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语连词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特点【原文出处】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原刊地名】武汉【原刊期号】199704【原刊页号】49-55【分类号】H1【分类名】语言文字学【作者】李英哲/卢卓群【复印期号】199711【标题】汉语连词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特点【正文】(美李英哲卢卓群)提要汉语连词从产生到现代的定型形式,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发展方式是:同义共存,同义竞争,自然淘汰,约定俗成。体现出发展的特点是:一、兼职者分担精密化。二、同义者竞争单一化。三、异形者更换通俗化。四、同形者自汰纯形化。本文分别举例讨论。关键词汉语连词发展特点连词是比副词、介词更虚的一个词类,它用来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群乃至段落,具有纯连接性,没有修饰作用,也不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说来,连词有很多是由副词、介词发展而来的;很多副词、介词又是由动词发展而来。上古时期,开始形成的连词,绝大多数是单音连词,比较集中地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复音连词(主要是双音节的),上古时也有,但不多。到近代多起来,并形成一个复音连词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更显示出共存与竞争(据王士元竞争变化理论)的现象,最后成为现代汉语复音连词的定型形式。在产生连词的上古时期,就有一些连词搭配组合使用。连词搭配组合使用的大发展时期在近代。现代汉语中的连词组合形式多产生于近代后期的明清时期。本文是站在现代汉语的立场上,讨论连词从“诞生”到现代汉语中的定型这段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突出特点。正是有了这些发展特点,才使得连词有了当今使用的定型词儿和结构格式。这些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兼职者分担精密化。二、同义者竞争单一化。三、异形者更换通俗化。四、同形者自汰纯形化。一、兼职者分担精密化上古早期,连词很少,只有“以、而、且、则、乃、惟、其”等十几个,到春秋战国时期,连词渐渐多起来,一词兼数职也逐渐分工,用法开始固定化。中古以后,职务的分化与分担甚为明显。经过近代汉语的职务消长演化,连词分工精细,发展成为现代汉语运用的连词。拿“以”作为例子试加说明。“以”由动词发展成为介词、连词、代词,春秋战国时期基本上完成了它的虚化(1),动词“以”开始消失。这里讨论连词“以”的用法由多职能逐渐分化的历史演变状况。连词“以”至少有6项职务:它们是(一)并列连词,(二)条件连词,(三)因果连词,(四)转折连词,(五)目的连词,(六)修饰连词。经过中古和近代的发展,有5项职务由其他连词分担,只有目的连词保留到现代汉语中了。下面分6项讨论。其一,“以”充当并列连词,相当于“和、并且、而”。如:(1)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敬忠以劝:严肃、忠实和互相勉励。(2)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韩非子?难一)战以败之:作战并且打败了它。中古以后,表示并列关系常用连词“与、和”;“以”作为并列连词,明显地逐渐减少。其二,“以”充当条件连词,往往承接条件或原因,以引出结果,相当于“才、才能”。如:(3)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论语?子张)各种工匠身在作坊才能完成他们的工作。(4)秦与韩、魏河北及封陵以和。(史记?秦本记)以和:才能和解。上古常用的条件连词是“惟、其惟、其”等。如:(5)惟明,克允。(尚书?舜典)只有明察案情,才能处理恰当。(6)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亦敢殄戮用义民,若有功。(尚书?召诰)只有王不与小民一起纵欲而违背法度,并且取于用刑杀的手段治理民众,这样才能获得成功。(7)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尚书?召诰)王只有以德行事,才能求得天命长久。上古时,已有“惟”类连词与之并用,而且力量比它强大,也比较活跃。大约在中古以后“以”的这项职务就免除了。在近代汉语中看不到这一用法了。其三,“以”“充当因果连词,常用于复句中的后一分句,相当于“因此、所以、以至于”。如:(8)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左传?成公七年)以死:以至于死。有时用“以”于前一分句,当“因为”讲,如:(9)孤以不用百里奚,蹇叔言以辱三子。(史记?秦本记)我因为没有采纳百里奚和蹇叔的意见,所以使你们三位蒙受耻辱。“以”作“因为”用很少;用作“因此、所以”义时,上古多用“故”,还有“以故、是故、是以、故此、因是、因而”等。中古以后“以”所用渐少,在近代,逐渐为其他连词所代替。其四,“以”充当转折连词,相当于“虽然”,用于前一分句,含有让步的意味。如;(10)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左传?文公十七年)虽然陈、蔡两国紧紧地挨着楚国,然而对晋国不敢三心二意,是由于我国的缘故。也有把“以”用作“但是、却”的,这种“以”多用于后一分句。如:(11)尧无百户之郭,舜无置锥之地,以有天下。(淮南子?汜论)“以”用于转折句的前一分句,上古多用“虽、虽则、虽使、虽或”,近代出现“虽然”。用于转折句后一分句表“然而、但是”义的,上古有“则、而、然、之、然则、然而、且、可”等。中古以后至近代出现“但、却、可是、但是、不过”等,它们分别分担了“以”充当转折连词的职务,在近代汉语中已见不到“以”作转折连词的用法了。其五,“以”充当目的连词,也有承接作用,相当于虚化了的“去、来”义。如:(12)使师崇、子孔帅师以伐舒。(国语?楚语上)派师崇、子孔率部队去讨伐群舒。有时可直接译成“为了”。如:(13)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因此写了这篇文章,为了等那观察民间情况的人得到它。“以”的这种用法,保留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常用来连接目的分句,例见毛泽东选集。其六,“以”充当修饰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可理解为虚化了的“来,去”和“地”。如:(14)樊哙侧其盾以撞。(史记?项羽本纪)樊哙侧过他的盾牌来撞击卫士。(15)木欣欣以向荣。(晋?陶渊明归去来辞)树木蓬勃地长势旺盛。前例“以”连接动作行为的方式,后例“以”连接修饰的一种状态。这种用法在中古以后的对偶句中偶尔可见到。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上面所述,连词“以”的基本情况是,在上古有6项职务。中古以后,在近代汉语中,它的职务多在消失,不断地分给其他连词担任。在现代汉语中,仅留下目的连词的部分用法,且只见于书面;“以”在现代汉语中作并列连词只是古代用法的历史残迹。“以”的基本职务发展到现代汉语,被确定为介词。“以”字用法的发展,表明连词的职务由兼任到分工,其用法逐渐单一,明确。再举一个“为”的例子。“为”由动词发展为介词、连词、语气词。其连词职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并列连词,(二)承接连词,(三)假设连词。下面讨论连词“为”职务的演化。其一,“为”充当并列连词,相当于“和、与”。如:(16)民之未戾,职盗为寇。(诗经?大雅?桑柔)民众到了不安分的时候,就会做盗贼和土匪。在上古,与并列连词“为”同义共存的有“矧、惟、曰、越爱、于、之、有、以、以及、与、既、及、若、如、而、乃、并、共”等,在同义竞争中,中古以后,并列连词“为”的这一职务逐渐消失。其二,“为”充当承接连词,相当于“于、是、就、便”。如:(17)其精必愚。精为易辱,愚不知避难。(国语?晋语一)过分高洁必然糊涂。高洁就容易受辱,糊涂不知道避难。承接连词“为”的同义连词上古时有众多的数量:“丕、丕乃、丕则、否、便、乃、仍、若、然、然而、焉、焉乃、安、越、越其、曰、唯、乎、于、于时、于是、于是乎、于是乃、已攸、亦、其、斯、是、遂、则、则安”等,似有吞掉“为”的承接连词职务之势。到中古,承接连词“为”的用法消失。其三,“为”充当假设连词,相当于“如果”。如:(18)王甚喜人之掩口也。为近王,必掩之。(韩非子?内储说下)上古时,假设连词甚多,除“为”外,还有“尚、则、之、但、但若、当、当使、常使、当试、当若、乃、然、而、如、如使、如欲、如或、若、若其、其使、若以、使、适、适使、试、设、设如、及、今、今其、今且、今使、假、假使、假之、假如、亦、抑、壹、因、虽、虽无、唯毋、必、苟、苟为、苟使、果、或、欲、有、有如、以、乡者、向者、向使、令、”等等(2),假设连词“为”就有很多同义连词纷纷要求分担它的职务。到中古,势单力薄的假设连词“为”的这一职务就被其他连词分担了。以上两例可看到,上古时一个词儿身兼多职,有的一个职务又兼有多种意义,中古以后发生变化,近代汉语变化尤其大,变化的方式是同义竞争与同义替代,变化的结果是“职务分担”,由一个词的多个义位变成多个词。兼职分工以后,各词各司其职,有的不担任连词职务了,如“为”。这样,词的职务与词的自身都明确化,精密化了,这是语言发展的必经过程。二、同义者竞争单一化连词在它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是相对地集中在一个历史时期涌现出成组成批的同义连词,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竞争”,同义连词在竞争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定型,最后成为现代汉语使用的连词。这种成组同义连词的出现,多集中在上古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近代的宋元时期。这两个时期也是连词同义共存与同义竞争的典型时期。下面举两例以作说明。例如,“或者”义的选择连词,春秋时出现了“若、如、一”等,战国时出现了“壹、或”等。东汉出现了“或者”。在历史的竞争中,“或、或者”取胜,成为现代汉语中的代表性选择连词。当“或者”讲的“如、若、一”在上古时期十分活跃。如:(19)其以丙子若壬午作乎!(左传?昭公十七年)恐怕会在丙子日或者壬午日发生火灾吧!(20)国之守龟,其何事否人?一藏一否,其维能常之?(左传?昭公五年)一藏一否:或吉或凶。(21)壹阴兮壹阳,众莫知兮余所为。(楚辞?九歌?大司命)壹阴:或者隐藏。壹阳:或者出现。战国时期出现了“或”如:(22)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荀子?修身)这里的“或”一般被认为发展成为并列关系的选择连词了,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形,只能是其中的一种。我认为,可看作是选择连词的萌芽。再早一点,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它还是一个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同时或交替发生,相当于“又、有时、有的时候”。如:(23)既立之监,或佐之史。(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已经确定了监酒官,又以史官佐辅。监,监酒官,负责纠察的官吏。宴会中设有史官,以备记下酒醉胡闹的故事。连词“或”由副词发展而来,到汉代得到社会的确认。如:(24)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史记?封禅书)那神或者一年都不来,或者一年来好多次。在西汉,这一用例中,似乎还可看到副词“或”的痕迹,到东汉,情况就不同了。如:(25)圣人之才,皆能先知。其先知也,任术用数,或善商而巧意。(汉?王充论衡?知实)任术用数,或善商而巧意:掌握了方法规律,或者善于商讨并且深入思考。“或”用作并列关系的选择连词,中古继承下来,如:(26)冠先,宋人也,钓鱼为业,得鱼,或放或卖,或自食之。(搜神记卷一)连词“或”在近代汉语中沿习下来,成为现代汉语常用的选择连词。而其他单音节同义连词“如、若、一”之类则在竞争中被淘汰。双音节选择连词“或者”,最早见于东汉。如:(27)令单于自疏,不亲边吏;或者设为反间,欲因而生隙,受之适合其策,使得归曲而直责。(汉书?匈奴传下)“或者”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是副词,表示不肯定,相当于“也许、大概”,隐含着“或者这样或者那样,拿不定把握”的意思,这一隐含的意思到东汉才被显示出来,成为选择连词。而在战国时期萌生的选择连词“或”成为“或者”发展的语义内因。“或者”出现后一直被沿用。到近代汉语的明清时期十分活跃,由此确定了它成为现代汉语常用的选择连词。如:(28)就是下海行江,我须要捻着避水诀,或者变化甚么鱼蟹之形才去得。(西游记第四十九回。)(29)长江一带,不免总要去看看。几时到了汉口,或者走一趟宜昌,或者沙市也可以去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之第八十回)近代,还出现了和“或者”音似的“或则、或是”,现代汉语都沿习下来。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或、或者”,它们从上古到中古,历经近代,乃至今天,一直以强大的生命力活跃在汉语的历史发展中。上面提及上古时活跃的“惟”类条件连词,中古以后,失去了它的活力,在近代汉语中,为宋元时期的“除非”类连词所代替。“除非”类连词阵势强大,有“除非是、除是、除只、只除、只除非、只除是、则除非、则除是”等,它们都当“只有”讲。(3)如:(30)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宋?晏几道长相思)(31)此情谁表?除非是重相见了。(宋?程邈剔银灯)(32)除是法师会飞,方能到彼。(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下)(33)但今日之事,我的生死尚且不保。皆因我素性忠直无私,朝中无一人肯向我的。只除公道明白,或者有个生还日子。(元?无名氏鸳鸯被楔子)(34)我和他这冤仇结的来甚尽期,只除非各一家天地。(元?元名氏朱砂担第四折)。(35)则除孙子不来,若见便捉孙子。(七国春秋平话卷下)这一组基本语素相同的同义连词,显得十分活跃,在同义竞争中,致使上古的“惟”类连词没有存身之处。“除非”一组同义连词,经过了历史的发展,“除非”被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同义连词的竞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组同义连词和与之同义的另一组同义连词的竞争,如“惟”组和“除非”组的竞争。二是一组同义连词自身的竞争。如“除非”组的内部竞争。内部竞争虽有同义共存的现象,但仍有主次之分,如“或”组中主者“或、或者”,次者“或是、或则”。同义连词通过同义竞争,使连词的词形和用法都单一化,从而形成现代汉语的规范连词。三、异形者更换通俗化异形,指书写形式不同的字,在这里,它具体地指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单音节同义字的不同书写形式,它以语素的身份出现在复音连词中。二是指同音近音的异形字。三是指双音节词中两个不同形体的字,形成一组同素逆序词。这里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发展与演化。其一,单音节同义异形字,在连词中,自行更换。通假字,兼类字,书面语色彩较重的字被换下来,使之适合于那个时代的人乃至今人的运用。下面以“不但”类的同义连词为例,来讨论同义字(语素)的更换。先看上 古 A组 B组 C组尚书 不惟诗经 匪左传 不唯 非唯墨子非特非独 非直孟子非惟 非徒韩非子不徒 不独战国策 非但中 古 A组 B组 C组汉张衡西京赋 匪唯汉蔡邕郭有道碑文 匪惟汉曹操步出夏门行 不但晋葛洪抱朴子 匪独南朝陈何处士通士人篇 非止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匪直近 代 A组 B组 C组唐欧阳詹德胜颂 匪徒宋杨万里过下梅 不特宋祁雍论诗吟 不止宋欧阳修等新唐书 匪特元元明善武昌路学记 匪但明陈汝之金莲记 非仅明刘兑娇红记 不只清曹雪芹红楼梦 不单清李渔闲情偶寄 匪止清严复原强 不仅上列图表中,A组B组C组头一个语素“不、非、匪”为同义语素。“不”,早已发展成为一个副词,古今使用广泛,作为语素组词,也很活跃。用“不”明显比“匪、非”要通俗。三组的词儿后一个语素为:“惟、唯、独、特、徒、直、止、但、仅、只、单”它们也是同义近义甚至同音近音的语素。都有“只,只有、仅仅”的意思。通过同义语素的更换,最后是最活跃的“但、仅”以及“只、单”替代了其他语素,成为现代汉语常用连词。语素的更换体现了词语发展的通俗化原则。这也是由于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决定的。其二,同音近音异形字的更换,如:A.乃-来:(a)一来二乃(b)一来二来(36)吴军师一来与你相识,二乃知你两个武艺本事,特使戴宗来宅上相请。(水浒传第三十九回)(37)昨日府学开送一名廪生陈最良,年可六旬,从来饱学,一来可以教授小女,二来可以陪伴老夫。(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五出)B.边-面-壁:(a)一壁一壁(b)一面一壁(c)一边一面(d)一边一边(e)一面一面(38)一壁教有国家削减的刑罚省,一壁教关市处征收的税敛薄。(元?郑德辉周公摄政第二折)(39)郑屠家自备棺木盛殓,寄在寺院,一面迭成文案,一壁差人杖限缉捕凶身。(水浒传第三回)(40)那妇人先叫一个后生来面前筛酒,一面做饭,一边炒肉。(水浒传第十七回)(41)你看我老爷一边写字,一边就睡着了。(明?无心子全雀记第二十二出)(42)却因人舟未便,一面收拾起身,一面寻觅便人。(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上面两组例子,经过同音近音或兼同义字替代,约定俗成,定形于A(b)、B(d)(e)这三种,成为现代汉语的常用形式。它们的定型,仍靠一个“俗”,不“俗”则不“成”。其三,双音节异形字形成一组语素相对“错位”的同义词,呈同素逆序关系,发展的结果定型于较通俗较常用的一种形式。大体有三种情况。A.双音连词中的两个语素(字)为同义语素,互相变换,成为一组逆序词,其义不变。如:“虽:然推出虽然然虽”(43)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诗经?大雅?荡)虽然没有德高望重的老臣,但仍然保存有典章制度。(44)然有忧念,不过患诸吕、少主耳(史记?陆贾列传)从用例可知“虽、然”是同义词,它们作为语素构成“虽然”出现于唐代,沿习至今。如:(45)罗汉虽然是小圣,力敌天魔万万重。(敦煌变文集?破魔变文)(46)虽然不致乎打他,也须早晚训诲。(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47)那汉道:“虽然如此,必有个人荐兄长来入伙。”(水浒传第十一回)“然虽”始见于宋代,如:(48)老汉然虽是个封胳落里人,稍通得些个人事。(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十二出)直到明代,是“然虽”和“虽然”并用的时期。再看一个水浒传中的“然虽”用例:(49)然虽遗言如此,哥哥权且尊临此位。(水浒传第六十回)“然虽”在历史的发展中,犹如一支“插曲”,奏罢即成历史陈迹,在同义竞争中“虽然”取胜。B.双音节连词中的两个语素,由于特殊语法结构的发展变化,致使词序发生变化,形成一对历时性的逆序词,其义不变。如:“是以以是”(50)维是褊心,是以为刺。(诗经?魏风?葛屦)由于她的心地狭窄,因此编了这首歌来进行讽刺。(51)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史记?魏公子列传)“以”是由动词发展而来的介词,带宾语“是”,“是”是代词,当“这、此”讲,古汉语中的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提前,即“是以”即“此因”。汉代以后,宾语提前的句式大大减少,出现了“以是”。此外,史记中还有“以此、用是、用此”;汉书中有“因是”,语序皆为“介宾”。依此语序,唐时出现了“因此”(见于王度古镜记),沿用至今,成为现代汉语中用连词之一。C.一组双音节同素逆序连词,由于习惯造成的,这是个次要方面的原因。如:“况其其况”(52)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周易?系辞上)(君子居住在房子里面,说出话有道理,那么千里之外都来响应,何况近的呢!(53)其况能任大国之赐!(左传?昭公七年)(何况能胜任大国的赐与呢!由“况其”发展成“况乎、况夫、况于”沿用到中古、近代。而“况其”的逆序词“其况”,发展成“岂况、又况、何况”,“其”作“何”讲,而因“其”演化为“何、岂”,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意思,成为人们的习用语序。“何况”保存于现代汉语中而成为常用的连词(4)。词中的语素互为逆序,形成同义并存(常常是一段时间内),同时也进行同义竞争,这也是词语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竞争”现象,通过历史的淘汰,其中通俗化的连词被保留下来。上面讨论了双音节连词换字的演化情况,其方式大体上是同义互换、近音对换、变序交换,演化的目的是使词儿通俗化。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四、同形者自汰纯形化在连词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同形异义的连词,这两个同形连词,其中一个在发展中消亡,由其他的同义连词替代,而另一个则竞争取胜而留存下来,使词形与词义单纯化,即一形表一义,这就便于人们交际。如:(a)“却”(54)但织绮罗数已毕,却放二个人归本乡。(敦煌变文集?董永变文)(55)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唐?李白把酒问月)这两例都出现于唐代。例(54)“却”是承接上文,表示条件句“但(只要)却(就,便)”。称“却(,1)”。例(55)“却”构成转折关系,表示明月得不到,可是却与人相随。称“却(,2)”。这两个“却”是同形词,在发展过程中,“却(,1)”消失。“却(,2)”保留下来。它们的共存期是从唐到明代。“却(,1)”从发展至消失,下例似乎可以看得出一点痕迹:(56)我如今趁武大未归,走过去细细地说诱他,你却便使人将绫绸绢匹并绵子来。(水浒传第二十四回)这里的“却”与“便”同义联合,但在语义上已成剩余信息,只用来加强语气和语势。明代以后这种用法就消失了。“却(,2)”在句子中,起一个转折作用,从唐代到清代,均有用例。它常与“一是”连用。如:(57)他说话古怪,明是欺心光景,却是既到此地,不得不把他来作傍。(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四)用“却是”加强了转折的意味,而起主要作用的是“却”。“却是”沿习到清代。现在较少用到。“却(,1)”“却(,2)”表示的句中关系不同,它们分别组成双音词后,“却(,1)”成为“陪伴”;“却(,2)”成为“主角”,明代以后,“却(,1)”消失,“却(,2)”一直沿习至今,这就使“形”与“义”单纯而一致起来,避免了形同而意义分岐的现象,成为“纯形化”历史发展的一个代表。(b)“不论”(58)不论崔李上青云,明日舒王亦抛我。(唐?白居易履信池樱桃岛上醉后走笔送别舒员外兼寄宗正李卿考功崔郎中)(59)五岳四椟皆总受,不论江海及诸山。(敦煌变文集?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经文)不论是江海还是群山,五岳四椟全都统统地接受。例(58)“不论”当“不但”讲,是递进连词,构成“不论(不但)亦(也,还)”句式表示递进关系。例(59)是一个“倒装句”,“不论”表示不受条件限制,是条件连词。前者称“不论(,1)”,后者称“不论(,2)”。“不论(,1)”和“不论(,2)”的共存期从唐到明代。“不论(,1)”在唐宋时期特别活跃,宋以后渐少,多用“不但、不特、非独”等,清代又出现了“不单、不仅”,“不论(,1)”消失。“不论(,2)”在唐以后,宋、元、明、清皆有用例,通过一段共存期,到清代,“不论”成为专用于表条件关系的连词,常与“都、总”配合使用,成为现代汉语的常有用连词之一。“不论”纯形化了。连词的发展,从古到今,主要有上述四种情况,也是四个特点。即:兼职者分担,同义者竞争,异形者更换,同形者自汰。这四种情况又是互相渗透,交织在一起的。连词的发展,在历史上从上古到中古、近代到现代其数量经历了“少-多-少”这一竞争变化的发展过程,使连词趋于精密、通俗、单一,以适合社会交际的需要。全面来看,就整体而言,语言中连词的数量似不致太多。这是由于连词的功用仅在于在话语结构和篇章结构中做并列、条件、因果、转折、目的、修饰之用。连词总的发展方式是“同义共存,同义竞争,自然淘汰,约定俗成”,到清代中叶至“五四”时期,连词发展成为现代汉语中使用的结构模式及其语义内容。注释:(1)参阅王力汉语语法史149页“实词虚化”有关部分。杨伯峻古汉语虚词254页“以”条部分。(2)这些词,因方言的差异与文字使用的不统一,致使同一意义的词出现一音多字或近音多字的的现象,这是连词增加的原因之一。近音字后来因语音的简化差别消失,趋于统一;一音多字也逐渐减少字数而统一定型。另外,连词(也包括其他词类的词)有同义重叠使用的现象,致使二、三个单音节同义词(字)以语素的身份构成复音连词,也使连词数量增多。(3)在构词衍生的过程中,可看出相类连词大多有音似情况,“只除是、则除是”是又一例。其他还有字数加减合并,如“除非”与“除是”合并成“除非是”是明显的一例,类似词的搭配组合现象是汉语历史变化过程中常发生的情形。(4)“其况、况其、何况”等连词本非双音节词,原来,“何、其”乃是代词,均有所指,但因在句中常一起出现,为后人分析为词组,而代词意义渐逐消失,其后形成双音词。“所以、虽然”亦如此。主要参考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枣庄二院笔试题及答案
- 道具跳槽测试题及答案
- 心电图机考试题及答案
- 巨人集团面试题及答案
- 唐代楷书试题及答案
- 违法停车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杭州市余杭招聘幼儿园教师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赣县区城区学校选调教师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防城港市金湾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树洞里秘密课件教学
- 2025至2030聚乙烯醇缩丁醛(PVB)树脂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小学语文教师考试题库含答案
- 船舶安全教育培训内容
- 人工动静脉瘘闭塞查房
- 2025年贵州省中考数学试卷及答案
- 学堂在线 积极心理学(上)厚德载物篇 章节测试答案
- 胖东来运营经理培训课件
- 供电公司信访管理制度
- 木工入场安全教育试卷(含答案)
- 工厂厂规厂纪管理制度
- 2025全球翻译行业发展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