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促进语文课改.doc_第1页
弘扬传统文化促进语文课改.doc_第2页
弘扬传统文化促进语文课改.doc_第3页
弘扬传统文化促进语文课改.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弘扬传统文化促进语文课改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了,综合国力增强了。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华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的光芒若不能照耀世界,就不能算真正的复兴。国逢盛世文化兴,盛唐就是典型的例子。当代人只有弘扬传统文化,才能不辜负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更好地引导学子学习传统文化,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一、什么是传统文化?狭义的概念:民族的、经典的文化就是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为民族精神。广义的概念:民族的、经典的文化和外国的经典文化,包括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二、为什么要弘扬传统文化?1、弘扬传统文化是抵制浅俗文化的需要。浅文化、俗文化的泛滥更多地表现为武侠小说、言情故事和武打影视片等。一些青少年宁愿购买地摊上粗制滥造的时尚杂志,也不愿到书店购买名著。更为严重的是因特网的出现、网吧的开设,极大地冲击着传统文化。当代青少年由于对传统文化的接触甚微,更多时间是在虚拟世界里生活。以至表现为不懂得起码的做人道理,不懂得起码的尊老爱幼,甚至表现为对自己的父母不尊重,轻者出言不逊,重则跳楼恐吓,离家出走。还表现为追星热,只知道周迅,不知道鲁迅;只知道张柏芝,不知道祖冲之;只知道谢庭锋,不知道雷锋等等。更谈不上知道孔子、孟子、韩非子是何许人也,若问老子是谁,便随口答道“老子是谁,我就是老子。”凡此种种,可见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少年身上已缺失到令人担忧的地步。因此,教师必须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带领青少年从低俗文化、浮浅文化中突围出来。2、弘扬传统文化是遏止外来文化冲击的需要。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少年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国家的图书贸易是“进十出一”,提醒我们文化“赤字”非常严重。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说,一些外国人认为“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中华传统文化还情有可原,一些中国孩子也这样认为就很可悲了。这说明我们在宣传传统文化方面实在太落后了。今天的青少年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据说,新读写杂志社编辑先后在一些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现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传统文化目前只是以“成语”、“引语”一类的破碎形式,残存于人们话语里,或以“戏说”的方式展现在历史小说之中。有的青年人连起码的常识都缺乏,不少人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不敌国外的情人节、圣诞节;传统食品汤团、粽子、水饺不如肯德基、麦当劳。外语学习越来越红火,孩子从幼儿园起就上英语课,这不算坏事情,但问题是能否准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值得关注。现在有的大学生连写信都成为问题,阅读古籍文献更是感到困难。有的单位招聘人时发现,一些名校博士生、硕士生填一张履历表,字都写得歪歪扭扭,错别字连篇,让人颇感担忧。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民族历史不了解,就不能明智地了解自己的过去和审视眼前的处境。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母语非常重要。但是当今的语文教学迷失了最基本的落脚点,甚至出现了许多学生母语使用能力不如外语的现象。世界各国的母语教育,认字量是一个硬性的和基础性的指标。可是这种显而易见的目标,今天却被扭曲和异化了。3、弘扬传统文化是促进课程改革的需要。沿用几十年的“语文教学大纲”被“语文教学课程标准”所替代,标志着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课程、全新的教学目标、全新的教学方式有待我们去认识、去实践。语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五千余年。语文作为人们的交际工具,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灵魂,伴随着中华民族从原始走到今天、从今天走向未来。民族的传统文化滋养,丰富了语文。语文教学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国家“二期课改”语文教材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目前考试仍采用让学生选择ABC填充式,把作品思想、美感、意境、韵味破坏殆尽。标准化试题泛滥成灾,据说。有一所学校的老师给学生出了这样几道填空题:(1)、最高级的美容( ),(2)、最繁忙的机场( ),(3)、最高的手艺( ),(4)、最小的邮筒( )。要求填成语。答案分别是:面目全非、日理万机、点石成金、难以置信。学生没有一个答的符合标准答案。难道这样的试题方能显出教师的水平高吗?老师勤于耕读,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学生就会敬佩你。反之那些只会背背教学参考书、敲敲笔记本电脑的老师,让学生佩服你是不可能的。4、弘扬传统文化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流派纷争,改革卓有成效,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语文教学改革举步维艰,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严重违背教育规律,逐渐演变为纯知识、纯技巧的教授和模拟考试的反复演练,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套话、空话连篇,不具个性,少有创意,这不仅难以看出真正的写作能力,而且也影响到学生思维、个性特长、健全人格、道德修养的形成和发展。钱汉东教授讲:“应试教育剥夺了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时间和空间。”原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多年来,我们对这方面探索甚感不足。学习传统文化,使语文教育丰富多彩,不再是干巴巴的几条筋,还增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由此可见,弘扬传统文化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5、弘扬传统文化是实现文化复兴的需要。中华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它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当语文教师更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不但能把古典作品中美的东西阐释出来,还能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们知道越是国际化,越要民族化。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文化建设,势在必然。事实上唯有为本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文化,才始终能对人们起到激励和引导的作用。语文教学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国历史上,通常是由官方公布标准化的学习文本,来推进官学和民间的基础教育,如魏晋时期刊刻“三体石经”,隋唐以来陆续公布官定的“九经”、“十三经”和“四书”等教本;在民间,几乎同时推出了“千字文”、“百家姓”、“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等普及读本;在宫廷还有文选、古文观止等范本;即便是在科举时代,基础教育读物也体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工具性和传统性。这些经验和资源为我们今天学习传统文化提供了极好的借鉴。中国以五千年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化延续至今。中外文化在多元化的时代更深入地“亲密接触”,这是不可避免的。世界日益关注东方。国外有3000多万人在学汉语,有100多个孔子学院。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少是讲和谐礼让、和衷共济的,如果各国人民能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就会减少隔阂,增进友谊。但是我们自己对本国的文化都缺少了解,怎么去说服别人呢?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因素。作为教师要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项神圣的历史使命。三、怎样弘扬传统文化?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明确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2、注重文本,让学生沐浴在传统文化的光芒之中。正确认识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认真整合教材中传统文化的资源,努力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教师要向学生推荐传统文化的经典篇目,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唤起学生的读书欲望,指点学生的读书方法,促使学生逐步养成会读书、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3、循文悟道,因道悟文,文道统一。“文”指教学中的一切语文因素;“道”指文章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道统一”指就是新课标中说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体现在人类的交际上;人文性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