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经济的发展.docx_第1页
两汉经济的发展.docx_第2页
两汉经济的发展.docx_第3页
两汉经济的发展.docx_第4页
两汉经济的发展.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三、知识网络四、课时安排 2课时【课程导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什么下令治理黄河,并亲临治河工地督察?汉武帝并不是一开始就想治理黄河,这是为什么?又是什么原因使汉武帝改变初衷、决心修河的?这次治理黄河的结果怎样?东汉明帝为什么又要令水利专家王景去治理黄河?王景是怎样治理黄河的?结果如何?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强盛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那么,两汉经济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汉代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发展经济?两汉农业的进步又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农具有哪些改进?牛耕技术有何提高?水稻、小麦、桑麻的种植分布情况怎样?两汉手工业的兴盛主要体现在哪些行业上?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薄如蝉翼,轻如烟雾,重不到一两,这说明了什么?汉代丝织技术的提高又有何表现?为什么说汉代冶铁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前列?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有哪些优点?汉代农业、手工业中有哪些成就领先世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所描写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景象说明了什么?汉代为什么商业繁荣、城市兴旺?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为什么说长安、洛阳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其城市规模、布局、商业活动又有什么特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就会明白上述这些问题的。【新课内容】一、治理黄河和农业进步 1、水利汉武帝和汉明帝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西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黄河在东郡瓠子堤(今河南濮阳附近)决口,经巨野泽东南流入淮泗,泛滥16郡。元封二年(前109),武帝征发数万人修筑瓠子堤,并亲往工地视察。决口堵塞后,河水复归故道北行,此后80年间未再发生大的水灾。西汉后期,水利长期失修,平帝时黄河又决口,河水大量灌入汴渠,泛滥数十县。东汉末年,国家无力修治。明帝时,令王景和王吴负责治理。永平十二年(69年),王景和王吴率几十万人,在荥阳东至千乘(今山东利津)海口决通壅积,疏浚河道,10里立1水门,控制水流量,终于使河、汴分流,消除水患。 王景:王景,字仲通,东汉水利专家,原籍琅邪不其(今山东即墨西南)人。少时博览群书,爱好天文技艺。曾与助手王吴修治过浚仪渠,又于永平十二年(69年)负责治理黄河,使河、汴分流。后任庐江太守,又兴修芍破(今安徽丰塘)水利,提倡牛耕,推广养蚕织帛。 动脑筋 :1阅读左边这段文字,说一说田蚡为什么不让武帝治河?武帝为什么会听他的话? 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因为他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的田地免除水患。武帝有迷信思想,所以才会听田蚡的话。 2、农业西汉的耕犁安装了犁壁:我国考古学者曾在山东安丘、河南中牟和陕西长安、咸阳、礼泉等地出土了西汉的犁壁,表明西汉的耕犁已安装犁壁。西汉以前的耕犁没有犁壁,起不到碎土、松土和起垄作亩的作用。装上犁壁之后,就便于翻土、碎土、起垄作亩。因此犁壁的发明是耕犁改革中的一个重大发展。欧洲的耕犁到了11世纪才装有犁壁,要比我国晚近一千年。 (图画说明)汉代牛耕图:这是1971年在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牛耕图的上端雕着一行谷物,下部雕着农民正驱赶二牛耕地,这就是所谓的“耦耕”,也就是“二牛抬杠”,即一人扶犁,驱赶两头牛抬着犁衡,挽拉一张长辕犁。这种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比以前的二牛二人耕作方法,节省了人力物力,对汉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图画说明)耧车:耧车是播种工具,由种子箱和三脚耧管组成。汉武帝时由农学家赵过创制。它的三个犁脚同时能播种三行,播种时以人或牲畜为牵引动力,一人挽犁,摇动耧车,种子顺耧脚撒入土中,日播一顷,这是当时的先进农具。使用这种播种农具,省工省力,播速提高,行距统一,便于锄耘、收割。这个耧车的模型是根据山西平陆新莽时期壁画中的播种图,并参考元代的王祯农书及南阳地区早期三脚耧车复制的,现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小麦在北方普遍种植,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根据全国各地汉墓和汉代遗址中出土的农作物标本,贮存谷物的陶仓和陶壶上书写的粮食品种的题字以及出土的简牍记载,推知汉代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以种植大麦、小麦为最多,其次是粳稻、黍、粟;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则仍以种植水稻为最多。 黄河中下游桑麻种植的发展: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桑麻种植有了很大的发展。据史记货殖列传载:沂水、泗水以北“宜五谷桑麻六畜”,“齐带山海,膏腴千里,宜桑麻”。所以齐、鲁一带的桑麻种植尤为普遍:“邹、鲁滨洙、泗颇有桑麻之业”,“齐、鲁千亩桑麻”。汉书食货志也载:当时的农家“还庐树桑”“女修蚕织”。 二、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1、丝织提花织机:提花织机是一种提花设备,能在织物上织出花纹。我国在商代已有手工提花法,战国时又出现比较复杂的动物纹提花技术。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绒圈锦,表明当时的提花设备已经相当复杂,技艺非常高超。汉宣帝时河北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的陈宝光妻子(姓名不详),曾使用一种由120镊牵动120条经线的提花机,用足踏镊以织,能织出精美的蒲桃锦和散花绫,60天织成一匹,价值万钱。 (图画说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这是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素纱衣。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重49克(不到一两),折叠后可以握在手中,真是薄如蝉翼,轻如烟雾。它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最轻薄的衣服。素纱衣的衣料是用精制纱制成的,因为没有颜色,所以叫做“素纱禅衣”。禅衣是指没有衬里的单衣,将其罩在锦衣的外面,能更增添锦衣的华丽 2、冶炼杜诗发明水排:“杜诗,字公君,河内汲(今河南汲县西南)人,(建武)七年(31年)迁南阳(治宛县,今河南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具,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后汉书杜诗传)水排是一种水力鼓风机械。(图画说明)冶铁水排模型:冶铁水排是公元31年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用于冶铁的水力鼓风机械。它由立水轮、卧轴、拐木、偃本、皮橐排气管、吊杆等部件组成。当流水冲动立水轮时,卧轴及拐木都随之旋转,每当拐木借助旋转向前推动偃木时,又通过约3尺长的横木杆压缩皮橐,将空气压进排气管,再送进冶铁炉中。这种以水为动力,利用杠杆和立水轮的机械原理制成的水排用力小而功效大,一直沿用到唐代。冶铁水排模型,现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东汉以前已经有了皮囊鼓风、畜力鼓风,利用水力鼓风的水排和它们相比有哪些优点呢?” 优点:节约人力、畜力,供风稳定,能量较大,大大提高了炉温,提高了冶铁质量。正因为如此,两汉时期,先是农具,后是兵器,铁器逐渐取代了青铜器。水排的利用,比欧洲早一千多年。铁制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考古学者在西汉都城长安遗址,曾发掘一座建于汉高祖而在王莽末年毁于兵火的武库,出土了大量铁制的刀、剑、戟、矛和斧等,仅铁链一种就达一万余件,还有锈结成块的铁铠甲;而青铜兵器极少,主要是镞,其数量只有出土铁镞的十分之一左右。这说明西汉时期铁制兵器已基本取代青铜兵器。到了东汉,由于冶铁技术的发展,铁制兵器的品种和数量日益增加,便完全取代了青铜兵器。 类别 成就 农业兴修水利汉武帝治理黄河,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生产工具耕犁安装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发明播种工具耧车耕作技术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扛的耕作方法农作物南、北方分别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桑麻的广泛种植手工业丝织使用提花机,丝织品精美冶铁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三、商业 1、汉武帝经济“大一统”把地方的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元狩年间,汉武帝起用桑弘羊等人制定和推行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统一铸币和盐铁官营是其中主要的两项。 统一铸币。汉初币制混乱。铸币权不统一,政府、郡国铸币,私人也大量盗铸,货币名义价值与实际重量不一致。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进行彻底的改革,取消郡国铸币权,由国家统一铸造。新的五株钱大小、式样一致,重量足够,做工精巧,币值得以长期稳定,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把铸币权统一收归中央。货币统一后,封建国家的经济力量得到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也进一步得到了经济上的保证。 盐铁官营。汉政府在各地设置盐铁官署。铁官组织开矿冶炼、铸造器物及销售,控制了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食盐官营的办法是民制、官收、官运、官销。规模巨大、资金雄厚的盐铁官营增加了财政收入,抑制了商人势力,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经济基础,并且对我国冶铁炼钢技术的发展与推广起了巨大作用。 五铢钱:汉武帝时开始铸造的一种标准铜币,重量为五铢(约333克),故名。历代继续沿用五铢钱,从汉武帝直到唐高祖,五铢钱流行了七百多年。2、商业的发展汉代的都城长安和洛阳:长安是西汉的首都,位于今陕西西安市北10公里渭河南岸。城墙周长25公里,比当时西方著名的罗马城大3倍。全城有12座宽阔的城门和八街(纵街)九陌(横街),中央大街南北长达55公里,非常宽广。城内有宫殿、官署、武库,有商业和手工业区,有居民区,布局整齐。商业区分城东3市,城西6市,合共9市,市中有进行商业活动的列肆,商业繁盛。洛阳是东汉的都城,位于今河南洛阳市东15公里。城址较长安为小,城墙周长14公里。全城有12座城门和24条街道。宫城位于城区的北部,有南北两宫,把全城分隔为二部。城市繁荣,商业发达。(图画说明)西汉长安城平面图:西汉长安城位于今陕西西安渭水南岸的台地上,地势南高北低。它是在原秦朝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建造的,先建长乐宫,又建未央宫和北宫(北宫在东市南)。由于当时先建宫殿,后建城墙以及地形的关系,城的平面成不规则形状。主要的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角,长乐宫位于东南角,西市南叫桂宫,长乐宫的北面(平面看即上面)叫明光宫。长安城墙周长约25公里,城墙用黄土筑成,高10米以上,上窄下宽,墙基宽16米。城的每面各有三座门。每个城门有3个门洞,各宽八米,可容四辆车通行。城内有八条主要街道,都与城门相通。街道都是直线,方向是正东正北,作十字形和丁字形相交。其中,通南北的中间大街长达85公里。这条大街宽约50米,中央是皇帝专用的御道,宽20米,两侧有沟,沟外两侧又各有宽13米的街道。当时街道两侧都植有树木。长安城内有宫殿、官署、武器库,有商业区、手工业区和居民区。东市和西市是商业和手工作坊集中地区。西汉长安城是当时最大的城市,比当时西方著名的罗马城大三倍。 动脑筋 :2两汉时期,在城市中有一些规定:如,市场贸易时间有一定限制;春夏不得掏鸟窝的卵,不得“弹射飞鸟”;城内民宅必须种树,否则要受罚。这些规定对不对?你怎么看? 这些规定很对,有利于市场管理和环境保护。 (图画说明)东汉市集画像砖 :这是四川广汉县周村出土的市集画像砖,长484厘米,宽27厘米。画像砖的左边有一门,门上题“东市门”。画像砖右端是市楼,楼内题“市楼”二字。市楼又名“旗亭”,是市场交易管理机构。楼顶上装饰一只凤,二楼上悬挂一个鼓,早、晚击鼓以通告开闭市门。楼下端坐二人,可能是管理市场的官吏。市门与市楼之间为交易场所,有摆摊贩卖的,有列肆坐售的,也有讲价还价的。这块画像砖,生动地反映了东汉市集交易繁忙的景象。汉统治者采取抑商政策:汉代的抑商政策始行于高祖之时。高祖即位之初,社会经过长期战争,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凋敝,商人乘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米价高至一石万钱,马一匹百金(100万钱),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国家财政也很困难。这种状况,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封建统治的巩固,因此他便实行重农与抑商的政策。为此,他采取措施驱民力田的同时,又禁止商贾及其子孙为官,禁止商贾拥有私有土地,穿名贵的丝、葛、毛织品,乘车骑马,携带兵器,并加倍征收商贾的算赋。惠帝、吕后时虽然取消了商人衣丝乘车的限制,但仍不许商人及其子孙做官。文帝将抑商政策改为宽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史记货殖列传),实行“人粟拜爵”。汉武帝时,又重新推行抑商政策,实行盐铁专卖和均输法、平准法,采取直接剥夺大商人的措施(算缗和告缗),还将中小商贩作为征发徭役的主要对象。西汉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封建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妨碍了商业的顺利发展。 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间的关系图示:活动与探究 1看图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