常常亲自到纳税现场监督收捐。当时绍兴正遇水灾,他经过实地考查,写了鉴湖说上、下两篇长文,分析鉴湖和绍兴农业生产的利害关系,议论退田还湖、兴修水利、保持生态平衡的好处。鉴湖周围350余里,灌溉田地9000余顷。鉴湖地势高,湖比田高一丈多,田又比海高一丈多,雨水少时用湖水灌溉田地,雨水多时用来蓄水,对周边环境起着良好的调节作用。宋朝以来,陆续有人废湖造田,到王十朋抵绍兴时,废湖造田已达2300余顷,鉴湖的调节功能受到破坏,9000余顷田地遭水旱之患,绍兴人生存受到威胁。王十朋提出治理鉴湖的一整套办法,推动了鉴湖的治理。他还深入民间救灾,组织恢复生产;为了防止奸吏欺诈黎民,常常亲自到纳税现场监督收捐。王十朋会稽三赋是描写绍兴水乡风光的名篇,其中“人在鉴中,舟行画图”,“虎卧龟蹲,龙蟠雁徊”等句子,至今仍在绍兴民间流传。会稽三赋和鉴湖说是绍兴市的重要历史文献,至今仍被人们经常引用。王十朋为官忠耿刚毅,清正廉明,以力主抗金闻名朝野,政声卓著。绍兴三十年,任秘书省校书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时,冒死上轮对札子三首,主张起用张浚、刘锜、胡铨抗金,罢免秦桧余党杨存中,被高宗采纳施行。太学生因而赋诗赞颂,王十朋被誉为“太学五贤”之首。孝宗召集百官讨论政务,王十朋上应诏陈弊事札子,指出百官“尽其官不履其职”,并指出皇帝有任贤、纳谏、赏罚三大职事,并未做好。隆兴元年(1163),任起居舍人、侍讲、侍御史时,力排求和的议论,多次推荐主战派张浚,数天内连上六札,以怀奸、误国等八大罪状,弹劾投降派宰相史浩及其羽翼史正志、林安宅,罢免了史浩等人的官职,主战派在朝廷中站稳了脚跟。后来,著名词人张孝祥(11321169)有诗王龟龄用韵送行走笔和之,盛赞王十朋的抗金壮举: 忆公总领道山仙,自挽狂澜制百川。廷策万言功盖世,台评三上力回天。楚东胜喜诗邮速,天北催颁诏墨鲜。老我江湖堪野史,看公勋业手亲编。 张孝祥曾因反对秦桧卖国被罢官,隆兴元年,任建康(今南京市)留守,因力荐张浚北伐而被免职。这首和诗其实是赞美之诗,诗人着眼于抗金大业,历数王十朋任京官时的抗金壮举,赞王十朋意在为主战派张目。张孝祥这首诗刚劲有力,洋溢着激越的热情,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张孝祥是王十朋为主盟的“楚东诗社”成员,张孝祥写这首诗当年即辞世,年仅38岁,可是他和他的诗词一直活在这个世界上。王十朋是宋高宗亲擢第一的天子门生,又是宋孝宗的老师。宋高宗赵构是历史上出名的软骨头,最怕被金兵掳去的北宋二帝还朝,宠信秦桧专权卖国。宋孝宗继位,赵构做了偏安小朝廷的太上皇。宋孝宗在符离集兵败之后,也向投降派靠近,主和的倾向越来越明显。王十朋身处宫廷决策高层,为投降派所忌,多次辞官离开京城,还乡种花种菜,再过他的耕读生涯。王十朋深知皇帝与自己的抗金主张大相径庭,怀着极大的内心痛苦,顽强地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实现,在不懈的追求中,完成了自己人格、道德、情操的塑造,刚正大气,成就了闪光丹青的大器。从隆兴二年(1164)开始,历任饶州、夔州、湖州、泉州知州,王十朋重视农田水利建设,重视地方教育和人才培养,每到一郡就筹资办学,重建或修建府学贡院,每逢初一、十五都到学宫视学诲导。王十朋用生命的最后七年,铸就了爱民勤政的丰碑。饶州(今江西省鄱阳县)任上,丞相洪适回乡拜访王十朋,提出想把原先学宫的一片地基划给他,扩建洪宅的后花园,被王十朋断然拒绝,后来传为佳话。王十朋抑强扶弱,救灾除害,深得百姓爱戴。王十朋在饶州期间,曾结“楚东诗社”,抗金诗人唱和之作,编成楚东酬唱集。乾道元年(1165),王十朋改任夔州(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境内)知州,饶州百姓为挽留他,断桥截路,王十朋从小路离去,饶州百姓把修复的所断之桥命名为“王公桥”。在夔州任上,王十朋作有江月亭二绝,其中五绝: 长江何处水,明月几州天。月与江无约,相逢是偶然。 文字浅易,明白如话,却含有深远内蕴。诗人以浩浩长江和亘古不变的明月拓展意境,时间、空间、思想三维交织,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富有哲理情味。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诗鉴赏词典还选有王十朋韶美归舟过夔,留半月语离,作恶诗以送之,用韶美原章韵一诗,是送别友人、唱和思归之作,既有与友人殷殷惜别的深情,又寄寓自己思归的惆怅,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王十朋与刘韶美政见相同,任京官时刘韶美多次写诗送别王十朋。刘韶美辞官归蜀,好友久别重逢,流连半月,多有唱和。王十朋身在偏远的夔州,任地方官忠于职守,兢兢业业,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但他深知当时政局险恶,京城偏安一隅的皇帝和权臣“乐不思蜀”,不思北进。现在他乡遇故知,不由得流露出倦于宦海仕途,“不如归去”的想法。王十朋在夔州接竹筒引山水,老百姓用上了土自来水;捐俸禄买夔山,买树苗,让老百姓种树绿化山林,造福子孙。王十朋曾向朝廷请求,免除户部额外要夔州缴的“虚逋钱”十四万,未获批准,就乞祠去职。夔州老百姓建名宦祠、王公祠祭祀他,又改长江支流西瀼水为梅溪河纪念他。调知浙江湖州时,夔州百姓流着眼泪过境相送。湖州任上,户部要湖州额外缴“虚逋钱”三十四万,当时湖州正遭受重灾,王十朋请求减免,未获批准,又写奏章要求免官。被朝廷罢官后,王十朋回左原住了两个月,即赴福建泉州任所。在福建泉州,王十朋一到任,就设私宴招待所属七县县令,即席赋诗: 九重宵旰爱民深,令尹宜怀抚字心。今日黄堂一杯酒,殷勤端为庶民请。 与下属约定,要为老百姓多做好事,不得贪赃枉法害民。乾道五年(1169),王十朋把泉州肃清门内的部使者馆改为贡院,命节度推官陈孔光建屋126间,从此,泉州有了科举考试专用场所。朱子语类卷三十二记载,王十朋泉州任满,“去之日,父老儿童攀辕者不计其数,公亦为之垂涕,至今泉人犹怀之如父母”。泉州老百姓为他建生祠,又改“万安桥”为“状元桥”纪念他,京剧状元桥就取材于此。王十朋的万安桥诗碑刻,至今还立在万安桥中亭附近。王十朋27岁在家乡读书时,娶贾如规兄长贾如訥之女贾氏(11141168)为妻。王家、贾家三代联姻,王十朋夫人勤劳贤淑,品德高尚,忍贫好施,忍受饥寒之苦也从不叹穷,三十年来与丈夫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王十朋为官四方,夫人始终相随。乾道四年(1168),王十朋夫人在泉州亡故,王十朋为此写下了深切悼念发妻的诗哭令人: 三十年间共苦辛,忽然惊断梦中因。钟情正是我辈事,鼓缶忍同方外人。熊胆未酬平昔志,牛衣犹是向来贫。闽山满眼同来路,木落风号泪满巾。 这首诗悼念结发之妻,如诉如泣,情深意切,感人至深。颔联忆情,说夫妻情深,不忍如世俗之外的人一样听音乐了。颈联抒发生活清贫,平生之志未酬,结发之妻已经亡故的感慨。尾联扣“哭”字泣诉无限哀痛,读来令人泪下。真是言为心声,痛自肺腑,赞自心田,可惜我们乐清千百年来,这一类诗实在少见。王十朋为官十几年,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得力于贾氏这位贤内助。后人根据王十朋与贾氏的爱情生活创作了一部南戏荆钗记,元末明初广为流传,被称为四大南戏之首。王十朋不仅是南宋著名的学者、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在书法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